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战役,又称“晋南会战”,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
中国国民党军队在
山西省范围内一次大规模对日作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
日本深陷中国战场,1940年底日本做出了“必须迅速解决中国事变”的方针调整,日方认为华北
晋西南地区是唯一有
蒋介石直系军队所在之处,于是以约10万兵力于1941年5月7日以东、西、北三面为主要战场向中条山发起袭击。中方军队在
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卫立煌的指挥下发起应对,由于战前准备不足,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中国军队在三路战场上节节败退。截至5月14日,中国守军防御阵地全被突破。日军先后占领了
垣曲县,
济源市、
孟州市、
平陆县等县城并封锁了黄河北岸各主要渡口,中国受到日军的双重包围。日军乘胜发起第二阶段的进攻,向(县)垣(曲)大道北部的中国军队进逼,试图一举围歼。中方第五、第十四集团军各部独立苦战,难以支撑。在卫立煌的命令下,中国守军除部分兵力留在
中条山地区进行游击战外,主力军奋力突围。至5月27日,日军的攻势逐渐休止,中国军队已转移至
太行山吕梁山一带设立根据地,以待反攻,日军则完全占领
黄河以北的
晋西南地区。
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二十日,日方统计资料称:中国军队“被俘约35000名,遗弃尸体42000具;日军战死670名,负伤2292名”。
国民政府的公开资料显示:该战役中方共计毙伤日军9900名,中国军队伤亡、中毒、失踪人数达13751名。中条山战役被
蒋介石视为“最大之错误,亦为抗战中最大之耻辱”。
战争背景
地理背景
中条山地处
山西省南部,位于晋南豫北交界处,横亘黄河北岸,与晋东之
太行山、
太岳山,晋西之
吕梁山,互为角之势;平汉、
同蒲铁路分通两侧;晋(城)博(爱)、晋(城)阳(城)、沁(水)翼(城)等公路纵横环绕;同时中条山山势蔓延,层峦叠嶂。
中条山不仅是华北与西北相连的桥梁,同时也是进击华北的支撑点,被称为中国的“马奇诺防线”,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一度成为中国军队“在北方最大最重要的战略据点”。
中方背景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为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在沦陷区建立了大量的敌后游击根据地,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争。
太原会战后,中国军队建立了以
中条山为依托的抗日军根据,成为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中国国民党军队在华北唯一的根据地。守军是
国民政府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所率领的
中央军7个军,共计16个师,近20万兵力。此外,晋系将领
阎锡山为抓住中条山地区的政权,在当地派驻了重兵。同时,共产党为抗战,也在中条山地区开展工作,建立了抗日力量。
中国守军在
晋西南的地区的坚守不仅对日军平汉路和同蒲路的运输产生了威胁,此外还肩负着保卫
西北国际交通线、掩护第5战区侧翼和
黄河南岸
陇海铁路的重任。自1938年起,日军曾对
中条山进行13次围攻,均未得手。
日方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正面战场的进攻速度、锐气和威胁程度诸方面均较战略进攻阶段显著减弱,加之敌后战场的牵制,使得日军深陷中国战场。1939年9月1日,
德国闪击波兰,接着,德意
法西斯主义互为呼应,又取得了对
英法海底隧道作战的胜利。在法西斯“同盟”胜利的刺激下,日军于1940年底,调整了在中国作战的指导方针,提出“必须迅速解决中国事变”的决定。
日军方面在对中国战场进行分析后,在整个占领区内,华北地区的晋南是唯一有
蒋介石直系国民党军所在的地区。鉴于这一分析,
日本制订了1941年的作战计划:“大致确保当前的占领区,尤其在夏秋季节须发挥综合战力,对敌施加重大压力。特别期待在华北消灭
山西省南部(即
中条山地区)
中央军的一战。”
战前部署
日本方面
为了配合对中条山的进攻,日本于1941年上半年使用63个大队(相当于7个
师团)的兵力,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带实施封锁,又在正面战场发动了豫南、
上高会战。
1941年4月至5月初,日本方面完成了对中条山地区的军事部署。日军以“彻底击灭张马——
垣曲县之线以西中国军队,并予该线以东中国军一大打击之目的”。具体部署为:以第1军主力置于张马——垣曲一线,将战场分为东、西两个地区,以西部地区为作战重点。利用
黄河障碍和既设阵地,以挺进部队从两侧地区楔入,切断中国军队退路,施行包围。接着以迅速的歼灭战和反复扫荡,将中国军队完全围开。为了使包围得逞,日军部署了双重包围,并编成了精悍的挺进队,专事抢占黄河北岸的重要地点,截断其退路。
同时,日军击退了晋东陵川一带的中国军队27军和
翼城县以南、
绛县以东与主力脱离的中国第15军,为进犯
中条山制造了有利态势。
中国方面
与日军积极准备、严密部署相反,中条山地区的国民党军队由于执行“反共”“限共”政策,中条山各险要地区并未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也没有按时储备给养,导致参战区的物资极度匮乏。
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保守要地,力图持久,莫安内部,争取外援”的指导要领,确定了“加强中条山及潼洛工事,积极训练”的战略原则。参谋总长
何应钦在巡视第1战区(任第1战区司令长官
卫立煌因拒绝“反共”,受
胡宗南等人排挤,不见谅于
蒋介石,于1941年春到
重庆市述职后,借故请假逗留峨眉山未归)后,经过多次研究,指出:为了确保中条山,第一步应相机攻取高平、晋城、阳城、
沁河间地区,以恢复1940年4月前的态势;第二步与晋西军及第2、第8战区协力包围
晋西南三角地带的日军;低限度亦须确保
中条山。
4月28日,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做出了“加强阵地工事,破坏阻塞主阵地前道路,打破敌之攻势的先敌出击”的计划。但由于中间的指挥系统繁杂,以及
卫立煌尚在返回
洛阳市途中,前线守军对战况毫无准备等诸多原因,截至5月5日,所定策略全部未能实施。
战争过程
1941年5月7日,日军在其航空部队的支援下,于傍晚时分以东、西、北三面为主要进攻方向,向中条山地区的中国守军发起全面进攻。中国守军各部仓促应变分别与各路日军交战,中条山战役正式打响。
战争第一阶段
东线战场
东线方面日军以第35师团为主力,在第21师团一部、以及骑兵第4独立旅团一部,共约2.5万人的兵力,在伪军
张岚峰、刘彦峰部的配合下,沿道清路西段分三路向济源、孟县进犯。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中国守军第9军裴昌会部于5月8日上午主动放弃济、孟两地,向西撤退。后奉命在日军西进的必经之路封门口以北设置阵地,阻止日军西进,溶蚀伺机以一小部兵力对日军进行侧击。经过激战,封门口阵地于5月10日上午被日军突破。第9军主力改由官阳南渡以策应河防,但日军以百余架飞机对官阳东西渡口进行轰炸。截至5月12日,日军一部占领
黄河沿岸各渡口;主力军由封门口前往邵源,与从垣曲东进部队进行会合,实现了对国民党第14集团军内线的包围。
西线战场
西线地区是日军的主力战场,日军以第37师团为主力、配合第36师团一部、独立混成第116旅团,共约2.5万人的兵力,向闻喜、夏县东南向
张店镇进犯。日军在西线战场分多数
纵队,在飞机、
火炮的配合下,对中国守军展开猛攻。5月8日凌晨,中国守军第80师第27师在张店以东的防线被突破,第27师溃退至曹家川、太寨一带。同时,第80军第165师在前往望原集的路上与日军遭遇,在被日军袭击后,第165师也退至曹家川、太寨一线。日军乘胜前进,连克多地。5月9日上午,日军对第80军所部进行轰炸扫射,致使第80军遭受重大伤亡,其中第27师师长王竣、参谋长陈文杞等多名军官牺牲,副师长梁汝贤投河殉国。最后,第80军军长
孔令恂、第165师师长
王治岐丢弃指挥部渡过
黄河,由于缺乏指挥,各部争相竞渡,加重了伤亡程度。
北线战场
北线地区,日军以第41师团和独立混成第9旅团,共约3万余人的兵力,由横岭关方面向横垣大道西侧猛攻。中国守军第43军两个师河第17军两个师对北线战场的日军协力抵抗,日军于5月8日占领
垣曲县以东的十八坪阵地,中国守军经过猛烈反攻夺回阵地。但占据兵力优势的日军,对阵地施放毒气,中国守军被迫放弃阵地,向东转移。日军向垣曲突进,于当日黄昏占领垣曲,
中条山守军被日军切为两端,只得各地为战。日军则乘胜前进,于5月12日占领邵源。
东北线战场
在东北方向上,日军以第33师团一部、独立混成第4旅团一部,共约万余人的兵力,从阳城方面向董封镇一线攻击。中国守军第98军在军长武士敏的指挥下于日军展开激战,对王村一带的日军造成了重大伤亡,千余名日军被击溃,日军伤亡达七八百人,并击毙日军
少将一名,同时缴获诸多枪支弹药等战利品。5月13日,
日本援军赶到后,再次向中国守军阵地发起攻击,董封阵地被突破,第98军一部突围至
沁水县,其余转移至横河镇东西地区,随后在日军的夹击下,再次向北突围。
第一阶段战争结果
至此,
中条山第一阶段的战斗以
中原地区军队的全面溃退结束,中国守军阵地全部被突破。日军先后占领了
垣曲县,
济源市、
孟州市、
平陆县等县城及若干山隘据点,并封锁了黄河北岸各主要渡口,完成了对中国军队内外侧的双重包围。随即转入第二阶段的的作战,即
对数路中国守军各阵地,反复“扫荡”。
战争第二阶段
东、西两路日军在打通济(源)垣(曲)大道后,随即向绛(县)垣(曲)达到北侧的中国军队进逼,试图将中国军队一举围歼,中国守军各部独立苦战不已。
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随即下令中国守军主力军分离突围,部分兵力留在
中条山地区进行游击作战。
5月19日,国民党军第3、第17两军分别抵达
稷山县、
乡宁县休整;第98军一部突围转移至
沁河以北;第15军一部转移至济(源)垣(曲)以北地区,并与第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一部取得联系,在敌后展开游击战。
5月下旬,日军对
黄河北岸各渡口实施封锁,炮轰黄河南岸的
中原地区守军;另外,日军在济(源)垣(曲)大道河沁水以南地区对中国军队进行了大规模扫荡,中国守军对其展开了多日的激战。
至5月27日之后,日军的攻势逐步休止,留置山区内的中国军队损失甚重,遂化整为零,分别向太岳山区、
吕梁山区及黄河南岸转移。
共产党的配合作战
为了配合
中条山的作战,在八路军总部的命令下,各部向同蒲、白晋、正太、平汉、平绥各线出击。太岳部队应
卫立煌之约进入中条山及汾南三角区对同蒲、白晋路南段交通进行破袭,从侧面牵制了日军。此外,
八路军还对平津、平汉及正太等铁路线进行了袭击,使得日军的交通受阻。
战役结果
整个中条山战役作战20余日,日方统计资料称:中国军队“被俘约35000名,遗弃尸体42000具;日军战死670名,负伤2292名”。
国民政府的公开资料显示:该战役中方共计毙伤日军9900名,中国军队伤亡、中毒、失踪人数达13751名。
日军占领了
中条山部分山隘河黄河北岸的各主要渡口,但未能阻止中国军队的活动,中国军队在各主要渡口以外的地区展开了游击战争。
事件评价
薛岳:中条山之地区应行机动作战。即敌以劣势兵力进犯,则击破之;如敌优势兵力围攻当以
垣曲县为核心,先离心退却,转向敌侧背攻击,以粉碎敌之企图。
胡宗南:若干部队,不损失于正面作战,而损失于退却渡河途中。将
骡马、
重武器、器材损失尽,助长敌焰,莫此为甚。
1941年,毛泽东在给周恩来的电文中,称:此次中条山损失,为上海抗战以来最大损失。
战斗序列
日军方面
中国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