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1920.08.13—1969.06.02),原名冯贻喆,1920年8月13日出生于
天津市,原籍
南海区,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院,中国内地男演员。
1938年,18岁的冯喆进入上海剧艺社,成为了一名话剧演员。后加入同茂剧社,先后主演了《家》《风雪夜归人》等40余部话剧。1947年,冯喆主演了个人首部电影《裙带风》,正式开启电影演员生涯。1950年,冯喆凭借影片《胜利重逢》中耿海林一角完成英俊小生到硬汉的形象转变。1952年,因出演《南征北战》中的高营长被许多观众熟知,同时,该角色也是新中国银幕上首次出现的解放军基层指挥员形象。
1957年,冯喆拓展戏路,在反特影片《
羊城暗哨》突破以往工农兵的银幕形象,饰演一名俊逸精干的特工王练。1959年,冯喆担任《
沙漠追匪记》的副导演及编剧,并在其中饰演骑兵连班长钟永胜一角。1961年,冯喆调入四川
峨眉电影制片厂。1两年后,凭借影片《
金沙江畔》再次回归大银幕。同年,搭档
王丹凤主演电影《桃花扇》。1969年6月2日,冯喆在“文化大革命”的迫害中去世。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辰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冯喆被国家文化部列为126名“中华影星”之一。2005年,在中国电影诞生100年之际,冯喆被评为“中国电影百位优秀演员”。
人物经历
话剧经历
冯喆,1920年8月13日出生于天津市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知识分子家庭。由于战争原因,家中条件不济,18岁的冯喆选择辍学照顾患病的大哥。随后,在朋友的建议下,冯喆考入上海剧艺社,成为了一名话剧演员。不久后,因上海剧艺社解散,冯喆加入同茂剧社。先后出演了《家》《风雪夜归人》《上海屋檐下》《大明英烈传》等40余部话剧。1945年5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24岁的冯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地下工作者。
上海国泰影片公司
1946年,冯喆进入上海国泰影片公司,将事业重心转向电影。次年,冯喆与
舒绣文、杨薇薇联合主演了电影《
裙带风》,正式开启了他的电影生涯。随后,他在电影《
忆江南》中饰演上海文化界救亡宣传队的青年诗人黎稚云。1948年,冯喆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到
香港特别行政区工作。期间陆续上映了他主演的《好夫妻》《一帆风顺》《恋爱之道》等影片。多部影片的拍摄,让冯喆获得了关注,并且锤炼了其演技。
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
1950年,冯喆回到上海,并受邀进入了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随后,冯喆搭档李丽华主演电影《
冬去春来》。同年,冯喆主演了
汤晓丹执导的影片《
胜利重逢》,在片中饰演男主角耿海林,为贴近角色,他进入部队和农村体验生活,同队员们一起训练、同当地老百姓一起下地劳作,塑造出一个朴素的农民形象以及勇毅果敢的革命战士形象。他也凭借此角色完成了从英俊小生到硬汉的形象转变。
1952年,冯喆主演的电影《
南征北战》上映,影片取材于
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
山东省、苏北战场的几个真实战例。冯喆在片中饰演有勇有谋的高营长,是新中国银幕上首次出现的解放军基层指挥员形象,他以朴素的表演方式,塑造出勇敢、坚定、灵活、不怕牺牲的军人形象。冯喆也凭借该角色被广大人民熟知。该片在2022年“新时代国际电影节”上荣获金扬花奖。
1954年,冯喆与
王蓓、
魏鹤龄联合主演剧情电影《
淮上人家》上映,冯喆在片中饰演淮河岸边的朴实农民高黑子。在拍摄过程中,为了剧情需要,他没有顾及当时农村正传染着血吸虫病,跳下了河,不幸染上了血吸虫病,最终把脾脏切除。1956年,冯喆与
曹会渠、
秦怡联袂主演了战争电影《
铁道游击队》,在片中饰演睿智老练的游击队政委
李正。并且该片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日报》联合举办国产新片评选中,被评为最受观众欢迎的10部影片之一。
1957年,冯喆主演的反特片《
羊城暗哨》上映,该片根据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第一大案”改编,冯喆因形象气质和演技被
卢珏选中出演主人公王练,他在片中突破以往工农兵的银幕形象,将自身气质融入到角色中,在服装与饰品的加持下展现出他新中国成立前风流小生形象。该片上映后成为了当时媒体关注的热点,冯喆的银幕表演也获得肯定。此后,冯喆在《
重要的一课》《
大风浪里的小故事》《
英雄赶派克》等艺术性纪录片中所扮演的角色都融入了他个人文气、帅气的形象气质,呈现出属于那个年代的城市男性风貌。1959年,电影《
沙漠追匪记》上映,冯喆担任影片副导演及编剧,并且饰演了
骑兵连班长钟永胜一角。
峨眉电影制片厂
1961年,冯喆成为首批入川援助峨眉山电影制片厂的人员,全身心投入到新厂的各项建设之中,因无片可拍,只能在厂内参加《人民公社万岁》等纪录片的解说的幕后工作。1963年,
上海电影制片厂到
四川省外景地拍《
金沙江畔》时,临时让冯喆出演
中国工农红军指导员金明,他借此机会重新以英雄的形象回归大银幕。影片上映后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冯喆的表演也获得大家的认可。并且该片还被《
大众电影》表扬故事性强,塑造出了红军指战员们的英雄形象。同年,冯喆受到西影厂邀请,与
王丹凤联袂主演电影《
桃花扇》,他在片中饰演文人组织“复社”的领袖
侯方域。
随后,“文化大革命”到来,冯喆因解放前在同茂剧社的演出经历以及解放前夕赴
香港特别行政区拍片的经历被定罪。于1969年6月2日逝世。1995年,冯喆被国家文化部列为126名“中华影星”之一。2005年,在中国电影诞生100年之际,冯喆被评为“中国电影百位优秀演员”。
个人生活
家庭情况
冯喆的父亲冯建统从事
国铁集团管理工作,母亲韦瑶珊是武汉茶商韦捷成的女儿,冯喆是家中第二子,在他之上有个哥哥,之下有个妹妹。
感情生活
冯喆与
张光茹因拍摄部电影《
龙凤花烛》结识,因戏生情。尽管遭到父母的反对,但冯喆最终说服了母亲,与张光茹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举行婚礼,结为夫妇。
逝世
1969年6月2日,冯喆因在文革中遭受迫害关押而逝世,终年48岁。1978年7月13日,
峨眉电影制片厂举行全厂追悼会,公开为冯喆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主要作品
参演电影
参考资料来源:
编剧作品
导演作品
解说作品
人物事件
1960年,冯喆被以照顾夫妻两地分居为由,从
上海电影制片厂调动到位于
成都市的峨眉电影制片厂工作。为响应毛主席的指示,
春节刚过,冯喆就随着
四川省文化系统的学习班来到
安仁中学。学习班日常除了学习毛泽东著作之外,也有文艺业务,但冯喆还有另一项工作,被编入“劳动队”。冯喆的劳动任务就是从井里打水。
1969年6月1日晚,安仁中学放电影,分别是《
南征北战》和《
桃花扇》,在这两部片子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冯喆,面对观众,低头跪在银幕前面。次日,冯喆去世。1978年7月13日,
峨眉电影制片厂举行全厂追悼会,公开为冯喆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后世纪念
2007年10月1日,位于安仁的建川博物馆之红色年代生活用品馆建成开放,冯喆的展厅正式与公众见面。
人物评价
冯喆的戏路是非常宽广的,且人物反差极大,既能演文人,又能演武将;既能演现代革命青年,又能演古代多情公子,可以说是古今纵横,工农商学兵皆有涉猎的多面“
性格演员”。其儒雅俊朗的银幕形象令几代影迷为之倾倒,今天的影迷称他为上个世纪的“男神”。(网易、人民艺术家杂志综合评)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