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笔
文房四宝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笔是指浙江湖州善琏所产毛笔。湖笔又名“湖颖”。“颖”,是指笔尖处透明发亮的一段笔毛,又名“黑子”,其能使湖笔墨饱而不滴,抱拢而不散,耐写且不脆。
湖笔于晋代有了一定的规模。此后因南宋战乱,制笔中心由安徽宣城向湖州善琏转移。至元代,湖笔取代了宣笔的地位,和宣纸、徽墨、端砚一起被誉为“文房四宝”,有着“吴兴毛颖之技甲天下”的美誉。明清时期,湖笔制作工艺得到发展,不仅讲究实用价值,而且注重毛笔的装饰效果。
湖笔以尖、齐、圆、健“四德”为特点,即讲究笔锋尖锐、修削整齐、丰硕圆润、挺健有力。湖笔种类多样,可按照笔毛原料、形制大小,锋颖长短粗细,和笔头样式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最常见的分类是按笔毛原料分类的五毫——羊毫、兼毫、紫毫、狼毫和鸡毫。而不同类型的湖笔制作工序也不相同,大致包括笔料、水盆、结头、蒲墩、装套、镶嵌、择笔、刻字等工序。
湖笔产业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善琏镇的风俗,该地出现了“祭祀笔祖”、湖州市文化节等风俗活动,并产生了表现笔工生活情状的民间俗谚。基于其价值和影响,湖笔制作技艺于2006年成功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晋代
湖笔于晋代有了一定的规模。东晋(317年~420年)时,皇室南渡,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之南移,加上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先后于吴兴任知府时,重视湖笔工艺水平的发展,使得善琏制笔产业和技艺得到一定发展。因此,制笔工艺在晋代得到细化,其工序呈现步骤化的特点,形成了笔料、结头、择笔和装套四大工序,奠定了后世制笔工艺的主要步骤和操作标准。
宋代
南宋建朝后,宋、元在江淮之间多年争战,使宛陵逐渐凋敝,笔工走避江南,宣笔逐渐衰落。部分笔工徙居湖州善琏镇,促进了当地制笔技艺的提高,制笔中心逐渐由宣城市向善琏转移。善琏邻近临安区,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为善琏制笔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加上湖州市盛产羊毫,因羊毫价廉易得,南宋以后湖州开始兴起羊毫造笔,为湖笔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元代
到了元代,湖州笔工在总结自己制笔工艺特长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了宣笔制作中的许多经验,使制作工艺更趋成熟,并最终使湖笔取代了宣笔的地位。元代湖笔制笔业中不仅出现了冯应科陆文宝等一批制笔名家,且转变了制笔工艺的主要传承方式,由家族传承转变为师徒传承。随着湖笔的不断发展,从元末明初开始,软毫羊毛笔开始逐渐成为湖笔的代表产品,并且呈现出取代兔毫笔地位的趋势。
明清
在元代的基础上,随着明代巨幅书法的发展,湖笔的种类和形制有所扩充、变化,出现了大量的提笔与楂笔,兼毫笔也有所发展。此外,湖州笔工外出设肆营生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经营方式得到进一步丰富,湖笔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大。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至清代(1616年—1912年),湖笔的制作、销售不断辐射全国,呈现旺盛态势,涌现了一批产、销一体的新型笔庄。这些笔庄一般以创始人姓名为字号,以前店后坊形式经营,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北京的贺莲青、戴月轩,上海市的李鼎和、杨振华,苏州市的贝松泉、陆益元堂,以及湖州市的王一品斋等。
明清时期的湖笔制作,不仅讲究实用价值,而且注重毛笔的装饰效果。制笔工匠不仅在笔毫上施展技艺,在笔管上也创制了许多装饰品种,有金管、银管、瓷管、斑竹管、象牙管、玳瑁管、琉璃管、矮棕竹管、紫檀管、花梨管等,有的还饰以雕刻、镶嵌等工艺,使之成为一种工艺品。
现代
善琏的制笔业以1929年为最鼎盛时期。当时,湖笔年产量多达48万支,善琏镇中的湖笔生产作坊超过300户。但皆为私家作坊,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而在此后的抗战时期,湖笔因制笔原料遭到严重破坏,停产达3年2个月。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善琏的制笔业一直处于停滞期。
制作工艺
湖笔分为羊毫、兼毫、紫毫、狼毫和鸡毫等多个类别。不同类别的笔,制作工艺也有较大差异。但总体来说,从对笔毛原料的选料开始到制成成品毛笔,其制作工序主要分为笔头制作、笔杆加工和整体装配修整三个部分,包括笔料、水盆、结头、蒲墩、装套、镶嵌、择笔、刻字等工序。
笔头制作
笔料工序
笔料工序主要是按照长短、粗细、色泽、有锋或无锋等不同特点,对原料毛进行挑拣、分类,以供不同种类、形制、品质的笔选用。
湖笔制作上对笔料毛的产地、采集季节及部位均有要求。湖笔的羊毫原料主要来自太湖流域到南通市一带,兔毫主要来自安徽皖南山区,狼尾来自东北。至于采集部位,羊毛须选取山羊四肢和腋下及不见光的地方,尤以肩骨处的毛最佳;兔毛、獾毛只选取背脊上的毛;黄鼬毛则取尾巴上的毛。且山羊毛、山兔毛和竹笔管料均须在冬季采集,称为“三冬”。
水盆工序
水盆工序主要是笔工将浸在水盆中的笔毛理顺,带湿剔除不适合做笔的杂毛、绒毛、无锋之毛等,并将理顺的笔毛整理成半成品的笔头。
水盆工序中又包括多道子工序,如羊毫水盆要经过抖、联、挑、合、圆等15道工序,兼毫水盆要经过浸、列、配、做、搅等22道工序,狼毫水盆要经过拔、中、索、做、起等13道工序。
水盆工序中一个重要步骤是将毛脱脂。常用方法是用氢氧化钙进行笔毛根部脱脂,而笔毛锋尖的脱脂则用较长时日的“日晒夜露法”,以防剧变损伤锋颖,同时保持毛色白嫩。日晒夜露法是指白日阳光晾晒至,夜晚吸收空气中水分,次日继续日晒至干,如此反复操作,直至笔毛合乎要求。
水盆工序最终要将理顺的笔毛整理成半成品的笔头。做笔头要先用薄刀片取适量的衬毫,滚成笔头形,做笔胎。圆笔时旁边要放一个笔管,通过加减笔毛,使圆出的笔头大小适中,恰好能放在同样大小的笔管中。
结头工序
结头工序,也叫“扎毫”,是对水盆工序中做好的半成品笔头进行结扎的工序。其过程是先用丝线在半成品笔头的根部将毛毫捆扎,然后将溶化的脂松香滴于笔头根部,使扎好的毛毫根部进一步黏结。这一工序的基本要求是线深浅适当,捆扎黏合牢固,防止脱毛。
笔杆加工
蒲墩工序
笔杆加工主要是蒲墩工序。旧时,该工序由笔工坐在蒲墩上操作,因而得名。蒲墩是对用作笔杆的竹梗原料进行检验、分选的工序。
笔管料以细竹杆为主,包括青梗竹、斑竹等。为突出装饰功用,也有以紫檀、花梨、金、银、瓷、象牙、玳瑁、琉璃、珐琅等材质制作笔管的。蒲墩工序中,笔工需要逐根挑选,把干裂、虫蛀、皮色苍老、粗细不匀的笔管剔除,并按笔的各个品种规格要求,分类选出色泽、粗细、杆长一致的笔管。
首先分质量档次,从优到劣分为“元字、亨字、利字、贞字”四个等级。其次分规格型号,对同一质量等级的竹梗按粗细进行分拣,一般要分出五种以上型号。最后“打饼”,即将不同类型的竹梗分别装入不同竹箍,以供下一道工序选用。首先分质量档次,从优到劣分为“元字、亨字、利字、贞字”四个等级。其次分规格型号,对同一质量等级的竹梗按粗细进行分拣,一般要分出五种以上型号。最后“打饼”,即将不同类型的竹梗分别装入不同竹箍,以供下一道工序选用。
装配修整
装套工序
装套工序,包括装和套两部分工作内容。一是装笔头,将经精选的笔管挖孔,把结扎好的笔头安装其中;二是为装好的笔配制笔帽。装套工序的技术难点在于“车”,即在笔管中挖孔。挖孔中心要准,不偏不倚,孔的大小深浅要正好适合所套之笔头,还要求挫头平、脐口齐,以达成“毫毛不脱”。
镶嵌工序
镶嵌工序,是对笔管进行镶嵌装饰的工序。此类需要镶嵌工序的笔一般以斑竹、凤眼竹以及象牙、红木、檀木等材料作为笔的主杆,再用牛角进行镶嵌,以美化造型。镶嵌方式有两种,分为镶头(笔头端)和镶尾(笔尾端)两种。镶头又叫“装斗”,斗的造型有“直斗”、“斗”、“葫芦斗”、“橄榄斗”、“三相斗”、“羊须斗”数种;镶尾则称“装挂头”,因所镶的尾段中间安有小绳套,便于挂笔,所以称“挂头”。造型有“宝塔头”和“葫芦头”。工艺要求斗和挂头的外表要亮,口径要光,连接紧密。
择笔工序
择笔工序,又称修笔,是指对前面工序制成的半成品毛笔,进行最后检验并修整的工序。在此工序中,笔工需要将影响内在和外观质量的笔毛剔除,并将笔头整形,以最终达到“尖、齐、圆、健”的品质要求。
刻字工序
刻字工序,是指在笔杆上刻上笔的品名和生产单位字样的工序。笔杆上刻字不同于一般书写的方式,并非按照字的笔画顺序逐字刻写,而是将字的笔画按照“划”(横)、“挺”(竖)、“挑”(撇、捺、提)、“点”(点)进行分类,成批刻写所有字的同一类笔画。
刻字要求字体大小匀称,字距均匀,字体镌刻不拼刀、不偏刀、不漏刀,不脱体,划头平整。
特点
湖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而其特色的形成,主要来自制笔原料和制作工艺两方面。
四德
湖笔的制作讲究笔锋尖锐、修削整齐、丰硕圆润、挺健有力,也就是所谓的尖、齐、圆、健“四德”。
尖,是指笔锋尖如锥状不开叉,落纸有锋。但笔锋的“尖”并非是指数根笔毛突出在顶端,而是笔毫在整体齐平的基础上,聚拢时呈“尖”状。在“齐”的前提下达成“尖”,能使笔端吸墨饱满,吐墨均匀,纤细的描画也能润泽有力。
齐,是指笔锋散开后顶端平齐,无参差现象,其能使吸墨饱满,吐墨均匀。
圆,一是笔头的圆周尽可能正圆,不凹不凸,上下匀称;二是内里饱满,不空不鼓。“圆”的笔毛能使笔毛着纸时均衡铺开,行笔圆转如意,无论提按,粗细笔画都能丰满、圆润。
健,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笔毛健挺,收放自如,富有弹性,收笔时笔头锥状如初,使每一笔书写时笔头都保持着良好的性能状态。二是笔毛不脱不败,经久耐用。
五毫
湖笔按笔头毛料分为羊毫、兼毫、紫毫、狼毫、鸡毫五大类。羊毫笔舒敛如意,兼毫笔刚柔相济,紫毫笔坚硬挺拔,狼毫笔劲健有力,鸡毫笔柔和糯软。
湖笔由于种类、大小、长短、胖瘦以及造型各异,而形成了不同的书画特点。如颜真卿柳公权的字体肥硕圆润,宜用厚锋羊毫;欧阳询赵孟頫笔力遒劲,宜用瘦锋羊毫临摹;小楷可以紫毫、狼毫兼用;行草宜用长锋羊毫;隶书宜用短锋羊毫。
分类
可选原料和需求的多样,使得湖笔种类繁多,分类的角度和方法也多种多样。
笔头毛料
根据笔头毛料的不同,湖笔可分为羊毫、兼毫、狼毫、紫毫、鸡毫五毫。而这五类又可根据毛料软硬分为软毫和硬毫。其中,羊毫、鸡毫归属软毫,狼毫、紫毫则为硬毫,而软毫硬毫兼采的兼毫则是刚柔并济,介于软毫和硬毫之间。
羊毫
羊毫,即以山羊毛为原料,其特性为柔而健。由于气温适宜、水草丰美,湖州市的羊毛历来都是制笔的优质材料。湖笔羊毫的原料和制作技艺不同于其他毛笔的羊毫,其笔头尖端有一段透明发亮的锋颖,俗称“黑子”,因此湖笔又有湖颖之称。
兼毫
兼毫兼采软毫和硬毫,多见羊毫与兔毫以及羊毫与狼毫的组合,也有三种甚至四种成分的混合配制。兼毫软硬性能介于软毫和硬毫之间,刚柔并济。兼毫笔笔型较小,一般为笋式笔,其锋颖尖维,书写流利,适合中小楷书写。
紫毫
紫毫的原料通常取自山兔毛脊背上一小撮弹性最强的毛。紫毫色泽乌黑发亮,锋嫩而挺拔,硬锐为五毫之最,其制成的紫毫笔硬朗坚挺,宜写楷、隶等字体。
狼毫
狼毫原料选自东北三省的优质黄鼬尾毛。狼毫的硬度仅次于紫毫,它具有弹性强,锐而健的特点,既能写也能画。其传统产品有“狼毫兰竹”“特制豹狼毫”等。狼毫原料选自东北三省的优质黄鼠狼尾毛。狼毫的硬度仅次于紫毫,它具有弹性强,锐而健的特点,既能写也能画。其传统产品有“狼毫兰竹”“特制豹狼毫”等。
鸡毫
鸡毫,又叫鸡毛笔或鸡绒笔,是毛笔中最柔软的一种。最初选用白毛乌骨鸡身上的绒毛制成,现已改用纯白家鸡腋下之毛制作。其具有濡墨快,藏墨多,行笔易的优点,但掌握得不好,书写极易软弱肿。
毛笔形制大小
按照各种书体、画种所需毛笔形制的大小不同,湖笔又通常分为楂笔、斗笔、提笔、联笔、屏笔、对笔等种类,每一种类的笔又常常分为大号、二号、三号或大号、中号、小号等各种型号。
楂笔
楂笔为最大型的笔,其笔管粗而短,整体呈高脚杯状,一端的“杯口”中装笔头,主要用于榜书之类大字的书写。楂笔可分为“京楂”、“木楂”两大类,装笔头的“斗”用牛角所制的为京楂,用硬木所制的为木楂,木楂笔的形制较京楂更大。楂笔皆为羊毫笔,主要用山羊胡须为笔毛料。
斗笔
斗笔,即笔头装在“斗”中的笔,形制比楂笔小。这里所谓的“斗”,是指在笔杆顶端加装的一段笔管,根据其形状分为“直斗”、“甏斗”、“葫芦斗”、“橄榄斗”数种类型,其中,“直斗”端部口径与笔杆相等的。
提笔
提笔与斗笔类似,同属装有“斗”的笔,只是提笔的笔头与笔杆的粗细比例较斗笔稍大一些,比较适应习惯用较细笔杆的使用者。
联笔
联笔,即适合写对联字号大小的笔,其形制比斗笔小,且笔杆上无需加装“斗”,其笔头是直接装在笔杆中的。
屏笔
“屏笔”和联笔相似,但屏笔通常用于写篆书,其价值、档次一般高于联笔。
对笔
“对笔”基本上等同联笔,也是适合写对联的笔,但“对笔”笔头稍粗于联笔。
笔头锋颖
以笔头锋颖长短而论,湖笔可分为顶锋、长锋、中锋、短锋笔。顶峰笔的笔锋(露出笔杆部分的笔毛)长度在八厘米左右,是除了楂笔以外笔锋最长的,长锋、中锋、短锋笔的笔锋长度渐次递减。
厚锋和瘦锋是以笔头粗细而言。厚锋笔头肥厚而滋润,含墨也多,并有腰劲,宜书写泽厚肥硕的大字。如“大号木楂笔”,就常用来书写三尺见方的匾额大字,还能作泼墨写意的国画。而瘦锋笔则常用来写规模小一些的字画。
笔头形状样式
按照笔头的形状,湖笔分为“笋状样”“叶锋式”“宝剑式”“兰蕊式”“葫芦式”等类型。其中,“笋状样”“叶锋式”“宝剑式”三种为较常见的样式,“兰蕊式”和“葫芦式”为比较独特的两种笔头造型,属于湖笔的独创。
代表地区
至明末清初,善琏湖笔的技艺逐渐外传,从湖州市传向北京、上海市天津市江苏省等地。善琏笔工在这些地方开设了一批前店后坊,产销一体的新型笔庄,其中的著名笔店包括北京的“戴月轩”、上海的“李鼎和”、苏州市的“贝松泉”、杭州市的“邵之岩”等。其中,苏州湖笔技术具体是在清朝爱新觉罗·旻宁年间传入。抗日战争爆发后,善琏的制笔工人逃到苏州、上海等地,沿袭祖业,使湖笔业在苏州、上海兴盛起来。解放后,苏州已成为中国湖笔的另一个生产中心了。
总之,湖笔的原产地为湖州善琏,而后湖笔在发展过程中以湖州为基点,扩散到江浙一带,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等地的笔业都属湖笔一宗。
意义和影响
独特工艺
湖笔在中国书写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开创了一种具有较高工艺技术含量和艺术审美情趣的制笔工艺技术,为中国笔具制作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湖笔的制作工艺复杂,其笔头大致要经过选料、配料、除油、梳理、分头、加热、复披毛、捆扎等上百道工序,然后再经过反复的修削与粘贴,使笔头具备尖、齐、圆、健的特点。湖笔制作工艺中的一个关键之处,就是要在笔头的尖端加上一段透明发亮的锋颖,俗称“黑子”,又称“湖颖”。这段锋颖的长短是判断湖笔质量高低的主要依据,锋颖越长,一般质量也就越高。湖笔的这些制作技术,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对于中国毛笔生产技术的提高与开拓,对于中国传统书写工具向着更为科学、先进的方向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书画风格
湖笔与中国书画的流变、发展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其制作技艺的不断发展,进一步丰富湖笔品类和提升质量的同时,推动了中国书画艺术风格多样化和进步。例如,以柔而健著称的羊毫湖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明代“文人画”的崛起,而清代中期碑派书法的兴起也免不了长锋羊毫笔的帮助,其毫软、锋长、蓄墨足、吐墨和笔锋出水慢的特点满足了碑派书法行笔力量稳定,墨色均匀的要求。
经济文化
湖笔还有着经济文化方面的积极影响。一方面,湖笔产业促进了经济发展。在笔庄、笔店向全国众多城市辐射的过程中,在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的同时,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湖笔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社会习俗,如对“笔祖”蒙恬的崇拜习俗,业内的拜师收徒习俗,以及一系列与工艺传承相关的生产、礼仪、岁时习俗等。这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湖州市地域文化乃至江南文化的内涵。再一方面,湖笔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工具之一,不仅可以外销至日本新加坡和美国等地,促进中外经济交流,而且可以充当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的赠礼,表达友好的同时,向世界输出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发展现状
现当代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到来,湖笔产业从单一个体走向集体开发,成立善琏湖笔生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开启了湖笔的现代工厂化生产。随后,善琏镇在湖笔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于1959年创建了善琏湖笔厂和含山湖笔厂。之后到了1965年,善琏湖笔厂“双羊牌”湖笔商标的成功注册,开启了湖笔PB的序章。
传承困境
自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现代经济、技术、文化发展所造成的种种原因,湖笔产业萎缩,传统湖笔制作技艺的延续和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记载与传播方式不再局限于纸笔之间,传统书写方式受到冲击,再加上钢笔和圆珠笔等其他书写工具的竞争,毛笔使用群体减少,逐渐退出了大众日常书写领域,湖笔市场萎缩。
另一方面,因为毛笔内在质量难以从外观得以辨识,优质湖笔与劣等湖笔之间鉴别难度大,所以容易次品泛滥,为湖笔企业发展带来了阻碍。
此外,制笔技工的后继乏人,也使湖笔制作技艺面临失传、退化的危机。
保护措施
面对湖笔技艺和产业面临的困境,有关部门和组织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从经济上、政策上给予了一定的扶持。
1980年,中国国家轻工业局将善琏湖笔厂列入挖潜、革新、改造重点措施项目,提供二十万元贴息贷款用于改造设施;
1987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来普琏拍摄了科教影片《湖笔》,时长20分钟,形象地记述了湖笔及其制作技艺,保留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自2001年起,浙江省湖州市有关部门为保护湖笔传统工艺,每年下发专项资金补助,扶持善琏湖笔厂王一品斋笔庄等重点湖笔企业;
为扩大湖笔的影响,引起对保护湖笔制作技艺的重视,湖州市人民政府自2001年创办了每两年一届的中国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
2004年由湖州市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二轻工业总公司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市首届湖笔制作技能比赛;
2005年,湖州市二轻工业总公司会同第三届中国·国际湖笔文化节办公室组织开展了“湖笔名企(坊)、名品、名师”比赛活动。
2006年经过湖州市政府的申报,湖笔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善琏湖笔厂邱昌明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湖州市善琏湖笔厂获得“湖笔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相关风俗
祭祀“笔祖”
善琏建有蒙公祠,奉蒙恬为“笔祖”。该地每年要举行两次祭祀“笔祖”的庙会活动,时间是农历三月十六日与九月十六日。庙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整理神像
农历三月十四日夜里,由西堡村的两名少女、两名少妇为神像整装。将蒙恬、蒙恬夫人、蒙恬太子三座神像请出暖阁后,用酒擦拭蒙恬及蒙恬太子的神像,用水擦拭蒙恬夫人的神像,擦拭后将旧袍脱下,换上新袍。
打唱娱神
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人们会请和尚打唱班子在蒙公祠内进行奏乐和唱曲,演奏《将军令》等民间器乐曲,唱宣赞等曲词。
神像巡游
农历三月十五日早上,人们会在蒙公祠前院神像前摆好猪头三牲,点烛敬香,燃放鞭炮。笔工们依次磕头跪拜后,抬神像游善琏镇一圈。
湖笔文化节
为弘扬湖笔文化,扩大经济文化交流,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侨联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于2001年9月25日-9月30日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此后该节日保留下来,两年一届,至2023年8月21日已经举办了十一届。
民间俗谚
因湖笔产业的发展,善琏社会文化深受湖笔影响,产生了三则民间俗谚,反映了旧时笔工们的生产、生活情状。
只知笔头朝上,不知笔头朝下
“笔头朝上”指称制笔,因为笔工进行水盆、择笔等操作时,笔头总是朝上;“笔头朝下”指称写字,“不知笔头朝下”意指笔工只会制笔而不会写字,即缺少文化。
笔空头
“笔空头”,表现的是旧时笔工的贫穷状态,指制笔工人虽掌握着制笔技艺,却所得甚少,就如毛笔,外表精致漂亮,但笔管中空。
腊肉骨头
“腊肉骨头”,通常用来说明传统湖笔制作业属于微利行业的情况,意指制笔行业外面风光,但实际利润薄,收益低,就如闻起来很香但啃起来无肉的“腊肉骨头”。
名品赏析
象牙管狼毫笔
此笔为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制,为宫廷御用之笔。其长25.2厘米,直径0.8厘米,笔毫为黄鼠狼尾毛,刚健而富有弹性,笔管、笔帽均为象牙,并刻有八仙、瀛海、仙阁、仙鹤献寿等图案,整体为一幅“海屋添寿图”,寓意吉祥,工艺精美。
长锋羊毫笔
此笔是笔工贺莲青于戊戌年所制的一支长锋羊毫笔,长23.5厘米,笔毫长9.5厘米,竹管上刻有楷书“长锋宿净陈纯羊毫”。这里的“宿净陈纯”,是指软毫四个方面的质量:宿,羊毫经夜露或陈晒;净,指羊毫内质匀净;陈,指羊毫保存时间长久;纯,指羊毫内未杂以其他兽毛。
黑漆描金紫檀木管貂毫提笔
此笔于清乾隆制成,为带斗提笔,其笔身长25厘米,管径为1.1厘米,笔斗长2.2厘米,宜写大的字体。该笔笔杆为紫檀木管,上有黑漆描金缠枝花卉纹路;笔斗为紫檀木斗,色呈深褐,又朵花纹点缀;笔斗上所纳笔毫为貂毫,束毫丰满,齐而圆健。
竹管小紫颖笔
此笔为浙江吴兴制作的贡笔,其笔管、笔帽皆为竹制,管长17.1厘米,直径0.9厘米,帽长9.1厘米。该笔笔管上镌刻有“小紫颖”三字楷书,其笔头选用的是紫毫,样式为兰蕊式,且笔尖部锋利透明,“小紫颖”之称由此而得。
相关文艺作品
参考资料
湖笔制作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8-29
非遗名录.华夏经纬.2023-08-21
竹管小紫颖笔.故宫博物院.2023-08-2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晋代
宋代
元代
明清
现代
制作工艺
笔头制作
笔料工序
水盆工序
结头工序
笔杆加工
蒲墩工序
装配修整
装套工序
镶嵌工序
择笔工序
刻字工序
特点
四德
五毫
分类
笔头毛料
羊毫
兼毫
紫毫
狼毫
鸡毫
毛笔形制大小
楂笔
斗笔
提笔
联笔
屏笔
对笔
笔头锋颖
笔头形状样式
代表地区
意义和影响
独特工艺
书画风格
经济文化
发展现状
现当代发展
传承困境
保护措施
相关风俗
祭祀“笔祖”
整理神像
打唱娱神
神像巡游
湖笔文化节
民间俗谚
只知笔头朝上,不知笔头朝下
笔空头
腊肉骨头
名品赏析
象牙管狼毫笔
长锋羊毫笔
黑漆描金紫檀木管貂毫提笔
竹管小紫颖笔
相关文艺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