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英文名:
泉州市 Maritime Museum)简称“泉州海交馆”是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有
开元寺馆和东湖新馆两个馆区,新馆位于
泉州市丰泽区东湖街425号,旧馆(古船陈列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27号开元寺内。总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陈列面积11000平方米。
1959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成立。1962年,时任
中国科学院院长的
郭沫若视察海交馆,并题写馆名。1973年,泉州后渚港发现一艘宋代沉船,历经4年多的科学保护和研究,1979年,海交馆成立了第一个固定展馆“泉州湾古船陈列馆”,该馆陈列着宋代
海船及其大量伴随出土物。截止到2023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有“
泉州市: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湾古船陈列馆、
泉州宗教石刻馆、中国舟船世界等固定陈列及1个预约开放展览—庄亨岱藏品馆。在这些展厅中,分别陈列着不少举世闻名的文物瑰宝,除了宋代海船外,还有数十根木、铁、石古代锚具,数百方宋元
伊斯兰教、古
基督教、
印度教石刻,各个时期的外销陶瓷器,160多艘中国历代各水域的代表性船模,以及数量繁多的反映海外交通民俗文化的器物。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中国海交史的展示中心和研究基地。2008年5月,泉州海交馆被中国国家文物局评为“
国家一级博物馆”。2023年,泉州海交馆38方
碑刻上榜中国国家文物局印发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历史沿革
历史背景
泉州市古称
刺桐城,19世纪
欧洲学术界就历史上出现的“Zaitum”地名的来历,展开辩论,最终认为“Zaitum”正是“刺桐”的音译名,即指泉州。泉州,作为宋元
中原地区的世界贸易中心,留存了丰富的海洋文化遗存。
建馆初期
为妥善保护泉州与海外交通有关的文化遗存,1959年在时任中国中央文化部郑振铎部长和国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长的倡导下,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即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址设在
开元寺内,借用寺庙附属建筑做展览、库房和办公室。全馆仅有两名编制,只是个“挂牌博物馆”。在此背景下,海交馆最早的一批学者搜集文物藏品,相继编印出版了《泉州海外交通史资料汇编》《泉州九日山宋摩崖石刻》等。1962年,时任
中国科学院院长
郭沫若视察海交馆,并题写馆名。
1973年,泉州后渚港发现一艘宋代沉船。次年,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船史专家开始对古船进行发掘。历经4年多的科学保护和研究,1979年,海交馆历史上的第一个固定展馆“
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在
开元寺东侧正式对外开放。同年春,泉州海交馆主办了建馆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泉州湾宋代
海船科学讨论会”并成立了“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还将1978年底海交馆与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共同创办的学术刊物《
海交史研究》定为会刊,同时也是泉州海交馆的馆刊。至此,泉州海交馆正式形成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和《海交史研究》学刊,“一馆、一会、一刊”的办馆模式。
建立新馆
1988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多国参加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重点是海上与陆上的考察活动。时任
泉州市海交馆馆长的王连茂和几位研究人员搜集资料,赶制出申报文本,介绍泉州在
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和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存。次年
泉州市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点。
为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在中国中央和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0年,新海交馆破土动工,并于1991年2月实现主体大楼竣工。同年2月14日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团抵达泉州后渚港。次日上午,泉州海交馆举行开馆典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和来自3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为新馆落成剪彩。1993年5月,中国海交史研究会和泉州海交馆联合创办了“中国古船模型研制中心”,在随后的几年中,中心的研究人员复原了上百艘历代各种著名船型。
稳步发展
2001年,泉州海交馆开辟“
中原地区舟船世界”大型展馆,展出的160多种船模有各种长江船、黄河船、历代战船,有
郑和下西洋庞大船队和
郑成功与殖民者海军作战的舰队,还有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独具特色的各种实物船。这是中国首创,展示中华民族7000年舟船文明发展史。同年,
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为更好地保护和发挥阿拉伯
伊斯兰教文物的作用,该馆决定专门建立了一座“伊斯兰文化陈列馆”,内容包括泉州伊斯兰
碑刻展厅、阿拉伯历史风情展厅、伊斯兰文化研究中心、伊斯兰图书资料库、
中世纪著名穆斯林旅行家
伊本·白图泰雕像、伊斯兰墓盖陈列廊等,奠基仪式上来自16个相关国家的驻华大使、官员相继出席。2004年
泉州市伊斯兰文化陈列馆竣工,展示了泉州与
伊斯兰国家友好交往的石刻、伊斯兰国家的文物照片和风情照片,通过声光电的形式展示泉州与伊斯兰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
2003年—-2006年间,由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文化周活动中,以“海丝泉州”为主题,泉州海交馆的珍贵馆藏文物,分别在
科威特、
沙特阿拉伯、
阿曼三个国家办展。2008年5月,
泉州市海交馆被评为“
国家一级博物馆”,同年11月,海交馆完成了“阿拉伯—
波斯人在泉州”的专题陈列并对外开放,成为中国各种博物馆展馆中,唯一关于阿拉伯文化的专题馆。
2018年泉州海交馆尝试转型,从最初侧重学术研究转为以学术研究为前提、宣传教育为目的的博物馆。为此,海交馆推出数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和科普订阅号“博物馆文学菌”。通过新媒介传播博物馆资讯,包括展览、活动、文物、会议等方面的讯息。
2021年7月25日,“
泉州市: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次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总展示馆正式开放。
2023年,泉州海交馆38方
碑刻上榜
中原地区国家文物局印发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建筑设计与布局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由新、旧二馆组成,总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陈列面积11000平方米。
场馆设计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旧馆位于
开元寺内,只能做内部展陈。1979年建立的
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在开元寺东侧。2011年10月,古船馆暂时关门整修。2014年10月1日,古船馆重新开馆。其外观成典型的泉州红,顶部高高翘起的屋脊为仿古闽南建筑。2021年,泉州湾宋代海船船体保护修复项目(一期)船体结构稳定性加固保护工程进行施工,暂时闭馆,同年10月重新开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新馆座落在
泉州市东湖公园东侧、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主体馆为双桅船形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馆前水面上,停泊着一艘仿古
木船。主体馆东侧是
伊斯兰教文化陈列馆于2003年落成,它是在
阿曼、
沙特阿拉伯和
摩洛哥政府等许多
伊斯兰国家大力捐助下的国际合作项目,该馆以阿拉伯建筑形式为基调,突出伊斯兰建筑风格,共四层,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由
杨鸿勋研究员做
建筑设计。
馆内布局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分为固定展览和临时展览。其中固定展览有
泉州市湾古船陈列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
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宗教石刻馆、庄亨岱藏品馆(需预约)。
旧馆
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分2层,面积1300平方米,一楼为船体陈列厅中,二楼是
海船出土文物陈列室,以及自宋代至
清代的各种石、木、铁大型锚具。
新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新馆主体馆为双桅船形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一层是泉州:宋元
中原地区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展示馆和宗教石刻馆;二层是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分东西两个展厅。主体馆东侧的伊斯兰文化陈列馆共四层,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二层是阿拉伯—
波斯人在
泉州市该展馆,三层、四层为临时展览区。
陈列展览
固定展览
泉州湾古船陈列馆
泉州湾古船陈列馆于1979年设立在
泉州市开元寺东侧,是一个以船舶和海外交通为主的博物馆。面积1300平方米。该馆共分2层,陈列着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宋代古船及大量伴随出土物,以及自宋代至
清代的各种石、木、铁大型锚具。宋代
海船是当时中国国内发现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宋代海外贸易海船,这艘13世纪
泉州市造的中型远洋货轮,修复后的长度为34米、宽11米、型深4米,载重量达到200余吨。2014年,该馆经整修重新开放,整个展馆以宋代古船为主体展示,一楼展厅是宋代古船,展馆二楼设有郑和航海星空图的弧形吊顶,仿船体的
展柜分别陈列着随宋代古船一起出土的各种文物,包括器具、
钱币、瓷器、香料等。除了展陈的古船外,馆内还有古船知识讲解、古船模型和结构展示、随船出土文物展示三个部分,古船馆的展厅融入了光照、电子感应设备、智能化电脑设施等技术元素。比如在二楼展览开始处,通过感应设备,参观者视线前方的电视会自动播放视频,通过这些科普式陈列,整个古船馆的构造犹如一个船舱体。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展示馆位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主体楼一层。有501套共663件文物展品,运用图版、视频、互动触摸屏、景箱、场景等多种形式进行展陈。有“世界港埠
泉州市”和“多元社群万国商”两部分,分别从港城建设与生活于城中的多元社群两个维度,展示“
刺桐时代”海港风貌。展览吸收最新的泉州市舶司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德化窑址等遗产点的考古成果,以及元代泰米尔石刻、
南宋印度商人及宋南外宗室等前沿学术研究。
宗教石刻馆
宗教石刻馆设于主体楼一楼东展厅, 主要展出
基督教、
印度教石刻和建筑构件,有墓碑、墓盖石、石雕像,碑铭文字有叙利亚文、回鹘文、
八思巴文、汉文、拉丁文等。石刻图案则多以十字架为背景,添加了莲花、云纹、天使、华盖、幡幢等佛教、
道教及民间信仰诸多元素。同时还展出了宋元时期外国侨民在
泉州市经商、传教以及定居所留下来的石刻。其中,收藏印度教石刻达137方,是中国唯一发现的印度教寺遗物。
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
中原地区舟船世界”陈列馆设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主体楼二楼,分东西两个展厅,内容包括从人类的舟船起源开始,到中国历代各水域的著名舟船模型,以及古代
排船航海技术的重大发明等。该馆展出的160多种船模,有各种
长江船、
黄河船、历代战船、古代使节的出国使船、华丽游船;有
郑和下西洋庞大船队和
郑成功与殖民者海军作战的舰队;还有从中国各地征集来的独具特色的各种实船,如台湾雅美船、
西藏牛皮船、黄河羊皮筏、摩梭人独木舟、绍兴乌篷船、
桦皮船等。
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
阿拉伯—
波斯人在泉州该展馆位于伊斯兰文化陈列馆二楼,由序厅、长眠刺桐城、寻找
清净寺、穆斯林后裔家族等四个单元组成展览内容。是中国国内首个由中伊双方联合建设、反映中国与伊斯兰国家友好关系的展馆。该展馆展出文物121件,文物仿制品19件,
档案文献资料26件,选用图片108幅,拓片、临摹图等辅助展品41件。由序厅、长眠刺桐城、寻找清净寺、穆斯林后裔家族等四个单元组成展览内容。其中,宗教石刻文物在全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是最集中、品质最好、内容最丰富且数量最多的。配以大量的照片、拓片、文献资料将古代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这一历史真实地还原,带领观众追逐着阿拉伯、
波斯穆斯林在
泉州市长达千年的历史脉络。
庄亨岱藏品馆
庄亨岱,1925年10月生于泉州,青年时代前往台湾,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央评议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晚年将其收藏艺术品捐赠给泉州海交馆,设立庄亨岱藏品馆(需预约)。所赠藏品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共计一千八百五十六件,包括
玉石、金银、铜锡、陶瓷、竹木各类等。
临时展览
孔子密码—主题研学探索展
该展览来自
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于2022年8月26日开始10月20日结束,通过“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思想”“《
论语》的故事”三个部分的内容带领大家走近孔子,对话先师,探索孔子及其所代表的
儒家思想的智慧密码。
光阴物语:泉州文物里的二十四节气展
该展览于2022年5月18日—8月21日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伊斯兰教文化陈列馆三楼举办,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深化学习体验二十四节气的浓厚魅力,将线上海报展示活动转化为实物的线下实物展览。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
太阳旋转规律总结而出,能弥补以月亮圆缺为依据的阴历法的不足。中国农历事实上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原本依据于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后被全国各地的人民不断丰富,衍伸成为中国人充分利用时光的一项传统文化实践。中国人的感知是细腻的,每五日便成一候,三侯是一气,六气被称为时,四时为岁。每年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
世遗泉州·张及时油画艺术展
该展览于2022年03月12日-03月20日在
泉州市海交馆伊斯兰陈列馆四楼展厅举办,在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顺利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本次展览就是泉州籍画家张及时先生爱乡之情的一次迸发,亦是一名老泉州人对泉州22处世遗景点的一份献礼。
其他临时展览
资料来源:
海外展览
泉州海交馆积极开展海外展览活动,平均至少每年一次外展,先后在
意大利、
新加坡、
葡萄牙、
沙特阿拉伯、
马来西亚、
坦桑尼亚等地办过专题展览。比如,2014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海上丝路
泉州市起航文物展览”;2015年,在
文莱国家海洋博物馆举办“碧海丝路东方之舟—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莱特展”;2016年,在马来西亚举办“根脉寻踪—泉州百个家族移民马来西亚族谱展”;2017年,在
斯里兰卡举办“长风破浪—中斯海上丝路历史文化展”;2018年,在巴黎举办“远方的故乡:10-14世纪阿拉伯侨民在中国”展览。
线上展览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为公众提供了非接触式的网上展览、视频与文本导览、科普知识和学界动态等多种服务,分三维数字化场景导览、固定展览文图讲解稿线上导览服务、展厅视频导览服务、“泉州众神的世界”网上特别展、博物馆库房文物线上展示五部分。其中线上导览有:
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之古
印度教石刻部分、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之古
基督教石刻部分、泉州众神的世界:印度教
毗湿奴造像。
部分重要馆藏
宋代古沉船
宋代古沉船在
开元寺内东侧的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内,该馆对外开放展出古沉船和伴随沉船出土的药物、香料、木货牌(签)、铜铁钱、竹木
藤器、文化用品、果核、贝壳和其他遗物,以及宋、元、明、清的木、木爪石和铁锚等文物。
1973年,考古人员组成的调查队在泉州晋江下游和
后渚港一带进行实地勘察,听说有渔民在后渚港附近海滩捡到很多木块想当柴火烧,却发现难以引燃,调查队经过勘查初步判断此处有一艘规模不小的古沉船。次年,经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有关方面组织考古发掘,这是中国首次大型海湾考古发掘。专家采取“拆解船板,化整为零运输”的办法,将被拆解的沉船船体运往
泉州市市区。
经表面简单冲洗后,由造船师傅安装复原。最终,发掘出的沉船残长24.2米、残宽9.15米,有13个水密隔舱,载重量200多吨,复原长度可达34米,宽11米。位于古沉船主龙骨和尾龙骨、首龙骨的榫合处,上部有7个小圆孔,内放铜铁钱,如“北斗星”;下是一个大圆孔,内放一面铜镜,形如满月。这是象征吉祥的“七星伴月”,闽南俗称“保寿孔”,是泉州地区民间
木帆船制造的传统做法。古沉船由12道隔舱板分隔成13个密不透水的舱体,一旦船只碰触到暗礁,或者船上有破洞时,涌进船体的水会被禁在两道隔舱板之间,这一技术不仅大大增强了
海船的抗沉性和船体的坚固性,且便于货物的装卸,这种先进
排船技艺领先西方国家近千年。
泉州湾古沉船出土遗物有香料药物、木货牌(签)、铜铁钱、陶瓷器等共计14类69项。其中,香料药物占全部出土遗物的绝对多数,未经脱水时总量2350多公斤。香料药物是宋元时期中国重要的一类输入品,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祛除秽气、净化环境、祭祀仪式、饮食佐料和装饰,故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香药之路。专家据此判断这或是一艘从东南亚满载着香料药物回
泉州港的远洋
商船。
1975年3月,新华社正式发布泉州湾宋代
海船出土的消息,许多国家转载了这一消息,并称之为“世界考古珍闻”,是“中国近年来的重大考古收获”。这是中国第一次经过科学发掘和陈列的海船,为宋代
泉州市木帆船结构的探讨提供了实物资料。
渡海观音
渡海观音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乃明代瓷圣
何朝宗的代表作。牙白色的观音塑像,双手藏袖,一足踏莲花,一足踏海浪,这是海交馆的镇馆之宝。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伊斯兰文化陈列馆一楼进行展览。
20世纪50年代初,“渡海观音”由最后一任私人藏家泉州人李春禧珍藏,而李春禧是从老师陈家那里买以800银元购得,因此还一度经济拮据。当时曾有人想以1000美金买他的
观世音,他不肯答应。后来,他将“渡海观音”捐给国家。“
渡海观音”开始由泉州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最终移交泉州海交馆。
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
该藏品年代为唐,于1973年前后被发掘,墓志铭,长54厘米,宽41.5厘米,厚4.5厘米。顶部有云气火球纹。铭首阴刻“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篆体。正文阴刻20竖行,楷书。是最早记载厦门历史的文物,1995年经中国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认定为一级文物现被放置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库房里。
墓主是
泉州市嘉禾里(今厦门)人、(
江西省)虔州虔化
县丞陈元达之女,17岁嫁泉州
参军许元简。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陈氏卒于第二胎产后六日,年仅23岁。其夫悲恸之余,亲撰志铭。墓志铭记述陈氏高祖,任福州长乐县令,任满后家居福清。到
曾祖父陈僖时,“门有敢死之士,遂为闽之豪族。”时
福建省长官“
闽侯县”蠢蠢欲动,有“问鼎之意”,欲拉
陈僖一起叛唐。(按,以每代25年计,推断陈僖正碰上
安史之乱。)陈僖无意反叛朝廷,但自己力量不足以对抗闽侯,只好远走,寓居“嘉禾里”。如《墓志》所载:“罄家浮海,宵遁于清源(即
泉州市)之南界,海之中洲曰新城,即今之嘉禾里是也”。这一墓志铭的发现,改变了“
厦门市自宋以上无可考”的情况,为研究厦门开发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
元釉里红缠枝莲胆式瓶
该馆藏年代为元末,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1977年出土于原泉州农业机械厂附近工地。瓶口径5.8、腹径7.4、底径4.9、高14.5厘米。敞口,折沿,微缩颈,微垂腹,高圈足。颈上部是一圈的蕉叶纹,下部至腹部饰缠枝莲,下腹部饰覆莲纹,纹饰呈淡红色。通体青白釉,不及足底,釉色灰暗,胎灰白色,胎质细腻。现被放置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库房里。
该瓶采用
釉里红线绘的装饰方法,釉里红红彩发色不均匀,呈灰黑色里透红。其胎、釉及器型等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元代晚期特征,纹饰简单,布局错落有序,显得疏朗明了,风格与元末景德镇等地出土的釉里红瓷器纹饰风格相近,所以将其年代定为元末。釉里红瓷器由于气氛要求严格,烧制难度较大,是与元青花一样稀少的瓷器品种。
伊斯兰教须弥座式披巾石墓盖
伊斯兰教须弥座式披巾石墓盖于1972年在泉州通淮门(涂门)外法石美山西墓井发现。辉绿岩整石琢成,实心,分作三层,底长171、宽63.5、通高53,顶石长148、宽38.5厘米。底层雕刻莲花瓣图案,第二层刻卐字形的连续几何图案。上层顶石截面呈半圆形,两端各雕刻卷云纹烘托圆月图案。顶石中部
沉雕一方
菱形披巾,装饰着六角形、梅花、如意双环等图案雕刻。
元基督教尖拱形四翼天使石刻
元
基督教尖拱形四翼天使石刻于1975年,出土于泉州东门外的仁风街,该墓碑石用泉州当地出产的辉岩制作而成,碑高53.5厘米,底宽51厘米,厚9.5厘米。碑面
浮雕一位以佛像之姿坐的男性天使,双手合捧莲花十字架,身披
元朝时期贵族妇女流行的云肩,肩后展开的羽翼后有中国飞天常见的飘带,趺坐于中国传统的朵云纹样中。该石刻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伊斯兰教馆3楼进行展览。
学术研究
学术机构设置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成立于1979年,是中国国家文物局主管的由从事中国海外交通史领域研究的研究者、爱好者及涉及该领域研究的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性的、全国性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研究会基地设在泉州海交馆,除了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进行中外学术交流之外,研究会的业务范围还包括理论研究、书刊编辑和咨询服务,2012年4月,研究会被中国民政部评定为3A社团组织。研究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协助海交馆举办各种国内外专题展览,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融入展览中,配合海交馆做好展览工作。
学术成果
期刊
《
海交史研究》创刊于1978年,1985年由不定期内部刊物转为定期(半年刊)公开出版刊物,是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
学术期刊之一,由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和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联合主办出版。于1994—1995年荣获福建省社科期刊学术理论类一级刊物,1996年被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确认为《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研究》数据统计系统核心刊物,2005年被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遴选为《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期刊和“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2008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评审专家团推荐为“优秀期刊”,2014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审专家团评为“扩展”等级,2017年被中国
南京大学期刊评价体系认定为
历史学核心刊物的扩展期刊。
出版图书
《图说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
2023年,海交馆参与的迄今为止第一部以图文并茂的学术成果反映
福建省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的图书“图说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英文版在“寻访海丝印记读懂中华文明”国际人文交流活动上正式发布。该书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探索古代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深刻内涵,推进海丝沿线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
《中国历代海路针经》
《中国历代海路针经》的编汇集了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三地的专家学者,其中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王连茂、丁玲为编辑委员会成员。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长期关注针路簿的收集、收藏和研究,提供了三部针路簿,即泉州《源永兴宝号航海针簿》、泉州《山海明鉴针路》、泉州《石湖郭氏针路簿》抄本。2016年,《中国历代海路针经》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入选《2016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并得到“
广东省原创精品出版资金扶持项目”的大力支持,荣获“
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
提名奖”、“第二届广东书籍设计艺术双年展‘最美图书奖’”、台湾“第六届中华印制大奖(铜奖)”。
《闽商发展史·泉州卷》
《闽商发展史·泉州卷》是福建省“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闽商发展史”子课题“泉州商人发展史”的研究成果。本书于2016年由
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主编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全书共分九章,以“商人发展史”的叙事框架来反应
泉州市城市和
商业经济的兴衰变化,这是一部跨越千年的泉商专门史。此外在写作过程中还发掘出一些有一定价值的新资料。尤其像
清代和民国年间,许多散存于各种碑铭、族谱、口述史,以及著作中大量零碎的商人史料。
学术交流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联合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中国航海学会、中国对外关系史学会、
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会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巴黎文理研究大学远东学院等国内外学术团体和机构进行多次合作,举办国内、国际性学术讨论会20余场,尤其是海交馆连续三次举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
海交馆的研究人员经常应邀到海外参加各种国际学术及展览活动。曾参与
日本、美国、
韩国及
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各种课题研究,曾前后达一百多人次应邀到美国、
加拿大、
意大利、
荷兰、
法国等国以及香港、台湾、澳门地区参加学术研讨会。数名专家被日本、美国和香港知名大学、博物馆聘为客座教授、客座研究员等。
文物保护
泉州湾宋代海船抢救性保护工程
2014年,海交馆将“泉州宋代海船抢救性保护工程”立项申报,为深入研究船木糟朽病害机理,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采集自船体的10个糟朽船木样品中的盐分种类及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完成了《泉州湾宋代海船船木中盐分的检测与分析》;对采集自船体的宋代铁钉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宋代铁钉并未完全矿化,仍存在铁基体。根据交流讨论意见,初步考虑采用低氧环境来抑制船体病害的产生与发展,从而达到预防性保护的目的。次年,海交馆与
福建农林大学、
厦门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科研单位联合开展古船病害机理、船体动态变化监测、船体微生物等相关课题的合作研究,为古船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6年海交馆开展了低氧控湿环境中铁的腐蚀、
硫化物氧化以及木材稳定性等一系列实验,研究结果为制定宋船保护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瓷器修复
泉州是
中原地区古代南方陶瓷器的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中国陶瓷器的集散地,曾出土北至
陕西省、
河北省,南至
福建省本地的众多窑口的产品,窑口数量多达二十多个。这些窑口的产品出土时基本都是陶瓷残件。2022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的修复了部分文物,有瓶、壶、砚台、碗、盘、罐、盏、碟、洗、炉、执壶、杯等,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一楼展厅进行展示。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自1997年起,几乎每年都会利用寒暑假,举办由中小学生组成参与的“海交馆之友”活动,免费为中小学生开展一至两次有专业特色、讲解实效的活动,把学习传统文化和学习科技知识相结合。经过多年发展“海交馆之友”已成为海交馆的品牌活动,全市数百名中小学生经此活动了解泉州海丝历史、熟谙海丝故事。
2021年5月30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举办了庆“六一”儿童节系列活动“童心飞扬刺桐城:六一儿童节文化遗产长卷画现场绘制”活动,来自泉州市第一幼儿园、泉州市实验小学、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潘山校区)、泉州市培元中学四所学校的师生,共共同绘制了二十米长卷画。
2021年10月为配合“光辉的足迹—
泉州市美术家赴革命圣地写生创作作品展”的展览,泉州海交馆开展“踏寻光辉的足迹”的青少年党史教育活动,本次活动是“博物馆的星星之火”青少年党史教育系列活动之展览里的党史故事,旨在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2022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国航海学会航海科普教育基地)推出了“舟游世界扬帆归航”“小小造船师—
福船水密隔舱技术体验”“科技力量点亮博物馆—3D科技体验”“桐游宋元泉州—青少年线上寻宝研学之旅”四大主题活动。活动结合海交馆展陈内容,以
泉州湾宋代古船为线索,展示
海湾考古技术的发展。
2023年5月18日是第47个
国际博物馆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推出“刺桐海海·文化创意生活集市”及东南亚美食节等活动,此外,还举办了学术沙龙、福船主题研学等活动。
文创设计
2023年7月,海交馆为让游客们体验,中世纪印度、阿拉伯和欧洲商人来到中国在泉州聚族而居而留下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印记,筹划了自助文创打卡盖章系列文旅体验活动,特别定制了“元印度教毗湿奴石雕立像”、“元基督教尖拱形四翼天使石刻”等馆内珍宝的专属印章。
奖项荣誉
相关事件
2019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举办了一期捐赠文物展,主要展示来自社会各界捐赠的文物,八旬老人无偿捐献千余件文物,其中有不少国家一级文物。
2022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外的水池中一艘名为“白豚号”的仿古船模,多部件腐断后沉入水底。经过造船专家判断,已经失去修复价值,这艘“白豚号”正式退役。
参考资料
本馆概况.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官网.2023-08-01
历史沿革.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官网.2023-08-04
历史沿革.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官网.2023-08-02
展览宣传.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官网.2023-08-03
固定展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官网.2023-08-03
庄亨岱.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政府.2023-08-03
临时展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官网.2023-08-04
线上展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2023-08-03
线上导览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2023-09-04
学术交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官网.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