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犹太人是指进入中国以来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逐渐被同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的犹太人。
犹太人最早到达
中原地区的时间至今没有公认的说法,从
周代到宋代,跨越一千多年。在8世纪
唐朝时候犹太人留下的商业文书中可见犹太人的营商网络早在唐代已经触达中国。犹太人第一次以集体方式抵达
开封市落户是在
北宋年间,有数十姓,以经商为主。11世纪初,北宋都城开封形成了第一个犹太社区,并逐步取得了与汉人完全同等的社会地位。1279年,开封犹太人在元朝政府支持下重建犹太会堂,新会堂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开封犹太社区的真正鼎盛期是在明朝,发展到500多户,超过5000人。1854年
黄河泛滥,开封犹太会堂被夷为平地,宗教仪式完全停止,整个犹太社区彻底解体。
犹太民族起源
犹太民族起源于迦南(今巴勒斯坦地区),公元一世纪,由于发动起义反抗
罗马帝国,而被驱赶出故乡,流散到四方。
历史发展
起源
大批犹太人到达中国的时间是在
唐朝,这种说法已经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在8世纪唐朝时候犹太人留下的商业文书中可见犹太人的营商网络早在唐代已经触达中国。
发展
北宋960-1127年间犹太人第一次以团体的方式来到中国开封落户。来到
开封市的犹太人有70多户约1000人。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聂、金、左、白等70姓”。他们来开封时主要经营商业贸易,尤其是以销售西洋布和印染品为主。公元1008年,
赵恒下诏,“归我仲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允许他们参加科举考试,并保留自己的习俗。公元1127年,
宋徽宗下旨拔银一百两,帮助他们建立犹太会堂。没等这座会堂建立起来,来自北方的女真人已经兵临城下,攻破开封,掳走
徽钦二帝,
北宋王朝就此灭亡,史称“
靖康之变”。
开封市的犹太社区刚刚兴起,人口数量仅过五百,便又不得不面临一个全新的“金”王朝。犹太人选择留在开封,继续经营自己的生意。金大定三年(1163年)聚居在开封的犹太人开始在开封购买地皮公开修建犹太会堂取中文名为“清真寺”。犹太人围绕“清真寺”而居。就此形成了中国境内有相当规模的犹太人社区。由于金、元两个王朝缺乏金融理财方面的人才,犹太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1163年,为了奖励犹太人的贡献,
金朝拨款在开封的
教经胡同建起第一座犹太会堂。元灭金后,犹太人继续为
元朝服务,同样得到了元朝的认可。1279年,会堂得到重建,面积扩展到一万多平方米。开封犹太社区的真正鼎盛期是在明朝,发展到500多户,超过5000人。他们不但给自己取了汉姓,还通过科举入仕为官,开始接受
儒家思想,归化中华文明,社会地位完全等同于汉人。
衰落
到了晚清,
开封市犹太人的首领赵金城已经不认识希伯莱文,他们仍然保留着祖先的经文和家谱,但没有人再聚会做礼拜,会堂也破败不堪。1850年,随着开封犹太社团的最后一个拉比(
犹太教神职人员)的去世,开封犹太人的宗教活动终止,随后的太平天国和
捻军带来动荡进一步加剧犹太人从开封流散。1854年
黄河泛滥,开封犹太会堂被夷为平地,宗教仪式完全停止,整个犹太社区彻底解体,残存的一些文物被外国传教士抢购一空。犹太会堂的旧址后来被卖掉,变成了现在的开封中医院。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国民政府第一次做人口普查时,
开封市有大约一百六十八户登记为“犹太人”。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进行人口普查登记时,仍然有一百多户人家登记为犹太人。当地公安户籍管理部门参照和延续了二十年代的户籍管理记录,将这些人(及其子女)登记为“犹太人”。
现状
截至2020年,开封犹太人后裔大概有两百人左右,一些人仍在努力拾回祖先的记忆,但他们都认为自己已经是中国人,这样做只是为了寻根而已。
民族传统流变
民族习俗保留
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聚居在开封的犹太人形成了有相当规模的犹太人社区。他们在生活上遵循自身的民族传统,包括做礼拜、守安息日、守戒、守割礼、遵循犹太饮食法、实行族内通婚等等。一直到十七世纪,宗教仍然在这个社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许多犹太人的节俗、生活方式也得到保留。本地人通过与他们的接触,也知道这些人是外来者,有不同的习俗,称其为“挑筋教”,指的是这些人遵守犹太饮食法,不吃牛羊肉腿上的蹄筋;或者称其为“蓝帽回回”,这一称谓也是观察开封犹太人风俗习惯不同于当地戴白帽子的穆斯林而得出的。根据十六、十七世纪的记载,开封犹太人作为一个整体,形成并保持了一定的犹太传统。
民族融合的影响因素
通婚
开封市犹太人来华不久就有与当地
汉族通婚的情况。他们曾传下一份明末清初年间的登记册,里面按家庭组合记录了一千多名犹太人的名字。在女子部分,对来自非犹太人家庭的女子有专门的标识——用
希伯来语注为“
亚当之女”。因为根据犹太传统,犹太人被视为
亚伯拉罕之子。其中不同的汉姓多达50余个,足见通婚的情况不在少数。
根据犹太传统,犹太人是以母系传承,即“如果母亲是犹太人,孩子就是犹太人”;而中国社会是父系传承。生活在
开封市的犹太人显然在家庭血缘传承问题上接受了中国的传统做法,在续族谱时按照父系编写。这份登记册的名单就是按照男子姓氏分布,以流传下来的七个汉姓排列,与开封犹太人共有“七姓八家”的传统吻合;妇女则有五十多个姓氏。对以这一方式延续下来的开封犹太人,截至2018年,
以色列不承认他们其是“犹太人”身份,只能是“犹太人后裔”。
科举和儒家思想
在儒教思想影响下,不少开封犹太人中的
受教育者,逐渐放弃对犹太经典的研习,走上读孔孟之书、循科举之路的发展方向。据史料记载,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的就有二十来位,其中一位名叫
赵映乘的人还中了
进士。十七世纪末的资料显示,此时
开封市犹太人中能够识读
希伯来语的人越来越少,流传下来的碑文均以汉语写成。1688年他们留下了最后一块石碑,撰文的人是朝廷高官。
科举制度与儒家思想对犹太文化的强有力渗透,促成开封犹太人价值观念的转变。
中原地区特有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的需要,也是统治阶级极力维护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产物。科举制度为中国人建立了一种不同于“
重商主义”国家金钱至上的“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也被定居在
开封市的犹太人所接受。开封犹太人中曾出过
进士、
举人和秀才,而且自明清以来基本上不再从事商业活动。也就是说,这个在世界其他地区以理财经商著称的民族,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却长期按照
汉族社会的价值观念来建豆自己的生活标准。“学而优则仕”可看成是开封犹太人被汉文化同化的一种动力,或者是催化剂。更深层的原因是科举考试的方式和命题的范围,它使得走上科举道路的开封犹太人从童年起就将目己的日常生活、思想和智慧束缚在《四书》《五经》之中。他们被反复灌输中国汉族封建社会为维护统治而选择的一整套思想文化。
宗教和自然因素
中国历来提倡宗教自由宗教环境一直宽松平和。 自
宋朝宋帝时允许犹太人在
开封市等地开展经贸活动到金
大定年间允许犹太人在开封买地建会堂都说明了这一点。在这种环境下犹太人的内聚力自然削弱;自然灾害的影响也迫使他们与其他民族的融合。开封地势低洼,屡遭
黄河泛滥之苦。犹太教堂多次被毁,经书多次被卷走犹太人多次被迫迁徙,其中多数人不得不逐渐与
汉族、回族融合。
缺乏与外界的交流
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社团有一个特点,就是通常会想方设法寻找和联系其他犹太社团。但开封犹太人社团不一样,它宛若犹太人社会的一座孤岛。至少在十五世纪以后,他们就没有再和外界的犹太人群体有过来往。由于封建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开封犹太社团长期处于孤立境地,与国外联系断绝,犹太宗教难以继续;
近现代犹太人与中国
近现代犹太人总共有三次来华潮。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门户被打开,
殖民主义势力进入中国,为洋人来华经商铺平了道路。而
俄罗斯帝国在
远东的扩张,也带来了第一批犹太人,他们主要是
中东铁路工程的供应商和为铁路修建工程服务的人员。这构成了近现代史上第一批犹太人来华移民潮,前后持续约五十至六十年,但人数不多,约一千五百人左右。由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在
俄罗斯发生的集体迫害、以及不断发生的革命和战争,约有两百万俄国犹太人人向西逃到美国、
加拿大,有一部分向东逃亡,来到
东北地区。这批人构成了犹太人来华的第二次浪潮。
德国纳粹上台以后执行的清犹和大屠杀政策,造成大批犹太难民来华,主要是逃到
上海市。这一次中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涌入了约一万八千名犹太人。这是第三次浪潮。
这一时期,中国的上海、
哈尔滨市、
天津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犹太人社区。上海、哈尔滨、天津的犹太人社区在1950年代或者1960年代初相继解体,大部分人陆续离开了中国。只有香港犹太人社区依然留存,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唯一一个跨越三个世纪、具有连续历史和完全社区功能的犹太人社区。
1980年代以后,由于
中原地区的
改革开放,一批犹太人为了学习、经商和工作而来到中国。
上海市的犹太人社区中心成立于1996年,当时常住上海的犹太人已有两百多人,大多是在中国的投资者或者大公司代表。包括北京上海在内,截至2018年,在中国境内有犹太中心机构的城市已有十座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