町口岸是我国的国家一级口岸,面积为103平方公里,坐落于云南省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南部,与缅甸北部的
九谷市隔河相望,位于320国道的终点,是通往缅甸及东南亚的重要枢纽。地名“
畹町镇”源自傣语,意为“太阳当顶的地方”。该口岸的国门是第四代国门,建成于2019年,具有长36.35米、宽5.45米、高20.25米的规模。
畹町口岸是中国通往印度洋的国家级口岸,直线距离印度洋
皎漂港为650公里,而公路里程则为860公里。2023年一季度中缅边境畹町口岸累计验放出入境人员8.7万余人次,车辆6.7万余辆次车流量同比增长659%,累计进出口货物总量84.9万吨,货值超28.56亿元。
畹町镇是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国家级边境口岸城市的关键区域,也是中缅瑞丽—木姐边境经济合作区中的国际产业合作区之一。畹町作为全国首批粮食进口指定口岸、云南省唯一的“非即食性”冰鲜产品进口指定口岸、云南省首个进境食用水生动物陆路口岸,在口岸产业经济的发展方面具备独特而不可复制的优势条件。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中缅“人字型”经济走廊建设方面,畹町将发挥关键作用,连接南亚、东南亚,走向印度洋,成为通道枢纽、产业基地和交流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介
畹町,太阳当顶的地方
畹町,源自傣语中的“太阳当顶的地方”,象征着蒸蒸日上、如日中天的寓意。它位于国土面积10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国境线长达28.646公里,与缅甸仅有一条河流相隔,形成了与缅北重镇九谷市(棒赛)共存的独特景观,如同“一城两国”。畹町辖区包括一个镇和一个农场,总人口约1.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比42.3%。地理上,畹町的海拔差距相对较大,最高海拔为1675米,最低海拔为778米,而城区的海拔为830米。该地属于南亚
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年均相对湿度高达79%,森林覆盖率达到82%。
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
畹町镇,坐落于祖国西南边陲,位于云南省西部,隶属于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南部,是一座融合热带和
亚热带自然风光以及丰富边境民族特色的国际口岸城镇。
其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97°58′至98°10′,北纬24°02′至24°08′之间。东北与
芒市为邻,西北与瑞丽市勐卯镇隔江相望,东南与缅甸紧邻。畹町与缅甸九谷隔河相望,山水交融。总体而言,国境线长达28.646千米,总面积达103平方千米,其中坝区占14.2平方千米,山区则占据88.8平方千米。其地形多变,最高海拔达1675米,最低海拔为778米,而城区则位于海拔830米,整体森林覆盖率高达82%。
畹町镇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西南通往缅甸和东南亚国家的主要陆路通道,有着“滇西国门”的美誉。
此外,畹町作为
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口岸之一,地理位置处于“中华经济圈”、逐渐成熟的“东盟经济圈”以及崭露头角的“南亚经济圈”三者的结合部。这使得它成为进入亚太地区和印度洋、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口岸。畹町在中国国土上独具重要性,是通往南亚和东南亚的不可替代的国际陆港。
气候类型及特征
畹町镇位于靠近北回归线,其纬度相对较低,导致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量较大,使得该地区拥有丰富的
热能。由于山脉地形的有利走向,正好位于西南方向的暖湿气流的迎风坡上,因而雨量充沛。
受到纬度和地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畹町镇形成了南亚
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其气候表现出以下显著特征:
这种独特的气候特点使得畹町农作物的生长期相对较长,有助于植物吸收足够的光热。因此,畹町的水果具有较高的糖分含量,味道鲜美,成为特别美味的食品。
畹町的人口结构
畹町经济开发区包括畹町镇和畹町农场。畹町镇下辖芒棒、新合、
混板村三个村委会,以及民主街、建设路、和平和国防街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共有16个村民小组,分别是芒棒、
芒另村、回环、回龙、弄弄、广董、南帕冷、团结、和平、混板、弄片、索阳、芒满、法坡、华俄、立新。畹町农场则划分为8个生产队。
畹町镇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特色的小镇,目前居民主要包括汉族、
傣族、
景颇族、
德昂族等15个民族。其中,傣族、景颇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占据全镇人口的45%。傣族主要分布在河谷和平坝地区的
混板村、芒棒村委会;景颇族主要分布在弄弄、广董村民小组;而德昂族则主要分布在回环、芒另、芒棒、华俄村民小组。
截至2017年,
畹町镇的常住人口为12635人,其中男性6152人,女性6483人。农业人口为5364人,非农业人口为7271人,城镇化率为58%。具体而言,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3%,
傣族占42.5%,
景颇族占5.8%,
德昂族占3.4%,其他民族占2.7%。
历史沿革
畹町曾是一座英勇抗战的名镇,书写了震撼人心的抗战壮丽史诗。在“
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当时,由于日军封锁了我国与国际联系的陆海通道,为了恢复国际交通线,滇西地区的20万民众夜以继日地奋战,历时九个月,于1938年8月成功建成了一条被誉为“道路史上的奇迹”的
滇缅公路,这条路从畹町出发,畹町桥成为了承担历史责任的象征,拯救了炎黄子孙的未来。32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响应祖国召唤,回国参战。在日军的轰炸和热带疾病的折磨下,他们成功将大量国际援华物资由缅甸
仰光经畹町入境,通过滇缅公路源源不断地运往祖国抗日前线,使滇缅公路成为国际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唯一大通道。从1938年12月至1942年5月,这条公路共向国内输送了45万多吨的抗战物资,为国内的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持,也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
中原地区”的幻想。
在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并进攻缅甸,试图切断中国唯一的国际通道——
滇缅公路。为确保滇缅公路畅通,中国在1942年3月派遣10万
中国远征军由畹町出境,入缅协同英军作战,做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
1942年5月3日,
日寇铁蹄践踏畹町桥,
滇西大片国土随之沦陷。
1945年1月20日,中国军队将日寇赶出
畹町镇,举行了国土光复仪式,首次实现了国土光复。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史迪威将军指挥的中美盟军在距离畹町19公里的缅北小镇
芒友(105码)胜利会师,1月28日上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在芒友举行了盛大的会师典礼。同日下午,在畹町桥头,举行了盛况空前的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通车庆典,美国将军索尔登、陈纳德和中印公路总工程师皮柯将军参加了典礼。
1945年2月,中印输油管道经由畹町架通国内,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畹町镇独特的抗战文化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永远镇立于
中原地区人民的心中。
直到1950年4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畹町桥头插上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宣告云南全境解放,标志着我国大陆上的三年
解放战争全面获得胜利。
1956年12月15日,周恩来总理和缅甸总理吴巴瑞由畹町桥步行回国后到
芒市参加中缅边民联欢大会,这是周总理外交生涯中唯一一次步行回国的经历。
此次外交活动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国际封锁,树立了和平外交的光辉典范,从此,
畹町镇成为了新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畹町桥成为了中缅两国友好往来、通商互市、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口。 1993年12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在视察畹町口岸时,听到驻地党委政府和畹町边检站官兵的介绍后说:“畹町不仅是边境贸易的窗口,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1951年10月14日,由
云南省边防局5名干部和第十八军18名实习工作队员共23人组成边防工作队,到畹町组建了“云南省边防局畹町边防检查站”,畹町边防检查站正式成立,并于当月24日开始边防检查业务。
1952年初,国家设立县级
畹町镇镇,成为全国唯一的县级镇,同年8月17日畹町被批准为新中国首批国家一类口岸。
1953年4月,“云南省边防局畹町边防检查站”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畹町边防检查站”。
建站以来,畹町边检站领导体制大小经过十余次变更。1986年7月至2018年隶属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云南省边防总队建制领导。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
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畹町作为当时重要的国际通道,率先和缅方开展边民互市和边境小额贸易。大批东南亚华侨通过
畹町镇口岸到国内探亲访友、投资经商,国内各大公司企业纷纷到这里开设商号、设立办事处,畹町一时成为祖国大西南最具吸引力的商贸城。
同时,
畹町镇在全国率先开展边境小额贸易,探索出“一口岸多通道”“边民互市”等边贸模式,获得了“全国边贸看云南,云南边贸看畹町”的美誉。 1992年,国家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把畹町确定为沿边14个开放城市之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
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畹町镇作为当时重要的国际通道,率先和缅方开展边民互市和边境小额贸易。大批东南亚华侨通过
畹町镇口岸到国内探亲访友、投资经商,国内各大公司企业纷纷到这里开设商号、设立办事处,畹町一时成为祖国大西南最具吸引力的商贸城。
同时,
畹町镇在全国率先开展边境小额贸易,探索出“一口岸多通道”“边民互市”等边贸模式,获得了“全国边贸看云南,云南边贸看畹町”的美誉。
1992年,国家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把畹町确定为沿边14个开放城市之一。
199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
畹町镇成为全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五个边境城市之一,迎来了第二次大发展。大批来自东南亚和
中原地区国内各地的商人来到
畹町镇淘金。那时的畹町,车水马龙、商号林立,被称为“小香港”。
改革开放以来,无数中外游客到畹町口岸观光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1985年到1995年,这10年是畹町发展的高峰期,
外贸企业数量最多时曾达200多家。
1989年畹町边贸进出口总额达2.33亿元,是1978年的148.4倍;1995年畹町边贸进出口总值突破了4亿元,出入境人数达130多万人次。中国的机电、纺织、百货、药品大量从畹町出口缅甸,缅甸的农副产品、海产品、木材大量从畹町口岸进口中国。
畹町镇也是一座富有外交历史的名镇,记录了中缅胞波友谊的佳话。畹町桥见证了中缅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胞波情谊,陈毅老先生曾在《赠缅甸友人》一诗中用“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表达了中缅胞波情谊。在1954年,为打破西方大国的外交封锁,周恩来总理与印度前总理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缅甸前总理
吴努共同提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切实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缅双方决定在中缅边境举行旨在推进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边民联欢大会。畹町还是一座商贸名镇,见证了沿边
改革开放和商贾云集的边贸繁荣。历史上,畹町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驿站,自
西汉、
东汉及明清时期便是商人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在改革开放初期,畹町作为中缅贸易的先锋,率先开展了边境小额贸易,探索了“一口岸多通道”、“边民互市”等边贸模式,树立了“全国边贸看云南,云南边贸看畹町”的良好声誉。
路网概况
畹町镇位于东北与潞西市(芒市)接壤,南临缅甸九谷市,西北与
瑞丽市的姐勒隔江相望。该地区东部通达广董通道,中部设有畹町口岸,而西部则有芒满通道。这些东、西通道以及中部口岸的公路都与亚太交通相连接。
截至2011年,
畹町镇拥有5条县乡级公路,总长达53.2千米,设有2个客运站,每日提供12班次的客运服务。乡村公路通达率达到100%,客运总量为8.3万人次,货运总量达10.8万吨。镇区的道路总长度为6.9千米,铺装面积达6.95万平方米。此外,畹町镇还拥有3座城市桥梁,总长度为0.3千米。
畹町口岸是中国新成立后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口岸之一,坐落于“中华经济圈”、逐渐成熟的“东盟经济圈”和新兴的“南亚经济圈”三者交汇的重要位置。这里是连接亚太地区和印度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重要门户,也是中国通往南亚和东南亚不可或缺的重要国际陆港。
运营模式
作为中缅贸易最繁忙的进出口水果交易口岸,畹町口岸(芒满通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不断提高通关效率。该口岸设立了专用窗口和绿色通道,主要针对符合条件的产品,如鲜花、水果和生鲜商品,实施了“免到场查验”和“附条件提离”政策。这意味着只需到场报关即可实现即时查验和快速放行,边民互市的申报时间缩短了约1小时,而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更是平均仅需30分钟完成报关手续。
截至2023年上半年,畹町口岸的累计出入境货运量达到约108万吨,货值约79亿元。这反映出口岸在提高通关效率的同时,也在促进中缅贸易的稳步增长。
特色与价值
畹町口岸国门
畹町口岸的国门是第四代,于2019年建成,其尺寸为长36.35米、宽5.45米、高20.25米。这座国门采用"门"字造型,蕴含着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展现了大国的雄伟威严。如今,畹町口岸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与缅甸以及东南亚诸国之间重要的贸易通道,为促进跨境贸易提供了便捷的通关条件。
畹町桥
在国门附近的界河上,有一座备受瞩目的两国界桥——畹町桥。该桥始建于1938年,当时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中原地区与国际往来的唯一陆上通道。这座桥横跨界河,历史悠久,见证了时代变迁与两国之间的交流往来。
旅游景点
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重点镇、云南十大名镇、云南省特色旅游小镇、云南省红色旅游村镇等称号。
畹町镇吸引了众多东南亚的商人,使其成为美国、日本、法国、印度等国家化妆品、首饰、工艺品、农副产品和珠宝玉器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在畹町的南侧,横跨中缅交界的河上,矗立着一座著名的两国界桥——畹町桥。该桥建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是当时
中原地区与国际往来的唯一陆上通道的界河桥。这座桥的存在象征着畹町在地理和商贸上的重要性。
规划与发展
畹町,中国离印度洋最近的国家级陆路口岸
畹町口岸被视为中国通往印度洋的最安全、最便捷的国家级通道,直线距离
皎漂港只有650公里,而公路距离则为860公里。这里不仅是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核心,还是中缅瑞丽—木姐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国际产业合作区之一。作为全国首批粮食进口指定口岸、云南省唯一的“非即食性”冰鲜产品进口指定口岸以及云南省首个进境食用水生动物陆路口岸,
畹町镇在口岸产业经济发展方面具备独特且难以复制的优势条件。它将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中缅“人字型”经济走廊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连接南亚东南亚,成为通向印度洋的关键通道枢纽、产业基地和交流平台。
德宏州畹町口岸提级管理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计划升级畹町口岸,将其纳入州委和州政府的管理范围。该举措旨在充分发挥口岸所处位置的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优化服务、简化流程,引入“人工+机检”监管模式。
简化通关流程 提高通关效率
德宏州商务局局长李春涛介绍了州里创新的监管方式,强调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和通关效率的重要性。他表示,通过创新“人工+机检”监管模式,全面贯彻通关便捷政策,设置了“专用窗口”和“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产品实施了“免到场查验”和“附条件提离”的便利措施。这一创新手段不仅赋予高效而严密的监管,而且边民互市申报每票所需时间相较于之前缩短了约1小时,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完成报关的平均时间更是仅需30分钟。
为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出台了10条措施,建立了口岸通关问题整改的长效机制,全面梳理和规范了口岸收费,同时鼓励市场经营主体进行公平竞争。通过不断的改进和优化,芒满通道进口环节的收费项目从9项降至6项,进一步简化了流程,压缩了时间,减轻了税费负担,提高了口岸通关的能力。截至2023年5月,
全州县通关货运量从日均200辆次增长到1300辆次左右,口岸收费和通关流程已经全面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和模式。2023年以来,畹町口岸通关货物量已达到30多万吨,同比增长136%;日均进出口货运车辆达到600多辆次,其中进口货运车辆达到390多辆次,每天只运载西瓜、
香瓜、甘蔗等进口货物的车辆就有260多辆次进关。
优化营商环境 面对面服务企业
为提高口岸经济服务水平、改善营商环境等软环境,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商务局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签发畹町口岸首票RCEP原产地证书,为企业提供税收减免优惠,助力跨境贸易业主获益。利用智慧型、枢纽型口岸建设机遇,以清单化、项目化的方式推动口岸硬件设施建设,特别是通过
瑞丽市(含
畹町镇)智慧口岸建设项目,细化分解为17个子项目,总预算资金27.29亿元,分期分步实施,全面提升口岸功能。
建立健全机制 护航项目建设
畹町口岸采用“一口岸多通道”的运营模式,其中包括畹町—九谷桥、芒满通道、广董通道等三个通道,以促进与缅甸的贸易往来。特别是畹町口岸芒满通道,其直线距离到印度洋
皎漂港为650公里,公路里程为860公里。相较于从上海经海运—
马六甲海峡至缅甸皎漂港的方式,从上海—昆明—畹町陆路出境至缅甸皎漂港可减少约20天的时间。
从2023年1月1日开始,畹町口岸实施提级管理,由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商务局直接负责口岸事务,同时保持
瑞丽市的保障渠道不变,力度不减。同时,州级财政增加对口岸的支持,加大了投入力度。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高度重视畹町口岸的建设,并为其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相关方面制定了《畹町口岸提级管理总体方案》和《德宏州商务局畹町口岸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责及内设机构设置方案》等文件,明确了4个内设机构和8项主要职责。为了有效推进口岸建设,德宏州商务局成立了专门的工作专班,派遣了22名工作人员驻扎畹町口岸,负责相关工作。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023年实施边境口岸三年行动计划,共规划15个项目,总投资14.5亿元,占全省项目总数的23%。其中,畹町口岸的7个重点项目计划投资5.5826亿元,包括畹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目前,畹町芒满通道前置拦截作业区、芒满通道联检楼旅检通道、畹町口岸进口综合查验货场等3个项目已经开始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将畹町口岸打造成为现代陆路“智慧口岸”,推动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