莳萝
伞形科莳萝属植物
莳萝(学名:Anethum graveolens L.),为伞形科(Umbelliferae)莳萝属(Anethum)植物,又名茴芹、野茴香、土茴香。莳萝原产于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各国,现在广泛种植于亚热带温带地区如印度英国美国等地,中原地区主要种植于东北地区山东省甘肃省四川省等地,通常生长在干山坡、河湖边沙地、荒地、路旁等地方,适应性良好。
莳萝为一年生或两年生的草本植物,全株无毛,有强烈香味。叶片轮廓宽卵形,3-4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丝状;茎上部叶较小,分裂次数少,无叶柄,仅有叶鞘。复伞形花序常呈二歧式分枝;伞辐10-25;无总苞片;花瓣黄色,中脉常呈褐色,小舌片钝,内曲;花柱短,先直后弯;萼齿不显;花柱基圆锥形至垫状。分生果卵状椭圆形,成熟时褐色,背部扁压状,背棱细但明显突起,侧棱狭翅状,灰白色;每棱槽内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平直。花期5-8月,果期7-9月。
莳萝栽培利用历史悠久,是药食同源植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食品领域,莳萝叶可以加入鸡蛋、肉、沙拉、海鲜、汤等这些菜肴中;在化妆品领域,莳萝可以用于香水工业,也可作为葛缕子芳香油的替代品;在医药领域,莳萝具有抗炎药、抗菌、抗糖尿病、镇静、促乳汁分泌、降低胆固醇等药理学活性,可被用来治疗头痛、消化不良、肠胃胀气及促进伤口愈合等,其中《英国药典》以及德国植物药专著均收载莳萝精油用于治疗消化不良。
物种命名
莳萝(Anethum graueolens L)为伞形科(Umbelliferae)莳萝属(Anethum)一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莳萝的称谓可能来自古印度的梵语或中古波斯文的音译。其属名“Anethum”由希腊单词anethon”衍生而来,其英文名为“DilI”来自于古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语(old Norse)“dylla”或者“dilla”意指平静、缓和等。
典籍记载
莳萝始载于宋《开宝本草》“莳萝生佛誓国,如马芹子,辛香”;《本草图经》载:“今岭南及近道皆有之。三四月生苗,花、实大类蛇床而香辛,六月、七月采实”;《本草纲目》载:“其子簇生,状如蛇床子而短,微黑,气辛臭,不及酋香。”
栽培历史
莳萝最早发现于地中海和西亚地区。其栽培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旧约圣经》中已有莳萝的栽培记载。埃及在很早以前就食用莳萝,并将之作为防腐剂及止痛药处方的成分之一。在罗马时代,欧洲也有关于莳萝的记载,并由僧侣们传播到欧洲的其它地方。在中原地区据(907~925年)波斯裔药物学家李珣介绍,莳萝是经波斯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南方地区的,传入时期应不迟于公元3世纪的晋代。其最早著录可见晋代古籍《广州记》:“‘莳萝’生波斯国。”唐陈藏器(681~757年)曰:“莳萝生佛誓国,实如马芹子,辛香。”宋开宝六年(公元965年)刘翰马志等编著的《开宝本草》称为“慈谋勒”。当时莳萝以果实作药材使用。而其后苏颂(1020~1101年)曰:“莳萝今岭南及近道皆有之,今人多用和五味,不闻入药用。”明清以后,莳萝列入蔬菜范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已将“莳萝”从草部移至菜部。
形态特征
莳萝为一年生稀二年生草本。
高60-120厘米,全株无毛。
茎单一,直立,圆柱形,光滑,有纵长细条纹,径0.5-1.5厘米。
叶于节部互生,短圆形,长10~40厘米,2~4回羽状全裂,裂片呈线形终裂片长0.4~2厘米,宽不及0.5毫米;叶柄长4-6厘米,基部成宽鞘,长1.5~2cm,边缘膜质,白色。
伞形花序常呈二歧式分枝,伞形花序直径5-15厘米;伞辐10-25,稍不等长;无总苞片;小伞形花序有花15-25;无小总苞片;花瓣黄色,中脉常呈褐色,长圆形或近方形,小舌片钝,近长方形,向内弯曲;花柱短,先直后弯;萼齿不显;花柱基圆锥形至垫状;花丝长于花瓣,花药2室;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2。
果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5毫米,径2-2.5毫米,褐色,背扁,背棱线形,稍突起,侧棱窄翅状;每棱槽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平直;果熟时分果易分离脱落。
分布栖息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莳萝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和俄罗斯南部,现世界许多亚热带温带地区,如非洲、中东、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泰国、中国、俄罗斯、美国荷兰罗马尼亚、瑞土、加拿大等地广泛种植。
中国分布
莳萝在中国东北地区西北、华南均有分布,目前在中国南北各地均有种植或野生,如新疆、安徽、江苏省等地
栖息环境
莳萝其通常生长在干山坡、河湖边沙地、荒地、路旁等,盐碱地附近尤多,在草原、半荒漠草原与森林草原附近也有所分布,在低湿、盐渍化的局部地区可成为区域性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或次优势种。如分布在西班牙葡萄牙则为野生,多做野草看待。
生长习性
莳萝生长周期约80天。喜冷凉气候,喜光。耐-29°C低温,生长适温为20~25°C,耐热性亦较强。耐旱,适宜排水良好的中性至微酸性沙壤土,pH值5.0-8.2为宜。在非高温条件下,较长的光周期亦可增加芳香油产量,而光周期较短时则需用高温来提高精油产量。莳萝不耐移植,花期一般在夏季,萌芽后50—60天开花。移栽不当、密度过大、水肥不足或土壤贫瘠均容易导致未熟开花。种子发芽力可保持3年或稍长。花期5-8月,果期7-9月。
繁殖方式
莳萝繁殖方式为种子繁殖,于7月中下旬植物成熟是采种,在果实开始转黄褐色时整株割下,晒到7~8成干时脱粒,除去杂质即可播种。春、秋季均可播种,北方在冬季也可利用日光温室裁。春播:露地栽培于3月中旬至4月下旬播种。条播或撒播;秋播:北方只采收嫩苗及叶片。8~9月播种,10月开始采收,南方可采收至12月,第二年也可收种子。
栽培技术
栽培季节
一般在春季和秋季播种栽培。以采收种子为目的时,应在初夏季播种栽培;以采收茎叶鲜食者,宜实行分期播种,分期采收上市。在冬季温暖而无严霜冻的地区,可以秋季播种,历冬生长,早春收。
大田管理
莳萝生长过程中,除施足基肥外,还要根据土壤肥力及生长情况,追加施肥按每隔20天再进行施肥1次。以釆收莳萝叶为目的者,以氮肥为主,视植株长势而定;以采收莳萝子为目的者,除追施适量氮肥外,还宜加施一定量的钾肥。在以采收种子为目的时,亦可前期(开花前)采收叶片,并于每次采收后及时迫肥1次;后期停止釆收,让植株开花结子。同时在莳萝生长期内要进行3~5次中耕除草。浇水和下雨后,土壤容易板结,应及时中耕。苗幼小时松土宜浅,以后可以深些,要做到地里无杂草,土壤上虚下实,上干下湿,以利根系生长发育。
病虫害防治
莳萝病虫害较少,主要有根腐病、茎腐病、黄萎病和蚜虫等等。在莳萝生长过程主要的防治措施是在苗期喷施多菌灵防腐,要时时注意蚜虫的防治并及时做好蚜虫的治理工作。由于莳萝籽具有辛香味,故而不易产生虫害,生长周期内无需喷农药。如有红蜘蛛等虫害,可用螨危4000~5000倍(每瓶100升兑水800~1000市斤)均匀喷雾,4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1500倍液等,均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采收与加工
莳萝的花期较长,种子成熟时间不一致,必须实行多次分批采收。莳萝叶可以在生长季节内随时采收食用,但以开花前采收为宜。采收后宜及时食用,避免香味散失。莳萝叶可以切碎后冷冻贮藏或干制贮藏,贮藏包装宜用塑料袋或其他密封容器。
物种区分
一般认为莳萝属植物只有莳萝一种,但也有人将印度莳萝(Indian dill,当地名“Soyah”)视为一个单独的种,学名为Anethum sawo。与普通莳萝相比,印度莳萝果实较大,但香味较淡,在印度广泛栽培利用。国外品种还有如Long lsland Mammoth、Bouquet、Ting等。国内品种以甘肃莳萝为优,其株高一般1米以上,出油率达2.4%-4.8%。
莳萝常与同科不同属的植物茴香(又名小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混称混用,如国外亦有国家将莳萝称作小茴香、香小茴香、菜小茴香等,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有莳萝别名小茴香、瘪小茴香、土茴香等,在中国西北产区民间普遍将莳萝称为小茴香,而将茴香称为大茴香。其实莳萝与茴香的最大区别在于果实(通称种子)。莳萝果实偏扁平,两侧棱延展为翅状;茴香果实长圆形,长4—8毫米,分果常稍弯曲,果面有5条隆起的纵棱。另外,基生和下部叶的末回裂片在二者间也有较明显差异,莳萝较宽短,茴香较窄长。
主要用途
食用用途
由于莳萝籽具有辛香味,在俄罗斯中东印度菜式中特别受欢迎,多将其茎叶切碎,用作色拉、海鲜及汤类的增香调料,加入鸡蛋、肉、沙拉、海鲜、汤等这些菜肴中,也可用于烘焙面包,做汤,调味酱和腌渍小黄瓜。种子为调味香辛料,特别用于中式香肠及酸菜的制作,同时在意大利调味料中应用较多。
药用用途
莳萝味辛,温,无毒,具有抗炎药、抗菌、抗糖尿病、镇静、促乳汁分泌、降低胆固醇等药理学活性,可被用来治疗头痛、消化不良、肠胃胀气及促进伤口愈合等。其中《英国药典》以及德国植物药专著均收载莳萝精油用于治疗消化不良。
莳萝子是常用的维吾尔族药(维药名:色日克,其且克,欧如合)。具有温脾肾,开胃,散寒,行气,消肿止痛,除腹胀,止腹痛等功效,主治湿寒性和黏液质性疾病,如关节肿痛,腹胀腹痛,经水不下,小便不利等。
其他用途
莳萝对于园艺学者或亲子园艺活动来说,因其密集的伞形花序即美观又能吸引有益昆虫,是菜园里绝佳的伴生植物。在化妆品领域,莳萝可以用于香水工业,也可作为葛缕子芳香油替代品
相关研究
目前,有关莳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莳萝精油和莳萝提取物,研究发现其都有着多种药理学活性,如镇痛抗炎药、抗菌、抗氧化、抗肿瘤、抗阿尔兹海默症、抗糖尿病、肝保护、降胆固醇及杀虫脒等。
抗微生物
体外实验表明,莳萝精油对禾谷镰刀菌属桔青霉黑曲霉菌、黄曲霉菌、蜡状芽胞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种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布赫纳氏乳酸菌也有抑制作用。莳萝所含的羟基前胡素等香豆素类成分也具有抗菌活性。
解痉
莳萝果实对胃肠道平滑肌有解痉作用。莳萝油也有解痉作用。
抗肿瘤
莳萝根甲醇提取物体外对人胃腺癌细胞MK-1有显著的抗增殖作用 。葛缕等单萜类成分可增强小鼠多个靶器官中谷胱甘肤-S转移酶(GST)的活性。
抗氧化
莳萝果实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对亚油酸和微粒体脂质过氧化系统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还有良好的自由基消除作用。
抗溃疡
莳萝果实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给小鼠灌胃,对盐酸乙醇灌胃造成的胃黏膜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灌胃或腹腔注射还可抑制幽门结扎小鼠胃酸分泌。
其他
莳萝具有促进胆汁分泌、降血脂、降胆固醇、调节女性生理周期等作用。
参考资料
莳萝.植物智.2023-06-02
莳萝.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6-03
莳萝.植物智.2023-05-28
目录
概述
物种命名
典籍记载
栽培历史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栖息环境
生长习性
繁殖方式
栽培技术
栽培季节
大田管理
病虫害防治
采收与加工
物种区分
主要用途
食用用途
药用用途
其他用途
相关研究
抗微生物
解痉
抗肿瘤
抗氧化
抗溃疡
其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