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寺是位于中国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城西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65公里的石城镇源头村北约1.5千米龙门山腰的一座寺院,原名法华寺、惠日院。始建于
北齐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东西宽约65米,南北长约78米,占地面积5070平方米。
龙门寺始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
五代十国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开始大规模建设。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龙门寺已经达到现存规模。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龙门寺遭兵祸被毁大半,明清时期,龙门寺大规模重建。龙门寺现存殿堂廊庑,布局严谨。总体布局共分东、西、中三条轴线,每条轴线上又分前后数进院落。龙门寺四周山水环绕,景致幽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形制各异。有
龙口市吐水、石谷龙门、金灯流油、幡杆圣脑、五檀闹槐、透灵石碑、菩萨迎宾、峭壁石佛等景点,素有“八宝龙门”之美称。
龙门寺是
中原地区现存唯一一处集
五代十国、宋、金、元、明、清建筑于一体的建筑群,在中国现存同一时期的古建筑中独此一例,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立体博物馆”。1996年,龙门寺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命名
“
法华寺”的名称,仅存在于志书及碑刻关于建设的叙述中,并无直接的碑刻说明其曾用此名。关于“龙门院”的最早记载见于2005年龙门寺维修时发现的《五代后唐长兴元年造像碑》“长兴元年(930年)八月二十日造碣至天台山龙门院”。
五代十国后汉乾祐三年(950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载:“今龙门山院者,攸趣曩圣所居,诸佛护持众灵依附,早谐愿力克就,诚开辟金田,弘敞宝刹。”
“龙门寺(院)”更名为“惠日院”的记载,最早见于距龙门寺约20千米的
大云院存宋咸平二年(999年)《敕赐大云禅院铭记》“皇王大惠,潜赐鸿恩,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三月七日,特降敕额改仙岩院为大云禅院,更龙门为惠日禅院之名。”此碑另载“厥有当院兰若自建隆元年”,结合龙门寺存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敕赐天台山惠日禅院》碑载:“前至
唐朝重修此寺,后至大宋皇帝敕留此寺,往增废,建隆二年辛酉岁二月十二日普降德音,应天下僧尼元无敕额未增毁停废者,永存留,此院亦在奉敕存留之内”。可见在宋
建隆年间仅是“奉敕留存”,更名就到了
太平兴国八年。此后延至清早期碑碣中均是以“惠日院”名之。自清
爱新觉罗·颙琰后则以“龙门寺”名之,这应是龙门寺名称沿用至今的主要原因。
历史沿革
北齐至五代后唐时期
龙门寺始建于北齐
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五代后唐
同光三年(925年),开始大规模建设。至后唐
长兴元年(930年),龙门寺已造殿宇21间。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共修盖观音菩萨堂一座,并石像三事,兼门楼、屋宇、行廊。
宋元时期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龙门寺有殿阁房舍百十余间,圣像五百余尊,已经达到现存规模。同年龙门寺改名惠日禅院。
后汉时期,《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载:“自乙酉岁方营,兴构法堂,崇建僧舍。及山主悟深参禅自久,振锡言,乃有自社信心清门多士,增加绀殿,塑绘尊仪,寻观相好之容,咸得瞻归之所。至乙未载复兴,府城及漳北两县邑人等共修盖到观音菩萨堂一座,并石像三事兼门楼行计五十余间,并公输献技王尔挥斤择芳桂之而翠屏之势,恢拓基址,揆蒇工徒,广厦俄成,大壮斯睹,梁横螮蝀,瓦序鸳鸯,若天上之化来,非世间之特起,仍于堂内安立石像,久年华,俾生恭,一劳恒逸,兼造经藏,复建法幢四部,装写大悲妙句。”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敕赐天台山惠日禅院》碑载:“殿阁房舍百十余间,圣像五百余尊。”说明经过
五代十国后唐和
北宋两次大的修建已基本达到现存规模。
明朝至民国时期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重修惠日院记》所载:“忽罹兵燹,惟石柱、碑座、正殿并东西两殿及三门存焉,余诸房舍悉数被灰烬矣”。遭此战乱,龙门寺的整体格局遭到严重的破坏,自第二进院落之后的建筑悉数被毁,仅存现仍保持五代的西配殿及宋代
大雄宝殿,以及所剩天王殿(现山门)。
明清时期,龙门寺大规模重建。
清代晚期至民国年间,龙门寺兴建东、西线建筑,东线建筑有水陆殿、天宫殿等,西线两进院落,多为僧舍、厩库等。
现代
1996年,龙门寺被中国国务院评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至2006年,文物部门投资近300万元对龙门寺古建筑进行了修葺。2011年,文物部门投资550万元对龙门寺周边环境进行整治。
地理环境
河津市寺位于中国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城西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65公里的石城镇源头村北约1.5千米的龙门山腰,所在地区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季略长于冬季、气候温和、雨热同季。
景区布局
龙门寺座北向南,东西宽约65米,南北长约78米,占地面积5070平方米。总体布局共分三条轴线,即中、东、西线。每条轴线上又分前后数进院落,沿寺院东南弯延曲折的山间石阶山道攀踏而上,可直达寺院。中线可分四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有金刚殿、天王殿、
大雄宝殿、燃灯佛殿、千佛阁。东西两侧配以碑亭、廊庑、
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僧舍等建筑。其中金刚殿、碑亭、
千佛阁早已残毁仅存遗址,其余殿堂保存基本完整。西线可分为五组院落。后三院均为四合院形式,多为
清代的僧舍和库房等建筑。东线分为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圣僧堂、水陆殿、神堂、僧舍等附属建筑,多为明末清初所建。寺内保存最早的木结构殿堂为中轴线西侧的观音殿(西配殿),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
后唐同光三年(925),三
开间悬山顶建筑,殿内无金柱,梁枋简洁规整,柱头铺作出华拱一跳,无补间铺作,呈
唐朝建筑风格。
重要景点
西配殿
西配殿位于中线前院西侧,为寺内最古老的建筑。创建于
五代十国唐同光三年(925年)至清泰二年(935年)之间。面宽三间,进深四,单檐悬山顶。明间设板门,两次间设直窗,殿内无柱,四椽通达内外。柱头不施普拍枋,阑额不出头,栌斗直接座于柱头之上承小,出斗口跳,跳头由四椽栿两端砍制而成。斗栱四铺作出单抄,无补间铺作,补间仅设隐栱。梁架简洁,四椽栿直通前后檐。殿顶举折平缓,檐头仅施圆椽,无飞椽。构造简洁,具有唐代建筑的遗风,是我国现存已知唯一的五代时期悬山式建筑。
中殿
中殿即
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的正中。创建于
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台基高达1.40米,基前不设月台。明间设门,两次间设窗,背面仅明间设门,可前后穿通。外檐和山面共用l0柱,内檐仅设二柱。前檐四根檐柱及后檐二角柱均为抹角石柱,柱上刻有创修及施主姓名题记。柱头斗栱为六铺作单抄双下昂重栱计心造,里转为双抄偷心造。无补间铺作。殿内梁架为四椽栿后接乳栿。殿顶脊兽皆为黄绿琉璃瓦烧制。为
成化年间制品。殿宇虽经明、清时期装饰翻修,但从其
开间比例到构件的细部做法,均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山门
即天王殿,位居中轴线前端。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双下昂重栱计心造,昂为假昂,昂下刻假华头子。门内设中柱一列,但门窗均设在前后檐柱上。山门两侧的廊房,其柱额斗栱,梁枋制作手法,与山门类似,具有宋、金时期的建筑风格。
后殿
后殿,即燃灯佛殿,位于中轴线最后。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梁架构件均为自然材料稍加砍制使用,断面极不规整,元代特征显著。
东配殿
东配殿位居前院东厢,与西配殿相对而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前后插廊,明间设板门,两次间置直棂窗。重建于明弘治十一年至三十七年(1478~1504年)。
其他看点
东、西线殿
东线建筑有水陆殿、天宫殿等;西线为两进院落,多为僧舍、库房等,大多为
清代晚期或民国年间所建。
文物遗存
寺院各殿的
塑像、壁画、典籍和供器等附属文物大多已经损毁流散,仅剩3尊
后唐时期的石佛身、佛座和元明时期残存的壁画。
寺院内还保留着
五代十国刘承祐乾佑三年(955年)的经幢一通和
北宋干德五年(967年)立的“故大师塔记”等历代碑碣20通,在寺外西沟有祖师坟茔1处,寺院东南坡有和尚坟10余座和宋明等历代墓塔4座。以及明成化年间铸造的一口大铁钟和历代题记。
价值意义
龙门寺是
中原地区现存唯一一处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建筑于一体的建筑群,在中国现存同一时期的古建筑中独此一例,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立体博物馆”。龙门寺在空间构成上,规模虽然不大,但建筑布局完整。寺内保存着
五代十国以降的历代建筑遗产,组成了名副其实的木构古建博物馆,不同时期的建筑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结构和工艺,以及不同的建造技术水平。寺院布局又具部分宋代特征,加之寺内数量众多的历代碑刻,
大雄宝殿残存的壁画、佛像、经幢等,诚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宝库。
相关文化
人物
悟深
悟深生平见于《敕留天台山龙门禅院故大师塔记》碑。此碑现存于龙门寺西北塔林,園首,碑身高约1.5米,宽约77厘米。悟深逝后存放舍利的墓塔现已不存,仅留下此塔记碑,立于宋
干德五年(967年),距离悟深圆寂的乾德二年(964年)时隔三年有余。
悟深,唐乾宁二年(894年)生,
潞城区潞川乡下源里侯壁村
清河郡张公之子,二十岁时服丁徭从军,其时
潞州区正陷于梁、唐的拉锯战中。二十八岁的悟深离开军营,投身佛门,该年
李继韬先以潞州叛附于梁,同年十二月庄宗灭梁,并收复了潞州。悟深初在魏府(
魏州,今
大名县东北)青箩禅苑受业,后杖锡而游,“传绍于西京宝峰山石柱和尚之宗风”。至唐
同光三年(925年)回到
龙门山。碑云悟深至此“凿烟岚万仞之峰,安相好八十之像”,并“殿宇峥嵘,因之构就”。之后,悟深成为龙门寺主僧。
作品
游戏
2024年8月20日,中国首款3A游戏《
黑神话:悟空》正式上线,登顶多个游戏平台销量榜首。在《黑神话:悟空》各省市的36个取景地里,
山西省占了27个,其中就包括平顺龙门寺。
相关争议
关于龙门寺最初的创建年代,在现存碑文和方志记载中莫衷一是,分别出现
北齐、唐、
五代十国三种说法。龙门寺创于北齐、
唐朝的说法目前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河谷一线现存石刻等文物间接可以说明至少十六国、
南北朝时期,这里已有佛寺营建,唐代一度繁荣,直至武宗灭佛毁弃为止。迄五代
后唐,在连续数十年的战争平息之后,河谷地区开始了大规模建设,龙门寺、天台庵、
大云院均有其时遗构留存。
北齐建寺说
该说法认为,龙门寺为北齐年间
高洋为
释法聪敕修,初建时寺曰“法华”。现存碑刻及方志中最早提及此说的是龙门寺西北塔林中建于宋
政和二年(1112年)的《大宋隆德府黎城县天台山惠日禅院住持赐紫沙门思昊预修塔铭》塔(简称思昊墓塔),铭文称“寺始建于北齐武定八年”。此年为公元550年,高洋篡
东魏建立
北齐,五月改元“天保”。此后,继承这一说法并又有新论的是今天王殿前的明成化十五年(1497年)《敕赐龙门山惠日院重修碑记》碑和同年刊立的《重修惠曰院记》碑,前者
文言文:
考诸断碑,厥初敕建北齐
高洋武定年间,实梁武第二王
司马昱末年也。是时有僧法聪者,南阳新野内史
陆机之兄,出尘纳戒,立志三白,誓诵莲经,入
五台山□礼圣迹,回还及此,齐魏锋敌,遁憩此山雪松之下,炼左拇指禅,诵法华,不计其数,指忽重生。谓三白者,白饭、白水、白盐,一衾白发不易也,又身不偏倚,口诵真经,意不妄□。此
三明市白享此嘉名,声动朝野,文宣帝召见,大喜,遂敕修寺,额曰法华。
再后,
大雄宝殿北檐下的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重建千佛阁碑记》碑,清乾隆《潞安府志·寺观》均循此说。
有学者考据,认为从唐《
续高僧传》《
法苑珠林》中所记
释法聪事迹看,除其年轻时曾游历嵩岳外,主要修行经历均在南方,且卒于
梁太清年间(547-549年),故不可能创建龙门寺,此说为后人附会。然而进一步查阅史料发现,碑中所录事迹之人并非释法聪,实为《
宋高僧传》所记“唐吴郡嘉兴法空寺
元慧传”。
此外,龙门寺西配殿东北角柱上栌斗样品的碳十四检测结果显示,样品的最大置信区间(533-575年)包含武定八年,即公元550年,至少可以证明该木料的采伐年代在这一区间。虽然过少的样品并不足以说明问题,但确实提供了一种可能。学者宋文强在文章《平顺龙门寺历史沿革考》提出,龙门寺始建于
北齐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应是确凿无疑,
山西省人民政府也采用了龙门寺创建于北齐年间的说法。
唐代建寺说
龙门寺始建年代的另一个说法是
李世民讨叛之后遇神僧而建,其来源是今王殿北檐下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正殿碑记》碑及
大雄宝殿北檐下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燃灯佛殿记》碑。前碑云龙门寺“敕建唐代”,后碑则详细描述了太宗讨叛后,来此地所见:
盖闻龙门之兴起,自唐太宗干戈之际,统帅讨叛之后,佛有意于兹土,祥光现,恍若烟雾腾,太宗一望,勃动其心,疑必逃贼潜伏,不觉欣投。此地古来有云,佛临雪松之上,盘膝端颜稳坐。(太宗)问彼老僧曰:不在地,而在松,何所因故?及彼僧,及曰:
松下电器无吾寸地,吾故覆处松头,肯施一服之地?然后□离松稍。
李世民愿许四至,片时则化其形,圣人遇必,圣主遂命敬督工创作之。志不存,遗言未必皆真实,不明创自何代。
这个极具神话色彩的故事撰碑人亦言未必可信。之后该故事又见于
大雄宝殿北檐下清
咸丰七年(1857年)《重修后正燃灯佛殿》碑。
原起寺香亭内西侧还有一座佛五尊造像碑,原碑座不存,碑首雕六对盘龙,正面上部三龛刻佛五尊,中间释迦并二弟子,两侧二胁侍菩萨,释迦下方刻一供养童子及二獅子。背面碑首一龛内刻一佛二弟子,据
造像风格推测为隋至唐初(6世纪末-7世纪初)所造。整块碑正背两面均被后世打磨并重刻文字,碑阳左上边缘处依稀可见“原起寺先师比丘口贵侍佛造”字迹,应为原始题刻。
原起寺香亭南侧,有唐天宝六年(747年)八月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一座,通高2.88米,
八边形,下设两层幢基,下层
四边形,每面二壸门,内刻瑞兽,上层八角形,每面壸门内刻伎乐,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字间以阴刻单线方格分隔。
龙门寺
唐朝创建的依据并不充分,但这条河谷之中显然终唐一代一直有营建活动,直至
李炎会昌年间的灭佛行动使得这些佛寺无一存留。
五代建寺说
龙门寺最被广泛接受的创寺时间为五代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寺内现存最早的碑刻后唐
长兴元年(930年)碣记当时“邑人修盖堂殿二十一间”,又后汉乾祐三年(950年)经幢记“自乙酉岁(925年),方营胜概,始尽良规。兴构法堂,崇建僧舍”。均表明现存龙门寺自公元925年创建,此后地方志如明成化《
光绪山西通志》、清康熙《
平顺县志》均依此说。除碑刻、经幢以外,现存西配殿据样式判断,主体基本为五代遗构。此外,寺内遗留的部分石刻
造像亦有
五代十国之风。
历史背景
从历史角度来看,昭义军初有泽、潞、邢、洛、磁五州,唐中和元年(881年)
孟方立擅权,分出
太行山以东邢、络、磁三州,并治邢州,
潞州区则数易其主。至唐中和三年(883年),
李克用破
黄巢有功,被朝廷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同年,李克用派其弟
李克修攻取潞州,并任留后,自此昭义军分为太行山以东三州和以西二州两节。
唐大顺元年(890年),潞州守将
李克恭被叛将所杀,潞州被献于梁,克用随即遣将立取潞州,开启了“梁、唐争潞”的局面。潞州先后于
光化元年(归梁)、光化二年(归唐)、
天复元年(归梁)、天复三年(归唐)成为两方势力拉锯的战场。公元907年,梁灭
唐朝,后再度进兵围攻
潞州区,镇守潞州的
李嗣昭坚持守城长达一年多之久。
李克用翌年卒,其子
李存勖,即后唐庄宗,击破围军,守住了胳州。
同光元年(923年)李嗣昭卒,其子
李继韬以潞州叛附于梁。该年十二月,庄宗灭梁,收复潞州。同光二年,潞州将杨立反兵,
李嗣源,即之后的明宗,收复猫州。至此,持续数十年战事的潞州终归稳定。龙门寺的建设始于同光三年,正是潞州刚刚恢复和平的时候。
建寺僧人
龙门寺自同光三年(925年)开始建设,至长兴元年(930年)时已造堂殿二十-间,时称"天台山龙门院”,院主僧法号奉景,有弟子惠呈、惠回。之后有僧法号悟深者振锡至此地,“增加绀殿,塑绘尊仪”,并于清泰二年(935年)“修盖观音菩萨堂一座,并石像三事,兼门楼、屋宇、行廊”。刻于
后汉刘承祐三年(950年)的经幢所载其时“龙门山院”的山主僧已是悟深,院主僧为志悟。很可能早在清泰二年(935年)悟深主持龙门寺一系列修繕之时,已充任为一寺之主。那么,从930年至935年的六年中,在前任住持奉景尚未圆寂的情况下,龙门寺经历了易主。奉景于后晋
天福三年(938年),在龙门寺以西约三十公里的
浊漳河谷北岸实会村山间新建了另外一所寺院,即今日的
大云院。关于奉景、悟深生平的碑刻,均有留存。
参考资料
平顺龙门寺.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