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颂歌》是由
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文化旅游厅主办,湖南省演艺集团、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重庆歌舞团联合排演,
周雄担任总导演,
冯必烈担任编剧,
谷智鑫、
何炅、
张凯丽、
万茜等演员主演的大型歌舞剧。 该剧以
中原地区的“
精准扶贫”世纪工程为背景,将湖南省湘西
十八洞村的村民和扶贫干部作为原型,采用“序言+6个故事+尾声”的结构模式,以歌舞形式为主,表现了湖南湘西扶贫路上群众和扶贫干部们共同开发新产业、帮助留守儿童重返校园、离开大山中的旧居搬入新家等感人故事。
《大地颂歌》于2020年9月27日在
长沙市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首演,2020年11月6日至7日在
中国国家大剧院演出,4K高清电视版本于2021年1月1日19:30在
湖南卫视首播。 截止到2021年2月底,《大地颂歌》相关话题全网点击量达4.28亿次,
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18.8亿次,并于2022年入选
湖南省第十五届
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被誉为“湖南文艺的扛鼎之作”。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实行“
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到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大陆近七亿多贫困人口成功摆脱了贫困,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截至2010年前后,仍有数千万农村贫困人口尚待脱贫。 在此背景下,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探访了
花垣县十八洞村,其间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自此,
中原地区的“精准扶贫”世纪工程正式启动。
截止到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上首次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
十八洞村的人民也在扶贫干部的带领下成功致富,形成了集猕猴桃种植、乡村游、
山泉水等多项集中的产业体系,全村大龄青年成功“脱贫”又“脱单”,以十八洞村的脱贫故事为原型的剧情歌舞剧《大地颂歌》即以此为时代背景创作。
内容原型
“精准扶贫”理念是最先在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寨的十八洞村村提出的,《大地颂歌》即以“首倡之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为创作原点,以湘西的事讲湖南,以湖南的故事讲中国,把湘西作为脱贫攻坚的一个符号,在传递湖南脱贫致富成果的同时,力图表现
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
剧中主要人物包括十八洞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扶贫干部、扶贫支教老师、留守儿童等。其中,剧中主角均有对应的人物原型,如
谷智鑫饰演的龙队长原型为十八洞村的前三任
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石登高和麻辉煌,
何炅饰演的王老师原型为
祁东县官家嘴镇启航学校的支教老师
王育霖,
张凯丽饰演的彭建兰原型为炎陵县原
县委书记黄诗燕的妻子彭建兰,
万茜饰演的
王婷原型为“全国扶贫楷模”王新法的女儿王婷,校园合唱团的原型即为祁东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等。
剧情简介
序曲:《浏阳河》
通过潇湘儿女对湖南民歌的吟诵,表达群众对精准扶贫实践的赞美之情,同时体现“首倡之地应有首倡之为”的精神,以及潇湘儿女在中国脱贫减贫事业中,展现出的担当和责任。
第一幕:《风起十八洞》
讲述扶贫干部龙队长(
谷智鑫饰)来到
十八洞村后,带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与村干部共同签下承诺书,决心给
十八洞村、乃至整个
湖南省带来新气象的故事。
第二幕:《奋斗》
讲述乡亲们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努力因地制宜、共建猕猴桃种植产业的故事,在种植的关键时期因为意外,导致必要设备的款项未能及时上缴,龙队长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垫付,体现了扶贫干部排除万难“啃硬骨头”的精神。
第三幕:《夜空中最亮的星》
聚焦教育扶贫和医疗扶贫,讲述龙队长和来当地
支教的王老师(
何炅饰)帮助留守儿童小雅重返校园,并通过教授留守儿童合唱,让孩子们重拾自信、拥抱希望的故事,体现了扶贫工作者为“教育扶贫”“志智双扶”的所做出的努力。
第四幕:《一步千年》
讲述因地理环境恶劣、世代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小雅一家,通过易地扶贫搬出大山,过上好日子的故事,通过小雅奶奶对过去生活环境的回忆,以及一家人搬迁后的欣喜与幸福,体现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
精准扶贫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幕:《幸福山歌》
通过一场欢乐的相亲大会,展现湖南湘西苗寨单身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景,表达了当地老百姓脱贫也脱单的幸福感。
第六幕:《大地赤子》
从扶贫干部家属彭建兰(
张凯丽饰)、
王婷(
万茜饰)等人的视角,讲述王新法、黄诗燕、蒙汉等扶贫干部的感人故事,向所有在扶贫一线的干部体现出的奉献精神,以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有我”的伟大理想致敬。
尾声:《在灿烂阳光下》
讲述在
十八洞村产业分红的喜庆日子里,龙队长因将作为优秀扶贫干部代表参加“国庆70周年阅兵式”而准备前往北京,十八洞村民们为龙队长送行的故事,表达了村民们“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感谢共产党”的心声。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创作团队
《大地颂歌》的创作团队以
湖南省当地演艺力量为主,同时加入了中国其他省份的多个团队,组建了来源多样的创排阵容。除主角外,演员大部分来自湖南省歌舞剧团、湖南省话剧院、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等,以上文艺团体中的多位国家一级、二级演员和当家花旦、
小生都参与了排演。 全剧参演演员共417名,囊括了
话剧、舞蹈、合唱、杂技等多类型演员,其中年龄最小的演员6岁,最大的53岁。 同时,《大地颂歌》还邀请了剧中校园合唱团的原型——
祁东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参与演出,此外还有和声令合唱团、重庆歌舞团、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的演员加入排演。
该剧的制作主创团队也由多次获得中国各类演艺大奖的专家组成,包括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台)艺术委员会主任
周雄,以及湘籍青年剧作家
冯必烈等。
剧本创作
《大地颂歌》的故事基本取材于真实事件,依托精准扶贫七年历程中发生的真实故事进行艺术创作。为了创作好这部作品,主创团队深入基层采风,到访了数十个扶贫点村并七次前往
十八洞村,接触了数百名干部群众,积累了大量真实素材。
同时,剧本中涉及的细节也多有真实出处,如剧中的角色小雅的一家,即为
十八洞村贫困群众的缩影,小雅每天上学要攀爬的“天梯”,真实存在于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腊尔山镇夯卡村,为了深刻体会当地的生活环境,总导演
周雄还特地爬上了这条当地孩子每天上学都要攀爬的巴掌宽的“天梯”。《大地颂歌》戏剧艺术指导
王晓鹰在采访中曾提到,“天梯”陡峭难行,日积月累被村民抠出了手指印。另外,剧中村民编写的用来讽刺扶贫队的
数来宝,也是总编剧
冯必烈根据
十八洞村房屋墙上的顺口溜创作的。
在完成一系列取材后,《大地颂歌》的剧本创作始于2019年12月底,并于次年4月完成了第一版,后续又经历了120余次的修改,最终完成了这部取材于真实事件的剧本。
服装设计
《大地颂歌》中的角色大部分来自湘西地区,主要以
十八洞村村民为人物原型,因此在服装设计上主要取材于苗族服饰,此外还有
土家族、
侗族与
汉族服饰。在演出之前,在国家一级舞台艺术服装设计师麦青的带领下,团队先是走访了
湖南省博物馆、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后历时近两个月完成了1300余套演员服饰的制作。
由于
苗族服饰的图案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等内涵,该剧设计的苗族服饰亦依此采用了苗族
刺绣常用的
锦鸡属、
凤蝶总科、
石榴花等象征着吉祥寓意的图案,将苗族人民的古老故事、先民历史等元素融入到了服饰当中。为了演出的舞台效果,服装组也对传统的苗族服饰作出了一些改良:在款式上,为了方便演员迅速换装,服装组在不破坏观感的基础上将民族服饰常用的盘口改成了
魔术贴或按扣;在色彩上,为了舞台剧情的需要,演出服饰适当改变了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服饰多用的蓝色和黑色,加入了粉色、渐变色等不同色彩元素;在不同角色的服饰设计上,采茶女、绣娘、开山工等特定角色的服饰都酌情进行了符合剧情的改良,即在符合湖南湘西传统服饰风格的基础上,做到了尽可能的“艺术化”。
舞台美术
《大地颂歌》的舞台、灯光总设计师由原空军政治部歌舞团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
孙天卫担任。在该剧的筹备和排演阶段,孙天卫带领约120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团队,耗时近八个月,完成了舞台的美术、灯光和视频设计。
据孙天卫介绍,该剧的舞台风格整体以“写实+写艺”为基准。首先,由于《大地颂歌》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甚至在表演过程中编排加入了留守儿童群体角色原型——
祁东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上台合唱的环节,另外还有在舞台大屏幕上播放牺牲的扶贫干部肖像等环节,故舞台设计需为内容的写实风格服务。 为此,团队在舞台上设计、装置了山峦叠翠中的苗寨
吊脚楼,这是
孙天卫从
十八洞村的采风素材中提炼而来的,还有部分牛头竹篾、银饰苗帽、苗家腊肉等3000多件道具也是道具师们在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走街串市买来的。
另外,《大地颂歌》的舞台表演、对话还具有一定的综艺式特征,且剧中有歌舞、有故事,整体为融合创新的模式,所以在舞台设计上也全方位地融入了较为新兴的科技手段,如大量应用LED大屏、使用数十台技术先进的投影设备,以及电脑操作编程的机械装置等。其中,舞台二道幕的十块大屏幕在演出时会由电脑编程根据每一场的剧情来移动变化,灵活地呈现开山、瀑布下落等场景。另外,与传统表演式舞台的镜框式呈现不同,《大地颂歌》力图通过多元素的舞台设计和科技手段让场景、演员和观众充分互动,如剧中第四幕《
一步千年》中,小雅的奶奶回忆到曾经恶劣的居住环境时,需要展现村民们去解救因
泥石流被困在山中的小雅的过程,此时舞台上不仅呈现了风雨交加的场景,还设计了类似高山的科技装置,让村民们从“真正的”高山上走下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描绘出了近乎真实的场景,如此多空间的舞台场景呈现也让观众可以更加充分地享受故事和剧情。
幕后花絮
《大地颂歌》第一幕《风起十八洞》的导演胡林锋在采访中提到,《风起十八洞》的剧本前后反复修改了七八十次,总导演
周雄要求非常严格,而第一幕戏又是开篇,所以最先成为大家“讨论”的目标。修改期间,创作团队从早到晚集体创作,经常开会讨论到凌晨两三点钟,团队还多次和周雄硬“杠”、互怼。
演出创排初期,正值新冠疫情蔓延,几乎扰乱了创作团队的计划。据总导演周雄回忆,当时有一些专家在其他国家,团队只能每天凌晨打电话讨论剧本创作和主题设计。
在排演过程中,为了提升演出质量,演职人员们展开了一场和自己较量的“拉锯战”。舞蹈演员们“轻伤不下火线”,绑上绷带、护膝排练,汗水浸到身上的伤口致使流出脓液,依旧坚持排练。其中一次排练,排到了凌晨4点。仅是接过新家钥匙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戏剧艺术指导
王晓鹰就和演员抠了三四十遍。饰演扶贫英雄黄诗燕、王新法家属的演员
张凯丽和
万茜,每一次排练都沉浸其中,泪流满面。
舞蹈演员金玲在采访中提到,自己在剧中一共参演了六个篇章的舞蹈,很多演员和她情况类似,任务十分艰巨,好在经过协调安排,给予了演员一定的换妆时间,其中《
夜空中最亮的星》和《大地赤子》这两幕没有群舞戏份,舞蹈演员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差去换妆。但在尾声舞蹈中,有时换装间隔只有5分钟,此时不仅服装要换,发型也要改变,演员们都是边拆头发,边一路小跑去更衣室。还有一次,在准备跳第二幕的舞蹈时,几个演员在更衣室看第一幕的开山戏份,不知不觉看入了迷,直到第一幕舞蹈快要结束时,才想起来该上场了,赶紧风卷残云般迅速换上鞋子,跑到舞台上去,还好最后也没有耽误演出。
作品鉴赏
内容题材
作为主旋律文艺作品,《大地颂歌》的主题虽聚焦于对“精准扶贫”的歌颂,但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该剧在致力于解读“精准扶贫”思想和原型人物、故事发展历程的同时,在体裁形式上又兼顾了当下受众的审美要求,使该剧整体融合为了一部集音乐、
话剧、综艺等多种体裁形式的作品。其中,音乐、歌舞和话剧表演为《大地颂歌》作为歌舞剧的主要内容载体,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多样化的综艺式的素材运用手法。例如,在故事开始时的第一幕和第二幕,为配合舞台上龙队长艰难推动扶贫产业发展的故事情节,LED屏幕上多次使用了古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陡峭险峻的山势、百姓艰难进行架桥开山的场景等画面,突出了故事的时间和地理背景。另外,第六幕《大地赤子》中,为配合两位主角彭建兰、
王婷对牺牲扶贫干部事迹的讲述,
Micro LED大屏上播出了数位群众的采访画面和深情独白等真实素材,通过场外真实信息对场上的台词和叙事进行了补充,以上均为综艺节目经常使用的组织和编排手法。
同时在内容上,《大地颂歌》充分活用了
湖南省当地的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故事发生地湘西
十八洞村是典型的
苗族聚集村落,历来具有“神秘”“多情”的文化符号,该剧在创作
中将民族特色作为了展示核心之一,在使受众感受到“新鲜“的同时,将当地特色的文化和故事体现了出来。在剧中,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丰富的民族文化习俗、画风色彩鲜明的民族服饰、曲式结构鲜明的民族音乐等,都为内容打上了鲜明的“标签”,这些对于受众来说具有一定“陌生感”的文化元素,更能满足多个群体的审美期待。
叙事手法
叙事结构
《大地颂歌》采用了“6+2”,即“序言+6个故事+尾声”的结构模式, 与传统的叙事性结构略有不同。从整体来看,剧中有着较强的内在逻辑:首先从故事发生的地点
湖南省出发,开篇即用著名的
民歌《
浏阳河》声明主题,并着重描述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区亟待致富的原因,引出扶贫工作队进村,同乡亲们一道攻克难关、努力推动经济产业发展的过程。在物质生活得到初步改善之后,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又紧接而来,教育、搬迁等项目相应开展,在改善一个个家庭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让扶贫工作更加全面。多方努力之后,村民了不仅脱离了贫困,还成功致富,此时每个人的“个人问题”提上日程,进而有了诙谐幽默的相亲大会。在故事的最后,村民们对战斗在扶贫一线的干部及其家属们进行了感念,展示出生活改变后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以及知恩图报的情谊。整体剧情逻辑呈现闭环且逻辑自洽。
在完整的叙述逻辑中,各幕的内容表现却也有着一定跳跃式的变化。例如,第一幕在呈现故事背景且主要人物出场之后,接下来的故事却使用了一种新的手法,通过龙队长的“扶贫日记”,以插叙的形式将教育、搬迁、相亲、缅怀等故事
嫁接到了主线结构中,这些内容情节在时间线、事件逻辑上的跳跃给观众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可以让观众利用想象力”脑补“空缺的时空内容,强化观众的参与感。
冲突设置
按照传统
戏剧的叙事习惯,剧中往往需要正派与反派两股势力相互斗争。但由于《大地颂歌》的主题是歌颂和赞美,剧中主要角色也仅有扶贫干部和村民两大群体,故难以在其中“找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反派。为此,故事中设置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一个“人”形“坏人”,塑造出了独特的冲突矛盾形式。
从剧中第一幕的唱段“古老的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美丽又贫瘠,我为了生计,向山要地。要告别往昔,就要拼上全力,凿向那贫穷,争一口气。明天在哪里,背行囊出离,何时能回来,怕认不得你。身后,是娃娃在哭泣,回头望脚下,是故乡土地。” 以及第四幕《
一步千年》中对
十八洞村原本恶劣居住环境的描绘中可知,所谓“天灾人祸”的根源之一就是自然环境,此即为剧中的第一重冲突——人与自然的矛盾。基于此矛盾,整体展开了村民们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努力改善生活环境的故事。
另外在剧情中,还有一个“人”形的“坏人”,即十八洞村的村民田二毛。田二毛原本是村中著名的“懒汉”,在第一幕中,田二毛煽动村民要求扶贫队直接将扶贫款下发,还带头反对龙队长的猕猴桃种植计划。事实上,田二毛并非“坏人”,他仅仅代表了部分老派村民渴望“小富即安”,却不知“坐吃山空”风险的思想。他的身上没有“恶”,而是一种旧思想带来的“愚”,这也和龙队长的新思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来,田二毛也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养蜂大户,过上了新的生活,这样的处理方式解决了“赞美剧”中难以设置”善恶冲突“的问题。
角色塑造
作为纪实类作品,《大地颂歌》在角色塑造上也均以真实为原则,力求客观、精细地再现原型人物的生活和经历。例如,在剧中扮演龙队长的
谷智鑫本是东北籍演员,很多语言习惯和语气助词均来自北方语系,为了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中国南方扶贫干部的形象,谷智鑫努力修改自己的口语用词习惯,还在台词中设计加入了湖南话中常用的语气助词“咯”。在田二毛要求分发扶贫款时,龙队长用一句“有什么事,你说咯”的台词,使观众对这种特定的用语习惯有了明确感知。
另外,《大地颂歌》还通过服、化等多个角度拉近演员和原型人物的距离。如
万茜在剧中饰演“全国扶贫楷模”王新法的女儿
王婷一角,她与王婷的身材、样貌本就有很多相似之处,创作团队在此基础上又为万茜设计了和人物相似的服化造型,万茜本人还向王婷借来了一件白色风衣作为自己的演出服。万茜提到,她曾在新闻视频里看到过王婷穿着那件白色
风衣,“当我把它穿到自己身上的时候,那一刻,我觉得我就是王婷。”
音乐运用
《大地颂歌》的整体音乐形态采取了“起承转合”的创作结构,第一幕《风起十八洞》为“起”部,为全剧音乐构思的初步呈现,音乐《开山》《故土难离》等展现了古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之地的神秘与贫瘠,引出了当地现实的“贫困”危机,再通过音乐《使命》和《承诺》铺陈扶贫干部的基本形象,为主要人物和主线情节奠定了基调;第二幕至第四幕《奋斗》《
夜空中最闪亮的星》《一步千年》为“承”部,音乐主要为内容情节服务,创作主题集中于十八洞村扶贫的崎岖历程,同时刻画了扶贫干部与村民们的交互关系;第五幕《幸福山歌》为“转”部,此幕中使用的音乐一改之前或沉重紧张,或激昂振奋的基调,采用了悠扬谐趣的风格,并加入了更多的
现代音乐元素,突出了村民脱贫取得初步成果后的喜悦之情;第六幕《大地赤子》为“合”部,对前述音乐的主题进行了融合,并对全剧乐思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尾声《灿烂的阳光下》则通过《
苗岭的早晨》《万语千言》《在灿烂的阳光下》三首歌曲配合剧末村民们的喜悦之情,为全剧画上了句号。
在具体编排上,《大地颂歌》配合相应剧情,将经典老歌、湖南民歌与现代原创音乐进行了融合,如在选用《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
在灿烂阳光下》等经典老歌,以及《
浏阳河》《
马桑树儿搭灯台》《思情鬼歌》《
苗岭连北京》等湖南民歌的同时,还加入了现代原创音乐元素,如在第五幕《幸福山歌》相亲大会上的对唱环节中大量运用《思情鬼歌》旋律的唱段中,每一位歌者又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演唱出来,田二毛甚至演唱了一段现代RAP,再加上其他的表演动作,表现出了每位歌者独特的性格特征。
除此之外,合唱也是全剧的一大特色。不仅在全剧的序曲和尾声采用合唱的方式
烘托气氛,在剧中第三幕《
夜空中最闪亮的星》中更是以
祁东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为原型,讲述了小雅期待回到校园,回到合唱团的故事,在表演时再由原型人物直接登台合唱,更能使观众拥有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舞美特色
《大地颂歌》在舞台美术上采用了真实与艺术相结合的风格。为了突出环境的真实,舞台在台口两侧放置了大型景片,景片中间是山,山上有
苗族人家吊脚楼的造型,通过类似“大山深处有人家”画面,描绘出了湖南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独特的苗家风情,让观众可以快速捕捉到湘西的文化形象符号。同时,舞台设置的LED大屏通过视频素材的转换,达到了通过视频背景推动剧情发展的效果,如在第五幕《幸福山歌》中,苗族特有的过河石墩、湘西地区的茶园、湘绣等视频场景接连出现,在突出当地男女鲜明形象的同时,也呈现出了
湖南省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在舞蹈方面,《大地颂歌》主要采取“浪漫纪实”的风格,在占全剧近一半时间的舞蹈中,动作设计尽量呈现生活化的状态,力图打破
话剧、舞蹈甚至舞台美术间的界限,同时又能尽量兼顾剧情,如在第二幕《奋斗》中,共有四分多种的舞蹈编排,描绘了修路、通电、通水三个改变十八洞村村民生活的重要场面,场面通过群舞编排加入话剧演员延续表演的方式,用“夹叙夹舞”的方法完成了叙述,并体现了时间跨度。在动作设计上,《大地颂歌》结合了
现代舞、
当代舞和湖南湘西地区的民俗舞蹈,如在《苗岭连北京》《马桑树儿搭灯台》等段落中使用的都是典型的湖南民间舞,但在其中又加入了采茶、闻茶等动作设计,对传统舞蹈进行了改变,扩大了舞蹈的表演空间。
重要演出
演出图册
获奖情况
作品影响
演出反响
《大地颂歌》自2020年9月27日首次公演以来,先后在
长沙市、北京演出13场,期间“圈粉无数”。湖南省
津市市扶贫办主任唐海平、永州市零陵区扶贫办信息监测室黄建武等扶贫干部在观看后表示,其中的剧情、场景都让基层扶贫人感同身受。 在北京演出期间,还有在京的扶贫干部及家属、大学教师、律师、医生、高校学生和儿童等多样化的观众群体前往观看,演出前甚至一票难求。部分观众表示,这部舞台剧让普通人更加了解了扶贫的意义,也通过一种年轻人比较喜欢的表演形式,让大家记住了脱贫攻坚这段特殊的历史。
截止到2021年2月底,《大地颂歌》相关话题全网点击量达4.28亿次,
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18.8亿次,并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项目,被誉为“湖南文艺的扛鼎之作”。
衍生作品
电视版
4K高清电视版本的《大地颂歌》于2021年1月1日晚197点30分在
湖南卫视首播。该作品与电视纪录片《
从十八洞出发》、电视剧《
江山如此多娇》同为
湖南广播电视台“扶贫三部曲”。从剧场舞台到电视荧幕,主创团队应电视艺术的需要对《大地颂歌》进行了二度创作,包括借助于多机位和镜头切换,使观众能捕捉到更多剧场中无法充分关注到的表情、动作细节特写镜头, 这些细节对角色塑造和戏剧冲突的展现都有着重要作用。 以第一幕《风起十八洞》为例,因为其中角色小雅是一个小学生,因身高等原因,在剧场中只有距离演员两三米距离的观众才可以充分感受到演员表现的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观众的观看体验,而电视版则加入了一个小雅的大特写,弥补了剧场版的遗憾。
2021年1月1日播出当晚,《大地颂歌》电视版收视率达成单网最高收视率、最高份额和重播同时段实时收视率“三网第一”。2021年2月25日,《大地颂歌》电视版于
湖南卫视重播。
电影版
《大地颂歌》电影版于2021年3月26日首映,该作品以歌舞剧为蓝本制作,通过电影的表现手法,抓取作品和演员表演的瞬间,通过电影院中的大银幕、高清画质和立体环绕式音响,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为了更好地融合舞台剧和电影两种艺术形式,创作团队做了另一套置景,让演员另外进行了电影版的拍摄,导演组挑选了演出中的精华素材,视效总监卞合江和团队一起进行了两个月的后期制作,将1080P版本进行剪辑,套入
4K技术的画面,进行调色、插入特效、
混音,最终完成了120余分钟的电影版作品。
电影上映当日于长沙举行了首映式,主演
谷智鑫、
何炅及原型人物龙秀林、王育霖等人参与了首映式。 2021年11月,《大地颂歌》
电影版在第十七届
中美电影节开幕式暨“
金天使奖”颁奖典礼上获得了“年度最佳纪录电影”奖项。
作品评价
专业评价
大众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