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聿贤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震工程学家
胡聿贤(1922年10月-2023年10月30日),出生于北京,湖北武昌人,博士毕业于密歇根大学,198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国际著名地震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国家地震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国地震工程学的开拓者之一。
胡聿贤长期从事结构理论、地震工程学、强震地面运动和结构抗震理论及方法的研究。率先提出将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与地震工程学、社会科学相结合,将随机振动理论应用于地震工程领域,领导研究了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和震害的影响,提出了地震动估计的映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综合概率法,深入开展城市震害预测与防灾减灾研究,主持编制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科技成果为城市与工程抗震设防及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胡聿贤曾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1996年,胡聿贤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23年10月30日,胡聿贤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人物经历
早年教育
1922年10月,胡聿贤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门第。祖籍湖北武昌,幼年随家迁至武昌。作为兄弟六人中最小的一个,他幼时颇受父母宠爱,十分调皮。
胡聿贤讲述,念初一时,他课玩将军虫,被老师用教鞭打了手心。初二时国情动荡,胡聿贤逐渐用起功来。
1940年,胡聿贤考入南京的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先修班,一年后选读该校土木工程专业。
1944年,胡聿贤穿越日军封锁线,从南京辗转来到重庆,于194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完成大学学业。
留美深造
1946年,胡聿贤从交通大学毕业后,到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作,担任助教。
1948年8月,胡聿贤在上海乘坐美国总统轮船公司的戈登将军号轮船远赴美国留学,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1949年,胡聿贤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后来受聘担任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系研究助理,同时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木桁架桥上弦杆的稳定问题。
1952年,胡聿贤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受聘在纽约HNTB桥梁设计公司工作,担任高级设计工程师。同年与戴月棣女士结婚。
归心似箭
1952年,胡聿贤毕业时本欲回国,但当时美国实行了禁止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回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在家人一封封来信中,他感受到了百废待兴却又充满活力的新中国对人才的渴求,便毅然携妻带子踏上归程。
1955年,胡聿贤响与钱学森等十几位中青年学者同船回国。在这条船上他的幼子胡传朔度过了一周岁的生日,为了了庆贺他儿子的生日,同船的中国学者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派对"活动活跃了旅途中的气氛。1955年底,胡聿贤到达香港特别行政区
回国后,胡聿贤和妻子被分配到清华大学。尚未报到时,时任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现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刘恢先专程来京,邀请二人去该所工作。胡聿贤没有留恋一流高校的名声,与妻子冒着严寒前往哈尔滨市
开创地震工程学
1956年,胡聿贤到位于哈尔滨的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后改名工程力学研究所),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主持结构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从事结构理论和结构抗震研究工作。
1960年,胡聿贤的研究室转入地震工程研究,率先领导研究了场地条件对地震和震害的影响,主要结论已应用于中国抗震规范。此后他长期在这一领域内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和科学实践。
1979年,胡聿贤担任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同年胡聿贤应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彭津的邀请作为客座研究员进行合作研究。
1984年,胡聿贤担任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
1986年,胡聿贤调入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提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综合概率法将国际通用概率法与中国先进的地震预报法相结合,已为中国最新地震区划图所采用。
1991年,胡聿贤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6月,国家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中心成立,胡聿贤担任中心主任。
1999年,胡聿贤担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2006年,胡聿贤担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胡聿贤致力于地震学与工程学的结合,在中国开创了工程地震学。自20世纪60年代初率先领导研究了场地条件对地震和震害的影响,主要结论已应用于中原地区抗震规范。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综合概率法将国际通用概率法与中国先进的地震预报法相结合,已为中国最新地震区划图所采用。从烈度、距离或震级换算缺少地震记录地区设计地震动的方法已在中国重大工程的抗震设计中广泛采用。在中国首先将随机振动理论应用于地震工程。20世纪90年代又开展了城市震害预测与防灾减灾的研究。
学术论著
胡聿贤在国内外有关的杂志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主编论文报告吉集4本,这些著作合计达250多万。其代表性著作有:《地震工程学》(英文版)等,其中《地震工程学》获得1990年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地震工程学》改编后的英文版于1996年在美国出版 。该书被选作中国多所高校的研究生教材,被学生们称为地震工程“大百科全书”。
胡聿贤曾任《Earthquake Engineering \u0026 Structural Mechanics》和《Structural Safety》等国外期刊编委,《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地震学报》、《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中国地震》、《固体力学学报》、《工程力学》和《自然灾害学报》等国内期刊编委。
承担项目
胡聿贤曾主持了几十项重要的科研课题,负责了多项重要与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负责的工程项目包括:渤海海洋平台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动参数确定(此项目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连云港市核电厂厂址相关地震问题研究等项目。
胡聿贤一直强调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他先后参与广东河源新丰江大坝抗震加固方案的论证、长江三峡大坝温度应力场的初步分析、四川南部钢铁基地的选址和工程抗震、渤海油田三个场地的地震动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动参数的确定等重大工程项目的研究,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地震灾害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
科研成果奖励
胡聿贤主持承担的科研项目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次。
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胡聿贤先后培养了博士生30余人。
教育方式
胡聿贤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地震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胡聿贤会派自己的学生去中国国外学习新的技能,归国之后用于本学科的发展。胡聿贤还建议让工程学、地震学和地质学三个方面的专家,一起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
胡聿贤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问题,乐于讨论、敢于争论。他常常和学生们在办公室展开讨论,让他们开诚布公地发表见解,有时他们还会就一个学术问题开展几次集中讨论,使学生对问题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事件
回国当“小兵”
1955年,胡聿贤从美归国登船前,美国官员用略带讽刺的口吻说:“你回去要当将军了”。胡聿贤坚定地回答:“不,我回去只是当一名小兵。”随后,胡聿贤和妻子戴月棣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踏上归国的邮轮。同一艘邮轮上,还有钱学森、师昌绪等十多位赴美留学学者。
86岁请缨去汶川地震现场
2008年汶川地震时,86岁高龄的胡聿贤主动请缨去汶川地震现场。胡聿贤说:“你们不要担心我的身体,如果不让我去现场,我的科研生命就要结束了。”胡聿贤以86岁高龄出现在汶川地震现场指导工作。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社会任职
胡聿贤曾任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黑龙江省第五届政协副主席,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个人生活
兴趣爱好
胡聿贤的妻子戴月棣表示:胡聿贤喜欢看书,不论杂记、记事、文艺、武侠小说,几乎无所不看,特别喜欢鲁迅的杂文。除看书外,他还喜爱运动,喜欢打网球、乒乓、羽毛球,也喜欢游泳。也喜欢在电视上看各种球类比赛。他还喜欢下围棋、打桥牌、养花等。
胡聿贤为了保持强壮的体魄,坚持进行体育锻练。不分冬夏,他几乎每天坚持长跑,冲凉水澡。
家庭生活
1952年,胡聿贤与戴月棣女士结婚。
语录
在2003年出版的《地震工程—中国院士书系》一书中,胡聿贤在“个人小传”中表示:“在学术思想上,我似无特殊经验,但我深信要不断吸收新知识,实践与理论结合,抓住矛盾,锲而不舍。”
胡聿贤经常说,第一是勤奋努力,天资不可求,聪明则来自学习,不能存侥幸心理;第二是坚持,选定方向时要深思熟虑,选定后则要坚持;第三是虚心学习,兼听则聪,甚至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何况别人并非石,自己并非玉;第四是劳逸结合,适当休息。
“努力去做,就足够了。这就是最有价值的人生态度。”
人物评价
胡聿贤在中国首先将随机振动理论应用于地震工程,是中国地震工程学奠基人之一,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动估计、场地条件影响和震害估计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西安交通大学评)
胡聿贤为人正直,心胸豁达,作风朴实。他平易近人,喜欢和大家一起工作,以便随时交换意见。他以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治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哺育了几代学者。胡聿贤热爱祖国,热爱科学,长期活跃在地震工程与工程力学科学研究的前沿。(《中国科学报》评)
胡聿贤先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为人正直,心胸豁达,作风朴实,奖掖后人。他具有宽容的学术胸怀,又有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他的业绩和品德,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历程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崇高的科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胡聿贤先生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是献身祖国科研事业的一生!胡聿贤先生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中国地震局 评)
胡聿贤的妻子戴月棣在回忆录《相识相知六十年》中表示:“在家中,他是个好丈夫,也是个好父亲。“文革”中,我对有些事不能理解,他总是开导我,要胸襟开阔、豁达大度。半个多世纪来,我们从未有过大的争吵,一直生活在愉快和幸福中。”
中国科学报》评价胡聿贤:“他以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治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哺育了几代学者。”
在胡聿贤百岁诞辰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说,“我比胡先生小10岁,近年来每当我因为年迈心力不足,提不起精神的时候,看到比我大十岁的胡先生仍然每天精神抖擞地在院子里活动,自己就深感内疚,第二天就会在努力下床增加运动。”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刘爱文研究员向《中国科学报》回忆,1997年他到地球物理研究所读博士时,就被胡先生安排在自己的座位后面。“他特别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不愿独居一个办公室。他说跟大家在一起,他自己也觉得也年轻了,充满活力,而且工作交流也方便。”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孙振凯说:“胡聿贤先生就像洒在大地上的一缕阳光,用自己的力量照亮了后辈地震工程学者们。”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学部和院士.中国科学院.2023-11-02
胡聿贤.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2023-11-01
地震工程学“小兵”胡聿贤.今日头条.2023-11-01
技术科学部-胡聿贤.中国科学院学部.2023-11-01
胡聿贤:求索大地爱无垠.科学网.2023-11-01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所长.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3-11-01
两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23-11-01
百岁老人胡聿贤:地震工程学奠基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2023-11-01
痛悼!他走了,享年102岁.今日头条.2023-11-01
胡聿贤 | 地震工程学家.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2023-11-01
科研队伍-荣誉称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23-11-01
胡聿贤.西安交通大学.2023-11-0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教育
留美深造
归心似箭
开创地震工程学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学术论著
承担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
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教育方式
相关事件
回国当“小兵”
86岁请缨去汶川地震现场
荣誉奖项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兴趣爱好
家庭生活
语录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