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对韵》由明末清初诗人、戏剧家李渔为青少年编撰的一部用来学习组织词语创作近体诗、词,熟悉诗词中的对仗、用韵规则的声律启蒙读物。该部作品成书于十七世纪七十年代,笠翁为作者
李渔的号,因此而得名。
《笠翁对韵》分上下两卷,以平水韵的三十个韵部为目,每韵各有对文三则或四则,每则有对语十对。作者把常见的韵字编写进对子,按固定的句式组织成韵语,并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与诗词名句杂其中。全书按韵分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包括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工整对仗,富有文采,合辙押韵,易记易诵。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其中的内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文辞上用字巧妙,从单字到多字层层属对,如唱如吟,十分优美,初学者阅读可以熟悉平仄对仗、音韵格律,亦可掌握诗词写作的必要的知识与技巧,进而写作韵文。多种修辞手法相结合,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对初学者语音、词汇、修辞方面的训练很有裨益。
该书以其韵文优美、知识丰富、声律谐畅等特点,至今仍盛行于世。《笠翁对韵》作为传统蒙书,对清朝学子的科考启蒙和人格塑造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现代也有学者探究此书对中学生诗歌启蒙方面的意义。此书成为传世经典蒙学读物,在当代仍具有现实意义。
作品背景
时代背景
《笠翁对韵》这部作品的创作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从唐代以来,通过诗赋策问和八股文等科考取士方式,古代出现了独特的科举考试类别。唐代的进士考试包括诗赋、论文、策问和帖经等科目;宋代的进士考试则主要考察诗赋、论文和策问;明代进一步发展,废除了诗赋,将经义演变为八股文体;清代基本延续了明代的科举制度。因此,在明清时期,八股文仍然是重要的考试内容,想要参加科举考试并入仕的人必须学好八股文。
《笠翁对韵》的产生与这些科举考试相关。这本书着重追求平仄对仗工整、声律和谐,专注于韵文和对偶的运用。它被用作启蒙儿童熟悉对仗、用典和组织词语的蒙学读物。当时蒙学的发展和选拔人才的制度成为《笠翁对韵》的产生并广泛传播的时代背景。
作者背景
李渔(1611年-1680年),字笠鸿,号笠翁,原籍浙江兰溪下李,生于雉皋(今
如皋市)。他是明末
朱翊钧万历三十九年出生的作家。李渔才华出众,以戏曲和小说最为著名,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进行评点和文艺理论研究,并编写了诗词韵书。李渔对诗词的用韵非常熟悉,也愿意以自己的理念编写韵书,这使得他能够进行《笠翁对韵》的创作。虽然李渔没有为这部作品写序言,但根据他热心文化普及和注重家族子弟教育的个性,有学者推测他编写《笠翁对韵》是为了作为蒙童学习的教材,用于家塾教授子弟学习韵律、属对、作诗等技能。李渔也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是未能中举,他对八股文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牢固,这也有助于他创作《笠翁对韵》。
辑录情况
《笠翁对韵》成书于十七世纪七十年代,由于没有收入李渔的《笠翁一言全集》,并未随其全集一起刻板流传 。现在流传于世的多是《笠翁对韵》与《千家诗》一起刊刻印行的合刊本。
现存于世的《笠翁对韵》单行本有五个。最早为清同治元年(1862)书香草堂藏版的《笠翁对韵》刻本。线装,1函1册,序文四周双边,正文四周单粗边,单黑鱼尾,白口,现藏于河南大学图书馆。内容完整,刻印精良。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刻本,琅环阁藏版,现藏于国家图书馆,该版本可在网上找到全本的影印本。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刻本,同会斋藏版。有一本现藏于首都图书馆,相比1892年刻本,1894年刻本印刷质量更好。以上三本,内容相差不大,所以都属于“古本”范畴。
另外两个单行本,一是藏于西安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一份抄本,二是藏于广东中山图书馆的石印本。前者是据今本抄录;后者是民国时期石印本《千家诗》中附录的《笠翁对韵》部分独立装订而成。
至道光年间,《笠翁对韵》流传渐广,为米东居士所见,认为其是 “初学之津梁,而骚坛之矢” ,遂刊行于世。 至民国年间,其流行之势未减,与《千家诗》《诗品详注》合刊的《五彩绘图千家诗注释》,为众多书局竞相刊印发行。但总体来说,民国时期的版本驳杂,内容错讹较多且互相沿袭,与原貌多有不符。
内容结构
结构分析
《笠翁对韵》是根据
金朝王文郁的《平水新刊韵略》中的平声韵进行创作的作品。它将三十个平声韵分为上下两部分。每个韵部都包含文二至四则,全书共九十段,每一段的结构都相同。具体来说,每一段按顺序包含:两个一字对、三个二字对、一个三字对、一个二字对、一个五字对、一个七字对、一个十一字对。
《笠翁对韵》以《平水韵》中的上平声和下平声的三十韵为主题,分为上卷和下卷,每卷包含十五个韵。上卷是上平声韵,下卷是下平声韵。每一则对文的结构完全一致,由八个韵脚组成十
对偶句,其中包括两组一字对、四组两字对、一组三字对、一组五字对、一组七字对和一组十一字对,总共十六句。例如,以第一个韵部“一东”为例,对文的内容如下:“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
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这段对文中共有十组对语、八个韵脚,对文中出现的韵脚依次为:“风”、“空”、“穹”、“蒙”、“中”、“红”、“东”和“翁”,整体的韵律非常和谐。
《笠翁对韵》打破了传统作品如《
三字经》和《蒙求》等三言、四言的形式限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编排,不仅有常见的单字对、双字对和三字对,还有五字对、七字对和十一字对,使得句子的长度和韵脚的变化丰富多样。它不要求整体一成不变,只要求前后对偶成句,让整个作品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主题思想
蒙学教育不仅致力于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蒙童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笠翁对韵》通过生动的小故事向读者传递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教导蒙童如何在社会中做人、修养品德。它透过艺术熏陶、说理告诫、故事感染和行为约束等多种方式,激发儿童内在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这样可以使他们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符合社会的期望,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周围的人。
通过《笠翁对韵》,儿童能够在阅读中接触到具体的道德故事,这些故事形象地向他们展示了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儿童可以通过参与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和行为选择,培养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行为习惯。同时,这些故事也传达了一种社会约束和道德约束,让儿童明白什么是受
社会认同和接纳的正常行为。
《笠翁对韵》的教育目的是通过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这种教育方式注重了对儿童内在情感认同的引导,使他们能够真正从内心接受道德观念,并在行为上内化为习惯。这样的教育方法使得儿童能够在德育和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艺术特色
内容上包罗万象
《笠翁对韵》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它不仅蕴含蒙童掌握的语文知识,还延伸到古代生活的各种文化常识和地理知识。作品中涵盖自然、社会、人生等多领域的知识,从揭示人生哲理到探索自然规律,内容丰富多样。其中包括有关天文、地理、人物、鸟兽花木、宫殿珍宝、文事科第、典故等方面的描写,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文化画卷。《笠翁对韵》内容上除了包括的种类丰富,还融入了贴近生活的示例,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兼具实用性和功用性。既可以对儿童进行德育,又可以培养儿童基本的识字能力、让儿童在诵读过程中积累语言材料。
形式上对仗工整
《笠翁对韵》的对仗工整,声韵和谐。例如,“林对坞,岭对峦,昼永对春闲。谋深对望重,任大对途艰”。通过词语配对的对仗构建了整体的对称感,
音节的起伏和平仄的交替使得作品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由此窥见《笠翁对韵》词性、平仄对仗工整,并且采用韵语和对偶两种形式并用的编排方法,使得行文的节奏感很强、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上去韵律感十足。此书以平水韵、平声韵部为纲目,融贯知识于对文之内,在编排中体现了趣味性、渐进性、丰富性的编排理念。韵语的编写方法是按韵编排,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朗朗上口。采用对偶的形式编写,或三字一句,或四字一句,或七字一句,构成了810组对句,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形式整齐。
文辞上用字巧妙
《笠翁对韵》的内容选材广泛,运用的字词巧妙而优美。平实的生活常识经过作者精心的编排,呈现出华丽、优美的文字效果。例如,“塞雁”“苍松”“垂钓客”“有人香径淡凝脂”“花横
野寺两三枝”,这些词语的运用使得作品具有诗意和绘画般的表现力。
采用的文字很巧妙,如“十一真”中的“色艳北堂,草号忘忧忧甚事; 香浓南国,花名含笑笑何人。”这一句中,对仗不仅工整、运用了“忧”“笑”的 不同词性,前一个“忧”和“笑”属于名词性质的,后者却是动词性质的,而且巧妙地把“忘忧”“含笑”两种植物名称嵌入到了句子中,使整个句子生动传神。
多种修辞手法相结合
《笠翁对韵》中涵括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等通过多样的修辞手法,作品生动地表现了形象和意境,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例如“线腰如弱柳, 嫩手似柔荑。”等明喻,还有“陌上芳春,弱柳当风披彩线; 池中清晓,碧荷承露捧珠盘”等暗喻、借喻等。杂以比拟,例如“
泰山遥望, 儿孙罗列
丈人峰” ( 上卷· 二冬·其二)中,以儿孙围绕丈人之态比喻群山围绕之势,极具新意。还有一种常见的修辞——夸张,例如“太白书堂,瀑泉垂地三千丈; 孔明祀庙,老柏参天四十围”,通过夸张的表述,突出了作品中人物、景物的独特特点,使内容更加生动有趣。《笠翁对韵》本身的编排方式包括对偶,全书以对语组成,例如“林对坞,岭对峦,昼永对春闲。谋深对望重,任大对途艰”,使得对仗工整、声韵和谐。借代手法的运用,增强语言表现力、突出主题,例如“步对徒杠”,徒是徒步行走的意思,杠(gāng纲,古有此音),本指抬轿用的杠棒,这里借代轿子,徒杠就是轿子。
音乐性辞格
押韵作为一种基本的音乐性辞格,在《笠翁对韵》中得到广泛运用。通过押韵的形式,使得句子的音节和声调呈现出一种韵律感,增加了作品的节奏和韵味。例如,“春生冬落看花骨,月满云空谢月丰”中的“冬落”和“月丰”、“看花骨”和“谢月丰”等都展示了明显的押韵效果。“琴带弦箫笛竽笙,韵析余殇旋同轻”中的“箫笛”和“竽笙”、“韵析”和“轻”等叠韵效果使得整句话的音乐感更加显著。“初闻《笠翁》佳韵绝,悠悠我神心荡漾”中的“闻”和“韵”、“悠悠”和“我荡漾”等
头韵的运用,为整篇文章带来了一种统一的音乐感。《笠翁对韵》中的诗句经过精心排列,平仄对仗工整,如“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此种运用使得作品具有一种韵律的起伏感。这些音乐性辞格的运用使得《笠翁对韵》具有一种优美的声韵和节奏,读起来流畅有味道。这不仅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为读者带来了一种愉悦的听觉体验。同时,音乐性辞格也使得作品在语言层面上具备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和艺术性。
作品影响
《笠翁对韵》是古代学校为了训练蒙童掌握声韵格律、进行属对、作诗进而适应当时科举考试而专门编写的。其教学对象一般是8-15岁的蒙童。从道德、伦理的教化,再到价值观的塑造,《笠翁对韵》的价值培养贯彻了
儒家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价值观,试图扩大蒙童的胸襟,培养致君尧舜、匡扶天下的远大理想。此外,《笠翁对韵》一书中也不乏
陶渊明、
许由、
郭泰、
山涛、
阮咸、
王徽之、
李白、
王维等人的故事,这些人隐逸、风流,或隐逸超俗,或风雅诗意,这些人格作为儒家人格培养的辅助, 对蒙童的人格养成亦有重要意义。《笠翁对韵》是一部文辞优美的启蒙读物,对
清代学子的科考启蒙和人格塑造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现代也有学者探究此书对中学生诗歌启蒙方面的意义。2003年,《笠翁对韵·上卷·一东》部分语句被选入
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语文园地三》中。
相关评价
米东居士对《笠翁对韵》一书极尽溢美之词, “其采择也奇而法,其搜罗也简而;其选言宏富,则
曹植八斗才也;其错彩鲜明,则江文通五色笔也。班香宋艳,悉入薰陶;水佩风裳,都归裁剪。或正对,或反对,工力悉敌; 或就对,或借对,虚实兼到。之诗苑类格、
上官仪六对之法,无不吻合。初学之津梁,而骚坛之嚆矢也。”
相关争议
作者争议
《笠翁对韵》一般被认为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曲家李渔创作的,但一些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大部分学者认为《笠翁对韵》是
所作,最先明确提出《笠翁对韵》为李渔所著的
清代十二年(1873)年同文堂刻的《新注韵对千家诗》中王汝麒所作的叙:“……于 是王晋升先生之《千家》出焉,
先生之《韵对》续焉……”。吴战垒在《
全集》第十八卷的《点校说明》中认为:“《笠翁对韵》是一种声律启蒙读物......该书晚出,传为李渔所作,就李渔平生热心文化普及工作的一贯作风看,似有可能。”
副教授韩建立认为:“没有任何文献能够证明
不是《笠翁对韵》的作者。”
在《笠翁对韵》流传下来的版本中一般都会附有注释,书中同样也未署笺注者。 《笠翁对韵》在李渔(卒于清圣祖康熙十九年)生前并未刊行,在李渔所编订和校订的翼圣刻本《笠翁一家言全集》(1678)也未见《笠翁对韵》,这些现象让人怀疑《笠翁对韵》是托名之作。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徐梓在介绍《笠翁对韵》为李渔所作之后,也不得不谨慎地提出:“《笠翁对韵》可能为后人托李渔之名伪作”
在《笠翁对韵》流传下来的版本中一般都会附有注释,书中同样也未署笺注者。 《笠翁对韵》在李渔(卒于
康熙十九年)生前并未刊行,在李渔所编订和校订的翼圣刻本《笠翁一家言全集》(1678)也未见《笠翁对韵》,这些现象让人怀疑《笠翁对韵》是托名之作。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徐梓在介绍《笠翁对韵》为李渔所作之后,也不得不谨慎地提出:“《笠翁对韵》可能为后人托李渔之名伪作”
作品局限性
形式和内容缺乏创新
张灵慧在《笠翁对韵》中提及:《笠翁对韵》在形式和内容上缺乏创新,沿袭了传统的韵文和对偶的格律,缺乏独特性和新颖性。《笠翁对韵》作为蒙学读物的效果有限。虽然它可以帮助儿童熟悉对仗、用典和组织词语,但在培养思维能力、创造力和
批判性思维方面的作用较小。
用字复杂
虽然《笠翁对韵》以自然现象为主要内容,相对简单,便于理解,但用字较为复杂。例如《一东》“云叆,日朦,蜡屐对鱼蓬”,《二冬》“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三江》“酒量微琼杏颊,香尘没印玉莲双”,这些诗句常夹杂一些文言词,如“叆叇”“朣朦”“蜡屐”等;此外一些
历史词,描述的现象和事物在当代已经不存在,如“
步辇图”“磻簪”“萤炤”“玳瑁”等。
韵脚不完全押韵
虽然《笠翁对韵》对仗工整,适合韵律的学习,但部分韵脚在汉语中的读音已不完全押韵。对于不太了解音韵学知识的儿童而言,读到不押韵的诗句,会不太理解。
内容局限性
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笠翁对韵》中不可避免有一些不合时宜,或是宣扬
迷信的内容,其中有些篇目的内容脱离实际,很难理解其中的深刻意蕴。
内容存在错误
《笠翁对韵》还存在一些错误,例如:《笠翁对韵·下卷·一先》中,“山涛骑马,接(又作“篱”)倒着杏花天”一处“山涛”或作“山简”,其中以作“山涛”者居多。从典故上说,当为山简,出自《
世说新语·任诞》,季伦是山简的字。然从格律上说,“简”《
广韵》“古限切”,上声,产韵。若为“山简”,则与上半句第二个字平仄相同,失对;又和本句第四字平仄相同,失替。故而该处无论是“山涛”还是“山简”,均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