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科尔文(1956年1月12日-2012年2月22日),英文名Marie Colvin,女,出生于
纽约长岛,毕业于
耶鲁大学英语文学专业,之后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
玛丽·科尔文报道过数场战争,包括
科索沃战争、
车臣战争、阿拉伯地区的动乱等,此外她曾亲历
埃及和
利比亚的变革,是第一个专访
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的西方记者。2001年,科尔文在
斯里兰卡国内战争中被榴弹片击中了眼睛、前胸,而后失去左眼。2012年2月22日,玛丽·科尔文在采访
叙利亚反对派时遭到炮击身亡。
玛丽·科尔文曾获得过外国记者协会“年度最佳记者”奖和国际妇女传媒基金会“勇气奖”,并于2001年和2020年两次获得
英国“最佳驻外记者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玛丽·科尔文于1956年1月12日生于
长岛牡蛎湾边上的
中产阶级家庭,在家里5个孩子中排行老大,父母是天主教徒和知识分子。玛丽·科尔文在
高中时曾在
油轮俱乐部打工挣钱,且她成绩优异,竞争过
国家奖学金,高中时期曾作为
交换生前往巴西。
1974年,玛丽·科尔文在高考中以优秀的表现获得面试老师的认可,进入
耶鲁大学攻读英语文学专业。在大四的一次研讨会上,科尔文被
美国20世纪新闻业的巅峰之——
广岛市遭
原子弹轰炸后情况的报道所震撼,决定投身新闻业。
成为记者
1978年,玛丽·科尔文毕业后在
美国合众国际社成为一名夜班记者,后成为合众国际社驻
纽约的警法记者,又于1984年成为合众国际社驻法国记者站站长,并在之后被提拔为巴黎记者站主任。但科尔文觉得合众国际社的报道“只注重事实,没有感情”,于1985年离开了合众社,转而加入
英国著名的《
星期日泰晤士报》。在那里,科尔文结识了一支驻外记者的精英团队,被他们从国外战场上发回的稿件所激励,因此申请成为一名战地记者。
战地记者
在1986年突袭
利比亚的
黄金峡谷行动后,玛丽·科尔文是第一个专访前利比亚最高领导人
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的西方记者。
1999年
东帝汶脱离
印度尼西亚的事引发了剧烈的冲突,印度尼西亚支持的武装组织包围了
联合国在当地的一个避难所,22名记者撤离全部撤离,只有玛丽·科尔文为保护这里1500名被围困的妇女和儿童坚守此处,并向世界进行报道新闻,直至四天后所有平民获救为止。
同一年的冬天,
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陷入战争,在那里采访的玛丽·科尔文跟着车臣反政府军队一起生活,她在极度的寒冷中徒步穿越
高加索山脉,还曾险些掉进冰水里淹死。晚上,她跟十几个车臣士兵挤在一起休息。有一次玛丽·科尔文睡到半夜被身下两枚
手榴弹硌醒。
2001年,在
斯里兰卡国内战争中,玛丽·科尔文深入到政府军和斯里兰卡内战交战区,被榴弹片击中了眼睛、前胸,失去左眼。之后科尔文甚至成为了俘虏,幸而被美国大使馆所救。之后玛丽·科尔文因为自己的假眼而烦恼而戴上了一只眼罩,这也成了她以后独特的个人标识。玛丽·科尔文的故事和照片被媒体报道,其报社还举办了英雄回归仪式,她因此收获了更多的大众关注。但这次经历使她染上战争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玛丽·科尔文开始
酗酒,后来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
2011年年初
利比亚政变时,
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在
的黎波里一家海滨餐馆里再次接受了她的采访。截至2012年,玛丽·科尔文采访卡扎菲的次数比全
英国记者还多。与此同时,叙利亚爆发大规模骚乱,随着战事不断升级,叙政府禁止外国记者进入。
2012年2月初,玛丽·科尔文隐藏在一辆越野赛车车顶上,成功潜入叙利亚境内,开始对
霍姆斯暴乱的报道。2月20日科尔文的母亲与《
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一名编辑联系上了玛丽·科尔文,希望科尔文能赶紧撤离。但科尔文坚持做完报道。
2月21日晚,玛丽·科尔文透过
卫星电话分别向
英国广播公司、Channel4、CNN及ITNNews等新闻台报道当地现况。她在她最后一次报道中说:“
叙利亚霍姆斯城里2.8万名平民,男人、妇女和孩子在炮火中绝望地寻求避难所,这是我见过的最惨的景象。”同时她还在
脸谱的个人主页上写道:“我感到很无助。天气也很冷!但我会继续跟踪报道(叙利亚动乱)。”
2012年2月22日,玛丽·科尔文在采访叙利亚反对派时遭到炮击身亡。一同死亡的还有法国《巴黎竞赛》杂志摄影师雷米·奥奇力克,另有三名记者受伤。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当天在国会表示哀悼。
葬礼
事发后红十字会将玛丽·科尔文的尸体运至
大马士革,继而转运
纽约。有两百位市民参加了科尔文的葬礼,有
斯里兰卡移民在葬礼上手持海报,称她是“无冕女王”。
个人生活
20世纪80年代末,在两伊战争前线,玛丽·科尔文认识了来自《
每日电讯报》的记者帕特里克·毕晓普。相识伊始,毕晓普得意洋洋地向她传授自己的各种战地本领,希望捕获她的芳心,之后两人成功结婚。但两年后两人婚姻破裂。玛丽·科尔文认为这是因为两人太专注于战争中的毁灭与死亡,以至于忽略了其他东西,甚至对方的存在。之后双方曾复婚,但最终未能继续这一段感情。
在与帕特里克·毕晓普第一次离婚期间,玛丽·科尔在报道
以色列和
巴勒斯坦在约旦河西岸发生的冲突时,遇到了
玻利维亚记者‧卡洛斯‧古木奇奥(Juan Carlos Gumucio)。他因报道本国的政治犯罪而被迫流亡,也擅长犀利的报道,两人很快坠入了爱河。但玛丽·科尔遭遇了两次流产,且古木奇奥患有
抑郁症,经常
酗酒,两人在一起没多久就选择离婚。
之后玛丽·科尔认识了在
乌干达长大的商人理查德·弗雷,两人组建了新的家庭。
荣誉奖项
相关作品
玛丽·科尔文死后,她的战地报道被辑录出版,名为《在前线:玛丽科尔文的新闻报道》。
由
马修·海涅曼导演,塔伦·艾格顿主演的
传记《
私人战争》,讲述了玛丽·科尔文的故事。
人物评价
她是少数敢在战区不坐防弹车出门的记者之一,因为搭乘出租车更容易深入了解当地人。玛丽没办法阻止战争,但却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了很多人。她失去了左眼,却无碍成为战争的见证人。——《经济观察网》
玛丽太像
格雷厄姆·格林小说里的人物了:固执己见,手指因吸烟熏成黄色,近乎荒唐地勇敢。——《
纽约客》专栏作家约翰·卡西迪
很难说科尔文的报道能反映完整的故事,但任何其他记者也无法做到。科尔文所从事的那种新闻赋予战争受害者向外界讲述他们苦难的力量,也赋予读者和观众们以力量,去发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那些被隐蔽的真相。——《
每日电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