骨笛(英文名 Bone Flute)是用骨头制作的笛子,通过考古发现,最早的骨笛能追溯到
旧石器时代。1995年
斯洛文尼亚发掘的迪维巴贝骨笛距今距今约6万年。也有资料认为迪维巴贝骨笛距今约43000年。2008年9月发现的
德国骨笛距今约4万~3.1万年。
中原地区最早的骨笛可追溯到7500-9000年前的
新石器时代。1987年,在
舞阳县贾湖
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了16只完整的骨笛。
贾湖骨笛的发现,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它不仅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
管乐器,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七声音阶的乐器。
考古还发现,古代
美洲原住民制作的骨笛,多为3孔或6孔,用于音乐,祭祀,战争。
中国国内有文献记载的骨笛大致包 括:
河姆渡遗址骨笛、贾湖骨笛、红山骨笛和兴隆洼骨笛,这些骨笛大都出现在中国的
中原地区。还有位处中国西北内陆高原地区的“色达骨笛”(鹰骨笛)。
起源与历史
旧石器时代骨笛
最早的骨笛能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迪维巴贝骨笛距今约6万年,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的石器时代笛子。也是第一件属于
尼安德特人的笛子。也有资料认为迪维巴贝骨笛距今约43000年。
2008年9月在
德国西南部霍赫勒·菲尔斯(Hohle Fels)洞中发掘出的德国骨笛残片距今约4万~3.1万年。这些残片由12块散落的秃鹰骨雕成的部件组成,
蒂宾根大学考古学家尼古拉斯·康纳德称之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手工乐器,是研究
欧洲早期现代人文明的重要材料。
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也曾出土22根距今约30000年前的由鹿骨制作的长笛。1994年,
奥地利出土了19000年前由
雌性驯鹿右侧胫骨雕琢成的骨笛,这段骨头表面光滑,有可以吹奏的斜面,被音乐学家贝恩娜德特·凯芙尔认为是一支原长约22厘米的“长笛”的一部分。此外,摩尔达维亚在
苏联时期也发现过距今约12000-15000年前的骨笛。
新石器时代骨笛
中国最早的骨笛可追溯到7500-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87年,在
舞阳县贾湖
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了16只完整的骨笛,该笛是用鹤类长骨制成。它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乐器,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现的骨笛有5孔、6孔、7孔、8孔等形式,其中7孔骨笛较多。最早的骨笛开5-6个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五声音阶。中期骨笛开7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晚期骨笛能奏出完整七声音阶以及以外的一些变化音。有的骨笛音孔旁还钻有调音孔、刻有等分符号等,显示出此时期的骨笛制作与演奏技法应该已经非常成熟。这些骨笛表明,在
新石器时代中期人们已经开始音乐实践并制作乐器。
英国出版的权威科学杂志《
自然》载文介绍了这一发现。专家发现贾
洛杉矶湖人已经有了音与音之间距离差别的基本概念。
贾湖骨笛的发现,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它不仅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
管乐器,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七声音阶的乐器。
除贾湖骨笛外,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也先后出土过160多支骨笛,经考证,属于河姆渡文化早期,距今约7000年。
在英国威尔士也发现过距今6000年的骨笛,而在美洲地区也发现过一些年代较近的原始骨笛。在南美洲秘鲁卡拉的苏佩谷发现了距今5300年至3300年前的骨笛以及前印加瓦利文化骨笛,在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尚西瓦发掘出玛雅文化距今约3200年的鹿骨笛,在北美洲的墨西哥南部瓦哈卡山谷的优格遗址出土了距今约1900年至1750年的骨笛,以及在爱荷华州西部发现的印第安文化距今约1000年的骨笛。这些骨笛的发现表明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文化都存在着对音乐文化的探索。
基本构造
骨笛材料
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是远古先民制作生活器物的重要材料之一。目前发现的骨笛材料多为鹰骨,鹤骨,
熊骨等。
骨笛形制
骨笛多用鹫鹰的翅膀骨或仙鹤的腿骨制作。骨笛通常比竹笛短而细,一般翅骨笛管长25厘米左右,鹤腿笛管长29厘米左右,管径2厘米左右。管身上口密封,留一窄缝作为吹孔,管端的背面斜开一发音孔,管身正面下部开有六个按音孔(或开成前五后一)。演奏时,骨笛竖置,右手在下,无名指、中指和食指按第一、二、三孔,左手在上,无名指、中指和食指按第四、五、六孔运用平吹超吹,音域d'—e’。吹奏中常使用上滑音和颤音等技巧。
在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有一种用大雁的翅膀骨做的雁骨笛。管身无固定规格,在笛管上端管口置一木塞,木塞与管壁之间留有一道缝隙作吹孔,管身开有六个按音孔。奏法与鹰骨笛相同。管身多用鹫鹰的翅膀骨制作,一般全长24厘米—26厘米、管径1.5厘米左右,管内中空无簧哨,上下两端管口皆为通孔,在管的下端开有三个按音孔制作时,先将翅膀骨上的肉剔刮干净,锯掉两端骨节,磨平上下管口,除去骨髓。两端管口呈椭圆形,上口较大,下口较小。从下口往上,每隔2.2厘米左右,钻有一个直径0.7厘米(稍呈椭圆形)的按音孔,按音孔共有三个。开按音孔多以食指和中指在骨管上平展的宽度作为标准距离。
鹰笛由于长短有别管口大小不同,所开的音孔距离也不同。
塔吉克族人给民鹰笛开完音孔后,还要在笛身上雕刻出图案纹饰或题字,然后将鹰笛放置在屋内的房柁上,经过半年镶坑的烟气熏染,使外表呈现暗红色之后才使用。还有一种鹰笛,管身长28厘米,上端管径2厘米,下端管径1厘米,管身开七个按孔(前六后一),上端正面开一个方形吹口。
地区特点
迪维巴贝骨笛
迪维巴贝骨笛距今约6万年,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的石器时代笛子。也是第一件属于尼安德特人的笛子。也有资料认为迪维巴贝骨笛距今约43000年。
1995年,古生物学家伊凡-特克博士在
斯洛文尼亚挖出了一块
棕熊的大腿骨。这块股骨的四个钻孔排成一条直线,这与欧亚其他地区发现的骨笛类似。
德国骨笛
2008年9月
德国蒂宾根大学的考古学家尼古拉斯科纳尔和同事在阿赫河谷霍勒费岩洞穴奥瑞纳文化时期的沉积层内发现长21.8厘米、直径0.8厘米的骨笛的12块碎片,是用褐
白头海雕的梯骨雕琢而成。用碳14测定断代为距今4万~3.1万年前。
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
管乐器,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七声音阶的乐器。比
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两千年,被称为中国管乐器的鼻祖。贾湖骨笛用鹤类动物的尺骨制成。贾湖骨笛是
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首。经检测,骨笛具备音阶结构且能演奏传统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贾湖骨笛呈黄棕色,全长23.1厘米,笛身上钻有七个圆形音孔,孔径0.35厘米,分布均匀,经测音可发出完备的六声音阶和不完备的七声音阶,堪称“中华第一笛”。
考古学家和音乐学家们经过测试,用
贾湖骨笛仍能够演奏出《
小白菜》、《回娘家》、《崖畔上开花》等多首
民俗音乐。
兴隆洼骨笛
1986年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遗址166号房址中发现了一枚骨笛,骨笛长为17.5厘米,开有5孔,每个音孔间距不一。据考证,兴隆洼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距今约7400-----8200年,比红山文化早了2000多年,被称为前红山文化。这枚骨笛是用
猫头鹰翅膀的骨管做的,与贾湖骨笛大致处于同一时代。
舞阳骨笛
贾湖遗址发掘的349座墓葬中,282号墓中发现了2支骨笛,其中一支骨笛出土时已经断为三截。这支骨笛在折断处钻了4个小孔,用细线连缀。舞阳骨笛一般长20多厘米,直径约1.1厘米,圆形钻孔都分布在同一侧,一般为7孔。有的骨笛上划有等分记号、表明制作之前先经过度量、计算,然后画线,再钻孔个别笛子的主音孔旁还钻有小孔,专家认为是调音孔,开孔后先要试音,如果音律不谐,再开小孔做微调。
河姆渡骨笛
1973年
余姚市河姆渡遗址遗址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约有数十件。用鸟禽类的肢骨中段制作。管身穿一至三个圆孔,有的内腔另插一根肢骨,近似现代儿童乐器竹哨。部分骨笛尚可吹出简单的音调。它们是
笛箫类乐器的远祖,距今约7000年。
1985年,
天津市的
刘士钺发表论文《中国浙江河姆渡骨笛》,引起了国际音乐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余姚市青少年宫音乐干部陆洲仿制骨笛,1987年3月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著名协奏曲音乐会》上由张白华用此骨笛独奏(原始狩猎图)引起轰动。张白华的骨笛独奏还巡回到
葡萄牙的首都
里斯本等地演奏,并为葡国总统作了专场演奏。
美国历史学家伯纳德·格伦主编的《世界七千大事总览》书中认为河姆渡骨笛、
陶埙、木篙等一大批乐器的发现,填补了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空白。
红山文化骨笛
1994年春,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乡三座店村农民在植树造林时发现了一支骨笛。骨笛管状深黄色,是用
鸟纲类的肢骨制成并已石化。骨笛长约15厘米,外径1.5厘米至0.7厘米,其上有等距离的5个音孔,音孔直径约0.3厘米。在底端处还有两个约0.2厘米相对的小孔。依据文博部门确认,这只骨笛是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乐器,距今约5500年。对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乐器文化特别是红山文化时期“礼乐制度”有重大意义。
新疆鹰骨笛
新疆
巴楚县脱库孜萨来遗址曾出土一件
北朝时期(公元四至五世纪)的骨笛残件。
塔吉克族称那依,
柯尔克孜族称却奥尔。用大鹰的翅骨制成,长约25厘米、管径1.5厘米。管内中空,两端皆通,管下端开三孔。制作时,先将骨肉剔净,锯掉两端骨节,磨平上下管口,去髓。两端管口呈椭圆形,上口较大,下口较小,从下口往上,每隔2.2厘米左右钻一直径0.7厘米(稍呈椭圆形)音孔,共三孔笛身雕刻图案花纹或题字为饰多用于盛大节日和婚礼场合,也为歌舞、叼羊赛马等伴奏乐曲有《塔里要吾里》等。
色达骨笛
色达骨笛,又称鹰笛或度鹰骨笛,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之 一。也属于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色达县位于
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
平均海拔四千多米。骨笛是
藏族、
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的边棱气鸣乐器,
藏语称“当惹”。骨笛用
鹫鹰翅骨制成,流行于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
云南省、
四川省和
甘肃省省的藏族牧区,常用于独奏。骨笛是藏族人喜爱的吹奏乐器。经常吹奏的乐曲包括《春播》、《上山》和《下山》。
印第安骨笛
考古还发现,古代
美洲原住民制作的骨笛,开孔多为3孔或6孔,用于音乐,祭祀,战争。
传承与发展
1999年,由
武汉音乐学院创作的第一首
贾湖骨笛乐曲《巫之舞》在“99
巴黎中国文化艺术周”和“
上海市青铜
中国艺术节”中演出,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好评。
2000年3月,在
德国举行的世界古代乐器研讨会上,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萧兴华教授以“中华音乐文明九千年”为题,宣读了骨笛的研究成果。
2022年02月18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公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调整名单的通知》将骨笛列入名单,编号SC-Ⅱ-42(2),属于传统音乐类。
参考资料
BoneFlute.https://en.chinaculture.org.2024-01-06
骨笛.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2024-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