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是集
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运动方式,数百年来已衍生出杨、武、吴、孙等诸多流派。陈氏太极拳传人对于“拳”的理解是指用心对事物权衡,知道孰轻孰重,用在人身体上即通过阴阳调和、动态平衡的方式来保持健康。
明洪武七年,陈卜为保卫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陈氏太极拳由此而来。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根据祖传之拳术,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创立了陈氏太极拳。1984年,陈氏太极拳传人打破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祖训门规,开始开门接徒,使太极拳运动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武协和中国民协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挂牌,确认其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
陈氏太极拳的拳械套路有:
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种推手法。器械有: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
双锏、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拳法特点为: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松活弹抖,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连绵不断,一气呵成。代表人物有陈长兴、
陈有本、陈鑫、
陈发科、陈天成、
陈正雷、朱天才、
王西安等人。
陈氏太极拳的训练可以使人体增强免疫力、增强肌肉力量,激发人体的潜能和活力,提高生活质量等。在2006年,陈氏太极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5月,陈氏太极拳被列入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历史沿革
起源
明洪武五年,
朱元璋下令由山西洪洞向河南怀庆属地移民。在移民中有一位青年叫
陈卜,祖籍在
泽州东土河村,年幼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
洪洞县;后来,与妻儿进入移民队伍,在
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定居,并将此地取名为陈卜庄。
明洪武七年,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陈氏太极拳由此而来。之后,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三面环沟,改名为陈家沟。
1711年之前陈氏家史没有文字记载,只有口传。直到陈氏十世祖陈庚在1711年为陈卜立碑,才简单记述了陈卜的史实。但是时间相距已经有300余年,对其中间的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的记述多有疏漏,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具体文字记载,是从陈王廷才开始有的。
创立
明末
清代时期,
温县人
陈王廷是明末的文生和清初的武庠生,曾经只身闯玉带山,劲阻
登封市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朝在
山东省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后来在108式长拳的基础上,
陈王廷结合了五行阴阳学说、经络学说以及中医理论并受到道家、
儒家、兵家等多派思想精华的启迪形成了太极拳理论;在技术实战中,创立了陈氏太极拳。
传承
在陈家沟时,太极拳一直是被保密的,只有陈氏家族的人才可以学习。直到第六代传人
陈长兴(1771年—1853年),他总结、发展了陈氏太极拳的知识,编制了陈氏太极拳大架,并传授给了
杨露禅,为杨氏太极拳创始人。与其同一时代的还有
陈有本(1780年—1858年),自幼习拳,功底深厚,是陈氏太极拳小架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传播者。此后,全国逐渐出现了杨氏、武氏、吴氏、孙氏、和氏等多种太极拳流派。
第八代传人
陈鑫(1849年—1929年),历时12年编写了《
陈氏太极拳图说》,于1933年由开封开明书局出版。促进了陈氏太极拳的发扬光大。19世纪80年代,第十七代传人
陈发科,将其带入京城,从此,陈氏太极拳才逐步走向社会。
1984年,陈氏太极拳传人打破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祖训门规,开始开门接徒,使太极拳运动迅速发展。
2007年,
温县被中国武协、民协正式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和“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
功法特点
主要特点
陈氏太极拳运动是在大脑支配下的“意”“气”“形”运动。外形上表现为,刚柔相济、快慢相间、上下相随、内外兼修、轻灵沉稳,动作以弧形曲线为基础。内在运行上体现为,用意不用力、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劲统领全身。
基本功法
练法
太极拳是以棚、捋、挤、按、採、、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园活不滞,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一体。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刚柔相机济,发劲完整。
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发力,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觉,来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做出反应,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机应变。
陈式太极拳的训练原则和练法是在太极拳的练法基础上,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则,借力制动,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总论
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
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妙手一看一太极,空空迎化归乌有。
注:陈鑫版本
拳式
陈氏太极拳的拳式有:金刚捣碓、揽擦衣、单鞭、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斜行拗步、演手肱锤、庇身锤、金鸡独立、朝天蹬、倒卷红、十字脚(又名十字靠)、指裆捶、青龙出水、铺地锦、上步七星、当头炮等诸式。陈式太极拳还有一个套路,名曰炮捶,动作比较激烈,但仍不失太极拳的特点。主要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
拳谱
中气贯足,精神百倍(十年用功,十年养气),临阵交战,切忌先进;如不得已,浅尝带引,静以待动,坚我壁垒。堂堂之阵,整整之旗,有备无患,让彼偷营;一引一进,奇正相生,佯输诈败,反败为攻。一引即进,转(转者,从引而忽转之)进如风,进至七分,疾速停顿。兵行诡计,严防后侵(前后皆是敌人),前后左右,俱要留心。进步莫迟,不直不遂,足随手运,圆转如神。忽上(手足向上)忽下(手足向下),或顺(用顺缠法,其劲顺)或逆(用倒转法,其劲逆),日光普照,不落边际(以上是敌侵我)。大将临敌,无处不慎,任他围绕,一齐并进;斩将旗,霸王之真。太极至理,一言难尽,阴阳变化,存乎其人,稍涉虚伪(学思并用,须下实在功夫),妙理难寻(拳法有经有权,生机无穷,变化由我,不待思索)。
注:陈鑫版本。
拳械套路
陈氏太极拳现在所练的拳械套路有:
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种推手法。器械有: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
陈氏太极拳老架属于大架系列,是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在家传拳架的基础上,总结与编排而成。老架是以缠丝为轴心,古朴而无花架势。
陈氏太极拳小架原被称为新架。在陈发科所编的套路流传之后,逐称为小架。小架是陈氏十四世陈有本所创。此套路除去劲发于外的动作,把劲路涵于套路当中,蓄而待发。
陈氏太极拳新架属于大架系列,是陈氏十七世陈发科由
老架编排而成,经其子
陈照奎定型为新架。新架突出缠丝螺旋的动作,在套路上以松活弹抖、节节贯穿、胸腰运化、转关折叠的特点。
在陈氏太极拳中,套路与推手互为体用。习练套路,通过推手能够检验束身水平与意识修为的正确与否。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通俗的来讲,练套路如同生产,练推手如同质检,找出问题其中不足之处,然后再生产,再质检,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高追求。在练习推手中,需要以缠绕粘随为主,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则,借力制动,发劲制敌。
陈氏太极剑的套路是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陈氏太极剑的传统套路共五十八个动作,剑法多样,有劈、刺、撩、挂、点、崩、云、架、穿、提、扫、抹、带、斩、截、托等。有着快慢相间,以身带剑,灵活多变,强身健体等特点。也称为太极单剑。
太极双剑是陈式太极器械中的一种,由太极拳大师
陈照丕创编而成。套路中有各种刺、点、撩、挂等剑法,配合太极拳缠绕劲,动作灵活多变,腕力突出。
太极单刀又名十三刀。多以缠头裹脑主要动作为体系,加之劈、砍、挂、撩等刀法,结合步型、腿法、跳跃、翻转的太极拳步法,使套路结构美观大方,雄健有力,具有“练刀如猛虎”的气势。
太极双刀是短兵器的一种,整个套路除砍、劈、撩、挂等刀法外;同时刀法和太极拳身法、步法相结合,运用腰劲,练起来紧凑威武,协调一致。
代表人物
陈小旺
1945年生,温县陈家沟人,中国武术高级教练,7岁跟从父亲
陈照旭习练陈氏太极拳。200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氏太极拳)代表性
传承人。1980年调入河南省体委,从事专职武术训练和教学工作。1980年至1982年参加全国太极拳比赛,连续三年获得金牌;1985年代表中国队在西安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中获太极拳冠军。创编了两套简单易学的《陈氏十九势太极拳》《陈氏三十八势太极拳》。
陈正雷
1949年5月出生,
温县陈家沟人。200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陈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当选了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主要著作有《十段功法论》《
陈氏太极拳械汇宗》《陈氏太极拳养生功》《陈氏太极拳术》等,部分著作被译成日、英、法、韩、
西班牙等国文字,并在国外发行。2000年录制了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二路、单剑、推手、拳械欣赏修订版和陈氏太极拳新架一路、二路、养生功教学片,由
人民体育出版社和
黄河音像出版社出版。
王西安
1944年生,
温县人,国家武术高级教练,一级裁判员,陈家沟武术院院长;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极拳(陈氏太极拳)代表性
传承人。自幼随陈氏太极拳大师
陈照丕、
陈照奎学艺。1972年开始参加比赛,先后二十多次获得全国和
河南省太极拳套路和推手冠军。先后出版《陈氏太极拳老架》《陈氏太极拳推手技法》等多部专著及光盘,曾获得“国际太极拳大师”荣誉称号。
朱天才
1945年生,河南温县人,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极拳(陈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于1955年开始学习太极拳,1958年拜陈照丕为师,1973年拜陈照奎为师。曾任四届温县政协副主席,两届焦作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被誉为“国际太极拳教练”、“新加坡陈氏太极拳开山人”、“赴
韩国传授陈氏太极拳第一人”,并被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协会、武馆及高等院校聘为顾问或教授,著名职业武术家。编著了《陈家沟太极拳》《秘传陈家沟太极拳歌诀》等书及《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等多张光盘。
价值与影响
保健功能
练习陈氏太极拳可以使人体达到通筋活络、增强免疫力的目的,激发人体的潜能和活力,焕发精神面貌,从而起到保健身体的作用。例如:1、陈氏太极拳特有的缠丝劲训练,对关节周围的肌肉、关节韧带、关节囊也能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有疏通人体经络,提高循环系统功能的健身作用;2、陈氏太极拳独特的丹田内功和整体运动结合起来,可以使人体的脏腑得到自我按摩的健身作用,使小腹内的性腺系统及消化系统等功能得到改善;3、陈氏太极拳运动有开、合、虚、实与呼吸结合的要求,而这种动态变化,有助于保持胸部正常的活动幅度和肺的弹性;4、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副院长曹向阳发表的《陈氏太极拳对Ⅰ°腰椎滑脱症的影响研究》中表示,陈氏太极拳的训练在治疗Ⅰ°
腰椎滑脱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具备临床推广运用的价值。
重要影响
陈氏太极拳是一种适合生理的健身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影响,可以加强血液循环,减少体内淤血,改善消化作用和
新陈代谢的过程。可以适应多种人体慢性疾病的康复,对
神经衰弱、神经痛、
高血压、心脏病、肠胃病、
肝病、肾病、腰肌劳损、
类风湿性关节炎寒腿、
关节炎、
糖尿病等等都有良好的疗效,是一种养生保健运动。2022年开办的第六届中国陈家沟陈式太极拳国际交流大赛,促进了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传承与保护
传承创新
目前以中国为核心,以
韩国、东南亚、
澳大利亚、美国、
英国、
法国、
日本为中心,并逐渐向非洲、中美洲的国家地区渗透辐射的太极拳传播网络初现雏形。但因陈氏太极拳分支较多,具体弟子人数和在国外开设武馆的数量统计至今尚难确定。
保护措施
2006年,陈氏太极拳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焦作市温县被
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2017年9月,世界百城千万人太极拳展演活动在陈家沟启动,以“共享太极、共享健康”为理念,助推太极拳在世界范围的推广。2019年3月,河南太极拳学院项目开工仪式在温县隆重举行,开创了太极拳传承及传统武术发展新纪元,也象征着传统武术教育实现了由设置单一专业到成立专业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历史。2022年5月,陈氏太极拳被列入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Ⅵ—24。
竞技赛事
2019年,
宁德市陈氏太极拳研究会承办的
福建省2019年传统陈氏太极拳公开赛于宁德市体育中心综合馆举办。
2021年10月23日,
济宁市第十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陈式太极拳大赛在济宁体育中心综合馆举行,共有42支代表队近千名运动员参加4个大项、23个拳术器械小项的比赛。
2022年8月5日,第六届中国陈家沟陈式太极拳国际交流大赛所有赛事在紧张、友好的竞赛氛围中圆满完成。本届比赛共有近40支队伍200余名运动员参赛,当晚,大赛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于陈家沟太极全域剧场隆重举行。
2023年8月18日,第四届陈家沟印象“天才杯”太极拳交流大赛暨太极拳名家争霸赛于陈家沟太极拳国际交流中心盛大开幕,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海外代表队共65支900余名运动员参赛,他们在太极拳发源地同台交流技艺,切磋水平,共同演绎了一场太极盛会。2023年“精武杯”第二十一届太极拳械、传统武术比赛在2023年10月21—22日开赛,本次大赛是首度开设陈式太极拳专项比赛。
参考资料
太极拳历史.中国·焦作_太极拳官方网站.2023-11-01
王西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14
朱天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