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华(1914~1942),革命烈士。原名王绪祥,乳名宿祥,曾化名王少、黄汉等。
中宁县恩和乡沙滩村人。
人物生平
他出生于一个富绅家庭。王家在七星渠两岸拥有大片良田和枸杞园,又兼营枸杞和中药材生意,在恩和堡开设“天顺祯”商号,还在
天津市“惠源长货栈”设庄,常年往
上海市、天津、
香港特别行政区等沿海商埠口岸城市批发枸杞、甘草等中药材。
张子华自幼有良好的
家庭教育,又按部就班接受了正规的现代学校教育。1926年,当他在恩和高级小学即将毕业之际,正是全国大革命高潮之时,控制
大西北的
冯玉祥将军,当时接受了
苏联的援助和国、共两党的帮助,在军内层层设立政工机构,吸收大批共产党员从事政治工作。冯军所到之处,政工人员开展各种政治宣传活动,发动群众,在城乡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国民军在宁安堡(今
中宁县城关)驻军政工人员、共产党员刘进、刘屏先曾多次到恩和高级小学搞宣传活动,介绍全国革命形势,要求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组织起来,投入到革命的运动中去,向本地的封建势力作斗争。王绪祥和孙殿才被同学们推选为头,在进步教师的指导下,经常走村赶集,搞一些宣传活动,通过这些社会活动,他和同学们的
社会主义觉悟有所提高,初步懂得了一些革命的理论常识,培养了一定的组织能力,为他今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基础。
1928年,王绪祥高小毕业后,先考取
甘肃省兰州第二中学,于1930年8月又去了
北平市。他的三叔父王含章从
日本留学回国,在北平国民政府任职,帮助侄儿选择了知名的教会学校汇文中学高中部让他继续学习。汇文中学恰是东城区的学运中心,学校里有中共地下党支部。他一入校就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表现十分活跃,很快被党组织发现,培养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为了表明自己立志做中华民族的儿子,献身于革命事业,入党时改名张子华。”入党以后,他在全国总工会华北办事处负责人饶石(人称王蛮子)的直接领导下,主要从事学生运动。其间,他曾于假期被派往
门头沟区煤矿,组织过工人运动,还参加过国民政府财政部印刷局工人反对机器南迁的罢工斗争。在与工人群众共同生活,一起劳动和团结斗争中,使他经受了很大的锻炼,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成为他在革命道路上健康成长的又一个新起点。经过这次锻炼以后,党组织调他到全国总工会华北办事处任秘书,在这段时间里,他组织和领导过天津码头和沙厂的工人运动以及唐山煤矿工人的罢工斗争,还代理过
中华全国总工会华办的党团书记。此时,张子华已成长为我党的一名职业革命工作者。
在
北平市期间,张子华特别关心和帮助家乡同学组织的“宁夏留平学生会”,主动吸收学生会中的积极分子袁金璋、
高尚信、
姚启圣、潘钟林、路秉监、征克非、吴介凡等十二位同学组成
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小组,辅导他们学习《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反杜林论》、《辩证唯物论入门》、《现代世界观》和江西苏区编印的英文小册子《论坛》等革命理论书籍;并帮助学生会创办会刊——《银光》(后更名《宁夏曙光》、《塞北》),还亲自指导和组织大家踊跃投入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反帝大同盟”所开展的一些活动;并提议
宁夏回族自治区留平学生会酝酿组织和在加革命武装,推翻马鸿逵家族对宁夏的黑暗统治,动员宁夏学生王子瑞、潘钟林、苏印泉等赴
张家口市,参加
冯玉祥、吉鸿昌领导的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一些同学在张子华的影响和培养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更多的同学则始终坚持进步,成为党的亲密朋友。
1933年底,张子华受全总华办派遣,化装成商人来到
天津市,负责领导天津唐山地区的工人救亡运动,组织工人纪念“五”运动九周年活动。5月中旬,在一次前往主持召开工人积极分子会议的途中,被警方便衣逮捕,但因为没有暴露真实身份,不久获得自由。出狱后,被调到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机构工作。1934年9月,中央代表陈铁(即孔原)派他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巡视工作。当时敌人正在发动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形势非常严峻。而
陕北地区却并存着以
谢子长为首的陕北边区和以
刘志丹为主要负责人的陕甘边区的两块革命根据地;同时在党组织方面,也有陕北、陕甘两个特委并存;在军事指挥上,亦有陕北和陕甘两个边区军事委员会各自独立,情况比较复杂。10月,张子华化名黄汉进入陕北。在做了大量工作以后,张子华返回
北平市,向陈铁琤汇报了情况,并征得陈的同意后,立即写信给陕北党组织,传达了中央代表的指示,批准了陕北特委的决策。1935年2月5日,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军事委员会成立,
惠子俊任特委书记,
刘志丹任军委主席,
陕北地区革命武装力量统一整编为红二十六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和地方游击队,由刘志丹统一指挥,实现了陕北革命阵营的大联合,为后来三大主力
中国工农红军汇师大西北、建立陕甘宁
中央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1935年初,张子华随同陈铁琤调到
上海市,任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组织部秘书(负责人),兼联系
中国共产党河北省委员会政治交通。5月,改任鄂豫陕边区特派员。就在此时,他接受了一件十分重要的特殊使命——国共第二次合作和谈的秘密联系员。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推动下,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主要是为了保全蒋家王朝的根本利益和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蒋介石不得不准备对日作战。实行全面抗战以前,国民党政府要调整国内外的政治关系,特别要争取
苏联的支持和改变同中共的敌对状态。蒋介石把打通与中共关系的任务交给
宋子文、
陈果夫、
陈立夫等少数亲信秘密办理。于是CC系头子陈立夫指示他北洋大学和匹堡大学的老同志、CC骨干成员的交通部部长
曾养甫具体负责实施。曾转而又找北洋大学同学、交通部高级专家
谌小岑帮忙寻找中共地下组织,因谌是
五四运动时期天津“觉悟社”成员,与周恩来、邓颖超相识。谌通过各种渠道,才展转找到中共地下党员,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征集部主任左恭,向他通报了国民党中央希望与中共谈判的意愿。左即时把这一重要情况向上级党组织作了汇报,上海党组织选择了张子华担此重任。党组织认为张子华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和考验,立场坚定,能力强,又具有其
叔父王含章在
国民政府任高级官员的背景,而且是西北人,又去过
陕北地区,人地熟悉,条件最为理想。当时只有21岁的张子华就担任了国共两党中央开始接触和早期谈判的秘密使者。
1936年1月3日晚上,左恭陪同
谌小岑与黄君(张子华)第一次会晤。谌传达了
中国国民党中央的意思,并请黄先生帮助与中共中央搭桥。第二天,黄回访了谌,三天后又向谌通告,中共方面愿意接受国民党中央的意愿,同意两党进行和谈,一致抗日,并建议由国民党方面派出代表与黄一块前往陕北,与中共中央领导人直接面谈。国民党方面表示有些困难,便由
宋子文出面,请宋庆龄从中设法帮忙。宋庆龄给毛泽东、周恩来写了亲笔信,委托周继武(真名
董健吾)以国民党中央政府财政部西北经济专员的身份与上海党组织派往
陕北地区的黄联络员(张子华)一同前往陕北。张、周二人到
西安市后,得到了张学良将军帮助,于二月十九日,进入陕北,到达中共中央驻地
瓦窑堡革命旧址(今
陕西省子长市)。因当时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主要领导人都在东征战役前线,由林伯渠、秦邦宪等接待了客人并听取汇报,随后张子华专程赶到东征前线的交口镇,向中央详细汇报了他与
中国国民党方面几次接触的情况,还把上海临时中央局的处境情况一并作了汇报。毛泽东夸讲他:“你作了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中央对他的工作表示满意,决定继续派他作为中央的联络员。3月中旬,张子华返回
上海市。
通过这次联络,中共向国民党提出了和谈的五条原则:一、停止一切内战,全国武装不分红白,一致抗日;二、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三、容许全国主力
中国工农红军迅速集结
河北省,首先抵御
日寇进攻;四、释放政治犯,容许人民
政治自由;五、内政和经济上实行初步与必要的改革。这样,敌对了近十年的国共两党又恢复了联系。
4月,张子华又去南京,向
曾养甫转达了中共中央愿意联合抗日的诚意,并向南京方面提出两点要求:一、希望国民党中央坦诚披露联共抗日的具体办法,并能得到书面的东西;二、要求南京方面派代表到
陕北地区与中共中央直接会议。曾向上级报告后,立即把
陈立夫口授的四项谈判条件转告张子华:一、欢迎共方的武装队伍参加对日作战;二、共方武装参加对日作战,与
中央军同等待遇;三、共方如有政治上意见,可向即将成立的民意机关提出;四、共方可选择一地区试验其政治、经济理想。至于直接派员谈判,仍以“一时派不出合适人选”婉拒。5月,张子华把
中国国民党方面提出的四条送往陕北瓦窑堡,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接见了他。周副主席听完汇报,表扬道:“你的工作意义是重大的,你做得也很有成绩。”接着,张子华为了完成国共两党互换电报密码、电台呼号,直接通讯联系的任务,又在8月第三次赶赴党中央所在地保安(今陕西
志丹县),促成两党直接通电,并携带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分别给
陈果夫、
陈立夫兄弟和
曾养甫的信件,改赴广州将信件送交
谌小岑。10月27日,新任
广州市市长的曾养甫会晤张子华,又向张口头转达了
中国国民党关于与中共和谈的四点建议:一、苏维埃区域可以存在;二、
中国工农红军的名义可不要,改为联军,待遇同国军;三、中共代表可参加国民大会;四、即派人具体谈判。同时,国民党方面提出邀请周恩来到广州或
香港特别行政区会谈,并已为周办好了去港护照。第二天,张子华向中央电报上述内容。毛泽东、周恩来当即回电给张子华,让他向曾养甫和陈氏兄弟转达中共四点意见。大意为:甲、请蒋先生按七月间对全国人民宣示的诺言,坚持民族立场,万不可对日再作任何领土主权之让步;乙、中共宣言:只要
中国国民党不阻拦红军抗日去路,不侵犯红军抗日后方,红军首先停止向国民党军进攻,但在受攻击时,亦作不得已必要回击;丙、提议
西北各军停止向红军进攻,各守原防,互派代表谈判。如果安全有保障,周可南下谈判;丁、先派潘汉年为中共谈判代表。中央电令张子华返回
陕北地区。11月上旬,张子华第四次回到陕北,结束了国共密使任务,被重新任命为中共中央统战部联络局副局长,留在中央工作。
12月12日,“
西安市事变”爆发后,张子华任中共代表团秘书,以八路军总部参谋和周副主席秘书的名义,在西安作统战工作。在西安期间,他按周恩来的指示,为营救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做了大量工作。他还广泛接触在古城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官方、民间人士,帮助和鼓励一些老同学参加抗日、投奔革命队伍。“
七七事变”后,日蒙军大举西犯,宁夏有沦亡危险,中央决定加强对宁夏的工作,并派他以
八路军的身份,到宁夏直接做省主席
马鸿逵的统战工作。具体任务三项:其一、交涉在宁夏省会设立八路军八事处事宜;其二、谈判释放被俘
中国工农红军;其三、商量陕甘宁边区与宁夏省的交界线问题。他还秘密会见了国民党宁夏省党部组织科长袁金璋等一些留平老同学,鼓励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做有益的事情,影响和动员一些进步青年到
延安市参加革命工作,为扩大党在宁夏的活动创造了条件。张子华还利用这次回宁谈判之机,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中,看望了日夜思念的父母亲。
1938年1月,张子华调到武汉,任中共代表团民政部文化组主任。2月,调回延安,4月分配到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担任政治教员。在调武汉之前,张子华与抗大图书馆员李德贞(抗大毕业)结婚。1939年9月,张子华被秘密送进延安保安处隔离审查。他被指控在
天津市被捕时有“叛变”行为和赴
宁夏回族自治区与
马鸿逵谈判时有“通敌”嫌疑。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是无法查证落实的。接着妻子也被隔离关押,要他交待揭发问题。五个月后,李德贞在关押中生下了儿子。张子华给未见过面的儿子起了个名字叫“延军”——寓意是:在革命圣地
延安市出生的革命后备军。由于他长期心情抑郁,不幸染上肺病,于1942年病逝狱中,年仅28岁。
1983年9月26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对张子华的历史问题作出结论:“张子华同志青年时期脱离地主家庭,追求进步,参加革命活动。三十年代,他在党的工人运动、地下工作和统一战线、团结抗日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对党的事业是有贡献的。在被审查期间,他坚持实事求是,对党忠诚,表现是好的。现决定解除对他的‘政治嫌疑’,恢复名誉,承认
党籍,并通知有关地区、单位做好善后工作。”1985年5月,中共
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召开会议,为张子华恢复名誉,在八里桥革命公墓安放了他的遗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