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松(英语:Bassoon,意大利语:Fagotto),又称“低音管”“大管”,属于双簧气鸣乐器,是木管乐器中
双簧管族的次中音与低音乐器。巴松最早起源于16世纪,由两种古老的乐器彭马管(Pommer)及柔声巴松(Dulcian)演变而来。现代巴松则是在19世纪,随着浪漫主义乐派兴起应运而生,并发展为德、法两派体系,直到20世纪初,德式巴松几乎垄断了市场。
巴松音域宽广、音色独特,低音区结实有力,阴沉庄严,中音域柔和饱满,高音域哀伤痛楚,极富戏剧性,从18世纪开始开始成为乐队中的乐器之一,18世纪末成为乐队的固定成员,在管乐协奏及交响乐中应用广泛,可以提供低音与和声,也可以进行独奏。此外,巴松在演奏中连奏与断奏非常灵便,快速断音时具有滑稽的色彩,经常被用来刻画诙谐幽默的“丑角”形象。
历史与发展
起源
最初的巴松起源于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双簧类吹奏乐器萧姆管(Shawn)得以发展,低音萧姆管随之诞生,并被命名为彭马管(Pommer),其被认为给巴松提供了音域和音高的参考数据。16世纪,
意大利天主修道院院长阿弗兰约制作的“法格塔(Phagotum)”被认为是巴松早期的雏形,他将乐器的管身分成并列的两段,并把两管一端连接起来。16世纪末,
德国乐器制造师齐克蒙特•施尼策尔改进了管身的结构创造出柔声巴松(Dolcian),促进了巴松的发展。1620年,第一支低音巴松管由
柏林乐器大师汉斯•施莱贝尔创造,它的音域比巴松低一个八度,加强了管乐队低音部的厚重感。17世纪中叶,
法国作曲家、
管乐器演奏家和制作家马丁•奥特泰尔尝试将巴松拆解成四部分组成,不仅便于携带,也极大促进了巴松的制造精度,从而逐渐取代了柔声巴松。从文艺复兴末期到整个巴洛克时期,该巴松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该时期的巴松也统称为巴洛克巴松。
19世纪初,随着浪漫主义乐派兴起,
音乐表演逐步商业化和市场化,因此对乐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巴松在这一时期应时而生,并发展为德式与法式两大体系。德式巴松自1823年起开始发展,1847年,
德国长笛演奏家、乐器制造家波姆研制的波姆指键体系原理也被运用到巴松上,德国乐器制作家阿尔门莱德(Carl Almenrader)在巴松的指键结构上采用了波姆的轴杆和键杆等装置,并对音孔进行了调整改良了巴松的音色,使巴松的形制与构造基本定型。此后,黑克尔家族在阿尔门莱德改良的基础上,对巴松的音质进一步调整,至20世纪初,德式巴松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法式巴松由于价格昂贵且较难操作,逐渐没落,仅在
法国和少数拉丁国家存在。
传入中国
巴松最早是在明末清初,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十八世纪初,由西洋传教士
徐日升组织的演奏活动,是巴松在中国的首次表演。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巴松等西洋乐器随着战争和通商、传教等活动再次传入中国,并通过教堂、礼拜、学校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在
新中国成立前,巴松等管乐在中国仅仅停留在传播阶段,发展缓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编制齐全的交响乐队和乐团相继成立,以及
管乐器学科在各大音乐院校的逐步建立,巴松在实际演奏和理论层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构造与种类
构造
巴松的管体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嘴管、次中音管、U型膛管、低音管、喇叭口,材质选用槭科色木或
枫木来制作。巴松的管体较长,可达近3米,为方便演奏,其管身弯曲折叠成U型结构,使整体长度缩短至1.3米左右,是木管类乐器中体型最大的乐器
嘴管
嘴管为一条弯成S型的细金属管,插接着双簧片。一般每支巴松配备两到三支不同长度的嘴管,以便适配不同的演奏。较短的嘴管会使巴松的音列升高,而较长的嘴管可使音列降低。嘴管的质量和与乐器的匹配程度,是决定乐器音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次中音管
次中音管位于巴松管身的上半部分,并有左手指孔。为防止受潮,一般会在內膛壁涂上橡胶。
低音管
低音管与次中音管平行排列,其顶端连接喇叭口。低音管上有左拇指按的孔,由指键装置操控。
U型膛管
U型膛管连接着次中音管与低音管,整个U型结构被金属套保护,外观上无法看见,其上有右手指孔。U型膛管连接短节一边的內膛壁上同样涂有橡胶,以防受潮。
喇叭口
巴松的喇叭口向上,同时喇叭口的形状也是影响巴松音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簧片
簧片(哨片)的差别可直接影响巴松演奏的质量。簧片一般采用芦苇片来制作,选用自然风干一年以上,直径24毫米左右的芦片制作最佳,并用铜丝、
尼龙或棉线缠绕固定。簧片的厚薄长短、宽度、形状及铜丝的绑法都可影响哨片的声音质量,长且开口宽的簧片更易演奏低音域,而短窄的簧片适合演奏高音域,演奏者需根据演出作品挑选合适的簧片。
种类
巴松有一种低音变种乐器被成为低音巴松(英语:Double-Bassoon,意大利语:Contrafagotto),它的音域比巴松低八度,是木管乐器中的最低音。低音巴松的
簧片更为宽大,音色也更浑厚暗淡、低沉粗糙,故而被称作管弦乐队中的“黑暗势力”。低音巴松管长近5米,折叠成4节或5节,喇叭口向下,管体下端有一根金属脚棒用来支撑。
1620年,第一支低音巴松管由
柏林乐器大师汉斯•施莱贝尔创造,它的音域比巴松低一个八度,加强了管乐队低音部的厚重感。
音乐特点
音域
巴松的音域通常被分为三个音区: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演奏音域可从大字一组降B(bB1)至小字二组e(E2)跨越三个半八度。
音色
巴松的低音区音色饱满浑厚,阴沉庄严,具备沧桑感,是巴松的常用音区,演奏时所需气息消耗量较大。中音区,发音柔和,圆润厚实,是常用的旋律音区。巴松的高音区极富戏剧性,舒缓哀伤,表现力丰富,但在实际演奏过程中,略显勉强。
巴松的低音变种乐器低音巴松的音域比巴松低一个八度,音色也更浑厚暗淡,是木管乐器中的最低音。
演奏技巧
姿势技巧
巴松作为木管类乐器中最大体型的乐器,演奏者需要使用背带来进行演奏,常用的背带有双肩背式、侧背式、颈背式以及坐带式。
巴松的演奏姿势分为坐式和站立式两种。在坐式演奏过程中,演奏人员需保持上身挺直,双腿自然平放,保持
簧片与嘴唇大致成直角状态,将巴松整体重心落于右侧大腿,解放双手承担的重量,便于更加灵活操控按键。相较于坐式演奏,站立式演奏更为困难,故在站立演奏时,双臂应与身体两侧留出缝隙,令巴松管体自然下垂,将乐器重心落于胸前挂钩处,避免双手承担更多重量,同时,右手大拇指在按内侧按键时需将第一个关节向下弯曲,用靠近指甲的部分去接触按键,其余手指形成弧度,避免僵直的接触按键和孔洞。一般情况下,坐式演奏多应用于交响乐团演奏,而个人独奏和演奏
协奏曲式则采用站立式演奏。
口型技巧
巴松演奏的口型是由嘴唇及唇部附近的肌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演奏时,演奏人员的唇部肌肉需要放松,自然朝里,不要过多的包住巴松,将巴松固定在上下牙尖上,保持面部肌肉可以自然发力,下巴向下拉平,如同抿嘴微笑一样,同时将
簧片含在双唇中间,并保持紧密性,避免漏气以及用改变嘴型的方法调整音调强弱。在演奏低音时,演奏者需放松双唇,减少对簧片的压力,而演奏高音时,双唇需要加紧力度往牙上包,使其贴紧牙床,拉平下巴,同时加大口角紧张度,保持口型簧片的支持作用。
气息技巧
巴松的音域横跨横跨三个八度,对演奏者的气息要求很高。在演奏时,演奏人员需要采用胸腹式呼吸方法,通过胸腔或腹腔将气息呼出。在演奏低音时,配合饱满有力的气息,中音需要平稳流畅的气息,而在高音演奏时,则需要强劲有力的气息来保证演奏效果。
指法技巧
运指技巧是巴松演奏的基础技巧,也是巴松演奏艺术的表现基础。在演奏时,手腕要放松,保持手指灵活轻巧,以确保指法均匀变化。作为唯一一件用十个手指运指演奏的
管乐器,巴松的运指技术更为复杂和困难,演奏者需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方法提高熟练度。
演奏方法
连音
演奏者一口气连续吹出若干连贯音符,常用于抒情、悠长的旋律。
断音
演奏者通过控制吹气与闭气使每个音符之间都不连接。断音演奏方法中的吐音是巴松管演奏的重要技巧,主要分为单吐和双吐两种。在演奏吐音时,演奏者需要用舌尖去撞击
簧片,对气息形成“开关”的作用,舌尖向前抵住簧片,气流被截断,舌尖向后收缩离开簧片,气流经过簧片使其振动发声。
演奏风格
独奏
巴松音域宽广,三个音区的音色各有特色,常被作曲家用来演奏乐曲中的独奏部分。如
彼得·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中的开头部分以及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于狼》中,表现狼的形象的独奏。
合奏
与木管乐器的合奏
巴松与其他木管乐器的合奏能够将各声部的声音特性凸显出来,是管弦乐的重要表现手段。例如巴松和
单簧管的组合使木管乐器组的中低音区旋律担当。
与铜管乐器的合奏
巴松丰富的音色使其成为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搭配的纽带,巴松可以软化铜管乐器合奏时音色“僵硬”的问题。巴松常与长号、大号一起负责低音区的演奏,但巴松与铜管乐器的合奏要保持两者的音量相同。
代表人物、作品
代表人物
资料来源
代表作品
巴松从16世纪发展至今,曲目繁多,风格多变,最著名的协奏曲有:
沃尔夫冈·莫扎特《降B大调巴松协奏曲》、韦伯《F大调大管(巴松)协奏曲》和《匈牙利幻想曲》,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也为巴松创作过近30首作品。交响乐团管弦乐作品中也有很多著名的巴松独奏如《天方夜谭》《
彼得与狼》《鹅妈妈》《巫师》《卡门》间奏曲及《第五交响乐》选段等。中国作曲家也为巴松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如关英贤《小歌》《不倒翁》、刘奇改编曲《
草原英雄小姐妹》《
到敌人后方去》等。
价值与影响
巴松作为交响乐中主要的低音木管乐器,在交响乐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到
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时期、浪漫音乐时期,直至现代音乐时期,一直活跃在音乐舞台上。
由于巴松独特的音色及丰富的表现力,可独奏、重奏、协奏,因此受到许多作曲家的青睐。
沃尔夫冈·莫扎特与冯·韦伯都写过著名的巴松
协奏曲,
意大利作曲家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更是为巴松写过37首独奏协奏曲。在拉威尔的《鹅妈妈》及
彼得·柴可夫斯基的《
黑桃皇后》中,也有巴松独奏的著名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