绯胸鹦鹉(Psittacula alexandri)为鹦形目
鹦鹉科鹦鹉属的鸟类,体长26-36cm,
雄性体重110-168g,
雌性体重85-160g;体型中等,头部灰色或灰蓝色,前额基部具狭窄黑带并延伸至眼先,胸部显绯红色,尾羽较长且显绿色,雌雄差异较明显。
绯胸鹦鹉主要分布于
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至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在中国边缘分布于
西藏自治区、
云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及
海南省等地。全球共有8个
亚种,中国分布有其中的1个亚种。常栖息于低山地的常绿阔叶林、部分公园和耕地周边,多集群活动,大多以野生植物的果实为食,但也会选择谷物作为食物,繁殖期会选择较为高大乔木的
树洞作为巢穴,一般育雏时间为50天。
绯胸鹦鹉为中国最常见、数量最多的一种鹦鹉,因为羽色好看且会学人说话而成为了传统的笼养鸟。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绯胸鹦鹉等级评估为近危(NT);同时绯胸鹦鹉还被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23年版附录Ⅱ;2021年,中国也将其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绯胸鹦鹉体长26-36cm,
雄性体重110-168g,
雌性体重85-160g。雄性虹膜黄色;上喙红色,喙尖端黄色,下喙黑色;头部灰色或蓝灰色,雄鸟前额有一黑带,沿两侧向后伸至眼;黑色喉部延伸至下脸颊处;眼先和眼周沾绿色;胸部绯红色,腹部为绿色,后颈部和肩背部羽毛呈绿色,背、肩、内侧覆羽和内侧飞羽青铜色,具金属绿色光泽;第一枚飞羽暗褐色而具士黄色狭缘,外及羽端绿色而具金黄色狭缘,内段暗褐色而缘以土黄色;双翅膀覆羽微微泛黄;尾下覆羽绿色,尾羽较长,其中两根中央尾羽特别长,颜色呈蓝绿色,两侧尾羽越往外侧越短。
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上下喙均黑色,虹膜黄白色,胸部为暗粉色,尾羽较
雄性短一些。亚成鸟头部葡萄棕色,额部沾紫灰色,顶部以下渐转绿色;下体全部绿色,喉、胸部略沾紫色;中央尾羽较短。
本种与
大紫胸鹦鹉(Psittacula derbiana)相似,尤其头部羽色,但两者分布海拔有显著差异,大紫胸鹦鹉栖息于海拔2000-4000m的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中;胸部为蓝灰色,可借此区别。
绯胸鹦鹉已知共有8个
亚种,其中大多数亚种为岛屿分化种,因此以所分布的岛命名。中国仅分布有华南亚种(P. a. fasciata)。
绯胸鹦鹉通常栖息于海拔低于1500米的低山地区和山麓常绿阔叶林,常常在潮湿的落叶林、次生林、
红树林、柚木林和
椰子种植园,以及毗邻种植园的林地、村子、农田等人类农作区域和部分公园活动,尤其喜欢种植大片玉米等作物的林缘耕作区。
绯胸鹦鹉四趾两前两后,擅长攀缘,取食十分灵巧,常十余只甚至数十只集群活动觅食,多以植物的
坚果、
浆果、其他果实或嫩枝、芽、花蜜为食,也吃虫子和人类田间种植的大米、玉米等谷物。绯胸鹦鹉在树上停止进食或休息之前,两翼作喀哒响,也常发出刺耳叫声。夜晚栖息在树上,常与
八哥等混在一起,飞行快速而路线直。鸣声粗厉响亮,为单调的“啊,啊”声,叫声会略有不同,群体聚集时十分吵闹。绯胸鹦鹉在分布区内为
留鸟,不进行远距离迁徙。但是受到食物和天气的影响,会在分布区域内进行不规律的移动。
绯胸鹦鹉在中国分布区的繁殖期为每年的3-5月;但是在
亚洲的其他地区,包括
新加坡的阿曼达,其繁殖时间在每年的12月-4月;而在
爪哇岛的绯胸鹦鹉,除了4月外,全年均在繁殖。
绯胸鹦鹉常集群营巢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巢大多为天然的
树洞,也会选择
啄木鸟科和
鞭笞巨嘴鸟废弃的洞作为巢穴地址。在
泰国的研究发现巢离地面3.5-11.8米,入口直径为5-8cm。每个巢中产卵3-4枚,卵为白色,卵大小29-31.9mm×24.1-24.6mm(P.a.abbatti
亚种),孵化期为28天。雏鸟晚成,成鸟的育雏时间约为50天。
关于绯胸鹦鹉的种群数量,截止1997年,尚无任何有效的调查及评估数据。根据亚种的不同,大多数亚种仅分布在
印度尼西亚的小岛屿或岛屿群上面,一些岛屿种群受到野生鸟类贸易的威胁。其中
爪哇岛的种群甚至面临灭绝的风险。
绯胸鹦鹉过去在
亚洲的分布区内是比较常见的。在
安达曼群岛,绯胸鹦鹉曾被认为是最常见的鸟,因为其对谷物的偏爱,甚至一度对当地的农作物造成了破坏。
由于不可持续开发(非法贸易)和持续的
栖息地破坏,人们发现其
种群数量在快速的下降。这种怀疑得到了广泛事实证据的支持,这些证据表明许多分布区的绯胸鹦鹉数量都在下降。
非法贸易和栖息地破坏是导致其数量快速下降的重要因素。在中国,绯胸鹦鹉因为羽色艳丽,能够模仿人语,因此被作为笼养鸟而大量捕捉。饲养绯胸鹦鹉在中国甚至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繁育技术,并且该项技术还得到了推广。在
爪哇岛和
巴厘岛,由于当地笼鸟贸易,它们遭受了数量下降,并在部分区域内灭绝。在国际贸易中,绯胸鹦鹉出现频率也比较高,1987-1992年间,共记录了66601只贸易的活体。而在
尼泊尔,打猎和贸易是导致绯胸鹦鹉数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因为绯胸鹦鹉集群的习性,加上其在繁殖期频繁的叫声使的它们极为容易被捕捉;当然,
栖息地丧失也是尼泊尔的
种群面临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