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联松(1917年12月17日-1999年10月19日),浙江瑞安人,毕业于
中央大学(现
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设计者。
16岁时,初中毕业的曾联松随父亲去南京生活,在那里完成了高中和大学的学业,1938年,曾联松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从事地下党工作,担任过中央大学学生地下党支部书记,1947年后便一直定居在上海,曾任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委员和第六届上海市政协常委,著有《陶瓷发展史提要》《日用杂品商品知识》等书籍和部分诗词。1999年10月19日,曾联松在上海逝世。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曾联松幼时家中并不富足,全家都住在从亲戚那租来的三间轩房里。祖父曾叙卿在当地做中医,颇有些名气,父亲曾宇人从事水利工程技术工作,后因工作原因调到南京“导淮委员会”。母亲沈炳娣在当时识得些文字,算得上是名门出身。1928年,曾联松考入
瑞安市立初级中学,受到美术老师
金作镐先生的启蒙,由此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功底和美术基础。
抗战期间
1932年,曾联松从瑞安中学毕业,1933年16岁的曾联松随因工作原因调动的父亲到南京生活,在江苏省立南京中学高中部上学。1935年,身为积极爱国分子的曾联松在南京参加了集会游行,以响应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6年,曾联松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经济系,酷爱美术的他平时除了完成经济系的课程外,还会去听
宗白华教授的美学理论课,这为他设计国旗图案奠定了美术基础。1937年,
七七事变,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立中央大学的学生因无法继续留在南京上课,于是举校迁往
重庆市。
1938年5月,曾联松在国立中央大学法学院学生黄大明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2月,国民党顽固派二次反共,接上级组织的命令,曾联松等人匆忙离开重庆,原本想要去参加新四军的曾联松因皖南事变的爆发半途折回转浙江,这时上级党组织也已撤离,曾联松就此与组织失去联系。直到
上海市解放,曾联松想要重新回到党组织,但因为他失去组织关系近9年需要调查,而上海解放初诸事集,因此他的入党申请书很快被退了回来。1944年至1946年期间,曾联松一直在瑞安中学当老师。
直到1947年,曾联松应同学勇龙桂邀请去上海工作,在勇龙桂负责的现代经济通讯社担任秘书,主要工作是处理通讯社里来往的信件。该社是地下党的秘密据点,主要任务是为党中央提供国统区经济情报。1949年5月,同上海人民一起迎来了上海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曾联松便在
上海市日用杂品公司工作,后升至副总经理。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7月,曾联松响应全国政协筹备会征集国旗图案的号召,设计出了五星红旗图案。1949年9月27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由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作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10月,曾联松从报纸上看到了公布的国旗图案,但因为五星红旗图案与自己设计的有些许不同,因而一时无法确定是否为自己所设计。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节前,曾联松因公到北京开会,期间全国政协派人来找他,询问国旗设计情况,他如实介绍了当时的构思和投稿日期。9月27日,他收到了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观礼请柬,编号是“台右97号”,邀请曾联松前往
天安门参加观礼。
此后,曾联松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工作。然而,在1957年“反右”时期,曾联松因茶杯上抄了段列宁的“少说漂亮话,多做点实事”而被打进了“黑名单”。“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戴上了“叛徒”“地主资产阶级孝子贤孙”的帽子,被揪斗、抄家,后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1978年9月,曾联松再次受邀赴京参加国庆活动。1985年11月,已经68岁高龄的曾联松在45年间前前后后递交了5次重新申请入党的要求,最终被批准重新入党,并作为特例不需要预备期,从入党那天起就是正式党员。1987年,曾联松离休后,经常去部队和学校为广大战士和青少年学生讲述自己的爱国经历,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励人们更好地传承革命传统,建设好国家。
1994年17号台风正面袭击
瑞安市,造成有史以来最为惨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当时曾联松经历多次
中风,正因病住院治疗,在得知讯息后立即通过上海瑞中校友会寄去慰问信,并附上1000元赈灾款。
1999年10月19日,82岁的曾联松因病在上海辞世。
设计国旗
征稿启事
1949年6月,为了迎接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新政协商会议筹备会决定面向全国及海外同胞征集国旗图案。1949年7月15日清晨,在上海担任普通职员的曾联松看到《
解放日报》上的一则征稿启事:新政协向海内外征集国旗国徽国歌启事。为向祖国献出一份自己的贡献,他决定向《解放日报》投稿,为国旗设计图案。
设计成稿
曾联松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获得了设计灵感。他通过空中闪烁的星星联想到中国共产党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大救星,而广大人民则像星星一样团结在党的周围。于是曾联松的初步构想为,一颗大五角星星内含镰刀斧头,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星分别表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这个设想也同时结合了毛泽东同志当时提出的四个阶级理论。在具体的形态上,每颗小星星的一角正对大星的正中心,大星引导着小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
曾联松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一定要体现新中国奋发向上的精神,要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于是,用红色作为整面国旗的基础色,用代表中国黄色人种的黄色作为星星的颜色,曾联松将星星放在国旗不同的位置,最后决定将星星放置在国旗的左上方,整个画面显得协调又美观,同时也达到了征稿启事中的要求。
尘埃落定
在收到曾联松寄出的样稿之前,专门负责国旗图案的新政协商会议筹备会第六小组已经收到了3012个国旗设计样稿。送来的设计图根据委员会的赞成高低被排为“复字号”,曾联松设计的图案被编为“复字第32号”。在7月25日的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表达了自己对“复字第32号”作品的高度赞扬,与会人员表示一致赞同,也有代表提出删除大五角星中的镰刀斧头标志,因为镰刀斧头的图案与
苏联国旗有雷同之处,且该图案不仅让旗面稍显凌乱,还会影响大五角星的光彩。最终,大会决定将曾联松作品中的镰刀斧头图案删去,并以此图案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图案。
收到谢函
1950年11月1日,曾联松收到了一封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寄来的信函,函中表示他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已被采用,除了表达了他对新中国贡献的感谢,还附有一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纪念刊以及五百万元(等于新人民币500元)人民币奖金。
人物轶闻
即兴赋诗
1950年,曾联松被邀请登上
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庆祝
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观礼,编号位置是“台右97号”,曾联松来到北京后,特殊的待遇使他兴奋难眠,在宾馆时,曾联松写下天安门观礼诗《赴京观礼》:“乘风秋日走燕台,香拥红旗桂蕊开。巧夺天工遗玉宇,叨陪盛典萃英才。霞帔牛斗留诗去,甲山河入画来。更喜月明燕赵夜,高歌万户一新醅。”
无偿捐赠
1982年3月5日,曾联松收到了一封由中国革命博物馆保管部寄来的征询函——革保第11号。中国革命博物馆保管部表示想将曾联松当年设计的国旗设计稿原稿作为革命文物收藏于馆中,因此,想询问曾联松的意见,是否愿意将原稿交给博物馆,并表示曾联松有什么要求可以向博物馆提出。曾联松收到征询函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博物馆的请求并将国旗设计原稿寄给了馆方,还特别表示他个人对此事没有任何要求。
人物评价
“曾君联松,性刚毅,不为威武所屈……君于国事,尤且关怀,满腔热血,常欲效用沙场。激昂慷慨之气,令人望之折服”——《江苏省立南京中学五秋级毕业纪念册》
“离休在家的曾老,晚年生活安排得有条有理。平时,对诗书画很感兴趣,既吟诗也作画。他说,‘仅是爱好,无成就’。我想,曾联松老先生的成就已是不平凡了。”——
瑞安市报社记者,庄颖昶
相关纪念
社会活动
2019年8月,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曾联松逝世20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虹口区举行的“红旗飘飘·国旗设计者曾联松史料展”在广中社区文化中心开展。
文化作品
电影《
共和国之旗》,1999年由
王冀邢执导,以曾联松为原型,讲述了曾联松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图案遇到的一系列事情,以及国旗图案最终当选的始末。
2021年10月,由编剧
王兴东创作的,以曾联松为原型的话剧《曾联松与国旗》在上戏实验剧场上演。
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推出10集大型纪录片《
共和国符号》。该片以高科技三维技术展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印、人民币等一系列深入人心的共和国符号,生动讲述设计过程和背后的感人故事,摄制组历时一年,前往
上海市、新疆、
辽宁省、
江西省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采访调研,采访了
周令钊先生的女儿周蓉、国徽设计师
张仃之子
张郎郎、国旗设计者曾联松侄子曾浙一等12位亲历者后人。
荣誉和奖项
1998年6月21日,
紫禁城影业在颁奖仪式中将第三届电影创作“源泉奖”授予电影《共和国之旗》的原型、五星红旗图案的设计者曾联松先生。当时已经81岁的曾联松因身体原因在医院疗养,奖杯则由其长子曾一冲代领。
2009年在“影响中国
供销合作社联合社60年”评选活动中,曾联松被评为对供销合作社系统有影响的典型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