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图》传为著名画家
阎立本所作,是
唐朝绘画的代表作品之一,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原本已佚,现存为宋人摹本。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画面未见名款。该画著录于《
宣和画谱》《
画史》《
画鉴》《石渠宝初编》等。《步辇图》主要描绘了吐蕃使者
噶尔·东赞向唐王朝求亲的场面。画面中
李世民从容端庄地坐在步辇上,身体舒展,如众星捧月般被九名侍女包围,六名抬步辇,其余的持扇和华盖;另一侧引见官员、禄东赞和翻译官肃穆而立,微勾身体,呈现出一字而立的布局,表现出对唐太宗的尊敬仰慕。本画布局巧妙,通过构图、色彩、人物大小关系既描绘出
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尊卑关系,也保持了画面的平衡感,体现了大唐大气恢弘而又不凌越他国之上的大国风范,是唐蕃两国友好交往的见证。
画作内容
《步辇图》主要描绘的是
李世民在宫内接见
松赞干布派来的
吐蕃使臣
噶尔·东赞的情景。画幅中央有楷书写“步辇图”三字。纸尾有
米芾、
黄公望、张向、刘次庄等人题跋。画幅左段有
章友直(
伯益)用小篆书写的“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几字。画面右侧六位宫女抬着步辇,李世民端坐其上,另有三个宫女分别在前后掌扇和持华盖。众宫女围站在李世民身边,呈现出众星捧月的画面格局。画面左侧分别站立三人,他们面朝唐太宗,神色端庄肃穆,毕恭毕敬。最右侧者是是这次仪式的引见官员,身着红袍,,手持白色笏板,形象大于后两人;中间是
吐蕃的使臣
噶尔·东赞,拱手而立,发型和服饰与
中原地区不同,身穿团花衣,充满吐蕃民族特色;最左为一穿白袍的内官,承担翻译任务。卷后有宋章直(
伯益)篆书题记和
米芾等人的观款。画幅上则有
完颜璟,明郭階、吴新宇,清
梁清标、
纳兰性德、清仁宗颙琰(嘉庆)等人藏印多方。
历史背景
唐朝完成统一、国力日渐增长的同时,吐蕃也在
松赞干布的带领下发展壮大,松赞干布在统一吐蕃地区后,发展经济,谋求向外扩张,但吐蕃向东北方发展时,遇到了国力鼎盛、实力强劲、经济文化繁荣的唐王朝,故松赞干布急于与唐王朝建立联系。
吐蕃与唐朝正式交往始于贞观八年。史载吐蕃于“贞观八年,始遣使者来朝”。
李世民亦遣使者持书前往吐蕃进行“临抚”。至贞观十年,唐朝已灭东突厥和
吐谷浑,将皇妹衡阳公主嫁与
阿史那·社尔,将宗室女
弘化公主嫁给了吐谷浑首领
诺曷钵。吐蕃亦遣使币求婚于唐,然而却被唐太宗拒绝。
松赞干布不满唐太宗拒绝求亲,并将此事迁怒于吐谷浑。贞观十一年,吐蕃进攻吐谷浑,结果吐谷浑完全不是吐蕃的对手,“遁于
青海省之上,以避其锋。其国人畜并为
吐蕃所掠。”吐蕃大军乘机继续东进,打败
党项族和白兰宪。之后,松赞干布领兵直逼唐境,同时遣使向唐献金帛,宣称迎娶公主,并扬言“若不许嫁,则兵伐唐都,如蒙见允,则汉藏和好,永息烽烟”,并进攻唐境,唐将韩威为其所败。松赞干布使用武力威胁唐王朝与其和亲的举动导致
唐朝边境不堪其扰,故唐太宗遣
侯君集、
执失思力等大将率五万大军击之,大败吐蕃。松赞干布遂引兵而去,并遣使来唐谢罪,重提和亲之事。唐太宗深知靠武力难以降服
吐蕃,故答应其和亲请求。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将
文成公主嫁与吐蕃。贞观十五年,太宗命令
礼部尚书、
李道宗李道宗持节送亲,松赞干布对此次和亲甚为重视,亲自至河源迎亲,见唐使者极为恭敬,对李道宗行子婿之礼。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四十年,于高宗
永隆元年(680年)去世,享年56岁。文成公主和亲是吐蕃历史上的大事,它开启了唐与吐蕃的友好交流,自和亲后,唐蕃双方偃兵息甲,保证了两国间多年的和平稳定。
艺术特色
构图
《步辇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散点式和中心式的构图手法,画面主题突出体现了盛唐的宏大气象。画面整体可以分为两部分,左边由三人构成,右边由十人构成。画面左侧,三人呈一字形雁行恭立,分布稀疏,属于散点式构图手法。三人从左至右依次加长,把全图的焦点推向了
李世民。画面右侧则采用了中心式的构图手法,唐太宗端坐在步辇上,九名宫女围绕步辇而立,突出了唐太宗的尊贵无上地位,同时,唐太宗的形象远大于宫女,体现了他雄壮伟岸的帝王形象。虽然画面左右两边人数有较大的差别,但通过不同的构图手法和色彩的使用,画面仍然没有失衡感,《步辇图》两组图像单元间的距离与空隙所产生的不容逾越画面界限,显现了尊卑有别的等级秩序。唐太宗及侍女在画面中整体略高于
噶尔·东赞,营造出一种居高临下之感,诠释了唐帝国在两国关系中主动优越的地位。整幅图在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节奏鲜明,作者在构图上虚实、疏密并用,参差变化十分明显,极具视觉美和空间美。
设色
《步辇图》全卷不普遍着色,仅用黄色、黄绿色渲染全景,庄重舒服,与
李世民服装颜色相呼应。根据中国的传统风俗,红色代表了喜庆吉祥,本画的主要内容是描绘
松赞干布派来的
吐蕃使臣禄东赞前来求亲的故事,红色是本画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因此,作者将典礼官绘成红色。这一着色方法的运用,既可以抓住阅览者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不至于因为朱红色面积过大而显得突兀不和谐。侍女和礼官的衣服遥相呼应,侍女衣物也点缀着星星红色,所执扇子则涂上石绿色,侍女的脸部略施薄粉,太宗和使者的脸部略施赫石。全图色彩较为简单,涂染技法也为平涂,只在黑色的靴子上分染,显示出深浅变化。红色的衣物与绿色的扇子形成鲜明对比,达到了图片色彩上的平衡。《步辇图》运用了多种涂染技法,包括平染、分染、罩染、挑染。例如,宫女的衣裙、扇子运用了平染的技法,衣帽、面部运用了分染技法等。杨凯园评价
阎立本设色风格:“阎令赋彩,变化幽眇。为唐人设色,焕灿求备,创法浩博的开萌功臣”。
造型
《步辇图》的人物造型各有特色,表现出了作者对不同人物神态的较准确的把握。
李世民坐于步辇之上,与历代帝王相不同的是,唐太宗是坐姿,且坐姿随意舒展,并无矜持局促之意。这种对帝王随性一面的描绘,恰恰证明了
唐朝的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左侧的
噶尔·东赞形象小于引见官,这种人物大小的安排也清晰地展现出了唐代的主人风貌和恢弘气势。禄东赞身体瘦弱,略微垂头弯腰,拱手肃立,一副恭敬谨慎的模样,他身着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衣物,色彩丰富,少有一整块相同的色彩。与之相反的是引见官员的一袭红袍,色彩明艳,亮丽夺目,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浩然正气和恢弘气度,因此,唐官员穿着显示出大唐的非凡气度。
线条
《步辇图》笔墨技法朴素,主要以线条勾勒为主。本画中的线条明晰可见,无论是侍女柔美的衣带还是坚固的步辇,勾勒粗细大体一致,但线条处理方面非常圆润平滑,流畅的线条富有力量感,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造型。这与
唐朝流行的绘画技法相似,强调勾勒线性,体现了唐代人物画因线定形的突出特点。
历史价值
首先,《步辇图》真实地记载了
吐蕃松赞干布派遣
噶尔·东赞向唐求婚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便于后人了解盛唐的衣着冠饰、礼制习俗、风土人情等社会情况,画中的布局结构隐晦地表达了吐蕃与唐之间的关系,发挥了中国古代绘画“宣教化,助人伦”的重要作用;其次,
文成公主进藏后,为汉藏的友好关系以及
藏族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缓和了两国关系,还密切了双方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唐文化的渗透。《步辇图》记录了唐朝与藏族友好交往的过程,是中国历史上唐王朝汉藏联姻的见证。
重要展览
《步辇图》于201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因其非常珍贵,在中国国内展出次数也极少,最近一次展览是2018年2月28日,在由
首都博物馆承展的《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上展出。此次展出,也是该画第一次在
故宫外展出。
衍生作品
《步辇图》特种邮票
《步辇图》特种邮票志号为2002-5M,是
中国邮政于2002年3月16日发行的古代名画邮票。该
邮票面值8元,发行量为1290万枚。邮票规格为142mm×50mm,设计者是
王虎鸣,由
北京邮票厂印制。
作品争议
真伪之辩
《步辇图》是否为
阎立本所作的传世真本,目前学界存在争议,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该作系宋人摹本。支持该本是伪作的观点主要是通过与《历代帝王卷》对比得出,认为该画既不符合宫廷礼制,也缺乏阎立本绘制人物的气质。支持该本为阎立本真迹的观点主要从印章、收藏历史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
故宫博物院据徐邦达考论等鉴定《步辇图》为“
北宋摹本”并认定“约摹于北宋
元丰(1081)之前”的观点与章伯益篆文所述该卷于大和七年(833)
李德裕“重装背”之史实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