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中国北京房山区的人类遗址博物馆
周口店镇遗址博物馆(英文名:Zhoukoudian Site Museum)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脚下(河滩街1号)。由遗址和博物馆两部分组成,是一所集展示、收藏、科研、教育、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遗址陈列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普教育基地,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现任馆长为董翠平。
1953年在周口店遗址发掘的基础上建成了“中国猿人陈列馆”。1972年扩建成为1000平方米的“北京猿人展览馆”。1994年更名为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一直沿用至今。2014年5月新建成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8093平方米。包括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分四个展厅。整体建筑像是原始人的石器的刃口,建筑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与周边山脉天际线及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1927年周口店遗址发掘以来,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40多个“北京人”化石遗骸,10万多件石器,上百种动物化石及大量的用火遗迹等。周口店遗址博物馆设有序厅和四个展厅,采用“实物展陈与互动体验相结合”等多种展陈方式,展出藏品包括古人类、古动物、文化遗物等文物1000多件,馆藏文物共7000多件。周口店遗址博物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9年周口店遗址“猿人洞”保护棚,获得亚洲建筑师协会保护类建筑唯一金奖。
历史沿革
成立背景
1929年,中原地区古人类学家斐文中先生在龙骨山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36年,贾兰坡先生又在这里发现了3个“山顶洞人”头盖骨化石。六十年代末又发现了距今10万年的“新洞人”遗址。这些重要发现为研究人类的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周口店镇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发掘出土40多个“北京人”的化石遗骸,十多万件石器,近200种动物化石及大量的用火遗迹等。应各界学习社会发展史的需要,研究室准备在周口店筹建陈列室,开始了筹备工作。
建设历程
1953年中国科学院拨专款修建了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陈列馆。馆舍位于龙骨山遗址本体片区北面台地“第一地点”遗址的西北方向,用以介绍1921年以来的考古发掘历史和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模型,是中原地区第一座建在考古遗址区范围内的展示建筑,创造了考古遗址出土文物就地、就近展示的先例。陈列馆于1994年更名为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并于2002年再次更名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是一处集研究、收藏、展览、展示、科普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1971年,由于该陈列室展品不断增多,参观人数不断增加,其规模已不能满足观众参观的需求,于是由中国科学院拨专款进行了扩建,建筑面积为1036.32平方米,并更名为“北京猿人展览馆”。博物馆迁建工程建设地点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镇周口店村,规划总用地面积38072平方米,建设用地面积12500平方米,代征道路用地面积12699平方米,代征绿化用地面积12873平方米。建筑面积8093平方米,建筑层数为两层,地上为4813平方米,地下为3280平方米。
2002年8月1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市院共建周口店遗址协议。遗址管理处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本体,2006年开始筹划博物馆迁建工作。新馆于2009年5月19日举行了奠基仪式,2011年7月开工建设。2014年5月18日,周口店遗址新博物馆建成。
开馆
2001年10月27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重新开馆,周口店遗址“恐龙奇观”展厅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北京市市长贾庆林等十余人来到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参观考察。周口店遗址的展示分为两个部分,主要遗址和展览馆。中国猿人陈列室建成于1953年9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一直持续到1966年,1970年曾开放过2个月。北京猿人遗址展览馆于1972年建成,重新对外开放,起初每周开放5天或6天;进入20世80年代,改为全年开放。2014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
方位布局
场馆设计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建筑高度为9米,分为地上两层和地下一层,是旧馆面积的8倍。建筑整体采用下沉式布置,材料、色彩、形式贴近周边环境,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建筑造型体现了周口店遗址的文化内涵,它不同于一般的建筑结构,属于异体形建筑。建筑造型源于“北京人”最早制造和使用的劳动工具石器,从而给人带来深厚的历史感。以“石器”为主题设计为近似三角形布置,建筑外观的折面和折面间的交线取义于石器上的明显特征,这种特性体现了周口店遗址文化内涵。
2009年3月10日,遗址管理处召开新馆建筑设计专家论证会,对征集到的方案优化比选,最终专家们对北京建院设计的新馆建设方案给予肯定,认为该研究院的设计方案符合遗址保护总体要求,与周边环境相符,凸显了周口店遗址文化元素。同时该方案也满足展览空间、使用功能等需求,使建筑本身更具个性和博物馆的特征,并且结合建筑材料,更好地表现出了“石器”这个主题。
馆内布局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分为遗址区和博物馆两部分,遗址区有著名的猿人洞等多个化石地点,博物馆以图文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周口店遗址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用来收藏、保护和研究周口店遗址历年来的考古发掘物,除基本陈列和临时陈列外,还有4D影院、互动展项、模拟场景等内容,很好地满足了开展科普活动的需要。基本陈列全面展示遗址出土的化石标本藏品,包括古人类、古动物、文化遗物等一千余件,分四个展厅介绍了周口店遗址的发现、发掘、研究和保护。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内展厅与展厅之间无隔墙、大量展台的使用、让观众近距离地观看珍贵的文物。棱角式的内、外建筑构造,新馆在展览策划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考古学古人类学、古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等专业学科的知识,为方便观众理解,还设计开发了周口店镇遗址特色的科技展项,让观众体验50至70万年前的周口店。
陈列展览
基本陈列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的基本陈列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旧石器人类发展,独特的建筑设计、珍贵的史前文物展品为主,将展示内容分为发现、研究、保护三个基本单元,分布于五个展厅内。因为周口店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古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十多万件石器、上百种动物化石、数层灰烬,所以博物馆有着丰富的藏品。从7000多件馆藏文物中,选出了最典型的标本1046件(套)在新馆内展出,其中包括古人类化石100件、动物化石312件、石器592件、文化遗物42件。周口店遗址的科研成果在新馆内也有体现,如2007年对田园洞人脚趾骨的研究成果,2012年在猿人洞西剖面进行保护性清理发掘时发现“北京人”最新用火证据等资料。
序厅
序厅正面为龙骨山立体模型,展柜中摆放着周口店镇从4亿年前到1亿年前的各种岩石标本,反映了该地区的地质变化过程。大厅正中是一尊高达4.5米的“北京人”雕像,手执木棍、肩扛猎物,仿佛刚刚完成狩猎、满载而归,采用山洞的表现方式,还原了数十万年前“北京人”生活的真实场景。
第一展厅
第一展厅以发现、研究为主题,通过大型全景沙盘、考古发掘场景、触摸屏、展板、重点展品与互动展项、古人类展品,为观众展示了“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发现的重大意义。沙盘以及化石地点地质科普知识介绍的电子触摸屏。观众站在沙盘及触摸屏的前面,手动触摸屏指示的化石地点,在沙盘中相应就会有红色指示灯闪烁,可以告诉观众该地点位于龙骨山上的具体位置,同时还可以查看此化石地点的发现及相关知识。既能向观众普及地质、化石地点介绍等相关知识,更能让观众领会到遗址与博物馆的对应。除此之外还展示了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模型、古人类用火遗迹以及粗糙简陋的石制砍、切割、乱削和雕刻工具。
第二展厅
第二展厅以“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主题,通过文化墙、石器墙等形式,来反映了“北京人”的生活场景。展示了“北京人”采摘果实、使用火、制作石器等,以复原模型展示了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以及他们的生活场所。博物馆采用矩阵式密集展示的方式,打造了一幅巨大的石器墙,展出的是“北京人”时期打造的石砧、石锤、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锥等石器及石制品共计484件。制造石器的原料有脉石英砂岩燧石等,大多采自附近的河床和山坡,说明这个时期,“北京人”已经能使用不同的技术制造多种类型的石器。
第三展厅
第三展厅以周口店遗址发现的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化石地点为主题,集中介绍第4地点、第27地点和山顶洞遗址。龙骨山上发现的20余处脊椎动物化石遗址和古人类活动过的遗址分布点,以及18000年前山顶洞人的遗物,如串青贝壳、兽牙、小石头制成的古老的项链。展厅内还设有玻璃落地窗,内部是标本修复室。观众可以看到专家对标本进行研究或是化石保管员对化石进行修复,让观众更了解文物修复知识。着重介绍了"山顶洞人"的发现,通过颅骨对“山顶洞人”进行头像复原,可以看出“山顶洞人”已经很接近现代人的相貌。山顶洞人狩猎、制作装饰品和缝制衣服的场景。周口店镇的古人类生活场景向观众重现了远古人类的生活,增加了展览陈列方式的观赏性与艺术性。
第四展厅
第四展厅介绍了其他化石地点的发现、发掘及实物展示。还介绍了“北京人”化石的丢失、寻找历程以及近年来的保护工作。陈列着中原地区和世界各地发现的各个时期的古人类化石、旧石器,以及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绘画、雕刻等艺术品。博物馆基本陈列的结尾,有两只仿制的木箱与一份“北京人”遗失化石清单。1941年为保护周口店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不被毁于战乱,中美两国相关负责人决定将“北京人”化石转移到美国博物馆暂存。然而在运输途中,由于偷袭珍珠港爆发,导致这批化石在战乱中遗失,至今依然下落不明。
专题陈列
周口店遗址古人类演化进程
周口店遗址出土的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化石,提供了古人类脑容量与结构、骨骼结构和身高年龄、发育特点、营养状况等信息,为古人类“多地区起源”等理论提供了论据,是研究以蒙古人种为代表的现代东亚人类起源与演变的重要依据。比如展出的展品有遗址早期发掘中发现的古人类牙齿化石模型、“北京人”头盖骨和股骨等模型、田园洞人头骨和股骨等模型、山顶洞人头骨和下颌骨等模型。
周口店动物化石
周口店遗址出土了许多更新世时代的动物化石,周口店第1地点厚层中的更新世洞穴沉积和哺乳动物化石,使周口店动物群得以成立,成为华北中更新世地质时代、地质沉积序列和动物群演化的典型代表。该展览展出的藏品有各个门类的动物化石,鸟类化石有6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近百种。其中包括葛氏花鹿、肿骨大角鹿、中国鬣狗科、兔子、纳玛古菱齿象长牙、剑齿虎等动物化石。古生物绘师通过出土的部分动物牙齿、颅骨等化石形态的研究,得出了动物的食性、体型体态、栖息环境等信息,对动物进行骨架复原,然后为复原的骨架增加肌肉。
周口店古人类生活
该主题主要展示的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掌握的生活技能,其中有用火、采集、狩猎、制作和使用石器,山顶洞人的饰品以及丧葬习惯。在猿人洞遗址中发现的灰烬成堆分布,表明“北京人”已经具备管理火和保存火种的能力。狩猎是“北京人”食物的重要来源。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石器、石核、石片和石料,说明“北京人”以石器为主要工具。山顶洞遗址出土的骨针,说明当时的山顶洞人已经会缝补这项生活技能,用骨针缝补的兽皮可以用来遮掩身体,抵抗严寒;同时出土的饰品也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
临时展览
除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外,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主办、承办、协办过一些临时展览。如2021年4月的《非遗焕彩 古艺迎春-天津民宿文化展》,2022年7月举办的《伟大开端-中原地区共产党创建历史图片展》《丹青遗韵 妙手生花-北方草原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寻根问祖人之源·丹青亮彩绘华章-百名画家百年主题展》。
《锁之韵》
2023年由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三明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福建三明市博物馆馆藏锁具展《锁之韵》,在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举行。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锁具了,商周时期,因冶炼技术的成熟,出现了用钥匙才能打开的铜锁。汉代时,出现了簧片结构的金属锁。唐朝时锁具已经十分普及。此次展品有广锁、花旗锁、首饰锁、刑具锁等四大类百余件金属锁器,希望能通过展览让观众了解中华的古锁文化。
《安康博物馆藏秦汉瓦当展》
2023年由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安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安康博物馆藏秦汉瓦当展》在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举行。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用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瓦当始用于周,发展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时期,延续至明清时期。本次展览展出的是秦汉的瓦当,其中少部分为安康出土,其余均为安康籍收藏家在民国时期从西安市咸阳市等地收集,并于1953年捐赠给政府。秦汉瓦当,将书法、绘画、工艺、雕刻融入其中,极具观赏价值。
遗址展示
周口店遗址共发现具有科研、学术价值的化石地点27处,其中古人类化石地点有四处,分别是第1地点—猿人洞,即“北京人”发现处,距今70至20万年;第4地点,早期智人发现处,距今20至10万年;第26地点,山顶洞人发现处,距今3至1万年;第27地点,田园洞人发现处,距今4.2至3.85万年。
猿人洞遗址
猿人洞遗址原是一个天然石灰岩溶洞。从大约五、六十万年起,北京猿人在这里断断续续地生活到约二十万年前。该遗址发现于1921年,1927年开始发掘,共发现了近200件人类化石(代表40个猿人个体),上万件石器、数层灰烬层和近200种动物化石。北京猿人的遗骨、遗物、遗迹和洞顶塌落的石块、洞外流入的泥沙,在洞内一层又一层地填充起来,形成巨厚的堆积层(其范围东西长140米,南北宽40米到2米不等,厚40余米,公分13层)。1937年“七七事变”后挖掘工作中断,解放后恢复工作。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蓝田猿人遗址,在科学研究和人类远古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早期智人遗址
第4地点是一处南北向的洞穴——裂隙堆积,堆积物主要为黄色沙质粘土,与1927年被发现,1937至1938年进行正式发掘。发现石器和古人类用火的证据灰烬、烧石及烧过的朴树籽以及豺和鹿的化石;1973年再次进行发掘时,发现古人类前臼齿1枚,这枚牙齿发现于第4地点堆积物向新洞的延续部分,发现动物化石40多种,包括猕猴鼢鼠属、熊、三门马、李姓野猪、马鹿、葛氏花鹿等。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末期,与第1地点的上部堆积相近。1967年,在第4地点北侧发现另一处与其相通的小洞,新洞本身的堆积物大部分是静水沉积,未发现化石和人类遗物。
山顶洞人遗址
山顶洞人是龙骨山顶部的一个山洞,遗址于1930年发现,1933年和1934年两度发掘。除发现人类化石外,还发现了石器、骨角器和装饰品。遗址分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四部分。上室为居住室,发现有婴儿颅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上室中央还有一大块灰烬。下室为葬地,发现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从头骨判断,应是一男二女。下窨在下室最深处,发现了许多未经扰动的完整的兽骨架,包括熊、黑麂马鹿梅花鹿鬣狗科羚羊等,计3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山顶洞遗址是距今2万年到1万年前山顶洞人生活过的洞穴。在此发现3个头骨,8个个体的人类化石材料,大量动物化石。山顶洞人的文化遗物有碳屑、石器、骨器(包括骨针)和用穿孔石子、兽牙、贝壳等做成的装饰品。在人骨化石周围还发现有赤铁矿粉末,是山顶洞人对死者埋葬的证据。
田园洞遗址
田园洞遗址位于周口店遗址西南6公里处。与2001年被发现,2003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号文主持发掘,发现距今约3.85至4.2万年的古人类化石。该地点属石灰岩溶洞,洞体高约2米,深约5米,洞口面向正北,高出现在河床150米。洞中沉积物为灰白色粉沙,其中夹有小块砾石,磨圆度不好。发现智人化石,材料包括:下颌骨、锁骨、肱骨、桡骨、脊椎骨、肢骨、腓骨、跟骨、跖骨等。出土动物化石有豪猪猕猴、果子狸、狼、竹獾、熊瞎子原麝花鹿、苏门羚羊、羚羊、牛等26种。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与山顶洞人的年代相近。该地点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属于晚期智人,田园洞的重大发现弥补了山顶洞人化石丢失的缺憾。
馆藏精品
北京猿人化石
北京猿人化石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镇龙骨山的洞穴里,1927年挖掘时,发现了包括6个较完整的头盖骨在内的大量面骨、下颌骨、四肢骨和牙齿化石,分别属于40多个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20世纪40年代,德籍犹太科学家魏敦瑞在研究了北京猿人化石后得出“北京人”是现代人的祖先这一结论。北京猿人不少形态特征与现代黄种人一致,如颜面较平,鼻梁比较扁塌,上门牙向口腔内的一面两侧边缘较厚,当中凹下,形成铲形门牙。现代黄种人的祖先并不限于北京人。
山顶洞人头骨
山顶洞人类化石,出土于周口店镇山顶洞遗址,距今有4万到1万年历史。长223毫米,宽139毫米,高148.5毫米。颅骨保存较整齐,左右的顶骨和枕骨都已破碎,尤以顶骨为重。山顶洞遗址发现的人骨骼化石,代表8个男女老幼个体,分别是5个成年人、1个少年、1个5岁小孩和1个婴儿。古人类学家将其定名为“山顶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肿骨大角鹿头骨
动物化石,出土于周口店遗址第13地点。长300毫米,宽183毫米,高150毫米。头骨保存,左右角缺失,枕课到第二前白齿长290毫米,上颌骨第二臼齿处宽110毫米。肿骨大角鹿因头上生有巨大的骨角而得名,是北京猿人生活时期的主要猎物。北京猿人遗址沉积物第10层至11层、第8层和第9层以及第5层、第4层和1~3层均有化石出土,总计出土肿骨大角鹿化石超过2000头。
意外巨剑齿虎上犬齿
意外巨剑齿虎上犬齿发现于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距今有70万至20万年历史。长200毫米,宽67毫米。吻部和下颌上升支缺失,第一、二、三臼齿保存,第一臼齿前端破损,第三臼齿冠面破损,第一至第三臼齿长37毫米。意外剑齿虎的形态和大小同现代虎相似,上犬齿扁平、有的前后有锯齿、齿冠高可达10厘米、利于捕食象、犀牛之类等大型厚皮动物。生存于欧亚大陆第三纪(开始于6700万年前,止于200万年前)晚期及更新世北京猿人遗址沉积物第10层、第11层、第8层、第9层以及第5层均有剑齿虎化石出土。
葛氏斑鹿头骨带角
动物化石,出土于周口店遗址第13地点。长600毫米,宽129毫米。额骨之前部分断裂,左角第二枝尖部断裂,右角眉枝尖断裂,第二枝缺失,角环直径57毫米,两角垂直高度为左角600毫米,右角600毫米。北京猿人遗址出土葛氏斑鹿化石超过1000头,13地点的第10层、第11层及第8层、第9层、第5层、第1~3层均有出土。
中国鬣狗完整骨架
中国狗物化石,出土于北京猿人洞遗址第1地点,距今有70万至20万年历史。长1510毫米,高885毫米。中国鬣狗完整骨架化石,其中右下为31件鬣狗粪便化石。鬣狗体型大如狗,颈上有鬣毛,后肢较前肢短弱,是非常凶猛的动物。它的牙齿粗大结实,在咬死别的动物时会连骨带肉嚼碎吞进腹内。在北京猿人遗址沉积物第6层,发现有相当厚的鬣狗类化石层,密度很大,许多粪蛋重叠一起,是鬣狗捕捉到猎物后连肉带骨嚼碎吞下肚后,肉被消化了,碎骨随粪便排出体外,遗存下来形成化石。除了第6层有厚厚的鬣狗科粪化石层外,第13层也发现了鬣狗粪化石层,厚度达40厘米。此外,在第8层、第9层和第10层以及鸽子堂也有发现。在鬣狗粪化石层中,并没有发现过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在北京猿人离开洞穴后,鬣狗占据了洞穴。
燕山披毛犀右上臼齿
燕山披毛犀动物化石,出土于北京猿人洞遗址第1地点,距今有70万至20万年历史。长116.3毫米,宽43毫米,高64毫米。为右上臼齿2颗,第一臼齿前脊和后脊破损,第二臼齿长59毫米,宽43毫米,高64毫米。燕山披毛犀属于草原生活的动物,起源于亚洲东北部。约100万年前就有发现,直到10万年前才繁盛起来,约1万年前灭绝。披毛犀体披长毛,身上有厚皮,头上有前后排列的长角。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沉积物第8层、第9层有燕山披毛犀化石出土。此外,周口店遗址第9地点,第19地点及第24地点均有燕山披毛犀化石出土。
砍砸器
砍砸器石制品出土于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距今有70万至20万年历史。长105毫米,宽70毫米,厚38毫米。砂岩石片,是以石片为毛坯,由腹面向脊面加工。砍砸器又称砍斫器,是用来砍伐木柴或狩猎的,还可以用来砸击较大野兽的肢骨后,食用其中的骨髓或骨骼连接处的筋肉。砍砸器一般都是扁圆的鹅卵石,一面或两面打出刃口,有时因鹅卵石打出的石片边棱不适用,或因多次砍砸致使刃口变钝,只得再用石锤砸击出新的刃口。北京猿人遗址出土的砍砸器类的石器式样很多,但用途基本一致。
刮削器
刮削器石制品出土于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距今有70万至20万年历史。长130毫米,宽65毫米,厚30毫米。变质岩石片,为毛坯。灰绿色,一侧加工。刮削器均由大小不同的石片制成。根据石片加工后刃口的形状可分为直刃、凸刃、凹刃、多边刃和盘形等。刮削器的用途较广,一般用来割兽皮、切兽肉、刮树皮。大型的凹刃的刮削器适于刮削狩猎用的木棒,因凹形刃和一般适于手握木棒的圆径相吻合。直刃和凸刃的刮削器则适于切割兽皮和兽肉。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2001年于北京市西南部的房山区发现了田园洞遗址,距离周口店镇北京猿人遗址约6千米。200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号文研究员等在此开展考古发掘,发现了包括下颌骨和部分肢骨在内的古人类遗骸,并在人骨上取样做碳十四年代测定,确定所发现的古人类遗骸生存的时代为4万年前。2013年1月21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对田园洞出土的人类个体所做的脱氧核糖核酸提取与分析结果。结论表明出土的人骨携带着少量古老型人类-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的DNA,并与当今亚洲人和美洲土著人(蒙古人种)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与现代欧洲人(欧罗巴人种)的祖先在遗传上已经分开,分属不同的人群。该项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辨识出了现代亚洲人群直接祖先群体中的一个成员,是一项重大的研究突破。
2015年7月17日,周口店遗址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2011年—2014年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抢救性清理发掘成果、2015年发掘计划以及关于“北京人” 用火证据的新发现与研究进展。本次发掘中的重要发现是清理过程中火塘、原地烧结土、烧石、烧骨等古人类用火遗物、遗迹的密集出现,它们为“北京人”用火行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素材。
出版物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古脊动物与人古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所著。主要描写了生活于中更新世北京猿人以及伴生的多种材料、生活于距今18000-11000年前左右的晚期智人的遗骸、遗物等。以及周口店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介绍了遗址的主要地点。
《探秘古人类》
本书由著名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先生所著。全书共分7个章节,分别介绍了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神创论与进化论之争,重要人类化石和演化证据发现与揭示的过程,人类演化的历史梗概,人类在身高、大脑、骨骼、四肢及人种等方面的进化抑或退化的趋势,对人类直接祖先的寻觅与认定过程等,展示了科学家为揭示这一过程所经历的曲折和艰辛。
遗址保护
1987年,周口店遗址成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周口店遗址参照世界文化遗产中同类型化石遗址的保护经验,确保对遗址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划定明确的保护范围并制定政策。
2012年12月31日周口店遗址监测中心挂牌,成为中国12个遗产地监测试点单位之一。周口店遗址于2020年12月底完成三期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主要针对3个重要人类化石地点的岩体稳定性、微环境以及遗址核心区大气环境等监测指标进行建设和猿人洞保护建筑安全建设。经过系统研发,已经能够对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简单地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允许管理员对监测原始数据和各种分析图表进行下载等利用,从而使得编制每年的常规性监测分析报告,有了丰富的数据支撑。
周口店镇“猿人洞”遗址自发掘以来,一直处于露天状态,不可避免地遭受日晒、雨淋、风蚀、植被根系生长、动物活动等各种自然力的破坏,出现松滑、空洞、裂隙和危石等地质病害,局部有塌和落石的隐患。2013年,为保护“周口店遗址文化遗址,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家文物局批准,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保护建筑工程于2015年10月开工。建筑工程覆盖面积为3700余平米,南北跨度77.5米,东西跨度54.5米,最大高度达35.7米,采用空间单层网壳钢结构,以覆盖所需最小面积及高度进行体量设计,通过内外两层屋面的叠合设计,阻挡雨、雪、冰雹、阳光等自然因素对遗址本体造成的破坏。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不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社教活动,有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2019年9月6日的“家好月圆庆中秋节”中秋节主题活动、2020年9月21日举办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您的思念我传递”中秋节主题活动、2021年1月2日举办的“非遗跨新年 探访龙骨山”庆元旦主题活动、2021年2月14日举办的“周口店遗址春节特色活动”。还有符合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古人类特色的主题活动,如2019年7月13日举办的“穿越时空隧道 回到远古时代”体验山顶洞人生活一日营活动。
文创设计
2023年2月13日,第三届国家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在房山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开幕,依照“北京人”形象,博物馆花费两年时间精心推出的虚拟IP形象“元元”,也在艺术周期间面向公众首次亮相。除此之外,周口店遗址还研发了诸多文创产品,包括文具、服装饰品、生活用品、书籍光盘、工艺品、邮政用品、益智玩具。
所获荣誉
重大事件
1990年9月17日,亚运火炬传递活动《龙山火种》在北京猿人遗址龙骨山举行。1993年8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运动会“文明之火”取火种仪式在本馆北京猿人遗址举行。2002年,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的管辖权发生了骤变,中科院被迫把管辖权无条件下放给北京市,交由房山区文化委员会接管。隶属研究所的周口店镇管理机构从此终止了隶属关系。《周口店遗址保护规划(2021-2035年)》公布,2026年至2030年,周口店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将全面启动,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金陵、十字寺遗址等为基础,整体建设周口店“人之源”文化公园。
2023年7月29日午后至8月1日,周口店地区相继出现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周口店河河水暴涨,周边山上的雨水夹杂着泥沙倾泻而下。随着地下水位的不断上涨,博物馆地下配电室出现渗水、污水井发生倒灌,为确保文物和设备设施安全,博物馆迅速开展排水抢险,工作人员分5组轮流监控水位情况,历时61个小时的抢险工作,保障了馆藏文物及设备设施的安全,博物馆于8月8日恢复开放。
参考资料
欢迎您光临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官网.2023-08-12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12
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中国政府网.2023-08-12
..2023-08-15
周口店区域介绍.周口店博物馆公众号.2023-08-19
..2023-08-15
北京周口遗址博物馆-展览回顾.中国周口遗址博物馆官网.2023-08-12
周口店区域介绍.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公众号.2023-08-15
展览回顾.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官网.2023-08-19
锁之韵.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官网.2023-08-19
《安康博物馆藏秦汉瓦当展》.周口店博物馆官网.2023-08-19
..2023-08-15
周口店遗址第1化石地点.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官网.2023-08-15
周口店遗址第4化石地点.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官网.2023-08-15
山顶洞人遗址.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官网.2023-08-15
周口店遗址第27化石地点.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官网.2023-08-15
北京猿人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吗.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官网.2023-08-15
山顶洞人头骨2.北京周口遗址博物馆官网.2023-08-12
肿骨大角鹿头骨.北京周口遗址博物馆官网.2023-08-12
北京猿人时期的动物.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官网.2023-08-15
意外巨剑齿虎上犬齿.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官网.2023-08-15
葛氏斑鹿头骨带角.北京周口遗址博物馆官网.2023-08-12
中国鬣狗完整骨架.北京周口遗址博物馆官网.2023-08-12
燕山披毛犀右上臼齿.北京周口遗址博物馆官网.2023-08-12
砍砸器.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官网.2023-08-15
北京猿人使用的石器.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官网.2023-08-15
刮削器.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官网.2023-08-15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周口店遗址官网.2023-08-19
《探秘古人类》.周口店遗址官网.2023-08-19
周口店遗址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周口店遗址官网.2023-08-19
科普活动.周口店遗址官网.2023-08-19
周口店遗址获评教育基地.中国日报网.2023-08-1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成立背景
建设历程
开馆
方位布局
场馆设计
馆内布局
陈列展览
基本陈列
序厅
第一展厅
第二展厅
第三展厅
第四展厅
专题陈列
周口店遗址古人类演化进程
周口店动物化石
周口店古人类生活
临时展览
《锁之韵》
《安康博物馆藏秦汉瓦当展》
遗址展示
猿人洞遗址
早期智人遗址
山顶洞人遗址
田园洞遗址
馆藏精品
北京猿人化石
山顶洞人头骨
肿骨大角鹿头骨
意外巨剑齿虎上犬齿
葛氏斑鹿头骨带角
中国鬣狗完整骨架
燕山披毛犀右上臼齿
砍砸器
刮削器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出版物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探秘古人类》
遗址保护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文创设计
所获荣誉
重大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