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炽(1921年3月10日-1998年10月23日),男,原名刘德荫,曾用名笑山,出生于中国
西安市,毕业于延安
鲁迅美术学院音乐系,中国内地作曲家、歌曲家。他曾任
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作曲兼艺术指导,
辽宁省歌剧院副院长兼艺委会主任等职位。
早年刘炽进入三仙庙的古乐队,师从古乐创新派大家富振中学习萧、
云锣等
打击乐器和佛曲领唱,后又拜笛子大师王六爷为师。十岁时,刘炽就能独奏笛子。1936年,刘炽加入工农红军,成为红军人民剧社的舞蹈小演员。1939年,刘炽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师从冼星海学习作曲和指挥。同年,他发表处女作《陕北情歌》,开始其创作生涯。1940年,毕业后决定留在鲁艺,边当研读生边在音乐系任助理教员。同年,他创作了抗日歌剧《塞北黄昏》。1945年,刘炽担任东北文艺工作团音乐部主任。同年,他参加了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创作。
1949年,刘炽首次为电影《人民的新旅大》创作音乐,发明了变调乐器使用表。1954年,为儿童电影《
祖国的花朵》编创了插曲《
让我们荡起双桨》。1956年,为电影《
上甘岭》编创了歌曲《
我的祖国》,该歌曲被中国自主研制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带上了太空,绕月而响。1958年,刘炽为庆祝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创作了交响大合唱《
祖国颂》。1964年,为
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两部重点影片《
英雄儿女》和《
兵临城下》写作了音乐。1978年,他担任作曲的电影《
豹子湾战斗》在中国大陆上映。1989年9月12日,刘炽创作的大合唱《
祖国颂》作为了第二届
中国艺术节的开幕曲。1998年10月23日,刘炽因
肺癌去世。
刘炽的作品始终以祖国、人民、中华民族为创作主题,他在
歌剧、歌曲创作方面把民族音乐、
民俗音乐与西方的创作技法相结合,大胆创新作曲结构。刘炽的代表作品有《胜利鼓舞》《
让我们荡起双桨》《
我的祖国》《
祖国颂》等。他创作的《
翻身道情》《荷花舞》《新疆好》等歌曲曾获得第二届、第三届、第十届
世界青年电影节奖,电影插曲《我的祖国》获全国首届
金唱片奖。2005年,刘炽被授予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特别荣誉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21年3月10日,刘炽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家里为他取名刘德荫。四岁时,他喜欢上了听街头的民间艺人唱郿鄂戏,常常听得入迷,跟着他们走街串巷。除了郿鄂戏,他还会跟着念经的和尚、道士、尼姑和为婚丧嫁娶吹奏的班子后面跑,他也经常钻进戏园子听戏,
秦腔、
碗碗腔、长安道情、蒲州梆子、
京剧、评戏,凡是西安城里有的他都去听。
刘炽幼年就读西安市报恩寺街小学。九岁时,刘炽身为银行职员的父亲失业,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到西安三仙庙里打扫佛堂,以此混口饭吃。期间,他进入庙里的一只古乐队开始学习民族音乐,师从古乐创新派大家富振中,向他学习了萧、
云锣等
打击乐器和佛曲领唱,后又拜师了古乐届笛子大师王六爷。刘炽十岁时就能独奏笛子。十一岁时,他继承了王六爷的衣钵,成了西安三仙庙鼓乐队的领奏。十二岁时,他因家贫困,考入西京印书馆,在铸字车间当童工。
1936年,
西安事变后,刘炽瞒着家人,步行90里到达
云阳镇,参加了工农红军,并被编入红军人民剧社成为一名小演员。在北上
延安市的途中,刘炽因其热情洋溢和音乐天赋,被
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军官伍修权建议改名为“刘炽”,这个名字后来便取代了他的原名刘德荫,成为他音乐生涯中广为人知的名字。
1939年,刘炽考入延安
鲁迅美术学院音乐系,成为冼星海的学生,开始学习作曲和指挥。在鲁艺,刘炽不仅学习了作曲和指挥,还受到冼星海的鼓励,对
民俗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他还学习了
欧洲的音乐,如
歌剧、交响乐等。同年,他发表处女作《陕北情歌》,开始了其创作生涯。同年3月,刘炽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刘炽在鲁艺第三期顺利毕业,之后他决定留在鲁艺,一边当研读生,一边在音乐系任助理教员。期间,他与
安波、
马可、关鹤童、
张鲁成立了一个民歌五人小组,到农村去搜集民歌。1940年4月,刘炽被鲁艺派去参加了蒙古考察团,他与
陈涌等人历经90多天跋涉,到达了
鄂尔多斯市,开始搜集蒙古歌曲和一些当地民间艺术材料。同年,刘炽根据搜集到的蒙古当地的一些
民俗音乐材料创作了抗日
歌剧《塞北黄昏》。
演艺经历
1942年2月,刘炽参加“鲁艺”河防将士访问团,去
绥德县、
米脂县一带深入学习当地的民间音乐。回延安后与安波、马可等合作创作了民歌风格的联唱《七月里在边区》。
1943年,在延安时期的大秧歌运动中,刘炽为了庆祝苏联红军反击法西斯的伟大胜利编创出大型集体腰鼓舞《胜利鼓舞》。同年,刘炽为秧歌剧《减租会》编曲,他巧用
陕北地区的古道情和
山西省的新道情完成了独唱曲《
翻身道情》,
郭兰英在第二届
世界青年电影节上的演唱该歌曲,并获得了金质奖章。此外,他还参与了大型秧歌剧《血泪仇》和《周子山》等剧目的音乐创作。
1945年,刘炽到辽宁沈阳担任
东北地区文艺工作团音乐部主任。同年,他参加了歌剧《
白毛女》的音乐创作。抗战胜利后,他作为延安挺进
东北地区干部团赴东北。到了东北后,刘炽创作了歌曲《人民武装起来》,并受到
沈阳市和
大连市等地群众的喜爱。同期他创作了歌曲《东北青年进行曲》,在大连指挥演出了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同时他还在电台教唱革命歌曲。随后,刘炽辗转去到
佳木斯市、
哈尔滨市等地。
1946年,刘炽应乌兰夫邀请,为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创作《内蒙古人民三部曲》,编创了《
解放区的天》。1947年,东北鲁迅文艺工作团三团(松江鲁艺文工团)在哈尔滨建立,刘炽担任文艺运动科副科长。同年,
东北地区实行土地改革,刘炽和
周立波合作编写了大型
歌剧《火》。第六次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刘炽写了一首《工人大合唱》。为了创作这首歌,刘炽走访了机床厂、纺织厂等工厂车间。
1948年,辽沈战役期间,刘炽和
吕骥等队员一起来到驻扎在
梨树县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一纵队。他被战士们的精神打动,创作了歌曲《钢铁部队进行曲》,很快在部队中流传开来。
1949年,在延安与刘炽一起跳过大秧歌的
王家乙请刘炽为他的电影《人民的新旅大》谱曲,这是刘炽第一次创作电影音乐。期间,他为解决各种西方变调乐器的制谱问题发明了圆盘式的变调乐器使用表。
1950年,刘炽被调到了北京,分配到
中央戏剧学院的歌剧团,在团里他边作曲边做艺术指导。其间他写了一些舞蹈音乐和
歌剧音乐,并参加了歌剧《
白毛女》的修改工作。1951年1月1日,刘炽与
瞿希贤共同参与作曲的电影《
走向新中国》在中国大陆上映。同年3月8日,战争题材电影《
陕北牧歌》上映,刘炽担任编曲。1954年,刘炽为儿童电影《
祖国的花朵》创作了插曲《
让我们荡起双桨》,该歌曲获得各种全国奖。
1956年,刘炽为电影《
上甘岭》创作了《
我的祖国》《
英雄颂》等歌曲。其中,《
我的祖国》这首歌曲后来被中国自主研制的探月卫星“
嫦娥一号”带上了太空,绕月而响。1957年,刘炽担任编曲的电影《
不夜城》开播。
1958年,刘炽为庆祝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编创出交响大合唱《
祖国颂》,该歌曲已成为各种庆典必唱歌曲之一。1959年,电影《
风暴》上映,刘炽为该电影作曲。
1961年3月,为了发展中国的民族歌剧,刘炽回到
沈阳市,担任
辽宁歌剧院副院长兼艺委会主任。随后,他创作了
歌剧《
阿诗玛》,修改后在剧院排演,受到观众的好评。1964年,刘炽为
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两部重点影片《
英雄儿女》和《
兵临城下》写作了音乐,其为电影《英雄儿女》编创的主题曲《
英雄赞歌》由
公木作词,该歌曲灵感来源于他在
内蒙古自治区考察搜集的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民俗音乐《英雄陶陶呼》和大提琴独奏曲《黄昏的景色》。
1969年9月,刘炽下放到
辽宁省盘锦农村。在农村土炕上,他继续为毛主席诗词《雪》《冬云》等谱写歌曲。1970年,
辽河石油开发建设时期,他创作了《又是一口高产井》《钻塔颂》等歌曲。
1978年5月,刘炽回到北京,担任
中国煤矿文工团作曲、副团长、团长兼艺委会主任。同年,刘炽担任作曲的电影《
豹子湾战斗》在中国大陆上映。1980年,
林农、
王亚彪执导的电影《
大渡河》上映,由刘炽担任作曲。
1989年9月12日,第二届
中国艺术节在刘炽创作的《
祖国颂》大合唱声中拉开帷幕,该大合唱被胡耀邦生前称赞为“气势磅礴,优美深情,民族风格”的大合唱。1990年,刘炽为
辽宁警察学院(原
辽宁省警官专科学校)校歌《卫士的摇篮》作曲。同年,该歌曲获得全国歌曲金奖。
人物逝世
1998年10月23日,刘炽因患
肺癌医治无效,享年77岁。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刘炽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刘彭卿是一位银行职员,父亲失业后,家庭生活陷入困境,这迫使他从小就开始外出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刘炽的女儿
刘萤萤是一位艺术家,同时也是香港明音-为野生动物发声(简称“明音”)公益组织创始人,儿子
刘欣欣是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延安文艺学会文化创意中心主任,长期从事音乐领域的创作和中国民歌
民俗音乐研究。
情感生活
刘炽的前妻是
东方歌舞团著名民族歌舞导演
柳春,在四十年的婚姻期间,双方在生活上互相照顾,工作和事业上互相支持。1989年,刘炽因出轨李容功而与原配妻子柳春离婚。
师承
刘炽幼年师从古乐界德高望重的古乐创新派大家富振中,学习了萧、
云锣、全部
打击乐器和佛曲领唱。又拜师了古乐届笛子权威、人称“长安笛王”的王六爷。在延安
鲁迅美术学院期间的的导师是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冼星海对他的影响深远,不仅在音乐上给予指导,更在思想上给予启迪。
人物作品
刘炽共作有千余首(部)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主要包括10部
歌剧音乐、10部大合唱、10余部电影音乐,以及其他各种中、小型音乐作品。
电影音乐
歌剧音乐
大合唱
大合唱有《工人大合唱》《边疆战士大合唱》《祖国颂》《大地颂》《战旗颂》《天天向上》及童声大合唱《英雄少年》《天鹅之歌》《山谷里的回声》《蓝天和大地》《金色的小船》等。
广播体操音乐
刘炽创作了如第三、六套广播体操音乐,这些音乐在普及体育运动和增强人民体质方面发挥了作用。
其他音乐
注释:仅部分数据
发表作品
数据截至2024年7月
出版作品
创作风格
创作主题
从《
我的祖国》到《
祖国颂》及《
让我们荡起双桨》《
英雄赞歌》等,祖国、人民、中华民族始终是刘炽的创作主题。他一生从
民俗音乐中汲取营养,又“把音乐还给了人民”。
艺术风格
刘炽的音乐作品巧妙融合了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充分展现了
中原地区各地的音乐特色,例如在《
翻身道情》中巧妙地融入了山陕地区戏曲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不仅抒情性强,能够深刻地触动人心,如《我的祖国》以其激昂的旋律和深情的叙述,赢得了广泛的爱戴。刘炽的创作跨越了交响曲、
歌剧、合唱、电影音乐、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与时代的步伐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生动地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感和精神风貌。
社会任职
1940年至1942年,刘炽毕业后留在鲁艺,一边当研读生,一边在音乐系任助理教员。
1945年,刘炽在
东北地区文艺工作团担任音乐部主任。
1947年,东北鲁迅文艺工作团三团(松江鲁艺文工团)在
哈尔滨市建立,刘炽担任文艺运动科副科长。
1950年至1961年,刘炽在
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任作曲,艺术指导,后在中央实验歌剧院任作曲。
1961年3月至1969年9月,刘炽任
辽宁歌剧院副院长兼艺委会主任。
1969年9月至1978年5月,刘炽下放
辽宁省盘锦农村。
1978年5月,刘炽任
中国煤矿文工团作曲,副团长,总团团长兼艺委会主任。此外,他也曾担任中国音协理事,创作委员会委员,《歌曲》编辑部编委。
个人荣誉
相关荣誉
成就影响
刘炽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一生谱写了上千首歌曲,他创作的电影《上甘岭》插曲《
我的祖国》、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歌《
英雄赞歌》、电影纪录片《祖国的花朵》插曲《
让我们荡起双桨》,以及歌曲《
翻身道情》《新疆好》,组歌《
祖国颂》,
歌剧《
阿诗玛》等,成为影响几代中国人的音乐经典。
后世纪念
2009年10月17日,由
中国音乐家协会、
中国煤矿文工团、刘炽音乐学会承办的“《
我的祖国》――刘炽作品音乐会”在北京
世纪剧院举行。
2021年7月19日,为纪念刘炽诞辰100周年,“时代的旋律——刘炽在
东北地区(长春)座谈会”在长影音乐厅会议室举行。刘炽之子、
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副会长刘欣欣、
长春电影制片厂老艺术家
刘彤彦、著名导演
王家乙之女王晓莲、
公木之女张丹木、作家芳子、
章砚等齐聚一堂,追忆这位艺术家。
人物评价
刘炽在他六十年的艺术劳动中,创作了十四部
歌剧,十六部电影音乐,上千首歌曲,多部器乐曲,以及舞蹈音乐、话剧音乐、广播体操音乐等。其作品之多,类型之广,质量之高,是罕见的。他的许多歌曲伴随着时代的步伐,伴着几代人的成长;他的许多作品被亿万人民广为传唱而经久不衰,成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的经典之作,为丰富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音乐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人民艺术家杂志 评)
刘炽的创作有浓郁的地方风情特点和突出的个性风格,《
我的祖国》已是在当代中国影响最广、意义最为深远的经典歌曲之一。通过抒情性的叙述,以激扬的旋律和丰富的多声部效果将英雄祖国辽阔、壮丽的形象做了充分展现。而《新疆好》《
让我们荡起双桨》《
英雄赞歌》等一批被誉为“中国经典”的作品,也无不洋溢着纯正的民族风格。这些都来源于、归因于中国的民间民族艺术沃土养育了刘炽,而刘炽也将民族民间艺术作为自己的成功之源泉。(中国文化报 评)
刘炽是一个非常平民化的音乐大家、艺术大家,他始终把自己的根扎在老百姓之中。这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上,还体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中国文化报 评)
"刘炽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继聂耳、冼星海之后,最有成就的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中国音协原主席
傅庚辰评)
刘炽一生创作了千余首音乐作品,许多歌曲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与发展,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那激昂,优美的旋律已成为20世纪华人音乐的经经典之作。他是新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人民音乐家之一。(
搜狐评)
人物轶事
刘炽一生中曾当过三次兵。第一次当兵,是在他11岁的时候。因为年龄小,最终,他的第一次当兵之旅以在偷偷跑回家的路上被抓住,打了四十军棍放他回家而结束。刘炽第二次当兵,是参加了
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的学兵队,并很快由于能歌善舞,被送进了
张寒晖(中共地下党员)领导的一二·一二剧团,在那里,他参与一群“大伙伴”的密谋,出发“上北山”——奔赴
延安市了。刘炽第三次当兵,就是他瞒着家里人去当
中国工农红军,他和一群“大伙伴”走了几十里路,越过
泾河,来到了
三原县的
云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