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
由牙菌斑引发的牙龈组织的炎症
牙龈是口腔黏膜的一部分,它覆盖于牙槽骨表面和牙齿的颈部。牙龈分为边缘龈(游离龈)、龈乳头(牙间乳头)和附着龈三个部分。牙龈炎(Gingivitis)是局限于牙龈,不侵犯深层牙周组织且以炎症为主的一种疾病,主要分为菌斑性龈炎、青春期龈炎(puberty gingivitis)、妊娠期龈炎(pregnancy gingivitis)等。
牙龈炎是多因素疾病,可概括地分为局部因素(如细菌和牙菌斑牙结石等)和全身因素(营养障碍、内分泌失调、某些系统疾病及精神压力等)。牙龈炎仅累及牙龈,是一种炎症病变,表现为牙龈红肿,常规刷牙、使用牙线或牙周探诊可诱发出血。采集恰当的培养用样本并进行正确处理对于诊断该病非常重要,另外还需通过影像技术评估受累程度。该病治疗需洁治术彻底清除菌斑和牙石,消除造成菌斑滞留和局部刺激牙龈的因素,彻底纠正不良修复体等刺激因素。
牙龈炎是最常见的牙周病,大多数成人都有一处或多处牙龈炎症表现。在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牙龈炎的患病率在70%~90%左右,成人的患病率达70%以上。
分型
菌斑性龈炎
菌斑性龈炎也称慢性龈炎、边缘性龈炎或单纯性龈炎,临床上也常简称为牙龈炎或龈炎,是一种由牙菌斑引起的、局限于游离龈和龈乳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牙龈红肿出血,经过有效治疗牙龈可以完全恢复健康,预后良好。如果不加以及时治疗,部分患者人群中该病会发展成为牙周炎,因此龈炎也成为危害国人口腔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青春期龈炎
青春期龈炎(puberty gingivitis)是指发生于青春期少年的慢性非特异性龈炎,是受内分泌影响的龈炎之一。男女均可患病,但女性患者稍多。
妊娠期龈炎
妊娠期龈炎(pregnancy gingivitis)指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女性激素水平升高,原有的牙龈慢性炎症加重,牙龈肿胀或形成龈瘤样的改变,分娩后病损可自行减轻或消退。
病因
牙龈炎是多因素疾病,可概括地分为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
局部因素
细菌和牙菌斑
口腔内的温度、湿度以及来自食物残渣的营养成分等均适合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加上口腔与外界相通,因此在口腔内可以找到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等多种细菌,而且细菌的密度高、数量大。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的膜样物质,它黏附于牙面或口腔修复体的表面,肉眼不易看清,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其形成可分三个阶段。
牙龈斑依其所在部位可分为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龈上菌斑位于牙龈缘上方。主要为革兰阳性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与龈上牙石形成有关。
细菌和菌斑及其产物是牙龈炎最主要的病因。动物实验表明,仅有局部刺激因素(如牙石等)而无细菌,则不引起牙龈炎。而用加有细菌的食物饲养,则可造成实验动物牙周损害。尽管细菌和牙菌斑在龈炎发病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其又受其他局部因素和全身性的影响。
牙石
牙菌斑及软垢化形成牙石。它沉积于不易刷到的牙面或未经洗涮的充填物、义齿表面,以唾液腺开口附近的牙面,如下前牙内 (舌) 侧和上颌磨牙外 (颊) 侧为多。它也沉积在失去咀嚼功能的牙面,如错位牙、单侧咀嚼的无功能侧的牙齿周围。
牙石沉积的部位可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两类。
牙石的形成,可分为三个步骤,即获得性膜形成、牙菌斑成熟和钙化,前两步即菌斑的形成过程。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的钙化成分,分别来源于唾液和牙龈沟液。
菌斑形成的2~14 天中都可钙化,从开始钙化到牙结石形成,需10~20 天。牙石的形成因人而异,儿童时期较少有牙石,一般在10 岁左右逐渐发生。牙石的形成与机体代谢、唾液成分、食物性质、口腔卫生以及牙齿的排列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没有养成好的刷牙、漱口等口腔卫生习惯,牙齿排列不整齐,口腔内存有不良义齿假体,常吃软而黏的食物,摄人含钙、磷成分较多的食物,以上这些因素都可使牙石形成加快。
牙菌斑钙化形成牙石,而牙石因其表面粗糙,又为牙菌斑的继续积聚提供了良好的部位。牙菌斑与牙结石二者常同时致病,但牙菌斑与牙龈炎关系更为密切。牙石表面常有未钙化的菌斑,可刺激牙龈导致炎症,而且牙石本身坚硬、粗糙对牙龈有机械性刺激,造成牙龈炎及牙周组织的损害。
食物嵌塞
食物嵌塞不仅可以破坏牙龈乳头,导致牙龈炎,而且会使牙槽骨吸收发展成牙周炎。食物嵌塞与牙齿面的解剖形态、两牙间的接触关系以及牙龈萎缩等有密切联系。根据食物嵌塞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
其他
全身因素
与牙龈炎有关的全身因素主要包括营养障碍、内分泌失调、某些系统疾病及精神压力等。维生素 C 缺乏,可使原有牙龈炎和牙周炎加重。青春期和妊娠期常发生和加重牙龈炎。糖尿病结核病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可使牙周组织的抵抗力下降成为牙周组织病的内在因素。另外精神压力可增加激素及免疫介质的释放,从而影响机体防御系统功能,不仅如此,精神紧张还可以改变个体生活方式,忽略口腔卫生,使牙结石、菌斑堆积过多,从而加重牙龈炎。
流行病学
牙龈炎是最常见的牙周病,大多数成人都有一处或多处牙龈炎症表现。牙龈炎在有早期乳牙列的幼儿中罕见。到4-5岁时,可多达一半的儿童存在牙龈炎。牙龈炎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青春期(女孩大约在10岁,男孩大约在13岁)达到峰值,接近100%。青春期后,患病率降至50%且保持相对稳定直至成人期。在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患病率在70%~90%左右,成人的患病率达70%以上。菌斑性龈炎在人群中患病率高,尤其高发于青少年。第四次中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2015~2017 年)结果表明,中国15 岁受检人群的牙周健康为 34.8%,即龈炎患病率超过 60%,按照 2018 年国际牙周病学分类标准,中国成年人群中龈炎的患病率为 23.1%。
病理生理学
牙龈炎是一种慢性疾病,早期轻度龈炎的组织学表现与健康牙龈无明显界限,因为即使临床上表现健康的牙龈,其沟内上皮下方的结缔组织中也有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显微镜下所见的牙龈组织学变化不一。最轻度的炎症在临床可无表现,只是在龈沟下结缔组织中存在很少量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极少量的浆细胞,局部区域尤其是在沟上皮下方有结缔组织纤维的溶解。慢性重症牙龈炎时沟内上皮表面可有糜烂或溃疡,上皮内中性粒细胞增多,沟内上皮下方的炎性结缔组织区明显增大,内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病变严重区胶原纤维消失。
临床表现
菌斑性龈炎
牙龈炎症一般局限于游离龈和龈乳头,严重时也可波及附着龈,炎症状况一般与菌斑及牙结石量有关。一般以前牙区为多见,尤其是下前牙区最为显著。
自觉症状
刷牙或咬硬物时牙龈出血常为牙龈炎患者就医的主诉症状,但一般无自发性出血,这有助于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牙龈出血鉴别。有些患者可感到牙龈局部痒、胀、不适,口臭等症状。随着社会交往的不断增加和对口腔卫生的逐渐重视,口腔异味(口臭)也是患者就诊的重要原因和较常见的主诉症状。
并发症
青春期龈炎
青春期发病,牙龈的变化为非特异性的炎症,边缘龈和龈乳头均可发生炎症,好发于前牙唇侧的牙间乳头和龈缘。患者一般因刷牙或咬硬物时出血或口臭而就诊。其明显的特征是:牙龈色红、水肿、肥大,轻刺激易出血,龈乳头肥大常呈球状突起。牙龈肥大发炎的程度超过局部刺激的程度,且易于复发。
妊娠期龈炎
患者一般在妊娠前即有不同程度的牙龈炎,从妊娠2~3个月后开始出现明显症状,至8个月时达到高峰,且与血中黄体酮水平相一致。分娩约 2个月后,龈炎可减轻至妊娠前水平。妊娠期龈炎可发生于个别牙或全口牙龈,以前牙区为重。龈缘和龈乳头呈鲜红或栗色,质地松软、光亮,呈显著的炎性肿胀,轻触牙龈极易出血,出血常为就诊时的主诉症状。一般无疼痛,严重时龈缘可有溃疡和假膜形成,有轻度疼痛。
妊娠期龈瘤多发生于个别牙列不齐或有创伤的牙间乳头区,尤以下前牙唇侧龈乳头较为多见。通常始发于妊娠第3个月,瘤体常呈扁圆形,有的呈分叶状,可有蒂,直径一般不超过2cm。分娩后,妊娠期龈瘤能逐渐自行缩小,但必须去除局部刺激物才能完全消失。
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
菌斑性龈炎
经典的菌斑性龈炎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牙龈的炎症性改变,主要表现为牙龈颜色、形态和质地的变化以及探诊后出血;二是没有临床附着丧失,即临床检查时不能探及釉牙骨质界。2018 年国际牙周病新分类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型伴有附着丧失的菌斑性龈炎,患者可以有附着丧失但探诊深度不超过 3mm,且伴探诊后出血,拓宽了传统意义上菌斑性龈炎的范围。
综上,菌斑性龈炎的诊断要点如下:
满足上述之一者即可诊断为菌斑性龈炎。
青春期龈炎
主要依据以下几点做出诊断:
妊娠期龈炎
依据以下几点可作出诊断:
专科检查
口腔卫生状况
临床检查时要对患者牙面菌斑、牙结石堆积程度进行必要评价,同时关注可能造成菌斑滞留的局部因素,如牙列拥挤、食物嵌塞、充填体悬突等。
牙龈色、形、质的变化
龈沟深度和探诊出血
龈沟液量
健康牙龈的龈沟内存在极少量的龈沟液。牙龈有炎症时,龈沟液量较健康牙龈增多,其中的炎症细胞、免疫成分也明显增多,炎症介质增多,有些患者还可出现龈沟溢脓。龈沟液量的增加是评估牙龈炎症的一个客观指标。也有人报告牙龈炎时龈沟内的温度升高,但此变化尚未用作临床指标。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菌斑性龈炎通过临床检查即可确诊,影像学检查并非必要,如果需要将菌斑性龈炎与早期牙周炎相鉴别,可以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或咬合翼片,观察牙槽嵴顶的高度和形态。菌斑性龈炎并不累及牙槽骨吸收,X 线片表现与正常牙周组织无区别,牙槽嵴顶与釉牙骨质界之间的距离一般在 2mm 以内。此外,也可拍曲面断层片,曲面断层片可以在一张片子上显示全口牙及牙周组织,但其清晰程度及精确性不如根尖片。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实验室检查一般用于菌斑性龈炎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不是诊断菌斑性龈炎的必要环节。以自发性牙龈出血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如果需要排除血液疾病,可以进行血细胞分析和凝血功能检查。某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牙龈缘表现出鲜红色线状充血带,进行相应的血清病毒抗体检查有助于与菌斑性龈炎相鉴别。牙龈出血症状比较严重时,还可以检查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等,以排除血液学
细菌学检查
细菌和菌斑是牙龈炎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对于一些重症患者或用常规疗法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采用细菌学检查,以检测出优势菌后选择敏感药物治疗,从而增加疗效。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细菌培养、涂片检查、免疫学技术等。
病理检查
菌斑性龈炎没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无需进行病理检查,以牙龈肥大增生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如果符合牙龈切除手术指征,可以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除外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
菌斑性龈炎
早期牙周炎
应仔细检查磨牙及切牙的邻面有无附着丧失,可拍翼片看有无早期的牙槽嵴顶吸收。牙龈炎应无附着丧失,牙槽嵴顶的骨硬板完整连续。
血液病引起的牙龈出血
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不良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均可引起牙龈出血,且易自发出血,出血量较多,不易止住。对以牙龈出血为主诉且有牙龈炎症的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注意与上述血液系统疾病相鉴别。血液学检查有助于排除上述疾病。
坏死性溃疡性龈炎
坏死性溃疡性龈炎的临床表现以牙龈坏死为特点,除了具有牙龈自发性出血外,还有龈乳头和边缘龈坏死等特征性损害,可有口臭和假膜形成,疼痛症状也较明显,而菌斑性龈炎无神经痛和自发性出血。
HIV相关性龈炎
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相关性龈炎在HIV感染者中较早出现,临床可见游离龈缘呈明显的线状红色充血带,称为牙龈线形红斑。认为它与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关,附着龈可有点状红斑,患者可有刷牙后出血或自发性出血。在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后,牙龈的充血仍不易消退。艾滋病的口腔内还可出现毛状白斑卡波西肉瘤(Kaposi肉瘤)等,血清学检测有助于确诊。
妊娠期龈炎
妊娠期龈炎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治疗
菌斑性龈炎
基础治疗
手术治疗
大多数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后一周左右炎症消退,牙龈颜色、形态和质地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存在较明显的牙龈纤维增生,如经过非手术治疗并观察 3~6 个月后,牙龈仍难以完全恢复正常形态,此时可以考虑进行牙龈成形手术,以恢复牙龈生理外形,便于长期控制牙菌斑。
并发症处理
炎症复发
对于疗效不佳的患者需要进行临床评估,根据具体原因确定后续治疗方案。洁治不彻底的患者可以在初次洁治 1 周之后安排再次洁治;牙结石短时间重新形成的患者,再次洁治的同时应加强口腔卫生指导;牙周炎误诊为龈炎的患者可以按照牙周炎的治疗指南安排后续治疗内容。
洁治后牙齿冷热敏感
一般无需处理,敏感症状多数在一周之内自行缓解。敏感症状缓解前应嘱患者避免过冷过热饮食。正确掌握超声洁牙机的操作使用可减少洁治术后牙齿冷热敏感的发生,对于洁治后敏感症状较明显的患者可酌情进行脱敏处理。
洁治后出血
对这些患者进行洁治操作时应该动作轻柔,避免过度损伤牙龈;也可以考虑将洁治分成两次完成,第一次先去除大块牙结石,待一周后牙龈炎症有所减轻后再进行第二次洁治和抛光治疗。另外每次洁治后要对活动性出血部位进行观察和必要的压迫止血,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治疗后出血发生的风险。有些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功能异常,这也会导致治疗后牙龈出血。治疗前应充分询问患者全身健康状况和用药史,对于可疑凝血功能异常或服用抗凝血药药物的患者,必要时进行血细胞分析和凝血功能检查,如果存在明显异常,建议暂缓治疗。
治疗洁治后出血最有效的方法是找到出血点并进行局部压迫,绝大多数患者的出血症状可以通过压迫止血得到有效控制。对于压迫止血效果不佳的患者,要考虑存在未经控制的血液学的可能,应及时转诊至综合医院血液科检查治疗。
与治疗相关的其他全身疾病或状况
超声波洁治可能引起少数佩戴旧式心脏起搏器患者的不适,此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待患者不适症状缓解后再改行手工洁治操作,或择期治疗。有些牙龈炎症较重的患者在洁治后会出现一过性菌血症,并可能由此引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这种风险主要集中于有心脏人工植入物的患者,因此6 个月内进行过心脏人工瓣膜植入、冠脉支架植入等手术的患者,应征得心内科医生同意后再进行牙周相关治疗,治疗前应预防性服用抗生素,尽可能降低菌血症发生的风险。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全身疾病患者应在原有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进行牙周治疗,活动期的传染病患者应暂缓牙周治疗。
青春期龈炎
去除局部刺激因素仍是治疗青春期龈炎的关键。洁治术配合局部药物治疗,如龈袋冲洗、袋内上药及含漱剂含漱。必要时可施行牙龈切除术。口腔卫生宜教,防止复发。
妊娠期龈炎
提倡在婚前或孕前进行彻底的口腔检查。去除一切局部刺激因素,认真、细致地进行口腔卫生指导。牙龈炎症明显、龈袋有溢脓时,可用1% 过氧化氢液和生理盐水冲洗,加强漱口。体积较大的妊娠期龈瘤可手术切除。手术时机应尽量选择在妊娠期的4-6 个月内,以免引起流产或早产。术后严格控制菌斑,以防复发。
预防
预后
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相对简单,且预后良好,但因其患病率高,治愈后仍可复发且相当一部分的牙龈炎患者可发展成为牙周炎,因此预防其发生和复发尤为重要。
菌斑性龈炎在完善洁治后一周,牙龈炎症即可得到有效改善,此后可根据患者炎症控制水平和口腔卫生状况安排6~12 个月定期复查维护。如果患者存在短时难以纠正的局部因素,如食物嵌塞、牙列拥挤、偏侧咀嚼等,可以适当缩短复查间隔至 3~6 个月。
历史
1999 年世界牙周病分类研讨会将牙龈病分为菌斑引起的牙龈病(如慢性龈炎、青春期龈炎、妊娠期龈炎及药物性牙龈肥大等)和非菌斑引起的牙龈病(如病毒、真菌等引起的牙龈病,系统疾病在牙龈的表现及遗传性病变等)。
1999年,牙周病国际新分类提出的龈炎标准中包括了经过彻底的治疗后炎症消退、牙龈退缩、牙周支持组织的高度降低的原牙周炎患者。此时若发生由菌斑引起的边缘龈的炎症,但不发生进一步的附着丧失,亦可诊断为龈炎,其治疗原则及转归与单纯的慢性龈缘炎一样。然而,应明确原发的牙龈炎是指发生在没有附着丧失的牙龈组织的慢性炎症。
公共卫生
2019年,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进一步加强健康口腔工作,提升群众口腔健康意识和行为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组织制定了《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
总体要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统筹资源,以提高群众口腔健康水平为根本,以健康知识普及和健康技能培养为基础,以口腔疾病防治适宜技术推广为手段,以完善口腔卫生服务体系为支撑,全面提升中国口腔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到2020年,口腔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口腔卫生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口腔保健水平稳步提高。到2025年,健康口腔社会支持性环境基本形成,人群口腔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大幅提升,口腔健康服务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相关措施:主要是推动口腔健康行为普及行动;口腔健康管理优化行动;口腔健康能力提升行动;口腔健康产业发展行动。
参考资料
成人牙龈炎和牙周炎概述.UptoDate临床顾问.2024-01-09
牙源性感染的并发症、诊断和治疗.UptoDate临床顾问.2024-01-09
ICD-10 Version:2019.ICD-10 Version:2019.2024-01-09
菌斑性龈炎诊疗指南(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01-11
儿童及青少年牙龈炎和牙周炎概述.UptoDate临床顾问.2024-01-09
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01-11
目录
概述
分型
菌斑性龈炎
青春期龈炎
妊娠期龈炎
病因
局部因素
细菌和牙菌斑
牙石
食物嵌塞
其他
全身因素
流行病学
病理生理学
临床表现
菌斑性龈炎
自觉症状
并发症
青春期龈炎
妊娠期龈炎
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
菌斑性龈炎
青春期龈炎
妊娠期龈炎
专科检查
口腔卫生状况
牙龈色、形、质的变化
龈沟深度和探诊出血
龈沟液量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细菌学检查
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菌斑性龈炎
早期牙周炎
血液病引起的牙龈出血
坏死性溃疡性龈炎
HIV相关性龈炎
妊娠期龈炎
治疗
菌斑性龈炎
基础治疗
手术治疗
并发症处理
炎症复发
洁治后牙齿冷热敏感
洁治后出血
与治疗相关的其他全身疾病或状况
青春期龈炎
妊娠期龈炎
预防
预后
历史
公共卫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