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黄打非”是中国的一项执法活动,指扫除危害人们身心健康、污染社会文化环境的文化垃圾和打击非法出版物、侵权盗版出版物以及其他非法出版物。“扫黄打非”由中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领导。
1989年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中国开展全国范围的“扫黄”斗争。1989年8月,
中原地区整顿清理书报刊和音像市场工作小组成立。随后查处侵权盗版、打击非法报刊成为“扫黄打非”的新内容。从1995年起,保护知识产权成为“扫黄打非”工作的重要内容。,并连续5年将“扫黄”“打非”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起,净化互联网文化环境被纳入“扫黄打非”工作范围。到了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将“扫黄打非”写入工作报告。2014年,中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组织开展四个专项行动。随后在2016年开始深入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2019年整治学习类APP,2020年和2022年分别开展新风行动和清朗行动。
“扫黄打非” 以查处各类非法出版物和非法出版传播活动、扫除淫秽色情等文化垃圾、打击侵权盗版出版物和侵权盗版行为、打击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查处网上有害信息等为工作任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管理文化市场的成功模式,是确保
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的有效办法。“扫黄打非”不仅是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还对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广大青少年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定义及危害
定义
“扫黄”是指扫除有黄色内容的书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及网上淫秽色情信息等危害人们身心健康、污染社会文化环境的文化垃圾。
“打非”指打击非法出版物,即打击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破坏社会安定、危害国家安全、煽动民族分裂的出版物,侵权盗版出版物以及其他非法出版物。
危害
淫秽色情出版物、迷恋网络色情对青少年影响极大,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或工作。一些有组织的色情制造、传播者利用网络聊天室诱骗青少年进行犯罪行为,危害到青少年的人身安全甚至生命。
非法出版物会破坏
社会主义的稳定,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危害国家利益。非法出版物会侵犯作者和消费者的权益,同时加剧出版行业的不正当竞争,扰乱出版行业的秩序,影响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历史发展
启动到保护知识产权阶段
中国
改革开放后,一些娱乐场所变相从事色情服务,一些淫秽书画、音像制品也开始从境外流入国内。1989年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后,在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扫黄”斗争,对“扫黄”问题要“下决心、下力气抓出成效、决不手软”。1989年8月,中国整顿清理书报刊和音像市场工作小组成立(后续该小组调整为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随后查处侵权盗版、打击非法报刊成为“扫黄打非”的新内容。
1995年起,连续5年将“扫黄”“打非”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这一年起“扫黄打非”工作开始高举知识产权保护旗帜,中国先后加入《伯尔尼公约》等多个多边或双边的版权协议,保护知识产权成为“扫黄打非”工作的重要内容。如2006年中国开展了“反盗版
百日行动”,打击盗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后反盗版活动常态化,有效遏制了音像、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侵权盗版,促进了产业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
200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中,明确了
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拟定出版物市场“扫黄打非”的方针、政策和计划并组织实施;参与制订出版物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和出版物相关规划,并对出版物市场实施监督管理;查处或组织查处非法出版物和非法出版活动;组织、协调、指导“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和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工作等职责。
开始净化互联网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起,互联网日益普及,净化互联网文化环境也被纳入“扫黄打非”工作范围。2002年6月《
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颁布,对规范互联网出版的行业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一年后,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产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版权局、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决定在全国开展打击“私服”、“外挂”的专项治理行动。到了2007年,中国开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之后每年都会进行依法打击整治网络淫秽色情信息的专项行动,并将手机传播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也纳入打击范围。2011年11月中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与
中国科学院签署《关于开展互联网“扫黄打非”技术保障战略合作协议》,在网络“扫黄打非”领域开展合作。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将“扫黄打非”写入工作报告。为“扫黄打非”既指明了方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多方位净化阶段
2014年,
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分别开展了“清源2014”“净网2014”“秋风2014”和“固边2014”四个专项行动,打击范围覆盖出版物市场、互联网淫秽色情信息、“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案件以及反动出版物及宣传品的非法出版传播活动等,均取得了不同的成效。2015年开展了“护苗2015”专项行动,打击制售有害和非法少儿出版物及信息违法活动。
2016年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扫黄打非”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景点,维护基层文化安全和文化市场繁荣稳定。
到了2019年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
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开展了学习类App等移动应用程序专项整治行动,将查处教育App纳入低俗信息专项整治行动,作为专项行动工作重点进行部署。查处了“
互动作业”“
同学帮”等10余个违法违规平台,下架了200余款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应用。
进入2020年,中国又开展了“扫黄打非·新风”集中行动,以互联网为主战场,深入推进“净网2020”“护苗2020”“秋风2020”专项行动,对网络淫秽色情信息、非法有害少儿出版物及信息、新闻敲诈和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侵权盗版等四类问题进行清理打击。在“净网2020”专项行动中提到了重点整治网络直播平台通过色情低俗内容诱导打赏乱象。
在2022年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深入整治网上各类涉黄涉非问题,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2022年累计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5430余万条,下架移动应用程序420款,取消、关闭违法网站2.5万余家。
范围和内容
范围
扫黄打非的范围包括:书报刊市场、音像制品市场、电子出版物市场、软件市场、印刷、复印市场、娱乐市场、网络文化市场、广播电影电视市场、艺术品市场等。
内容
扫黄打非的具体内容包括:
组织机构
工作小组
中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隶属于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中央宣传部,由26个部门组成,包括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最高人民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安全部、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交通运输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海关总署、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邮政局、
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共北京市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
国铁集团等。
各地队伍
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地方工作组:
职责使命
“扫黄打非”严励打击非法有害出版传播活动,扫除淫秽色情等文化垃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维护新闻出版传播秩序、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坚定维护
意识形态安全,坚定维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持续营造奋发昂扬、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关法规
自1989年7月启动全面开展“扫黄打非”工作以来,中国颁布修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依法开展“扫黄打非”工作。
专项行动
打击线上线下有害出版物和有害信息,铲除制作传播有害出版物、有害信息的源头。2016年5月北京市
房山区以制定工作方案、集中开展清查、保持查堵工作高压态势三项举措推动“清源2016”专项行动开展。
2023年4月
石首市“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牵头,石首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石首市教育局、石首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等多部门联合开展“扫黄打非·清源2023”专项行动。
严厉打击网上制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坚决查处违法违规的互联网企业、机构和个人,倡导文明上网、绿色上网。
在“净网2022”行动中,查获了
盐城市“Huluwa平台”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安徽铜陵“1·26”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等网络传“黄”贩“黄”案件。
严厉打击非法有害的少儿出版物,集中整治中小学校园周边文化市场,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打造绿色、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护苗2022”行动中,查获浙江台州涉未成年人网络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江西上饶某公司违规提供未成年人网游服务案、
福州市某网络游戏未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案等涉侵犯未成年人权益案件。
打击假媒体、假记者站和假记者。清查各类非法报刊采编机构和非法互联网报刊。打击侵权盗版违法行为。严厉惩处利用非法学术性期刊或网站实施诈骗活动的行为。
2022年6月,
青海省召开“秋风2022”专题工作部署会,加大对辖区内各媒体、媒体驻地方机构和人员得巡查力度,以及互联网站新闻敲诈和假新闻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大对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的清理力度。
打击煽动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的出版。打击煽动极端主义、
恐怖主义思想的非法出版活动。打击宣扬邪教、
迷信等方面的出版物。
2015年8月,新疆喀什地区采取清查文化市场、整治印刷复制企业、堵截进境、加强网络监管等措施贯彻落实“扫黄打非·固边2015”专项行动。2022年7月,
平原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联合交通运输局、邮政局、汽车运输公司等单位对全县物流货运、快递行业邮寄出版物工作开展了“扫黄打非·固边”专项检查行动,防范和查堵不法分子利用物流快递渠道寄递非法出版物。
成就
打击成果
从1994 年底到 2002年5月,中国共收缴非法书刊1亿多册、非法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 3.2亿多件,查处案件5万余起。从2010年到2022年期间,中国共收缴各类违法出版物超过3.2亿件,查处案件超过15万起。
法制建设
自1989年7月以来,中国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关于“扫黄打非”工作的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完善了“扫黄打非”法治治理体系,增强了运用法律打击制黄、贩黄、侵权盗版和其他非法出版活动的力度、效果和可操作性,出版行业和文化市场管理方面法治建设日趋完备,对“扫黄打非”工作形成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发布了6部司法解释,其中1990年7月《关于办理淫秽物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规定》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扫黄”工作有了正式的法律遵循;1998年12月发布《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制黄、贩黄等非法出版活动明确纳入了刑事打击范畴。“两高”分别于2004年9月发布《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0年2月发布《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19年11月发布《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3部司法解释在依法开展打击网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工作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关于部分应取缔出版物认定标准的暂行规定》于1989年11月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于1990年9月7日审议通过,结束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关于著作权保护的专门法律,一年后著作权法实施条例颁布;1991年6月,国务院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1991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审议通过,明确规定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随后,《关于禁止‘买卖书号’的通知》于1993年10月发布、《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决定》于1994年7月审议通过、《关于实施激光数码储存片来源识别码(SID码)的通知》于1995年8月发出。
1997年3月,修订的刑法由第八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首次明确规定了有关侵犯著作权的刑事条款,规定侵犯著作权犯罪最高可判处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998年12月,《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这项解释增强了运用刑法打击非法出版活动的可操作性。2002年经过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出版管理条例》(2011年、2014年、2016年先后多次修订)、《印刷业管理条例》、《
音像制品管理条例》(2011年、2013年、2016年先后多次修订)、《
电影管理条例》等陆续出台,这些法律法规都对非法出版活动形成震慑。
举报热线
扫黄打非举报热线:12390
举报奖励
2018年10月31日中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联合印发了《
“扫黄打非”工作举报奖励办法》,对于符合条件的举报人举报的“扫黄打非”范围内的违法行为,给予1000元至最高60万元不等的奖励。
2019年3月中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发放2019年首批“扫黄打非”举报奖励金,来自北京、
浙江省、
黑龙江省、
四川省等地的10名举报有功人员,获得奖金50.68万元。其中对
辽宁省某销售侵权盗版图书案的举报人,根据涉案销售额,一次性奖励24万元。
2022年11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扫黄打非”办公室根据群众举报,分别查处一起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和一起未经许可擅自从事出版物发行业务案。这两起案件的举报人分别奖励1万
元和2千元。
意义
1.“扫黄打非”工作对维护国家安全和
意识形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非法出版物的基本特点就是歪曲历史、攻击
社会主义制度,挑拨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动摇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直接危害国家利益。“扫黄打非”工作通过对非法出版物的有力打击,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版权保护方面,中国用20多年赶上西方200年,中国有12个单位和个人在2008年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创意金奖,表彰中国在版权创造、版权保护方面所作的贡献。从2010年到2022年期间,中国共收缴各类违法出版物超过3.2亿件,并分别查获了涉案金额7亿余元的
枣庄市“12·03”制售非法出版物案、辽宁大连“8·29”涉嫌销售盗版图书案、
绍兴市“9·11”印制销售非法出版物案等制售出版物案件;查获了
平顶山市“8·02”侵犯著作权案、江苏徐州成某某等人侵犯著作权案等侵犯著作权案件。
2.“扫黄打非”工作保护了人民的利益。淫秽色情出版物泛滥对青少年影响极大,“扫黄打非”通过专项行动、设立举报热线和奖励基金等措施,查处、没收、销毁了大量淫秽色情等文化垃圾,净化了文化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实际上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从2020年到2022年,“扫黄打非”工作每年清理处置的有害不良信息超过1200余万条,查获了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羞羞漫画”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福建福州“2·12”制作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陕西咸阳“3·26”利用网络直播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等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并查获了北京某科技公司传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广播电视节目和网络信息案、北京“5·20”利用
视频网站传播涉幼淫秽物品案、湖南益阳“3·05”非法经营少儿类出版物案等涉及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案件。同时还查获了网络淫秽直播案、走私淫秽物品案等。
3.规范了文化市场的秩序。“扫黄打非”工作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为文化产业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2006年的“反盗版百日行动”之后,中国的音像出版和光盘制作厂快速发展起来,音像店销售正版的数量迅速提高了20%。
4.“扫黄打非”工作在文化市场管理方面探索出新的体制,并落实了严密的责任制度。“扫黄打非”工作由中央22个部门参与,各有关部门协调行动,从制造到运输、再到市场,形成一个协作机制。地方上也形成了属地负责、上下联动的机制,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政府依法组织、社会广泛参与的“扫黄打非”工作格局,有效防范了犯罪行为和文化垃圾的扩散,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影响。
评价
“扫黄打非”工作全面开展30年来,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服务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黄坤明评价)
“扫黄打非”战线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坚决打赢巩固主流思想舆论的大仗硬仗,营造天朗气清、昂扬向上的思想文化环境。(新华社评价)
各地“扫黄打非”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业务开展,加强网上有害信息清理,狠抓网下文化市场整治,严厉查处各类案件,大力营造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工作成效显著。(人民网评价)
从各地扫黄打非的情况看,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地方,进展顺利,收效显著。 扫黄打非绝不只是少数管理人员的事。它需要方方面面联合行动,协同作战,拿出十八般武艺来。尤其是要把力气花在文化事业的建设上,出版事业的繁荣上。建设也是“扫”,繁荣就是“打”。优秀的、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多了,感人的而不是公式化的文艺节目多了,黄毒和非法出版物就会无处藏身。(《邓伟志全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