悌(1903年—1938年),字力余,湖南
湘阴县玉华乡人,毕业于
黄埔军校第一期,十三太保之一。生前为长沙警备司令。
1918年,酆悌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中学。1923年,酆悌任国民党广州分部
录事。1924年,酆悌由粤军总司令
许崇智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二队学习。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排、连长,加入黄埔军校孙文主义学会。1928年起,酆悌任南京中央军校政治部秘书,军校政治部少将副主任。1929年,酆悌以军队代表身份出席国民党三大,同年起任中央军校政治训练处处长。1931年,酆悌出席国民党四大。同年底发起筹建复兴社,酆悌任中央干事会干事。1935年9月,酆悌任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国民军事教育处处长。1936年1月赴
法国考察军事和警政,任驻法国大使馆陆军武官,同年3月授陆军少将。1938年9月,酆悌任湖南省政府委员。11月20日,酆悌因长沙大火案,被临时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与
文重孚、徐昆三人一同被枪决。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酆悌早年丧父,由其母抚养成人。幼读
私塾,后入小学就读。小学毕业后考入湘阴县立师范,不料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在湘阴城里一家丝绸店里当学徒。后经其姑父介绍,到
广州市谋事。先后在
测绘学所做见习员及商会录事,1922 年冬,酆悌进入广州宣传员养成所学习,结业后任文书。次年任
中国国民党广州分部
录事。
从军经历
1924年,21岁的酆悌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这年春天,酆悌获得了粤军总司令
许崇智的保荐,投考
黄埔军校,同年5月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二队学习。在同乡
宋希濂的介绍下,加入了国民党。黄埔军校毕业后,酆悌担任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排、连长,并加入黄埔军校孙文主义学会,成为骨干成员。在此时期,悌参加了以黄埔军校师生为中坚力量的广州国民革命政府平息广州商团的叛乱,国民革命军讨伐
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和第二次
国民革命军东征镇压滇桂军阀
杨希闵、刘宸寰的叛乱等军事行动。在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长严重的积极推荐下,酆悌开始从事军队的政治工作,1926年5月,年仅23岁的酆悌升任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第一军一师党代表兼代理政治部主任,而师长正是抗战名将薛岳。这一年的6月,郾悌当上了黄埔同学会中央干事会秘书。同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举行北伐,酆悌随
何应钦的东路军参加北伐。
1927年3月,酆悌被任命为第一军(军长何应钦兼,党代表缪斌)第师(师长王柏龄)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4月,率部进驻
上海市,参加
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四一二”政变后,酆悌被蒋介石派往黄埔同学会,接替曾扩情黄埔同学会秘书职。酆悌上任后,开始大规模捕杀同学会中的共产党员和与共产党有关系的同学,受到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1928年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在南京成立,酆悌被任命为该校政治部秘书,后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周佛海),并兼任国民党
江苏省党部常务委员和组织部部长。1929年3月,酆悌出席
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改为政训处后,酆悌升任处长,并兼任该校特别研究班主任。
1929年春,酆悌以军队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国民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担任南京中央军校政治训练处处长兼特别研究班主任,及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处长。与
贺衷寒、
邓文仪、曾扩情等同为国民党军队政治工作创始人和领导者,先后撰有《本校从黄埔到南京的演变》、《军队政治训练要释)等著作。
1931年冬,酆悌出席了
中国国民党四大。年底,
蒋介石为了保证更集中有效地掌控权力,以加强对政府内部的控制和镇压中共活动,特授意贺衷寒等人组建一个以
黄埔军校毕业生为基础的严密组织。经
胡宗南推举,贺衷寒、酆悌、
滕杰、
周复、
康泽五个人负责组织筹建。贺衷寒负责组织章程的起草,康泽负责纪律条例的起草。组织名称则有
贺衷寒提出的“力行社”。康泽提出的“复兴社”,以及酆悌自己另外起草并单独呈给蒋介石的一份文案,叫“救亡社”的三个备选名称。最后经蒋介石召集会议,决定采用康泽提出的“复兴社”,即全称为“中华民族复兴社”作为该组织的正式名称,于1932年3月1日正式成立。
蒋介石指定贺衷寒、酆悌、滕杰三人为复兴社中央干事会常务干事。因该组织效仿
法西斯主义意大利黑衫党和德国褐衫党,成员均着蓝衣,被称为“蓝衣社”,而由蒋介石指定的
贺衷寒、酆悌、
邓文仪等13名骨干,也被称为蒋介石的“十三太保”。复兴社效仿德意法西斯的组织形式,实行“党中有党”。“核心有圈”,1932年4月1日又在社内成立了秘密核心组织“三民主义力行社”,是复兴社的核心内圈。1933年春,酆悌又兼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交通研究所主任。
1934年8月,
蒋介石指派酆悌为复兴社本部第三任书记(前两任为
滕杰贺衷寒),成为复兴社头子。1935年9月,兼任训练总监部(总监为唐生智)国民军事教育处处长。1935年11月1日,在
中国国民党召开四届六中全会时,行政院院长
汪精卫被刺,中弹未死受重伤。酆悌因受此案牵连,被蒋介石免去了复兴社书记职务。1936年1月,酆悌被任命为驻德国大使馆陆军武官。3月,晋升为陆军
少将。1937年6月,酆悌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组长、第六部厅长等职务。1938年1月,酆悌被任命为
湖南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并兼任常(德)桃(源)警备司令和湖南省第二区保安司令。9月,调任湖南省政府委员,后又兼任长沙警备司令。11月12日,奉密令火烧
长沙市,引起民愤,被
蒋介石处决。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参考资料:
人物轶事
放走周恩来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
政变。当时,领导
上海市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周恩来亦不幸被捕。
周恩来被捕后,师部军官就如何处置周恩来发生了争论,副师长主张将其就地枪决,参谋长主张先行拘押,待请示过因病住院的师长薛岳之后,再作决定。师政治部代主任酆悌则保持沉默。在
黄埔军校,周恩来曾做过他的老师。考虑再三,酆悌决定去关押周恩来的团部,劝说他发表一个“脱离中共”的声明,以保全性命。
就在周恩来他们准备离开前,酆悌匆匆赶来,
鲍靖中以为自己的计划被觉察,一时神色有些惊恐。见此情形,酆悌心中也明白了几分。他装作什么也不知,问了问团里分片“清共”的情况后便离去,鲍靖中这才松了一口气。此地不宜久留,否则诸事难料。于是他们一行迅速离开,机智地骗过几道岗哨的盘问,几经周折,周恩来被安全护送到火车站附近,安全脱险。
保释华克之
华克之,是中共隐蔽战线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以在南京策划刺杀
中国国民党投降派首领
汪精卫而闻名。酆悌曾3次救华克之于危难之中。
1928年秋天,华克之赶回
宝应县大姐家,刚到大姐家就突然闯进十几个便衣和警察,给华克之扣上手铐逮捕。
酆悌知道后拟了一份电报发给宝应县国民党党部。县长王官献接到电报后竟不知酆悌为何许人,根本不予理睬,并且他已接到应即就地正法(华克之)的电令,正忙着布置刑场。情况十分危急,酆悌获悉后立即去面见
军政部长
何应钦,再三担保华克之是忠实的同志,务请何应钦出面救助。何应钦与酆悌尚有几分情谊,当即以个人名义向县长王官献发了一份急电,令他立即放人。当王官献看到发报人“何应钦”3个大字时,知道得罪此人非同小可,便不敢轻举妄动。次日,几位军官来到监狱,将华克之带离牢房。
人物争议
1938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
国民政府决定实施“焦土抗战”,制定了焚烧
长沙市的计划。由于12日在当时的电报代码中称为“文日”,大火又发生在夜间,史称“
文夕大火”。
11月13日,大火发生当天,正在
韶关市的
蒋介石就得知了消息。16日夜间,蒋抵达长沙。第二天,在张治中等人的陪同下,蒋到市区视察灾情,沿途所经,满目疮。等他登上全城最高处的
天心阁,举目眺望,顿觉“精神上之打击,十百倍于战败之痛苦”。这几天来,来自全国的舆论压力,也让蒋介石不得不尽快找到承担责任者。回到寓所,他立即叫人将酆悌、
文重孚、徐昆3人抓了起来,收押在他所居住的容园,组织军法会审。
11月18日上午7点,审讯开始,当时担任审判官的张耀辰记录下了审讯的经过。在审讯中,徐昆、文重孚两人一口咬定,一切行动都是执行警备司令部的命令。而酆悌则供称,不能否认这次大火的起因是由于他“疏忽失慎”发生的,“违犯了机宜”,是一个不可赦免的罪行。结果,审讯很快以纵火罪判定酆悌为首犯,判处有期徒刑20年,文重孚、徐昆系从犯,分别判处有期徒刑10年、5年。
不过,由于
陈诚对
文夕大火不满,与张治中意见相左,主张严惩,审判官不敢自作主张,便将判决书呈送
蒋介石。谁料,蒋介石当即用红色铅笔批示:酆悌身负
长沙市警备全责,疏忽怠惰,玩忽职守,殃及民众,着即枪毙。
文重孚身为警察局长,擅离职守,率警逃遁,着即枪毙。
人物评价
酆悌是黄埔学生中较有才能的人物之一,并颇受蒋介石信任。但他的个性乖僻,独行自负,并与所有黄埔学生中的其他上层人物都不亲近,因而,他也就被孤立起来而在组织领导层受到嫉妒与排挤。(《黄埔军校名人传 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