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民歌,又叫山歌。是流传于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区的传统音乐。
秀山民歌作为渝、湘、黔、鄂四省(市)交界地区产生发展的传统
民俗音乐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源头可追溯到
上古时代的
重庆市歌舞,兴盛于唐、宋时期,延续于元、明、清,发展于民国,辉煌于现代中国。1957年,中国
唱片公司发布了男高音歌唱家
朱宝勇演唱的《
黄杨扁担》唱片,象征着以该歌为代表作的秀山民歌开始走向全中国。1959年,由《黄杨扁担》改编成男声小合唱《山区运粮队》,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演出。随后,此节目在中国10余个大城市演出,后又巡访了多个欧美国家,将秀山民歌推向世界。
秀山民歌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劳动歌、山歌、风俗歌和生活歌等四大品类。具有内容丰富,曲调欢快等特点。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齐唱等形式。演唱声腔分为九腔七调。歌词一般都用汉语演唱,演奏乐器有咚咚亏、
唢呐等、
排笙、
吹叶、竹笛、
二胡、
三弦琴、笛子等。秀山民歌的调式和音阶以“五度相生”调式体系为基础,“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齐备。
2008年6月7日,秀山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7年全国群众创作歌曲展评”中,
民俗音乐传承人王世金作词作曲的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新民歌《小小梦圆溜溜》获金奖,《美丽的太阳农庄》获银奖,《采青四季歌》《平江情歌》获铜奖。
历史渊源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被誉为“中国民歌之乡”。该县处于渝、湘、黔、鄂四省(市)交界处,居住着
土家族、
苗族、
瑶族、
侗族、
白族、
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以及
汉族,民族交融过程中,习俗与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秀山民歌。秀山民歌流传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全境,主要溪口乡、
溶溪镇、
隘口镇及周边地区。秀山民歌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
上古时代的
重庆市歌舞,兴盛于唐、宋时期;元末,
陈友谅兵败,残兵逃入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原文化开始影响秀山土著文化;
清代,土司统治终结,汉人大量迁入,汉文化与土著文化相互渗透;民国时期,
江汉区文化的涌入,促进了土著文化的发展。文化的交融影响之下,秀山民歌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1957年,中国
唱片公司录制了男高音歌唱家
朱宝勇演唱的《
黄杨扁担》后向全国发行。从此,以《黄杨扁担》为代表的秀山民歌走向全
中原地区。1959年,重庆市歌舞团艺术家
梁上泉、金干将《黄杨扁担》改编成男声小合唱《山区运粮队》,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演出。随后,此节目在中国10余个大城市演出,后又巡访了欧美国家,以及
叙利亚、
埃及、
黎巴嫩、
阿尔巴尼亚等国演出,将秀山民歌推向世界。
基本特征
表现形式
秀山
民俗音乐属单声部民歌,其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齐唱等形式,其中以独唱居多,领唱、齐唱形式主要出现在劳动号子以及部分歌舞中,有的有喻琴(
二胡)伴奏和
锣鼓伴奏。秀山民歌多数作品节奏规整,绝大部分为徵调式,其次是羽调式、商调式和宫调式,还有少量的角调式。独唱、对唱时一般不用乐器伴奏,但薅锣草鼓表演时歌师傅需在锣鼓伴奏下对唱或轮唱。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对唱形式,一唱一合,即兴而作,出口成章,双方唱的连成一篇;也有按题作歌,一首诗歌单独成篇;还有打闹、摆手歌,一人唱,众人和,每句
瑞安鼓词第四字后或—句后面都是众口一词的“荷”声。
演唱特性
秀山民歌的演唱声腔,因民族性格、语言特征、音乐旋律、适应场合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九腔七调。九腔,即
土家族高腔、土家族平腔、
苗族高腔、苗族平腔、
傩戏高腔、戏玩腔、辰河戏高腔、辰河戏弹腔、号子尖腔;七调,即花灯正调、花灯杂调、灯戏调、娃儿调、摇篮调、哭调、情调。在这九腔七调中,各自有各自的演唱形式,如土家族高腔多以即兴演唱为主,观物思景、见景生情、随编随唱,随问随答。
秀山民歌的歌曲在用声方面主要有真声、假声、真假声分层以及真假声混合四种用声类型。如土家族高腔,为了让歌声唱得更响,传得更远,通常会将嗓音提高到一个八度以上,以真假声混合的方式进行喊唱。如《高高山下一条河》就是
土家族高腔,土家族高腔
民俗音乐曲调起伏较大,音域宽广,在歌唱中用“喊”“滑”“倚”“颤”来表现,以衬词和拖腔的形式集合方言,表现出独特的山地特色。与高腔民歌不同,土家族平腔民歌多在室内,院落或平缓开阔的地方出现,通顺流畅,多用真声演唱,代表作有《摆手来》。
歌词特征
秀山民歌的歌词结构有长有短,短的四、六、八句,个别也有三、五句的,每句五字或七字,都很押韵。也有长达数百句的,如劳动歌的葬草锣鼓
瑞安鼓词。歌词大都是即兴编创而成的,常采用的是比、兴手法,触景生情或借物抒情。它旋律高亢,节奏较为自由。秀山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很有特点,不仅起着连接、扩充的作用,同时也起着渣染气氛、丰富音乐色彩、调剂情绪的作用。常用衬词如:喱吼、奴的娇、小情哥、哥呀哈里呀等,风趣该谐,区域性特征极强。除此以外,秀山民歌还特别喜欢用花来作衬字。衬腔的篇幅有长有短,运用方法也灵活多样。
音乐特性
秀山民歌的调式和音阶以“五度相生”调式体系为基础,“宫、商、角、微、羽”五种调式齐备。如:单马
民俗音乐《如今实现抽水站》、雇舟民歌《十唱古人》、涌洞民歌《柑子》、数溶民歌《出门看见运走东》、溶溪民歌《一把菜籽》等,调式丰富多彩。从现有秀山民歌曲谱来看,绝大多数是微调式,其次是羽调式、商调式和宫调式,以及少量的角调式。除了主要的五声音阶调式外,还含有附加“变宫”附加“清角”音的调式使用较多,其转调也多向下属方向进行。短小的音乐结构,反复演唱多段歌词,具有很强的舞蹈性,如溶溪民歌《绣荷包》等。
秀山民歌节奏规整的数量较多,不规整节奏的,主要出现在山歌、丧嫁歌中,节拍大体有规整节拍和自由节拍两种。规整节拍中,以2/4居多,也有3/8、3/4拍和混合复节拍等,如3/8拍的溶溪歌《虹豆林》《盘歌》等,混合节拍的如平凯
民俗音乐等。
秀山民歌中,构成旋律的音调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多民族杂居,形成了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独特的语音特征,形成了秀山民歌特有的音高、音色、节奏和力度以及润腔方式。秀山民歌旋律音程以级进音程为主,也有纯四度、纯五度音程穿插其间,甚至出现了小七度、纯八度大跳音程,使音乐增添了几分动感。秀山民歌的终止式一般在“微”音上结束。如:溶溪民歌《上田号》、清溪民歌《妹不叫哥哥不来》等。
伴奏乐器
秀山民歌的音乐和演唱形式、词曲结构等都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征。歌词一般都用汉语演唱,
民俗音乐中所用的乐器有
土家族的咚咚亏、
唢呐等,
苗族的
排笙、
吹叶、竹笛,还有
汉族常用的
二胡、
三弦琴、笛子等乐器。
代表作品
秀山民歌现存千余首,单是秀山花灯的歌曲,就有24大调,1000余首曲子。依据内容,秀山民歌可以分为劳动歌、山歌、风俗歌和生活歌等四大品类。劳动歌与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如有薅草歌、船工号子、石工号子、筑路号子、打油号子、农事歌,如《上田号》《划船调》等,代表性的有《一把菜籽》《划船调》等。山歌包括对歌、盘歌、情歌等,如《虹豆林》《绣荷包》等;风俗歌分为孝歌、哭嫁歌、贺新郎歌、新房上梁歌等,如反映青年对封建
包办婚姻不满情绪的《黄花草》等;生活时政歌包括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如控诉旧社会抓兵罪恶的《
抓壮丁》等。
秀山民歌具有代表性的《
黄杨扁担》,该歌不仅在中国流传,在国外也被多次唱响。目前,该歌被整理和创编出9种原生态唱法和9种艺术形态。此外,《一把菜籽》也是秀山民歌的代表作品,被收入《中国民歌选集》,还由
上海交响乐团改编成
轻音乐。
文化价值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俗音乐和秀山各族人民生活相关,人民通过编制民歌传授知识、表达爱情、诉说哀愁,祈求五谷丰登、吉祥幸福,同时也以民歌抒发他们的感情,歌颂生活,记录历史。秀山民歌的内容涉及到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社会变迁、劳动生产,儿女情长等方方面面,是研究四川地区农耕文化、山地文化、宗教文化的第一手材料。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秀山民歌传承与利用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或者师徒间的口口相传,缺乏创新。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与
现代流行音乐风靡全球的冲击下,秀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秀山民歌后继无人的处境。
保护措施
整理和发扬
20世纪80年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搜集整理了一批秀山民歌资料,出版了《秀间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歌集成》(第一卷)、《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间器乐集成》(资料卷)、《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戏曲音乐集成》。进入21世纪,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对秀山民歌进行了深入普查,摸清了秀山民歌的历史沿革、分布情况和现状,传承谱系和传承人情况,建立了秀山民歌资料库,先后整理了《秀山打闹·山歌·号子》和《秀山民间花灯精选手抄本》等。自1957年严思和唱响《
黄杨扁担》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先后搜集、整理和创编了《黄杨扁担》的9种原生态唱法和9种艺术形态。1994年,《黄杨扁担》被定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歌,同年,《黄杨扁担》被选入《中国民歌集》。1989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载录了《黄杨扁担》。1997年,原溶溪区举办了《黄杨扁担》
中国艺术节,多种形式的《黄杨扁担》登台展演。2003年,
重庆市音协编辑出版了《黄杨扁担·秀山花灯歌曲集》。2005年,拍摄了《黄杨扁担》艺术片。2021年7月至9月,重庆市开展了“非遗中的红色资源”寻访活动,挖掘秀山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秀山民歌被列入重庆市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次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秀山民歌被列入其中,项目序号为583。
走入课堂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编写了中小学秀山民歌乡土教材,在中小学校传唱秀山民歌,增强中小学生热爱秀山民歌的意识,不断培养新的民间歌手,让其代代相传不息。在秀山县在秀山县海洋乡中心小学、秀山县实验中学、秀山县第一民族小学等,开设了有关传承秀山
民俗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在音乐课上,注重教唱秀山县的这些传统民歌。
获奖情况
2002年,男女声四重唱《
黄杨扁担》,在
重庆市“四进社区”文艺调演中获金奖。2003年,《黄杨扁担》花灯广场舞,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陕北风·延安情》表演中获
一等奖。2004年,男女声四重唱《黄杨扁担》在全国农民歌手大赛中获
优秀奖。在2017年全国群众创作歌曲展评”中,民歌传承人王世金作词作曲的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新民歌《小小梦蔸圆溜溜》获金奖,《美丽的太阳农庄》获银奖,《采青四季歌》《平江情歌》获铜奖。获奖作品专集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神州歌海》出版发行。
传承人
秀山民歌非遗传承人有王世金、赵祖静。
归属争议
1954年,作曲家朱中庆和田寄明等人来到秀山县溶溪区玉屏乡(如今已划归溪口乡)白粉墙村收集到花灯艺人严思和演唱的《
黄杨扁担》,将词曲记录下来,之后推广发扬,使歌曲走红。1980年元月,
四川省群众艺术馆出版了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李树广编写的《秀山花灯选集》,该书将《黄杨扁担》的原唱词“进行修改,在曲谱中注释:“原来传唱中的“
柳州市’应为“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此宣称《黄杨扁担》发源于酉州。2000年12月15日,孙世恩、华敏在《
重庆日报》上发表了《《黄杨扁担》歌声到永远》的文章,说明“柳”即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否认歌词为“下酉州”,驳斥了《黄杨扁担》发源于酉州的说法。西阳县研究土家族民歌的唐腾华先生,先后在多家报纸上发表文章,坚持《
黄杨扁担》是酉阳民歌,从词和曲都是酉阳民歌的风格。2001年1月12日,《重庆日报》再度发表
重庆市歌舞团舞蹈家何良荣《我所了解的黄杨扁担》一文,从艺术、历史的角度讲明《黄杨扁担》出自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下酉州”的说法不能成立,“下柳州”是较为准确的观点。2002年8月6日,《
中国民族报》发表了该报记者何玉清的文章,记录了该报记者赴重庆秀山与各界人士座谈的纪要,题目为《黄杨扁担长又长,流传至今起波浪》,秀山方面诸多人士的态度很明显,坚决否认《黄杨扁担》源于酉阳。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赵心宪认为《
黄杨扁担》与秀山花灯的联系密切,花灯曲调《黄杨扁担》的现场表演、音乐、舞蹈与歌词相互统一。
参考资料
秀山民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