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观(1364~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早年从
许姓,明洪武二十九年恢复
黄姓。池州府
贵池区清江金墩人。明代第一个连中三元者(另一人为
商辂),
中国历史上两个“六首状元”之一(另一人为
钱棨)。
黄观早年师从元末明初学者
黄冔,自幼勤学,从
秀才到状元,历经县试、
府试、院试、
乡试、
会试、
殿试均夺得第一,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此后历任
翰林院修撰、户部右侍郎等职。
建文元年(1399),
朱允炆朱允改旧制,黄观改侍郎为侍中,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
奏疏。
靖难之役后,黄观及其妻女投江殉难,
朱棣将其名从登科录上划去,剥去其状元名号。在万历年间才得以平反,补谥文贞。
后人为了纪念黄观一家,在
秦淮河岸边的夫子庙大石坝街建黄公祠,旁边的古桥也命名为黄公桥,即如今
文源桥的前身。
黄观书法极好,笔法古拙有致,潇洒从容。留世诗词有《送友》《早朝大明宫》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黄观1364年出生。黄观父亲年轻时家中贫苦,不得已入赘一户许姓人家,并随许姓,因此黄观出生后姓许,叫许观,后来黄观经皇帝恩准才复姓黄。黄观早年师从元末明初学者
黄冔,自幼勤学,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
六首状元
黄观自幼聪慧过人,且非常勤奋。参加的县考、府考、院考,每场都是“案首”(第一)。
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在
乡试中考中解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在
会试中考中会元。
洪武二十四年四月,黄观参加由
朱元璋亲发策问
殿试。因当时政局尚属稳定,但边患仍未消除,朱元璋意图对边境有一个长远的谋略,以保边防安全之策。殿试时,朱元璋据此以如何“制御戎狄,长治久安”为题试,问策黄观。黄观在策论中极力主张认为:“蛮夷之人,悍诈顽冥,很难以仁义结盟,应乘国内安定、兵力强盛之时,屯兵塞上,寓兵于农,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远戍之兵绝不可少,边境无虞。”深得朱皇帝赞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遂状元及第,授
翰林院修撰。后又迁当司宝郎,
洪武二十九年(1396),升任
礼部右侍郎(
正三品)等职。
建文元年(1399),
朱允炆朱允炆改旧制,黄观改侍郎为侍中,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
奏疏。因此,黄状元亦被称为侍中黄公。
惨遭灭门
建文4年(1402),太祖四子、
朱棣以“清君侧”之名从北京起兵发难,将侄儿朱允炆赶下台。在朱棣下令颁布的“奸臣”名单中,黄观被列为第六。期间,黄观在
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当船行至
安庆市下游罗刹矶时,得悉惠帝已死,燕王已即位,自知大势已去,乃投江自尽。
黄观死后,朱棣余怒未消,黄氏九族受诛,亲朋受监禁,戍者达百余人。并将黄观从登科录上划去,剥去其状元名号。
始得平反
万历24年(1596),
朱翊钧为黄观平反,补谥“文贞”,在黄观的家乡贵池上清溪建黄公祠,在县城重建状元坊,同时,在南京翠屏山建
衣冠冢,并在秦淮河畔黄观故居石坝街建庙祭祀。
主要作品
书法作品
黄观书法极好,笔法古拙有致,潇洒从容。但由于死后背负“奸臣”之名,著述手迹均遭朝廷禁毁封杀,因此书作流传极为少见。
诗词作品
《送友》
《早朝大明宫》
《水鉴楼》
《挟弹图》
《柏屏》
《咏湘竹箫》
人物争议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辛未科状元黄观“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的说法在科举史上一直是个谜团,不同的朝代、版本、专家均有争议。
由史料可知,黄观“连中二元”是不容置疑的,至于是否“连中三元”,关键就看其
乡试是否中过解元。明进士姜清著《姜氏秘史:卷3》记有:“是岁,(许观)领乡荐。明年
会试第一,人对御试策,大要以天 道福善祸淫之机、人事练兵讲武之法为言。高庙嘉之,擢状元及第,由翰林历尚宝司卿,礼部右侍郎。”明《太学志:黄观传》亦有:“
洪武甲子(1384年)贡入太学,是岁领乡荐,罹外艰。起复,仍入监,造诣日益深, 同舍推服。尝绘父母墓为图,携以自随,阅之泪辄下。
辛未(1391年)会试、廷试皆第一,拜
翰林院修撰。” 除此之外,很多明人笔记也记有黄观不曾“连中三元”之事,如明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81》载:“……辂,
浙江省解元也,本朝中三元者,惟辂一人。”王弘《山志》载:“有明一代……中三元者,
商辂一人耳。”
但也有许多资料有黄观“连中三元”的记载,明嘉靖年间工部尚书
雷礼的《国朝列卿记:卷43》载:“
洪武甲子(1384年),(观)应贡入太学,即发解京府……明年
会试第一。”明嘉靖
青州市解元、万历状元
焦竑《玉堂丛语:卷6》说:“状元曾登解元者十一人:黄观、
吴伯宗、
林环、
萧时中、
陈循、商辂、
柯潜、
彭教、
谢迁、
李旻、
杨维聪。”尤以清
赵翼《余丛考:卷28》记载最为详细:“《鸡窗剩言》记黄观洪武甲子南京解元,
辛未会试第一,廷对《御戎策》,太祖擢置状元,后殉
建文之难。亦见傅维麟《明书:忠节传》,则洪武中已有一人,不独
商辂也。”
据说黄观先后参加县考、府考、院考、
乡试、
会试、
殿试六次考试均获第一,时人称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史料对黄观的会试、殿试记录得较为详细,却忽略其乡试情况,其原因有三:
其一,
池州市在历史上建制多有变动,明初属直隶,明中后期属
南直隶,
清代为
江南省,后又属安徽省。
随着建制的变迁,池州人参加乡试的地点也在变化,明中后期各省在编撰
进士登科录时也会因此而忽略。不像
浙江省、
江西省等省,自元明以来,建制较稳定,记录也较详细。
其二,黄观特殊的人生经历容易造成史料的混淆和遗漏,他曾因“父赘许,从许姓”,后又因反抗
朱棣而被列为“奸臣”,因此
正史上记载较少,遗漏较多。况其族人多受牵连,后人凋零,无以为记。就连其参加
乡试的时间是“
洪武甲子”还是“岁庚午”,正史、野史都存争论。
其三,黄观参加科举考试的时间在明初洪武年问,那时
科举制度还不太完善,甚至出现了“乡试三年连考”的局面,究其原因,乃是洪武初年,科举制度初创,乡试时间并未严格执行,甚至有些随意。这也许就是造成当时的乡试解元不受重视,很难在正史上留名的原因。
轶事典故
黄观酷爱读书,其老师为元末学者翰林待制
黄冔。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黄观以
贡生的身份入太学。八月,参加
乡试的考试,获得第一名,中“解元”。次年应
会试,又得了第一名,中“会元”。同年,参加由
朱元璋亲发策问的
殿试,再次获得第一名,中“状元”。这样,明代第一个连中三元的读书人诞生了。
黄观在
洪武、
建文两朝官运亨通,得到两代帝王的赏识。中状元后,在
翰林院任修撰,并讲学于
东宫。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升任为
礼部右侍郎。1398年,
朱允炆即位,黄观与
方孝孺、
黄子澄等都成为建文帝颇为倚重的股肱之臣。但
靖难之役朱棣即位后,拟定了一份50多人的“奸臣”名单,黄观名列第六。因有传言称传国玺在黄观处,朱棣命人抄了黄观的家,将黄妻
翁姓和两个女儿发配给象奴为妻。翁氏寻机带着女儿和家人投河自尽,黄观闻讯也跳江为建文帝殉难了。朱棣命人删改登科录,把黄观的名字划掉,剥去其状元名号。
研究书目
后世纪念
黄观坟冢
据明代《南京都察院志》记载,明宣德年间,黄观尚未得到朝廷平反时,便有人在南京黄观故居石坝街附近为其立祠,以土地庙为掩饰,暗中祭祀这位志士。清人
顾炎武曾来参,留下《黄侍中祠》一诗:侍中祠下水奔浑,有客悲歌叩郭门。古木夜交贞女冢,光风春返大夫魂。先朝侍从多忠节,当代科名一状元。莫道河山今便改,国于天地镇长存。
《明史列传》中记载:相传当初翁氏投水时,曾呕血于桥旁的一块大石头上,血迹在石上形成翁氏影像,阴雨天就会显现,泼上水,影像更加清楚,显愁惨之状。《秦淮古今大观》一书在叙述这段历史时说:这块石头被移置到
利涉桥左畔的黄公祠中,取名为“翁夫人血影石”。为纪念翁氏之忠节,淮清桥畔曾建有青溪忠节祠。
明万历年间,黄观第7
世孙黄国梁开始在盐城南门第八营安家落户,建黄氏宗祠,立黄观墓。
文源桥
夫子庙泮池东边有座桥,叫文源桥。桥名是1997年采纳一位学者的建议后改的,此前叫白鹭桥。不过,白鹭桥也不是原来的桥名,是1966年重建后才用的,这之前叫黄公桥,以纪念黄观而命名。叫黄公桥时,它还是一座木桥。1986年此桥整修时人们发掘出一块“大清同治八年(1869年)仲秋月重刊”的《黄文贞公传》石碑,这块碑原来就立在黄公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