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画家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出生于俄罗斯帝国时期哈尔科夫州丘古耶夫(今乌克兰),毕业于彼得堡美术学院,19世纪后期伟大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巡回画派的代表人物。
1863年,列宾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其绘画深受老师克控姆斯科依的影响。1870-1873 年,列宾创作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作品后来在维也纳世界博览会展出,引起了轰动。1873—1876年列宾先后旅行意大利法国,研究欧洲古典及近代美术。1878年,他参加巡回展览美术协会,创作了大量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作品,及历史画和肖像画。其作品常常以表现人民的贫穷和痛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为主题,呈现出一种革命的精神与俄罗斯人民的朴素品质,契合了时代与民众的需求。列宾常年与列夫·托尔斯泰马克西姆·高尔基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谢尔盖·叶赛宁费多尔·夏里亚宾等画家和文学家保持着长期的友谊。1930年9月29日,列宾死于自己家中,享年86岁。
列宾的代表作品有:《伏尔加纤夫》《宣传者被捕》《意外归来》《查波罗什人复信土耳其苏丹》及《托尔斯泰》等。《田野》杂志评价列宾与托尔斯泰为“俄罗斯大地上的两位天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44年7月24日,列宾出生在俄罗斯士大夫哈尔科夫省的丘古耶夫镇的一个军屯户人家,父亲是一名免役士兵,经营贩马生意,家境还算殷实。但受环境影响,从小体会到在屯垦地劳作的艰辛,多次目睹了军屯户因犯下微小的过失而遭到残酷鞭挞,在心里埋下了仇恨沙皇制度的种子,这些场景也成为其日后创作的素材。
受表格特罗菲姆·恰普雷京的影响,列宾开始沉迷绘画,他画的玫瑰受到表姐多尼亚·鲍恰罗娃的大加赞赏。10岁时,列宾进入军事测绘学校接受了3年的画图教育,后来由于学校被关闭,被迫中断学习。在这里他练就了扎实的绘画基础。1857年,列宾开始师从著名的圣像画师伊万·米哈伊洛维奇·布纳科夫学习绘画,后成长为独立画师。
1863年,19 岁的列宾来到圣彼得堡,进入绘画学校学习,在此结识老师伊万·克拉姆斯柯依。1864年,他进入俄罗斯最高学府圣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在此,他画素描、练构图、做雕塑、听美术史课,如饥似渴地汲取各种知识,经过系统的理论充实及实践经验,列宾的天才很快显露出来,在此期间他完成了《瓦西里·列宾像》《赫洛博申像》《舍芙卓娃像》以及《斯拉夫的作曲家》等一系列的肖像画作品,多次获得学生创作竞赛的奖励。《舍芙卓娃像》的“模特”薇拉·施维佐夫后来还成为了他的妻子。
创作初期
1869 年的一天,列宾在涅瓦河上写生,看到了一群纤夫套着绳索拉平底船的景象,他敏锐地觉察到纤夫是底层劳动人民的最佳代言人,次年,他便着手绘制初稿,其间他一次次去伏尔加河体验纤夫的生活,前后总共花了3 年时间才完成这一巨作。油画中呈现了 11个人物,每个人都各具神态,眉宇间都藏着不同内涵的惆怅。列宾通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来表现贫穷又富饶、柔弱又强大的俄罗斯形象,不仅要再现人民的痛苦和不幸,而且显示了人民的力量和未来。这一作品后来被沙皇的次子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购得并收藏,于1873 年5月,《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维也纳世界博览会展出,引起了轰动,列宾的名字不断出现在各国的报刊上。然而,圣彼得堡美术学院的院长布鲁尼却大为恼火并公开批评这幅画是对艺术最大的亵渎,原因是他认为这种表现粗野生活的创作不该被搬上艺术殿堂,即便这样,列宾依然获得了圣彼得堡美术学院授予的“最佳表现力”金质奖章。
1871 年,列宾的毕业作品《睡鲁女儿的复活》获得圣彼得堡美术学院的一等金质奖章,为此他得到了为期3年的出国进修机会。此时,他开始了自己对艺术与现实的思考,越来越否定古典主义思潮和学院画派,主张建立俄罗斯真实的独立艺术,为之后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做了良好的铺垫。
游学欧洲
1873—1876年列宾旅居意大利法国,此时正值印象派曲折发展期,由于他此前长期生活在俄国,导致他一方面无法理解印象派的前卫性,一方面艺术认识开始受到冲击,创作陷入困惑当中。为此,他开始尝试批判性的吸纳印象派的创作精华,他画了许多表现法国自然风光的风景画并尝试着将法国的绘画理念融入其中,通过在技巧上进行反复斟酌和运用,使得自己的绘画风格,尤其是色彩表现方面逐渐有了根本性突破。此外,他又大量临摹古典大师的作品,研究材料技法和刻画人物精神状态的绘画技巧,从中开始了对人性的思索,并受到心灵上的震撼和艺术上的启发,认识到艺术家肩负着反映现实生活和展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崇高使命。
留学期间,他创作了《桌旁的男人和女人》《芭蕾舞台》《通往蒙马特之路》《黑少女》等作品,评价褒贬不一,而他在1876年于巴黎创作的《萨特阔在水下王国》还被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批评为凭空杜撰,画作描绘了源自俄罗斯古老的民间故事:萨特阔意外陷入水下王国,他的琴声深得海王喜爱,因此被赏赐在众美女中挑选一位为妻。然而,他却无视其他美女,专注地凝视画面左上角的方向,那里,有一位朴素的俄罗斯姑娘正在回头看。但这副作品也间接反映了他的“爱国主义宣言”,面对着西方文化的“诱惑”,列宾选择忠于俄罗斯,萨阔特就是他自己。
创作高峰
1878年,列宾参加“巡回展览美术家协会”,这是一个成立于1863年,以研究现实主义题材为宗旨,反对专门画宗教、神话题材取悦贵族的学院派绘画,主张面向苦难深重的人民进行创作的组织。最初由一批美院学生决议同旧有传统决裂,退出学院而成立,主要成员有:伊万·克拉姆斯柯依、别罗夫、萨符拉索夫、希施金、列维坦、雅罗申科、萨维茨基、瓦斯涅佐夫苏里科夫等人。加入巡回展协会后,列宾开始埋头于农民主题的创作,期间完成了《在乡政府》《晚会》《归来》《回国,过去了的战争英雄》等大量表现当时农民被征兵参加俄土战争的作品。
1882年后,列宾迁居圣彼得堡,开启创作的高峰期,但诸如《押解》《宣传者被捕》《拒绝忏悔》《意外的归来》《集会》《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巴黎公社社员墓的年祭》等作品,因为表现现实、描写革命者,被沙皇政府的检查机关禁止展出。同时期,他还创作了批评家《斯塔索夫肖像》、作家《皮谢姆斯基肖像》、革命家《莫索尔斯基肖像》、外科医生《比罗戈夫肖像》等大量肖像画,和《索菲亚公主》《伊凡雷帝杀子》和《札波罗热人给土耳其苏丹写回信》等许多大型历史题材的油画。其中《伊凡雷帝杀子》影射了1881年革命者刺杀沙皇事件,为了将人物、情景再现,列宾不惜亲自制作伊凡四世的服装,还请来画家米塞耶多夫当伊凡雷帝,青年作家迦尔逊当伊凡雷帝的儿子。列夫·托尔斯泰见到这幅画后大加赞赏,该幅画也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1890年前后,正值俄罗斯革命时期,列宾退出了巡回展览协会,用他的画笔绘制了一幅幅反映革命者斗争题材的优秀作品。这期间,他的作品明显受象征主义影响,吸收了印象主义画派的外光效果,创作了如《红色葬礼》《在沙皇的绞架附近》《驱散示威游行》《1905年10月17日的示威游行》等一系列作品。同时,由于革命倾向明显,他的画逐渐引起了俄罗斯帝国的关注。1891 年11月26日,《宣传者被捕》在庆祝列宾从事艺术活动20周年纪念会上第一次被展出,亚历山大三世参加了画展并夸赞了画家绘画技法精湛,但第二天,这幅画就消失了。
创作晚期
1899 年,列宾在圣彼得堡附近买下一块林地建造了别纳特庄园,并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30年,也是其艺术生涯走向衰落的30年。晚年的列宾,对政治以及社会问题感到迷茫与厌倦,他开始听从列夫·托尔斯泰抛弃批判现实主义的教导,倾向于脱离现实的纯艺术,年轻时的战斗者姿态逐渐隐没。
他在庄园里开启贵族式的生活,许多知名人物如马克西姆·高尔基德米特里·巴甫洛夫谢尔盖·叶赛宁费多尔·夏里亚宾等都来做客。由于频繁往来于达官贵人之间为他们画肖像画,他除了举止谈吐以外,还一步一步地吸收他们的观点,青年时期的冲动、自由主义的热情逐渐消散,越来越倾向保守主义
但他仍然是勤奋的,《穆索尔斯基肖像》《斯塔索夫肖像》《托尔斯泰肖像》等这些作品都于这一时期创作。晚年的他依然保持着对艺术近乎于严苛的要求。右手因为疾病而逐渐干瘪、瘫痪,失去了工作能力,他没有消沉和放弃,而是以不屈的精神,勇敢面对挑战,把调色板用绳子吊在自己的脖子上,用左手继续从事绘画。
十月革命后,列宾别纳特庄园的所在地被划给芬兰,列宾因此成了芬兰人。晚年的他是在反革命者的包围之中度过的,他们在列宾面前诽谤苏联,可是列宾是渴望返回祖国的。1926年一群苏联美术家前去看望列宾,同年列宾收到了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的信,表示对他返回苏联表示欢迎。但由于身体状况,他返回行程一直未能实现。1930年9月29日,86岁高龄的列宾逝世于自己家中,墓地上只有东正教的十字架,没有墓碑也没有墓志铭。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油画创作特点
题材涉猎现实与历史
作为“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人物,列宾的油画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多以反映俄罗斯当时各阶层人民生活,揭露专制制度为主。包含描绘俄罗斯普通民众生活的题材,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刻画出底层劳动人民艰苦卓绝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面貌;反映“革命者不屈斗争”的题材,如《拒绝忏悔》《意外的归来》《宣传者被捕》等作品,表现社会民族性的审美价值;大型历史事件的题材;如《伊凡雷帝杀子》《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等,把历史人物复杂、矛盾的精神面貌通过紧张的、戏剧性的场面揭示出来。
以民主情怀为主题
列宾的作品带有先进的民主思想,充满了革命豪情,其作品饱含了对现实的思考,代表了当时社会中下层人民的心声,他以揭露真相为主题。在一些历史题材的作品中,通过人物形象的真实而生动,触及每一位观者的灵魂深处,对故事一针见血的揭露和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包含有来源于生活的典型特征、他自己个人感情、他对生活的态度、他对现象的评价、以及他的幻想,通过形式与技巧、思想的融合,以表达民主情怀主题的深刻。
叙事性的表现手法
列宾的作品大都营构了充满戏剧化的场景,具有极强的叙事性和诗化特征,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性表现手法传达出了俄罗斯民族的伟大精神和生活传统。在笔触上具备“细腻严谨、充满力度、厚薄变化、跳跃律动”这四种形式。他擅于采用直接画法,致力于还原人体原本的样子及内在的东西,注重刻画人物表情与内心活动。早期笔触细腻严谨,真实反映出人物形象特征;后多用概括、强劲的笔触表现出丰富的画面效果,使作品富有张力;晚年创作用笔更自由、跳跃,对人物形象更具概括,充满律动感。通过批实主义的油画技巧,对人物性格进行描写与概括,将批判精神进行传达。
肖像画创作特点
现实意义的创作题材
列宾的肖像画,被称作“最有现实意义的绘画体裁”。他的创作对象主要为音乐家、文学家、哲学家、画家、歌唱家、戏剧家、诗人、王公贵族等社会名流,他们的身份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其次对象为自己的亲朋好友,是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人物;还有少量历史人物肖像,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主题精选国家贡献者
列兵选择肖像画模特的一大重要标准是为祖国的繁荣作出积极贡献,坚信民族的未来,并为这一理想而奋斗过的人物,如此使作品主题创作在思想上得以升华。诸如特列恰科夫,其画廊购买了整个俄罗斯巡回展派画家最优秀的作品,使俄罗斯19世纪的艺术宝藏会免于流失。
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列宾的肖像画风格上倾向于现实主义,以表现模特本人的气质、社会身份、学识为核心,合理运用俄罗斯传统绘画技法,构图朴素,色调沉着,准确把握造型结构,笔细腻严谨,又笔随形走,以饱满生动的刻画人物形象。
成就及影响
列宾是巡回展派卓越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了几千幅作品,其中有数百幅肖像画、上千幅素描画,其作品是俄罗斯艺术的宝贵遗产。他凭借着他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不断地为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和民族特点的艺术而奋斗,在世界美术史上拥有不朽的声誉,是促进俄罗斯美术繁荣发展,唤醒民族意识,寻找真理的一面旗帜。他与苏里科夫共同创造了19世纪后半页俄罗斯艺术的巅峰,是公认的俄罗斯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对美术界的影响
列宾作为一位革新的美术家被写进了世界艺术文化的史页。他善于用新的、当时还不为人们所熟悉的绘画手法、艺术形象与形式反映了他的同时代生活。使他的作品像是一首首富有表现力的叙事诗,其强烈的绘画语言以及语言的叙事性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另一方面,列宾作为巡回展览画派代表人物,他的素描既有学院派坚实的基本功,主题上又广泛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上实现了两个流派的共同目标:把西方的艺术俄罗斯化。百年之后,他的作品还能与伊万·克拉姆斯柯依艺术家们一同“演奏”动人时代乐章,在世界各地展览,让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得以走进巡回画派的艺术世界,见证俄罗斯艺术史上最伟大的时代之一。
对文化的影响
作为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列宾的作品对后来俄罗斯文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马克西姆·高尔基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等文学大师,都曾受到过其作品的鼓舞,他们自己创作的作品《母亲》《静静的顿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在主题反映、题材选取上都坚持从现实中选取题材,以反映社会,歌颂人民的原则来创作,这正是对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此外,作为美术学院的教授,列宾在一系列艺术家之周活动中促进了现实主义的成长,影响了勃罗共基、库斯安琪叶夫、卡尔陀夫斯基等人后来也在苏稚埃时代的工作。
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美术界所受的俄苏现实主义美术影响主要是19世纪以列宾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后来的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家留学苏联,了解并学习现实主义绘画,列宾的作品对启发我国画家在思考如何使创作具有历史的新意并真正体现时代的特征上有良好的触动作用。近年来,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也多次在中国展出,中俄两国艺术的纽带从未割断。
对世界的影响
列宾的作品,标志着19世纪俄罗斯绘画的现实主义的巅峰。他的作品一方面通过人物的疾苦与艰辛,反映出历史的前进与遏制,束缚与解放,另一方面也在描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揭露了当代生活的最本质的一方面,为俄罗斯社会的问题提供了答案。他通过作品所宣扬的民主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的思想,在当时推动了艺术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个人生活
第一段婚姻
1871 年,列宾受著名雕塑家施维佐夫之邀前往他家中为他画像,因此结识施维佐夫的小女儿薇拉。两人一见钟情,不久便坠入爱河,于1872 年,步入婚姻的殿堂,同年,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出生。1873 年,列宾偕妻女出国研究欧洲美术,先后旅居意大利法国。之后,两人又育有两女一子,但婚姻感情破裂,于1887年正式离婚。
第二段婚姻
离婚后的列宾有过数次感情经历,但均以失败告终。直到1898 年,列宾与女作家诺尔德曼结合。因有过离异,列宾无法再在教堂举行婚礼,因而列宾与诺尔德曼并未进行正式的结婚登记。随后,在二人同居的日子里,矛盾逐渐显现,诺尔德曼厌倦了列宾招待客人时的激情和嗜酒如命,列宾则认为诺尔德曼干扰了他的创作和艺术活动,1913 年,忍无可忍的诺尔德曼选择不辞而别,此后两人再未见过面,直至1914年6月诺尔德曼不幸病逝。
交流思想的朋友
人物轶事
讨厌虚伪的捧场
列宾生平最讨厌虚伪的捧场,专爱听刺耳的话。一次,一位评论家在报上称赞了他的才能,列宾非常生气,他写信告诉作者,自己痛恨这样的赞扬,喜欢他毫不留情的、真实而有力的批评。而有一次,画家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在对他的《 普希金在考试中 》表示了肯定之后,又给予了直率严格的指责,列宾却向他道谢不迭。
拒绝托尔斯泰
列宾是第一个为马克西姆·高尔基小说画插图的人。高尔基对他画的插图十分满意,并表示列宾真实地理解了他的小说,还丰富了原著的精神。可有一次,好友托尔斯泰请列宾为他的作品《克莱采鸣曲》画插图时,却遭到列宾的拒绝,列宾给出的回答是不能认同他小说的哲学思想。
为女邻居画像
列宾的女邻居因泼辣蛮横被人称为“泼妇”,但她对列宾却温和有礼,而且还给了列宾很多生活上的帮助,出于感谢,列宾决定为他的女邻居画一张画像。一天,列宾邀请女邻居来到他的工作室,让她坐在一张淡蓝色的画布下,认真地为她作头像,嘴里还不停的夸赞她热烈诚挚,善良可人,然而笔下却把这位女邻居画成了一副阴暗又颇狡猾的小市民的形象。
人物评价
列宾,这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被誉为“巡回展览画派最伟大的旗手”。列宾之于俄罗斯,犹如莎士比亚之于英格兰,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之于德意志,维克多·雨果之于法兰西。《田野》杂志评价列宾与列夫·托尔斯泰为“俄国大地上的两位天才”。
俄国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曾发表评论说:“列宾是跟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一样的现实主义而且也跟他一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性。”
澎湃新闻评价:他的画里藏着战斗民族的灵魂
三联生活周刊》评价列宾:为战斗民族画像的画家
后世纪念
列宾纪念馆
列宾纪念馆由列宾生前住宅别纳特庄园改建设立,位于圣彼得堡市区西北方向 40 余公里的一个小镇上,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这里被划归芬兰。起初这个小镇叫库奥卡拉镇,后为了纪念列宾更名为列宾诺。
列宾美术学院
1946年,苏联政府以列宾的名字命名旧俄时代的皇家美术学院,这是列宾生前就读的学府,由十八世纪时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建立,女皇的大铜像至今仍高踞学院屋顶。学院先后培养了苏里科夫、库因德日、伊凡·希施金波连诺夫瓦斯涅佐夫、谢洛夫、列奥卡、伏鲁别里等世界级的美术大师,被誉为“艺术大师的摇篮”。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创作初期
游学欧洲
创作高峰
创作晚期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油画创作特点
题材涉猎现实与历史
以民主情怀为主题
叙事性的表现手法
肖像画创作特点
现实意义的创作题材
主题精选国家贡献者
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成就及影响
对美术界的影响
对文化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对世界的影响
个人生活
第一段婚姻
第二段婚姻
交流思想的朋友
人物轶事
讨厌虚伪的捧场
拒绝托尔斯泰
为女邻居画像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列宾纪念馆
列宾美术学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