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芒披碱草
禾本科披碱草属植物
摘要
无芒披碱草(披碱草属 sinosubmuticus S. L. Chen)是禾本科(Poaceae)披碱草属(Elymus)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是中国四川特有种,主要产于中国四川省德格、、红原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等地;主要生长在海拔为3600m左右的亚高山草甸和山坡之中。
无芒披碱草的根须状;秆丛生,直立或基部稍膝曲,较细弱,高25-45厘米,具2节,顶生之节约位于植株下部,裸露部分光滑;叶鞘短于节间,光滑;叶舌极短而近于无;分蘖的叶片内卷,茎生叶片扁平或内卷,下面光滑,上面粗糙。穗状花序较稀疏,通常弯曲,带有紫色;穗轴边缘粗糙;小穗近于无柄或具短柄,含小花;颖长圆形,几相等长,具3脉,侧脉不甚明显,主脉粗糙,先端锐尖或渐尖,但不具小尖头;外披针形,具5脉,第一外稃长7-8毫米;内稃与外稃等长,脊上具小纤毛,先端钝圆;花药长约1.7毫米,子房先端具毛茸。花期在8月。
2013年,无芒披碱草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被列为易危(VU)植物;2021年,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被列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其是一种较好的镉修复植物材料,可作为先锋物种,对镉污染土地进行生态修复。其还是一种优良的野生牧草,含有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等化学成分,营业价值比一般禾草高。此外,其还可以作为麦类作物及牧草遗传多样性的基因资源库,具有一定的育种价值。
发现与命名
无芒披碱草最早的名称为Clinelymus submuticus Keng,是由中国学者耿以礼在1957年出版的《中国主要禾本植物属种检索表》上以裸名形式提出的禾本科披碱草属的一个新种,而后他又在1959年出版的《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中添加了中文描述,从而使该种成为有特征记载的半裸名;1984年,中国学者耿伯介根据植物命名法规,补充了该物种的全部拉丁描述,并在新修订属名披碱草属基础之上,将该种更名为Elymus submuticus (Keng) Keng ex Keng f.。但由于受到早出同名植物Elymus submuticus (Hooker) Smyth的限制,因此中国学者陈守良在《Flora of China》上又将其重新命名为Elymus sinosubmuticus slChen。
形态特征
根和秆
无芒披碱草根须状;秆丛生,直立或基部稍膝曲,较细弱,高25-45厘米,具2节,顶生之节约位于植株下部1/4处,裸露部分光滑。
叶鞘短于节间,光滑;叶舌极短而近于无;分蘖的叶片内卷,茎生叶片扁平或内卷,下面光滑,上面粗糙,长3-6厘米,宽1.5-3毫米。
穗状花序较稀疏,通常弯曲,带有紫色,长3.5-7.5厘米,基部的1-3节通常不具发育的小穗;穗轴边缘粗糙,下部节间长5-9(15)毫米,上部者长3-4毫米,每节通常具2枚而接近顶端各节仅具1枚小穗,顶生小穗发育或否;小穗近于无柄或具长约1毫米的短柄,长(7)9-13毫米,含(1)2-3(4)小花;小穗轴节间长1-2毫米,密生微毛;颖长圆形,几相等长,长2-3毫米,具3脉,侧脉不甚明显,主脉粗糙,先端锐尖或渐尖,但不具小尖头;外稃披针形,具5脉,脉至中部以卞不甚明显,中脉延伸成1短芒,其长不逾2毫米,在脉的前端和背部两侧以及基盘均具少许微小短毛,第一外稃长7-8毫米;内稃与外稃等长,脊上具小纤毛,先端钝圆;花药长约1.7毫米,子房先端具毛茸。
分布
分布范围
无芒披碱草特产于中国四川省德格、壤塘、红原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等地。
生长环境
无芒披碱草在山地寒温带以及高山亚寒带地区生长良好,主要生长于海拔为3600m左右的亚高山草甸和山坡之中。其耐寒、耐旱、耐瘠薄,在低温下(-36℃左右)也能安全越冬,适宜年降雨量为600mm左右,适生土壤为微酸性至微碱性的肥沃土壤。其常常与多年生禾草、莎草以及禾本科杂草类植物组成群落,形成高寒草甸草地或者高寒灌丛草甸草地,在群落中居伴生种。
习性
无芒披碱草具有发达的根系,能够充分吸收土壤水分。其花期在8月。
自然繁殖
无芒披碱草无性繁殖方式为母株分株;有性繁殖方式是具有高水平异交率的自花授粉,其种子产量高但萌发环境多数不适宜,萌发困难,其异花授粉优于自花授粉。
人工栽培
无芒披碱草可进行人工播种繁殖。其播种时间可在秋季,播种前处理好土壤,然后将采收后的种子播入土中,期间注意适当浇水、除草,以利其生长。
保护
保护等级
2013年,无芒披碱草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被列为易危(VU)植物。
2021年,无芒披碱草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被列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
致危因素
无芒披碱草的濒危主要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其致危因素具体有:人类的过度耕作、放牧及采挖等人为因素使无芒披碱草的生境遭到破坏、片断化;生境条件差,导致其生长受到限制;其在居群中处在被支配地位,竞争能力差,群落更新较困难;其居群年龄结构多表现为衰退型,且植株易枯死。
生态
无芒披碱草具有耐镉性,是一种较好的镉修复植物材料,可将其作为高寒地区镉污染土地的先锋物种,种植于矿山、城镇与建设用地等,从而对镉污染土地起到生态修复的作用。
用途
饲用营养
无芒披碱草是一种优良的野生牧草,产草量高,含有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等化学成分,营业价值比一般禾草高。其在抽穗前茎和叶新鲜柔嫩,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牲畜喜欢食用;抽穗后茎秆老化,适口性变差,营养价值也降低。
种质资源
无芒披碱草的基因组构成与麦类作物间存在部分同源性,其可以作为麦类作物及牧草遗传多样性的基因资源库,具有一定的育种价值。
相关研究
通过研究不同牧草下土壤相关性质、差异对土壤线虫及微生物特征的影响,发现无芒披碱草下土壤微生物碳含量较小,微生物量氮较高,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较高。对其进行种植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
物种对比
无芒披碱草与短芒披碱草(E. breviaristatus)较为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无芒披碱草的颖短小且无芒,外稃之芒极短或近于缺如。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25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05-25
目录
概述
摘要
发现与命名
形态特征
根和秆
分布
分布范围
生长环境
习性
自然繁殖
人工栽培
保护
保护等级
致危因素
生态
用途
饲用营养
种质资源
相关研究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