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西尔·阿拉法特
巴勒斯坦前领导人
亚西尔·阿拉法特(阿拉伯语:ياسر عرفات,英语:Yasser Arafat;1929年8月-2004年11月11日),全名穆罕默德·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卜杜勒·拉乌夫·库杜阿·侯赛尼,巴勒斯坦前领导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曾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革命武装力量总指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巴勒斯坦总统)。
阿拉法特于1929年8月生于耶路撒冷王国的一个逊尼派穆斯林家庭。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年仅19岁的阿拉法特开始投身于抗击以色列的斗争中。1950年阿拉法特进入开罗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并当选为巴勒斯坦学生联合会主席;毕业后进入埃及军事学院学习,后在埃及陆军任尉官。1956年参加第二次中东战争并成为爆破专家。1957年赴科威特任工程师,并于1959年成立“法塔赫”,即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1964年成立“法塔赫”领导下的军事机构,取名为“暴风”部队;从1965年1月起,他领导游击队在巴勒斯坦北部首次发动对以色列的武装斗争。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阿拉法特一直流落海外。1969年2月,阿拉法特开始担任巴勒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并从1971年起兼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1974年10月,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举行了第七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被确认为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1988年11月15日,阿拉法特宣告巴勒斯坦国正式成立。1989年4月,阿拉法特在巴解组织中央委员会会议上当选为巴勒斯坦国总统,1991年9月蝉联总统。1993年阿拉法特代表巴勒斯坦与时任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签署《奥斯陆协议》;1994年7月阿拉法特回到阔别27年的加沙,就任巴勒斯坦加沙-杰里科自治领导机构主席,同年年底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96年1月,当选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在沙龙担任以色列总理后,以巴间的武装冲突愈演愈烈,2001年以色列方面指责阿拉法特为恐怖主义的幕后主使,并限制了其行动自由。2004年10月中旬,阿拉法特因感冒身体不适,随后病情恶化,前往法国接受治疗。同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逝世,享年75岁。之后,阿拉法特的灵柩被运回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下葬。 
阿拉法特曾认为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真正地恢复巴勒斯坦人民合法的民族权利,但经过四次中东战争的洗礼,阿拉法特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上的态度由激进向温和,和平从此成为了阿拉法特的毕生追求。阿拉法特曾有一句名言: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阿拉法特尽其一生构建了一个适应巴勒斯坦争取民族权利斗争的政制架构,造就了巴勒斯坦的当代史,他所追求的事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9年8月,阿拉法特出生于“圣城”耶路撒冷的名门。那时的巴勒斯坦是在英国委任统治之下,他的家庭成员都具有反英、反犹太复国主义的民族主义思想。其父阿卜杜勒·劳弗在加沙和开罗地区经商,是穆斯林兄弟会成员,曾在加沙地区发展组织,从事秘密的反英活动。其母哈米达属巴勒斯坦拥有强大宗教势力的侯赛尼家族。该家族长期据有耶路撒冷伊斯兰教法典说明官(即大穆夫蒂)的显赫职位,反对同英国委任统治当局和犹太复国主义势力实行和解。阿拉法特在父母的7个孩子中排行第6,兄弟4人都参加反英、反犹太复国主义活动。大哥巴迪尔·穆塔尔于1955年在一场战斗中,不幸牺牲。1933年,在阿拉法特4岁时,他的母亲因病逝世,大姐伊娜姆担负起了抚养弟妹的责任。
阿拉法特早年在开罗和加沙地区上学,在加沙学校里,他的老师马吉德·哈拉比为纪念死去的战友亚西尔,给阿拉法特取了“亚西尔”的名字。阿拉法特从小喜欢军事,经常住在帐篷里体验战场生活。中学时代他就参加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组织,1945年,加入了巴勒斯坦阿拉伯党,组织了加沙地区最大的秘密组织“殉教者阿布·哈立德团体”,在加沙和耶路撒冷从事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秘密活动。
首次战斗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当时正在开罗读书的阿拉法特焚毁了自己的课本,19岁的他义无返顾地踏上回巴勒斯坦的旅程,随父兄投身于抗击以色列的斗争,也是在这场战争中,阿拉法特的父亲不幸去世。巴勒斯坦战争后,埃及和约旦分别与以色列签订了停火协议,许多巴勒斯坦人自发地进行抗击以色列的斗争,阿拉法特和他的同伴们开始组织特别行动队,一名穆斯林兄弟会成员试图刺杀时任埃及总统纳赛尔没能得手,于是纳赛尔宣布穆斯林兄弟会是非法组织,阿拉法特虽然不是穆斯林兄弟会成员,但他由于与穆斯林兄弟会的领导人联系密切也因此被捕,这是他第一次进监狱。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后,阿拉法特决定离开巴勒斯坦去美国学习,但去美国的签证却拖延了好几个月,这几个月中他一面等去美国的签证,一面系统地分析整个局势后决定不去美国了。1949年战争结束后,阿拉法特一家移居加沙。
1950年阿拉法特再度前往开罗,在富阿德大学(开罗大学前身)工程系学习土木工程。促使他到开罗上学的原因主要是,他认为巴勒斯坦的失败是由于阿拉伯当时的旧制度的腐败无能,腐败导致它的衰落、弱小,以至于不得不受大国(其中主要是英国)的影响和控制,只有通过革命来推翻旧的制度,才有可能改变这种形势。所以他幻想由一个革命的埃及来领导的新的阿拉伯国家,将会同以色列战斗并最终打败它。于是他决定首先应该投入埃及革命,支持埃及的民族主义革命。读书期间,阿拉法特成为学生领袖,于1952年当选埃及巴勒斯坦学生联合会主席,创办了《巴勒斯坦之声》杂志。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后,约70多万巴勒斯坦人被赶出家园成为难民,原来的巴勒斯坦领导人也流亡异地,仍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如同没有组织的一盘散沙,正是这种情况下,阿拉法特和他领导的学生联合创办了这本杂志,向外界介绍巴勒斯坦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发展演变过程,号召巴勒斯坦人民为赢得自己应有的民族权利进行斗争。
建立法塔赫
1955年5月,阿拉法特在尼罗河三角洲曼苏拉军营接受爆破技术训练,成为了“爆破能手”。1956年7月,阿拉法特从开罗大学毕业,进入埃及军事学院学习。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即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后,正在埃及军队中服役的阿拉法特任工兵少尉,他率领一支爆破队奔赴苏伊士作战,并在塞得港排除了未爆炸的炸弹。最终埃及虽然战败,但获得了运河的主权。以色列获得亚喀巴湾蒂朗海峡的通航权,在埃以之间建立缓冲带,并逐渐发展为地区性军事强国。1957年秋天,阿拉法特离开开罗前往科威特,并化名“阿布·阿玛尔”开始筹建秘密小组。与此同时,他还在科威特公共工程部任工程师,并开设了自己的建筑承保办事处,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和发展,1959年10月10日,阿拉法特和他的同伴在科威特一所简陋的住宅里举行会议,正式建立法塔赫组织。在阿拉伯语中,“法”、“塔”、“赫”三个字是“巴勒斯坦”、“解放”、“运动”三个词的字首。他们还于1964年成立了法塔赫领导下的军事组织,取名为“暴风部队”,建立了法塔赫组织系统,规定法塔赫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当时参加会议的人还不到20个,他们是各地秘密组织的代表,代表着数百名分散居住在不同阿拉伯国家、但怀着同一个目标参加解放运动的巴勒斯坦人。会议讨论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政治纲领、组织机构、战略目标乃至组织活动经费等一系列问题,并制定了一些重要文件。这次会议把法塔赫分散的秘密组织联结成一个统一政治纲领、统一组织、统一行动的强有力的网络,对法塔赫的发展壮大有着极重要的影响。1963年2月,法塔赫第一届中央委员会正式组成。
一战成名
1964年,阿拉法特在其战友阿布·杰哈德陪同下首次访问中国。1965年1月1日,“暴风”突击队在阿拉法特的指挥下开始了针对以色列武装斗争,他们发表了一份军事公报,向世界宣告了法塔赫武装力量的存在,宣布“只要巴勒斯坦没有获救,巴勒斯坦在阿拉伯人心中的地位没有恢复,就不会放下武器。”这一天成为巴勒斯坦的革命爆发日。在1965年的第一季度里,法塔赫向以色列发动了10次袭击。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发动的突然袭击使阿拉伯国家遭受惨败,以色列在战争中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即整个巴勒斯坦。同年11月,位于约旦河谷南北走向主要公路线附近的卡拉马地区遭遇以色列的报复性袭击,阿拉法特来此视察后,决定把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总部建立在卡拉马。1968年3月21日凌晨,以色列军队包围卡拉马向法塔赫发动了攻击,阿拉法特率领法塔赫以寡敌众埋伏并重创了以色列军队。在第三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惨败的背景下,孤立无助的法塔赫却在卡拉马打了胜仗,振奋了阿拉伯民族的精神,埃及甚至把卡拉马战役作为军事战例在军事学院进行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该战役奠定了法塔赫在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中作为主导力量的地位,特别是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领袖地位。在这场战役后的一年半中,又有约2.5万名志愿者参加了法塔赫。法塔赫在1969年1月20日发表的声明中强调指出,“继续走巴勒斯坦武装革命的道路直到彻底解放,采取一切迅速有效的办法,使游击活动发展成为人民解放战争。”
联合国发声
1969年2月,阿拉法特接替艾哈迈德·舒凯里,出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成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的最高领袖。此后阿拉法特一直领导被占领土内外的巴勒斯坦人开展各种形式的反以斗争,从1971年起他还兼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随着巴解的武装力量在约旦不断扩大,与约旦王室政权的矛盾日渐尖锐,“要解放巴勒斯坦,就要首先解放安曼”的口号在约旦流传。1970年9月,巴解组织与约旦军队发生武装冲突,称之为“黑色九月”。失败后,阿拉法特不得不带着巴解总部离开约旦转移到黎巴嫩叙利亚等国家。
1974年10月,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举行了第七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被确认为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同年11月2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重申巴勒斯坦人民不可剥夺的权利,并给与巴解组织联合国观察员身份。阿拉法特以观察员身份受邀参加第29届联合国会议,并留下了“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的名言。
从1974年到1979年,阿拉法特和每一位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成员进行谈话。分析巴勒斯坦的形势,提出在适当妥协的情况下,建立小型巴勒斯坦国”的主张。在这些年中,巴解组织驻扎的黎巴嫩又爆发了内战,与巴解武装的冲突也接连不断,为了巴解组织的生存,为了巴勒斯坦事业的未来,阿拉法特不仅要应对各种复杂突破的情况,还必须挤出时间同全国委员会的300名成员逐个交换意见。
建立巴勒斯坦国
1982年6月3日,以色列英国大使遭到巴勒斯坦武装分子暗杀重伤,6月6日,以色列出兵黎巴嫩,打击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势力,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位于贝鲁特的巴解总部遭到以军的大规模进攻,阿拉法特被迫远走北非,巴解总部也迁到突尼斯
1985年2月11日,阿拉法特和约旦国王侯赛因经过反复磋商和协调,就巴勒斯坦问题采取联合行动达成了一些协议。协议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占领的阿拉伯土地;巴勒斯坦人将在约巴邦联的范围内行使自己不可剥夺的权利,按联合国各项有关规定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召开由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与冲突有关的各方参加的国际会议进行谈判,巴解组织作为巴勒斯坦人民的惟一合法代表与约旦组成联合代表团参加会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美国和以色列不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自决权,拒绝同巴解组织谈判,使约巴联合行动的努力失败。1985年10月,以色列不顾国际法基本准则,派空军袭击巴解组织在突尼斯总部,巴解损失惨重,处于困境中的巴解组织如同雪上加霜。此时,通过和谈解决中东问题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在外部世界和内部权力斗争的压力下,阿拉法特开始考虑和谈道路。
1988年11月15日,在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的闭幕式上,阿拉法特宣读了建立巴勒斯坦国的《独立宣言》。时任阿尔及利亚外交部长贝赛伊在会上发表了讲话,祝贺巴勒斯坦国的诞生,并宣布阿尔及利亚民主共和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此后几天里,许多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国家纷纷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中国也在同年的11月20日承认了巴勒斯坦国。1988年12月15日,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通过的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明确表明,“承认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1988年11月15日宣布成立的巴勒斯坦国”;“决定自1988年12月15日起,在联合国机构中,应当用‘巴勒斯坦’的名称代替‘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这个名称,同时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和惯例,不损害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联合国机构中的观察员地位和作用。”截止到1988年底(即建国后约45天),共有90个国家正式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充分表明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事业的立场。1989年4月,阿拉法特在巴解组织中央委员会会议上正式当选为巴勒斯坦国总统。
主张和平
1990年,阿拉法特正式宣布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主张通过和谈解决巴以争端。1991年的海湾战争对中东局势产生了重大改变,当年10月,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中东和平会议上,在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的参会下,阿拉伯国家代表与以色列代表第一次坐在一起。阿拉法特领导巴解组织就此开启与以色列进行了艰难的谈判。阿拉法特的和平战略也遭到了巴勒斯坦“强硬派”的反对,他们指责阿拉法特屈服于美国和以色列压力,背叛了巴勒斯坦的人民利益。
1993年1月,在挪威外长霍尔斯特的调解下,以色列同巴解组织在奥斯陆先后举行了14次秘密会谈,终于在1993年8月达成协议,9月9日,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互致信件相互承认,9月13日,阿拉法特与拉宾飞抵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在时任美国总统威廉·克林顿的主持下签订了《奥斯陆协议》,即《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随后阿拉法特发表讲话,表示协议意味着痛苦和磨难的篇章已经结束。1994年10月14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奥斯陆宣布,将该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巴解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以色列外长西蒙·佩雷斯和总理拉宾,以表彰他们为中东和平做出的贡献。
当选主席
1993年10月10日至12日,巴解组织中央委员会在突尼斯举行会议,批准了巴解组织同以色列达成的关于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自治的协议。会议决定在被占领土成立以阿拉法特为首的、由被占领土内外人士共同组成的巴勒斯坦全国自治政权委员会。1994年5月,巴勒斯坦在加沙和杰里科地区开始实行自治,阿拉法特于同年7月5日被任命为巴自治领导机构主席,并于当年7月回到他阔别27年的加沙,就任巴勒斯坦加沙-杰里科自治领导机构主席。1995年9月28日,阿拉法特与拉宾在美国白宫会晤,巴以双方正式签署了关于扩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围的协议。同年11月,拉宾被本国极端右派势力刺杀身亡,阿拉法特的谈判对手变成了以色列强硬派内塔尼亚胡,巴以和谈止步不前。
1996年1月,巴勒斯坦举行历史上首次大选,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自治政府)主席,2月12日就职。1996年4月再次当选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
寻求支持
1998年1月,阿拉法特写信给前美国总统威廉·克林顿,表示巴将取消巴宪章中的反以条款。同年12月,巴全国委员会以81票支持、7票反对、7票弃权的表决结果,支持阿拉法特的决定。同年10月15日,与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美国白宫再度会晤,正式签署有关巴以和平的《怀伊协议》。1999年9月5日,阿拉法特又与以总理埃胡德·巴拉克埃及的沙姆沙伊赫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2000年7月11日,阿拉法特在美国马里兰州戴维营与美以领导人举行三方会晤,但会谈没能达成任何协议。
由于巴以冲突错综复杂,双方积怨甚深,尤其是以色列总理沙龙上台以来,以巴间的武装冲突愈演愈烈,和平进程面临极度危险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阿拉法特没有放弃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的信念,多年来,他奔走于世界各国,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
暮年遭软禁
2000年9月28日,以色列右派势力领导人沙龙在保镖陪护下,强行进入东耶路撒冷的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此举立即引起巴勒斯坦人民的强烈不满,巴勒斯坦人民为了和平顾全大局数年来曾一忍再忍,现在再也压制不住了,从而引发了“阿克萨起义”。9月底10月中旬,在巴勒斯坦平民与以色列军队的冲突中,多次发生以军开枪打死打伤巴勒斯坦人的恶性事件,以军动用了坦克、火箭、导弹直升战斗机重武器,甚至还向阿拉法特的官邸、巴勒斯坦警察总部、电台、电视台等要害部门发射了导弹。此次阿拉法特正在同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商谈如何结束巴以暴力冲突问题,因此又一次躲过了以色列的导弹。
在10多天的冲突中,造成100多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引起国际社会的震惊,阿拉伯各国人民纷纷举行示威游行,声援巴勒斯坦人民。10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谴责以色列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使用武力并造成人员的伤亡,要求它立即停止暴力行动,遵守《关于战时保护平民的日内瓦公约》所规定的责任,避免新的冲突。欧洲的人权组织也在被占领土进行实地调查后,发表报告谴责以色列当局杀害平民的暴行。此后以色列在不断加紧对巴自治区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的同时,也把攻击的矛头直接指向阿拉法特,指责他是恐怖主义的“幕后主使”。2001年12月3日,以色列军队入侵巴控城市拉姆安拉,并将阿拉法特“围困”在官邸中。以方指责阿拉法特领导的巴民族权力机构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实体”,并决定断绝同阿拉法特的联系。22日,以内阁决定,禁止阿拉法特离开拉姆安拉前往伯利恒参加圣诞节庆祝活动。从此,阿拉法特失去了行动自由。
2002年3月底,由于以色列境内发生自杀式爆炸事件,以政府随即宣布将阿拉法特视为“敌人”,决定对其采取“绝对孤立”政策。此后,以色列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由,多次围困阿拉法特官邸,并采取了断水、断电及摧毁官邸内建筑物的极端手段,向阿拉法特施压。伊拉克战争之后,中东局势巨变。在联合国等四方主导下,阿拉法特并不情愿地任命了自治政府总理,退居幕后。2003年6月初,巴以双方领导人在红海亚喀巴再度握手,共同接受了中东和平路线图。但是这一次握手和签字的人,已经不是一向在这种场合代表巴勒斯坦一方的阿拉法特,而是自治政府总理马哈茂德·阿巴斯。2004年8月4日,阿拉法特在拉姆安拉名为“穆盖塔”的官邸中平静地度过了自己的第75个生日。虽然被围困在拉姆安拉的官邸中,但是阿拉法特并没有失去巴勒斯坦民众对他的崇敬,他依然可以在狭窄的斗室中一呼百应,依然掌握着巴勒斯坦的大局。
病情恶化
2004年10月中旬,阿拉法特因患感冒身体不适,两周后,10月27日,突然传出阿拉法特病情恶化的消息。随后的两天中,在拉马拉阿拉法特的官邸外挤满了世界各国的媒体记者和许多巴勒斯坦民众。在得到以色列政府明确的承诺之后,阿拉法特于10月29日上午离开拉马拉,前往法国贝希尔军医院治疗检查。11月2日,法国医院排除了阿拉法特患白血病的可能,并通告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好转。但在11月4日,贝尔西医院又宣布阿拉法特的“病情复杂,处境危险”。11月9日巴勒斯坦领导人库赖、阿巴斯前往巴黎探望,宣布阿拉法特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
与世长辞
巴黎时间2004年11月11日凌晨5时10分,在贝尔西医院门口,医院发言人埃斯特里波宣布:阿拉法特先生已于11日3时30分在重症监护病房病逝,享年75岁。”当日下午4时40分,法国政府在巴黎维拉库布莱军用机场为阿拉法特举行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仪式由时任法国总理拉法兰主持。仪式结束后,法国空军将用一架A319型飞机将阿拉法特的遗体运往开罗。纽约联合国总部于11月11日当天为阿拉法特逝世降半旗致哀。11月12日下午14点30分,埃及的直升机将阿拉法特的灵柩运到了阿拉法特被困近3年的拉姆安拉官邸,阿拉法特回到了巴勒斯坦土地。
死因调查
阿拉法特去世时,法国法医的官方结论是血液紊乱导致中风致死,但外界对于阿拉法特的真实死因却有多种猜测。
2012年,阿拉法特的遗孀苏哈将保存的阿拉法特生前遗物交给了半岛电视台,并经后者转交给了位于洛桑的放射物研究所。经过9个月的调查,同年7月,洛桑大学放射物理学研究所在阿拉法特生前衣物中检测出浓度足以致命的钋—210,怀疑他中毒身亡。巴方随后同意开棺验尸,以查明真正死因;同年11月,瑞士、法国俄罗斯专家从位于拉姆安拉的阿拉法特墓地提取遗骨样本,带回各自国家检测。2013年12月,法国专家发布尸骨抽样化验和相关调查结果,称没有证据显示阿拉法特遭放射性物质毒杀,称他的去世是由于“自然原因”。俄罗斯方面的专家组同样认为,阿拉法特去世是由于自然原因。而瑞士方面的调查认为,毒杀说“更符合”尸检结果。2015年3月16日,法国检察官也给出结论,调查亚西尔·阿拉法特死因的法方专家组重申,根据对阿拉法特遗骨样本的再次检验,这名巴勒斯坦前领导人并非死于毒杀。
为政举措
军事
阿拉法特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为巴勒斯坦民族求解放,并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战斗中不断成长,其斗争方式由武装斗争逐渐转变为武装斗争与政治外交并举,最终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而走上和平建国的道路。阿拉法特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争取巴勒斯民族权利,通过坚持“武装斗争”、建立军事力量为巴勒斯坦民族的解放指明了斗争方向,团结了巴勒斯坦各派反击以色列的力量;在由“武装斗争是唯一正确的斗争方式”向“武装斗争与政治外交并举”到“和平建国”的转变进程中,虽然适应了巴勒斯坦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但引起了法塔赫和巴解组织的内部分裂,反对阿拉法特的派别声称坚持武装斗争,主张召开会议以纠正他的“错误路线”。阿拉法特顶住压力,继续推动斗争方式的变化,为巴勒斯坦建国赢得了一个较好的国际环境。
政治
作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起者和民族领袖,阿拉法特的民族主义思想主要表现为对巴勒斯坦民族身份的认同、民族地域的范围、民族国家的构建、民族解放斗争的策略等问题。
(一)民族认同思想。阿拉法特认为:巴勒斯坦人具有 “巴勒斯坦民族 ”身份的认同后才能真正维护民族权利。1971年起,阿拉法特负责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的所有领导事务后,主张 “巴勒斯坦问题巴勒斯坦化 ”,这就使巴勒斯坦问题从阿拉伯问题中脱离出来,成为巴勒斯坦民族的事业。
(二)民族地域思想。阿拉法特认为:以耶路撒冷王国为中心的巴勒斯坦地区是巴勒斯坦民族的家园,巴勒斯坦民族对整个巴勒斯坦地区拥有主权,这是巴勒斯坦民族的地域范围。阿拉法特成为巴解组织的实际领导人后,针对巴勒斯坦民族地域范围不明确的状况,积极构建了巴勒斯坦民族的地域范围。
(三)民族建国的思想。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的巴勒斯坦国,实现巴勒斯坦民族的解放与独立是阿拉法特一生的追求。随着阿拉法特关于 “巴勒斯坦民族 ” 和地域范围思想的形成,1974年6月,阿拉法特提出了分阶段建立巴勒斯坦国的建国战略思想。阿拉法特主张首先建立 “小型国家 ” 作为巴勒斯坦民族建立完整的 “巴勒斯坦国 ” 的第一步,宣布 “在解放了的巴勒斯坦部分国土上建立一个民族的、独立的和战斗的民族权力机构 ”。
阿拉法特曾一直认为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真正地恢复巴勒斯坦人民合法的民族权利,但经过四次中东战争洗礼,他认识到,要想争取巴勒斯坦人民合法的民族权利仅仅依靠武力是不行的,必须协调各种国际力量,推动巴勒斯坦的解放事业。此后,阿拉法特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上的态度由激进向温和、务实方面转变。
外交
对华关系
阿拉法特是中原地区人民的好朋友,1964年阿拉法特在其战友阿布·杰哈德陪同下首次访问中国。此后,他先后14次访问中国。1965年3月22日,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次日,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和巴解组织发表了联合声明,中国方面重申,支持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民“要求重返家园和恢复自己在巴勒斯坦的权利的正义斗争。
1991年底,阿拉法特结束对东南亚等国的访问后,专机因天气原因降落在上海,受到了中方的热情招待。临走时,阿拉法特高兴地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签名留言:“祝巴中人民友谊万岁!我表示衷心感谢!致以人民的敬礼,中国坚定地坚持支持巴勒斯坦的立场,我们将肩并肩直到胜利!”每次遇到巴勒斯坦事业转折的重要时刻,阿拉法特总会出访中国。阿拉法特一直强调说中国是第一个承认巴勒斯坦地位的非阿拉伯国家。此外,阿拉法特还保持着每年必须有一次与中国领导人交换意见的习惯。
2000年4月15日-16日应阿拉法特邀请,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对巴勒斯坦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巴勒斯坦,江泽民主席与阿拉法特举行了会谈。同年8月,阿拉法特访华。这是他对中国进行的第14次访问,也是最后一次,江泽民主席称他为巴勒斯坦人民正义斗争的一面旗帜。
阿拉法特去世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唁电中说:阿拉法特主席是巴勒斯坦事业的卓越领导人,是杰出的政治家,毕生致力于争取恢复巴人民合法民族权利的正义事业,深受巴人民尊敬与拥戴,在国际社会也享有很高的声望。阿拉法特主席是中巴关系的奠基人和积极推动者,为巩固与发展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逝世,不但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巨大损失,也使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朋友。我相信,巴勒斯坦政府和人民一定会继承阿拉法特主席未竟的事业,继续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政治解决中东问题而不懈努力。中方愿与巴方一道,推动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对美关系
早在1988年12月,美国就开始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展开对话,此前美国方面不承认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着手推动中东和谈计划,巴解组织对此持积极立场,美巴关系逐渐趋缓。1993年9月9日巴解组织和以色列相互承认,美国随后宣布承认巴解组织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9月13日,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应邀访美,双方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签署了关于巴勒斯坦自治的原则宣言。在威廉·克林顿的斡旋下,阿拉法特与拉宾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1998年12月,克林顿访问巴勒斯坦,成为第一位访问巴自治区的美国总统。在克林顿政府的“全力介入”下,巴以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巴勒斯坦自治范围不断扩大。
布什政府2001年1月上台后,一改克林顿政府“全力介入”的作法,拒绝与阿拉法特接触,并将巴勒斯坦改革作为推动巴以和谈的前提。布什上台后从没有会见过阿拉法特,也没有与其通过电话。随着巴以冲突的不断升级,巴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平民的自杀性爆炸活动不断,布什对阿拉法特的态度越来越抵触,甚至公开声称巴勒斯坦只有更换现有领导人才可以建国,在布什的中东和平新计划公布后,美国官员也随之中断了与阿拉法特的接触。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恐怖袭击后,阿拉法特发表谈话,他表示:我已对美国总统发出悼念,我完全被震惊,简直不可想像。他连说了三句“不可想像”。2002年4月,被围困的约旦河约旦河西岸地区城市拉姆安拉的阿拉法特与时任美国中东特使津尼进行了90分钟的会谈,双方讨论了实施“特尼特停火计划”和“米切尔报告”的途径。
对以关系
阿拉法特一生共面对了5位不同的以色列总理。这5个人在一开始全部都是他的敌人,其中唯有伊扎克·拉宾却成为了阿拉法特的和平挚友。1990年,阿拉法特正式宣布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主张通过和谈解决巴以争端。1993年9月9日,阿拉法特和拉宾互致信件相互承认,9月13日,阿拉法特与拉宾、以及时任以色列外交部长西蒙·佩雷斯飞抵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在时任美国总统威廉·克林顿的主持下共同签订了“奥斯陆协议”,三人还共同获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1995年11月拉宾被刺,阿拉法特的谈判对手变成了以色列强硬派内塔尼亚胡,1998年10月15日,阿拉法特与内塔尼亚胡在美国白宫会晤,正式签署有关巴以和平的《怀伊协议》。此后的接任者埃胡德·巴拉克号称“小伊扎克·拉宾”,上台伊始就宣称要在15个月以内和阿拉法特达成永久巴以和平协议。1999年9月5日,巴拉克和阿拉法特在埃及的沙姆沙伊赫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然而戴维营和谈破裂后,巴拉克在总理选举中大败,失去了政治地位。沙龙上台后,则与阿拉法特素难相容,势不两立。沙龙从不隐瞒自己对阿拉法特的憎恶,曾公开表示后悔在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中没有从肉体上消灭阿拉法特。沙龙担任以总理后一直拒绝与阿拉法特会晤。
2000年9月,巴以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后,以色列在不断加紧对巴自治区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的同时,也把攻击的矛头直接指向阿拉法特,以色列政府一再指责阿拉法特是恐怖主义的“幕后主使”。2001年12月13日,以色列宣布断绝与阿拉法特的一切关系,并采取措施禁止阿拉法特离开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从2001年底开始,阿拉法特一直被以色列软禁在拉马拉的官邸内,人身安全一度受到严重威胁。2002年4月,为报复巴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的自杀性爆炸袭击,沙龙下令炸毁阿拉法特在拉姆安拉的官邸,袭击阿拉法特的总统卫队,用炸弹把阿拉法特的座机变成了一堆废铜烂铁。沙龙甚至考虑将阿拉法特“流放”他国,永不得返回故里。
对其他阿拉伯国家
阿拉法特十分重视与阿拉伯国家协调行动和团结合作,他曾表示如果认为巴勒斯坦人能单独解放全部土地,那是错误的。他早年主张同埃及、叙利亚结成联盟,共同打击以色列侵略者。
与埃及的关系:埃及是最早支持巴解组织的阿拉伯国家之一,曾是巴解组织开展政治活动的主要基地。埃、以签订戴维营协议后,巴解中断同埃的关系。1987年11月,埃宣布重新开放巴解组织驻开罗办事处。海湾战争后,由于双方立场不同,关系冷淡。此后,随着中东和平进程的推进,双方关系实现正常化。
与叙利亚的关系:叙利亚曾是巴游击队的重要基地和后方。巴一些重要组织的总部设在大马士革。哈马斯领导人马沙勒也在叙定居。1983年后,因对解决中东问题的政治主张存在分歧,双方关系恶化。1988年后,巴叙关系有所缓和。1999年,在叙鼓励与支持下,叙境内的巴反对派组织开始与巴民族权力机构进行对话。
约旦的关系:巴、约之间在历史、地理、血缘等方面有着特殊关系。1970年,阿拉法特巴解组织与约旦军队发生武装冲突,称之为“黑色九月”,双方关系恶化,巴武装被迫全部从约撤出。中东和平进程开始后,巴约曾组成联合代表团出席中东和会。
沙特阿拉伯等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沙特、科威特等海湾阿拉伯国家曾是巴解的主要财政援助国。1990年,沙特等海湾国家对巴解在海湾战争中的立场不满,同巴解关系恶化。原在海湾国家的50万巴勒斯坦人大部分离开。1991年3月31日,海湾合作委员会宣布中断对巴解的财政援助。但在巴解决定出席马德里中东和会后,沙特等海湾国家与巴解关系开始缓和,官方往来逐渐恢复,沙特还部分恢复了对巴援助。从1993年起,巴解同海湾国家关系不断改善。
人物评价
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前埃及总统):我们不能换掉阿拉法特,阿拉法特是目前居住在加沙西岸及周边地区的所有巴勒斯坦人支持的唯一的人物,如果阿拉法特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消失了,将会导致局势失控,很难再找一个有资格签订任何协议的(巴方)领导人,所以,我认为我们必须与阿拉法特合作,直到我们达成一项协议并开始执行。
布什(前美国总统):阿拉法特是一位“极”不称职的领导人。阿拉法特辜负了人民的期望,没有承担起巴领导者的责任。阿拉法特是一位失败的领导人,巴勒斯坦领土上的人民必须懂得,如果他们想要和平,他们就必须要有一个绝对百分之百致力于反对恐怖活动的领导人。
科菲·安南(前联合国秘书长):40年来阿拉法特一直是巴勒斯坦人民心目中国家民族希望的化身。
托尼·布莱尔(前英国首相):阿拉法特是巴勒斯坦民族运动的象征,建立一个稳定的巴勒斯坦国和一个安全的以色列是全世界坚持不懈努力的目标。
弗拉基米尔·普京(俄罗斯总统):阿拉法特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事业。
约翰·霍华德(前澳大利亚总理):历史将会因他未能在2000年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而对他进行非常严厉的评判,他没有接受当时的以总理巴拉克提出的非常大胆的和解建议。
戈夫(前新西兰外长):他的功绩在于他为巴勒斯坦国的存在赢得了承认,在于他为无依无靠的、贫穷的人民争取权利。他的失败在于没有从抵抗领导人转变成政治家。
西蒙·佩雷斯(前以色列总理、外长):阿拉法特是当之无愧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他为开拓和平之路不遗余力。
哈利勒(阿拉法特前保镖):阿翁是巴勒斯坦历史上最长的一章,他的灵魂在战火洗礼中获得永生。他对工作抱有极大热情,要求严格、一丝不苟,每天工作都在20个小时左右,但在生活中却平易近人,是大家的良师益友。阿拉法特生活十分简朴,两件军装外套被缝补多次。他还一直关心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关心孩子们的教育。
阿拉法特夫人:他是一个很和善的人,和人民很接近,很爱儿童,他收养了很多巴勒斯坦烈士的孩子,他很聪明也很慷慨,富有幽默感,他这个人工作很努力,每天要干十八个小时,我想这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
水均益中国中央电视台记者):十年间,我采访过十次阿拉法特,见证了他从一个高昂斗士转变为悲情战士的历程,这样的人物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他的巴勒斯坦建国梦想几经波折,从当年他拿着印度左轮枪硬闯联合国会议,到后来他决然地要和以色列和平,再到后来和平的梦想被打破,直至最后匪夷所思地突然去世,这个过程我目睹了他,算是一个见证人。阿拉法特的这种经历、这种失落反映了巴勒斯坦民族的悲情、一个时代的悲情。
人物轶事
方格头巾
阿拉法特衣着独特,他常年头戴阿拉伯黑白方格头巾,身穿墨绿色军服,以一个战士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对于头巾颜色的含义,阿拉法特自己有专门的解释。他说,黑白方格代表巴勒斯坦农民,红白方格代表沙漠中的贝都因人,方格中的白色代表居住在城里的居民。阿拉法特说,1967年6月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他效仿当地的农民戴这种方格头巾,从那时起,他一直戴这种头巾,借以显示他的独特风格。
不刮胡须
长期以来,阿拉法特一直留着满腮的花爱德华·纽盖特。当人们问他为什么不刮胡须时,他解释说,巴勒斯坦人与其他阿拉伯 人一样,都喜欢留胡子,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此外,他认为,每天刮胡须要花去15分钟时间,照此算来,每个月要花去450分钟,也就是七个半小时。他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很难办到,于是他干脆不刮胡子。
传奇的“不死鸟”
阿拉法特一生经历了50多次暗杀与袭击,但他每次都能奇迹般地躲过,因此而被称为“不死鸟”。1969年,在约旦的游击队营地内,阿拉法特对刚寄到他办公室的一个邮包产生怀疑。邮包刚被卫兵拿出门就炸得粉碎。1971年,阿拉法特的专车在叙以边境附近遭伏击,司机中弹身亡,但阿拉法特安然无恙。两年后,一架利比亚客机被以军击落,机上100多名乘客和机组成员全部遇难,而原计划搭乘这一航班的阿拉法特因临时决定改乘其他航班而逃过一劫。
1982年,以军入侵黎巴嫩,包围设在贝鲁特西区的巴解总部,把阿拉法特等人困在其中,狂轰滥炸两个半月,但阿拉法特毫发未损。据说一名以军狙击手已瞄准了他,但在扣动扳机前鬼使神差地犹豫了一下。就这么一秒钟,他永远失去了击中阿拉法特的机会。1985年10月1日,以空军突袭突尼斯城南郊的巴解总部,把巴解总部夷为平地,伤亡数十人。阿拉法特因迟到15分钟而躲过劫难。1992年4月,阿拉法特乘阿尔及利亚客机飞往利比亚。飞机在飞行途中遭遇一场特大沙暴,与地面联络中断,阿拉法特在机身断成三截的情况下再次死里逃生。
后世纪念
纪念场所
2007年11月10日,阿拉法特纪念馆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落成。纪念馆内的灯塔高30米,塔顶的激光始终照射着阿拉法特的出生地耶路撒冷方向。
1988年,在埃及日本沙特阿拉伯西班牙德国以及欧盟其他国家出资数百万美元支持建设下,亚西尔·阿拉法特国际机场建成。该机场由摩洛哥设计师设计了马赛克式的建筑墙,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亲自参加开放仪式。然而开放仅仅3年,这座机场就被关闭。
纪念活动
2009年11月11日,从约旦河西岸各城市涌到位于拉姆安拉的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府前,集会纪念阿拉法特逝世五周年。集会者头戴阿拉法特标志性的黑白格头巾,挥舞巴勒斯坦旗帜,高喊口号,纪念阿拉法特,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为。
2017年11月11日,数十万名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地带举行大规模集会,纪念阿拉法特逝世13周年。这是阿拉法特逝世后加沙地带举行的最大规模的纪念活动。 由巴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发起的这次集会以“团结、建国”为主题。当天,数十万名巴勒斯坦人聚集在位于加沙城中心的萨拉亚广场举行纪念活动。集会现场飘扬着巴勒斯坦国旗和法塔赫旗帜,并悬挂着阿拉法特和巴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巨幅头像。
2019年11月11日,数千名巴勒斯坦人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隆重纪念巴勒斯坦前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逝世15周年。参加纪念活动的群众举着巴勒斯坦国旗、阿拉法特画像和各种标语,在阿拉法特墓地举行集会。他们高呼口号,称赞阿拉法特是“不朽的领袖”“巴勒斯坦革命的火花”。时任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向阿拉法特陵墓敬献花圈。
2021年11月11日,在约旦河西岸城市希伯仑附近的哈勒侯勒,人们参加纪念阿拉法特逝世17周年的活动。
所获荣誉
个人生活
阿拉法特早年有过两次不成功的恋爱。第一次是在开罗大学读书时,向一名女孩求婚,遭到其父母拒绝。第二次恋情是在约旦,与一名黑发女孩一见钟情。但由于他全身心投入对抗以色列的斗争,怕耽误女孩的青春,就主动终止了来往。1971年,阿拉法特与一名叫做娜达·亚斯鲁在贝鲁特相遇,两人很快就堕入了爱河不能自拔。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由于娜达和交战的双方都有深厚的友谊,她承担起了斡旋的重任,一天夜里她刚参加完会议,从位于贝鲁特的南京总统府返回住处时被人暗杀。阿拉法特得知消息后痛不欲生。
1988年,60岁的阿拉法特与41岁的苏哈·阿拉法特突尼斯巴解总部相识。苏哈1964年6月17日出生于耶路撒冷王国的一个名门望族之家。父母均为巴勒斯坦人,信希腊东正教。她父亲达乌德·塔维勒是一位富有的银行家;母亲丽蒙达·达乌德是一位著名的巴勒斯坦女战士,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创办了巴勒斯坦人的第一家通讯社。苏哈的童年在约旦河西岸的耶路撒冷、纳布卢斯拉姆安拉度过。她在拉姆安拉的国民学校念完高中后,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选送去法国巴黎的苏尔本大学深造,取得了外语毕业证书,并获得了政治学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她在巴黎从事了两年新闻工作。1989年阿拉法特访问法国,正好由苏哈负责礼宾和翻译工作,金发披肩、聪明活泼的苏哈给阿拉法特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此后,苏哈离开了巴黎,开始为阿拉法特总统做机要通讯工作,1988年开始在阿拉法特总统身边担任经济顾问。
1991年秋天,当时已经62岁的阿拉法特与28岁的苏哈举行了秘密婚礼。婚后阿拉法特和妻子聚少离多,苏哈每天都在为阿拉法特的安全担心。阿拉法特行踪不定,为了保密、防止遭人暗算,他很少与苏哈联系。1995年,苏哈在巴黎一家美国医院生下了女儿,取名扎赫瓦,是为了纪念阿拉法特的母亲。
参考资料
求和勇士:阿拉法特.央视网.2023-10-01
获得诺贝尔奖的阿拉伯人.中国驻埃及大使馆.2023-10-05
阿拉法特生平.青岛新闻网.2023-10-05
阿拉法特生平.央视网.2023-10-04
永远的战士阿拉法特.新浪网.2023-10-04
巴勒斯坦国家概况.中国人大网.2023-10-20
亚西尔·阿拉法特.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下).2023-10-05
带着橄榄枝的自由战士.青岛新闻网.2023-10-20
阿拉法特走了(图).荆楚网.2023-10-04
阿拉法特死亡迷局.现代快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2023-10-04
老战士阿拉法特.《三联生活周刊》.2023-10-04
阿翁难忘的5名以总理.新浪网.2023-10-05
阿拉法特:自由战士(图).荆楚网.2023-10-05
阿拉法特印象记.新浪新闻.2023-10-0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首次战斗
建立法塔赫
一战成名
联合国发声
建立巴勒斯坦国
主张和平
当选主席
寻求支持
暮年遭软禁
病情恶化
与世长辞
死因调查
为政举措
军事
政治
外交
对华关系
对美关系
对以关系
对其他阿拉伯国家
人物评价
人物轶事
方格头巾
不刮胡须
传奇的“不死鸟”
后世纪念
纪念场所
纪念活动
所获荣誉
个人生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