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俄语:Крымская война),俄罗斯称之为东方战争(俄语:Восточная война),或“第九次俄土战争”。战争于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战争双方是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法国、英国、撒丁王国组成的联盟。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俄罗斯帝国不断扩张蚕食其领土,而英法倾向于保留
奥斯曼帝国以维持欧洲的力量平衡。当时奥斯曼帝国内一部分巴勒斯坦基督教徒关于圣地的归属问题产生分歧,法国宣布保护罗马天主教徒的权利,而俄罗斯宣布保护东正教的权利,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和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一世都拒绝让步,战争爆发。1853年7月,俄罗斯军队占领奥斯曼帝国宗主权下的多瑙河公国,英法开始支援奥斯曼帝国。同年11月,俄军在锡诺普海战中大败奥斯曼帝国舰队,次年1月,英法派舰队驶入
黑海,战争全面爆发。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英法联军于 1854年9月登陆克里米亚,并在阿尔玛河战役中击退俄军,俄军退守塞瓦斯托波尔城,被英法联军围困。俄军曾于10月25 日发动巴拉克拉瓦战役,但被联军击退。11月,俄军再次发起发动反击,主动出击英军在因克曼的基地,但也被联军击退。1855年,意大利撒丁王国向克里米亚派遣了一支远征军,与法国、
英国和
奥斯曼帝国一起参加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联军在城市周围部署重炮,开展全面轰炸,终于在1855年9月攻破塞瓦斯托波尔城,迫使
俄罗斯停战议和。1856年,《巴黎条约》签订,战争结束。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虽保住了在克里米亚的主权,但失去
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在本次战争中,开始大量使用了枪炮等工业制造的武器,后方军医院与铁路等作战概念出现,
电报的应用也促进了战地新闻情报的发展,对参战诸国均产生深远影响。
战争背景
东方问题
14 世纪兴起的奥斯曼人在经过一系列对外征战之后,逐渐建立了疆域达亚欧非三大洲的
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领有巴尔干半岛、
中东及
北非之大部分领土,西达
直布罗陀海峡,东抵
里海及
波斯湾,北及今之奥地利和
斯洛文尼亚,南及今苏丹与也门。但在17世纪之后,奥斯曼帝国停止扩张,国内外各种矛盾逐渐加剧。由于广大农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地方贵族的离心倾向和宫廷贵族的内讧争权,以及因侵略扩张政策而引起的持续数百年的与邻国的战争,奥斯曼帝国的实力开始走向衰落。
与此同时,位于奥斯曼帝国东北部的
俄罗斯帝国正在抓紧扩张的步伐。1695年,俄罗斯帝国意图向海洋进军,即向南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取
黑海出海口,向北从
瑞典手中争夺
波罗的海东岸的土地。【】虽然此时
奥斯曼帝国国力衰弱,与诸多
欧洲国家都存在矛盾与斗争,但欧洲列强互相牵制,均不愿让某一方单独占领奥斯曼帝国。同时,奥斯曼帝国保持着对黑海航行权的重视,不同意其他国家的船只航行在黑海的海面。因此俄罗斯帝国皇帝
彼得大帝决定亲自出兵
奥斯曼帝国的属国
克里米亚汗国,以夺取黑海东北部的亚速港,此次进攻拉开了历次俄土战争的序幕。
俄土纷争
从17世纪末起,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屡次爆发战争。在1695年至1699年的战争中,
俄罗斯帝国与
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卡罗维茨和约》,俄罗斯帝国取得了亚速港及其周边的一些地方。在1710至1711年的战争中,奥斯曼帝国击败俄罗斯帝国,夺回亚速港,俄罗斯帝国被迫解散
黑海舰队。在1768年至1774年的战争中,
俄罗斯击败奥斯曼帝国,两国签订《库楚克一凯纳吉条约》,俄国获得了亚速港和
黑海的一些地方,打通了黑海出海口,
克里米亚汗国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随后在1779年,奥斯曼帝国被迫承认俄国在克里米亚的统治权,克里米亚于1783 年直接并入
俄罗斯帝国。在1787年至1791年的战争中,两国签订了《
雅西和约》,
奥斯曼帝国正式确认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并把
布格河与德涅斯特之间的大片土地划分给了俄国。自此,俄国实现打通黑海出海口的愿望,并为其南下巴尔干打下了基础。
进入 19 世纪之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趋势更加明显,欧洲列强为瓜分
奥斯曼帝国而引发的东方问题局势更加复杂。1806 年,俄罗斯帝国再次发起战争,开始向巴尔干和
伊斯坦布尔海峡扩张,并最终吞并了比萨拉比亚地区,将俄罗斯帝国的边界推到了
普鲁特河与
多瑙河河口。1821年,
希腊为了摆脱奥斯曼帝国的控制,建立自己的国家,发动了
希腊独立战争。俄国以保护东正教徒的名义谴责奥斯曼军队对希腊人民和东正教徒的镇压行动,并和英法一起支持希腊独立运动。1828 年,俄国对奥斯曼帝国宣战,并将战场放在了巴尔干和高加索。1829 年夏,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越过巴尔干山,攻占
埃迪尔内,逼近奥斯曼帝国首都。在欧洲列强的调停下,两国于当年 4 月签订了《亚德里亚堡条约》。条约规定:
多瑙河三角洲、
黑海东岸和高加索的大片领土划归俄国。俄国
商船可自由通行于
土耳其海峡,商人可在
奥斯曼帝国境内自由经商。
塞尔维亚、
摩尔多瓦和
瓦拉几亚脱离奥斯曼帝国自治,由俄国进行保护。1831 年,埃及
总督阿里发动起义,攻占
叙利亚并打败奥斯曼军队。俄国利用奥斯曼帝国求助之机,和其签订了《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此后,
俄罗斯军舰不仅可以自由通过
伊斯坦布尔海峡和
达达尼尔海峡,俄罗斯帝国也取得了武装保护
奥斯曼帝国的权利。
1848年欧洲革命后,英法两国因拿破仑称帝产生矛盾,而
俄罗斯帝国国力强盛,皇帝
尼古拉一世意图称霸欧洲,于是提出了提出了与
英国瓜分
奥斯曼帝国的协议。
圣地争议
奥斯曼帝国治下巴勒斯坦的伯利恒是耶稣的诞生地,由
法国政府支持的天主教徒和由俄国政府支持的东正教徒一直在争夺着这一圣地的主导权。1852年,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将伯利恒教堂的钥匙交给了天主教徒,引起了
俄罗斯的不满。这一宗教问题因此转变为政治问题,俄法之间再起冲突,尼古拉一世以此为借口决定彻底解决东方问题。
1853年2月,尼古拉一世任命海军大臣缅施科夫为全权特使,率领一个由军人组成的代表团从
敖德萨启程前往
奥斯曼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以谈判为名向
奥斯曼帝国施加压力。缅施科夫在贝萨拉比亚举行了阅兵仪式,并在
塞瓦斯托波尔观看了俄国舰队的登陆演习。到达君士坦丁堡之后,缅施科夫向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提出了恢复东正教会管辖
伯利恒的权利,并要求奥斯曼帝国承认俄国保护其境内东正教徒的权利等要求。奥斯曼帝国拒绝了俄皇对东正教徒有保护权的要求,但答应在在
伯利恒问题上作出让步。
面对俄国对奥斯曼帝国的施压行为,英法两国作出反应。法国驻
伦敦大使同英国外交大臣缔结了一份秘密协定,双方同意在东方问题上步调一致。接着
英国代办罗斯
上校派遣舰队前往
马耳他岛,法国舰队也奉命开进了
希腊。在英法两国大使的支持下,
奥斯曼帝国拒绝了缅施科夫的最后通牒。1853年5月21日,缅施科夫率领使团离开
伊斯坦布尔市,22日俄国宣布与奥斯曼帝国断交。6月13日,英法两国舰队驶进贝西加湾。7月4日,俄军出兵占领
瓦拉几亚和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7月24日,英法出面调停,但最终失败。10月1日,奥斯曼帝国政府发布宣言,指出俄国破坏历次条约和占领
多瑙河各公国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宣战的理由,警告俄国必须在15天之内撤出占领区。此后,奥斯曼帝国向俄国宣战,克里米亚战争正式爆发。
战争过程
锡诺普海战
1853年10月,
俄罗斯帝国与
奥斯曼帝国均处于战略布置状态,以求在多瑙河下游及黑海区域取得相对有利的态势。10月28日,奥斯曼军队指挥官奥马尔·卢特菲帕夏率军渡过多瑙河。11月4日,奥马尔·卢特菲帕夏率领部队在奥尔特里查与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发生交战,俄军战败。
1853年11月30日,
俄罗斯帝国海军上将纳希莫夫率领俄国海军进入锡诺普港,发现了一支前往高加索的奥斯曼帝国舰队,便集中兵力发起攻击。俄方共出动6艘
战列舰和5艘小型战舰,经过四个小时的炮战后,俄国舰队摧毁了由 11 艘奥斯曼战舰(主要是护卫舰)组成的巡逻中队,并俘虏了
奥斯曼帝国的舰队司令奥斯曼帕夏,摧毁了奥斯曼军队的
防御工事,取得了锡诺普海战的胜利,俄国由此控制了
黑海的
制海权。
俄军掌控了
黑海的制海权后,对英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威胁。英国担心俄军继续占领奥斯曼帝国其他地区后,会进一步威胁到
英国在南亚的利益。同时,
尼古拉一世策划推翻
法国政府的行为也引发
法国反对。对
奥地利来说,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如果占领
多瑙河和
君士坦丁堡战役,也会使其陷入三面被围的处境。
全面爆发
1854年1月,英法舰队进入黑海,为
奥斯曼帝国的运输船队进行护航。一个月后,俄国宣布与英法断交,作为对两国舰队驶进黑海事件的回应。2月21日,
俄罗斯帝国宣布俄国与英法两国处于
战争状态。3月12日,英、法与奥斯曼帝国签订同盟条约,对奥斯曼帝国提供援助。3月27日至28日,法英两国先后向俄国宣战,
克里米亚半岛战争全面爆发。
1854年4月20日,
普鲁士王国与奥地利两国宣布中立并结为防御同盟。6月3日,奥地利在牙利、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边境地区陈兵八万,要求俄国立即从两公国撤军。俄国选择撤军,两公国被奥地利占领,战争出现缓和的态势,但英法继续对俄国保持敌对态度,意图争取更大的利益。8月,英法联军提出除俄罗斯撤军之外,解决冲突的四点要求:一是要求俄罗斯将放弃对多瑙河各公国的保护权,二是要求多瑙河将向外国商业开放,三是修订《海峡公约》中只允许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军舰进入黑海的条款,四是要求俄罗斯将放弃其代表东正教徒干涉奥斯曼帝国事务的权利。这些要求均被俄罗斯拒绝,包括奥地利在内的盟国同意英国和法国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以防止俄罗斯对奥斯曼帝国的进一步侵略。
英国和法国决定首先占领克里米亚。
阿尔玛之战
1854年9月,英法联军派出7个纵队,360艘舰船出航,同时每艘轮船牵引着两艘帆船。9月13日,舰队在叶夫帕托里亚湾抛锚停靠,500名海军陆战队员登陆并占领该镇,将该镇作为后方大本营。随后舰队继续向东航行,并在克里米亚西南海岸卡拉米塔湾的沙滩上登陆。由于
俄罗斯此前预计英法联军会在卡查登陆,所以并未在此设防,英法联军顺利于9月14日登陆。在随后的4天里,英法联军将所有物资、装备、马匹和
火炮运抵此地。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得到消息后在
塞瓦斯托波尔北部布防,等待英法联军的直接攻击。9月20日,英法联军抵达阿尔玛河,并与俄军展开交战。三个小时后,联军将俄军赶出阵地。此次战役联军损失3300人,俄军损失6000人,英法联军挫败了俄军阻截联军的企图。
巴拉克拉瓦战役
1854年9月25日,英军在巴拉克拉瓦,
法军在卡米施同时建立了港口设施,将重型火炮运上岸,并准备从南方包围塞瓦斯托波尔,俄军全部退到城内防守。此时俄军在塞瓦斯托波尔的驻军仅有三万多人,但英法联军缺乏情报,没有贸然发起进攻,俄军趁机加强要塞防御,并补充兵员。10月17日,英法联军在炮台准备就绪后,开始实行轰炸,53门
法国炮,73门
英国炮同时射击。英国准备在当天下午发起进攻,但被法军阻止,联军召开会议后决定次日进攻,但18日法军仍然没有做好进攻准备。19日,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将重炮转移到南部
防御工事,一举击败联军。
1854 年10月25日,俄军对巴拉克拉瓦东南部联军补给基地发起大规模进攻。战斗开始时,一大群俄罗斯骑兵向驻扎在卡迪科伊村以北的第 93 高地骑兵团发起冲锋。第 93 高地骑兵团指挥官科林·坎贝尔爵士没有采用传统的“方阵”击退骑兵的方法,而是让他的高地士兵形成两人纵深的单线阵型,使用新型米涅步枪对俄罗斯骑兵发起射击。而后联军的重型旅与俄罗斯骑兵发起肉搏战,将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击退。
联军指挥官拉格伦勋爵下令追击俄军,阻止俄军从从最近占领的高地堡垒中撤出。
英国副官路易斯·诺兰上尉得到指示后,命令卢坎勋爵出兵攻击炮兵。由于卢坎勋爵处于山谷中,无法确认具体要攻击的目标,于是向路易斯·诺兰在此确认。路易斯·诺兰指向他看到的第一个
俄罗斯炮台,但这个炮台却不是拉格伦勋爵本来要求攻击的位置。卢坎勋爵将错误的命令下达给
卡迪根伯爵,卡迪根伯爵带领轻装旅发起了冲锋。此次冲锋使700人的轻装旅伤亡278人,但也使俄军全面溃散。
因克曼战役
1854年11月5日晨,俄军在大雾中再次主动进攻英法联军。俄军指挥官索伊莫诺夫率领军队进攻位于因克曼附近的英军阵地,英军以步兵和炮兵的抵近射击应战。俄军将士兵散开后越过火力压制地带,对英军发起
白刃战,攻下英军1、2号多面堡。但由于另一支由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指挥官
德米特里·巴甫洛夫率领的部队没有按时到达,索伊莫诺夫部队在英军反攻下被迫撤退。巴甫洛夫部队赶到后,再次攻下英军2号多面堡。与此同时,俄军指挥官季莫费耶夫率领部队从
塞瓦斯托波尔另一侧攻击,牵制住法军大量兵力。
法军指挥官皮埃尔·约瑟夫·弗朗索瓦·博斯凯立刻调整策略,调动主力部队支援英军,将俄军击退回塞瓦斯托波尔城内。
塞瓦斯托波尔之围
因克曼战役失败后,俄军就被联军围困在塞瓦斯托波尔城中,双方僵持在塞瓦斯托波尔城下,俄国人既没法将联军赶出
克里米亚半岛,联军也无法攻克要塞。1854年3月2日,尼古拉斯一世患上
肺炎去世。
1855年4月,联军进行第二次全面轰炸,与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展开炮火对决,但随后没有进行地面攻击。5月24日,60艘船只满载 7000 名法国士兵、5000 名
奥斯曼帝国士兵和 3000 名英国士兵出发攻击塞瓦斯托波尔以东的刻赤市,试图在克里米亚开辟另一条战线并切断俄罗斯的补给。联军成功登陆,但并未能扩大战果。
随着更多的火炮建设完毕,联军于1855年6月18日对
塞瓦斯托波尔发起第一次总攻,成功袭击了马梅隆号,但对马拉科夫号的后续攻击遭遇失败。6月28日,拉格伦去世,两天后,联军指挥官帕维尔·纳希莫夫海军上将病倒,由于此次进攻双方损失惨重,联军与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借此机会签署了清除尸体的短期停战协议。
8月,俄军再次袭击巴拉克拉瓦基地,但以失败告终。此后,双方均加强修建步枪坑和防御阵地,没有发生大的冲突。9月5日,法军发动第六次大轰炸,并于9月8日成功占领马拉科夫堡垒,俄军防线溃散。与此同时,英国人攻占了位于
塞瓦斯托波尔市以南的俄罗斯防御城垛热丹。俄军放弃阵地,炸毁了火药库并向北撤退,塞瓦斯托波尔市于9月9日被联军占领。
多线交战
除了克里米亚战场外,
高加索地区和
波罗的海也是此次战争的重要战场。奥斯曼帝国军队是盟军在高加索战场对抗俄军的主力,但是在一开始并未得到英法两国的重视。在塞瓦斯托波尔拉锯战中,奥斯曼帝国一直想将自己在
克里米亚半岛半岛的军队调往高加索战场,以缓解俄军对卡尔斯的围攻。但英法均因各自的利益考虑而驳回了这一要求,最终使卡尔斯在 11 月被俄军攻克。波罗的海战场的主要作用是封锁和限制
俄罗斯,英法联军仅仅攻占了
芬兰沿海的一些小堡垒,摧毁了一些岛屿的防御体系。但是联军在波罗的海的行动,牵制了大量的俄国军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战场减轻了压力。
停战议和
1855 年9月,联军攻占塞瓦斯托波尔,俄军就此战败。此时
尼古拉一世已经逝世,俄国面临着财政危机和国内的骚乱。在国际形势方面,
瑞典和
普鲁士王国均对俄国提出意见,准备加入对俄作战行列。
奥地利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接受四点方案。1856 年1月15日,俄国决定接受奥地利提出的条件,并派出代表参加随后在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2月至3月,双方正式停战议和,签订《巴黎和约》,克里米亚战争至此结束。
战争结果
战后各方签订《巴黎和约》,
俄罗斯被迫同意
黑海的中立化,撤销
黑海舰队和
海军基地,并把卡尔斯还给
奥斯曼帝国以换取被联军占领的
克里米亚半岛和
塞瓦斯托波尔等城市。俄国失去对巴尔干地区的控制权,使俄国失去了在欧洲事务中的支配作用,结束了俄国充当东方问题主导者的局面。
战争伤亡
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伤亡有多种统计数据。在战争初结束时,学者宣称死亡人数为 165000 人,其中包括70000名
法国人,22000名
英国人,73000名
俄罗斯人。但这其中有104000 人不是在前线死亡,而是死于流行病和疾病,其中包括包括50000 名法国人,17000 名英国人、37500 名俄罗斯人。随着时间推移,俄罗斯历史学家下调了损失。英国学者奥兰多·费吉斯采信陆军部的估计,认为有 450015 名俄罗斯士兵在战争中死亡。虽然各方具体数字存在差异,但是学者一致认为俄罗斯在战争中伤亡最大,并且大部分士兵不是在战斗中死亡,而是由于缺乏护理而死亡。俄国为这场战争大约耗资约8亿
俄罗斯卢布,
反法西斯同盟耗资约6亿卢布。
政治影响
俄国影响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看到了农奴组成的军队与英国、法国
自由民组成的军队之间的差异,也见识到俄国军队的训练与武器同英法之间差距。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俄国
农奴制的落后,也促使俄国认识到农奴制改革的必要性,为新一任皇帝
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奠定了基础。随着后来俄国
资本主义力量的迅速发展,俄国将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和
中亚,开始侵占中国的大片领土。
俄国战败后,其担心位于北美的
阿拉斯加州属地被英国抢走,于是希望刚立国不久的
美国能出价接手,以牵制英国在北美的势力。最终美国以720万美元的代价获得阿拉斯加。
其他国家
奥斯曼帝国在战争前已经问题重重,克里米亚战争迫使奥斯曼帝国不得不向西方大规模举借
外债,其破产和外债管理处的建立让它不得不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更加依赖于西方列强。在英法等国的干涉下,奥斯曼帝国开始推行西方化的现代化改革,这一改革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
世俗化进程,但延缓了奥斯曼帝国崩溃瓦解的速度,使其在欧洲各国的利益纠纷和协调下坚持到20 世纪。
军事影响
武器革新
克里米亚战争被认为是第一次“现代”战争和第一次“工业”战争。
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是近代第一次堑壕战,也是第一次大规模堑壕战。克里米亚战争是近代科技战争的开端,是兵力兵器、军事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新式线膛步枪、蒸汽动力战舰、铁路、有线
电报等科技发明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新型武器的出现也加速了战术的革新。各国开始加速淘汰旧装备,摒弃滑膛式武器及木制帆力战舰,进行军备竞赛。
电报网络
由于电报的应用,军方得以在几个小时内将消息从遥远的战区传送到西欧各国首都。处于起步阶段的摄影技术也使消息变得可靠,加上新兴的平版印刷技术,使新闻插图等新的图像媒体使之成为可能。克里米亚战争全程使用图像实时报道,其被认为是现代战争报道的标志。
军事医疗
克里米亚战争中使用的先进武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使传统的军事医疗体系难以为继,以迅速抢救伤员、维持军队战斗力为目标的医疗保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女王陛下政府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在
土耳其建立“伦基伊医院”。这所战地医院经历了本土制造、实地勘察、战场搭建三个阶段,在不同规划阶段均由不同专业人士完成,这个过程完善了人事组织架构,使战场
公共卫生环境更加良好,对战争进程乃至后来的医院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争过程中,英国政府派遣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护士团前往克里米亚战争前线医院进行管理。南丁格尔通过控制感染和改善战地医院卫生状况,使肮脏混乱的病房变得清洁有序,使接受治疗的病例死亡率从 42%下降到 2%。同时,南丁格尔认为治愈心灵和治愈身体同等甚至更为重要,她提出照顾病人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医护工程,应当包括健康愉快的环境、适当的食物与各式心理辅导。同时南丁格尔发明了极地面积图(又称南丁格尔玫瑰图),用来说明野战医院病人死亡的季节性来源。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一系列经验,使得她进而提出陆军卫生改革计划,正式开展了
英国大规模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并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南丁格尔被认为是现代护理学的奠基人。
气象观测
1854年11月14日,当英法联军包围
塞瓦斯托波尔,陆战队准备在
黑海的巴拉克拉瓦港登陆时,风暴突然降临,最大风速超过每秒30米,使英法舰队损失惨重。事后法军作战部要求
法国巴黎天文台台长勒佛里埃研究这次风暴的来龙去脉。勒佛里埃写信给各国的天文、气象工作者,向他们收集1854年11月12日至11月16日的当地天气情报。
他依次把同一时间各地的气象情况填在一张图上,将不同时间的图联系起来分析,他判断查明黑海风暴来自
大西洋,自西向东横扫
欧洲。在11月12日和13日,已经先后影响
西班牙和法国。1855 年3月19日,勒佛里埃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说,假如组织
气象站网,用电报迅速把观测资料集中到一个地方,分析绘制成
天气图,就有可能推断出未来风暴的运行路径。于是在勒佛里埃的积极推动下,法国于1856 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
天气预报服务系统。
相关评价
美国经济历史学家谢帕德·克拉夫认为,这场战争不是深思熟虑的计划,也不是在压力下做出的仓促决定,这是政治家犯下的致命错误。它源于
拿破仑·波拿巴对威望的追求,尼古拉斯一世对控制海峡的渴望,以及他对欧洲列强可能反应的天真错误估计。
英国许多报纸刊物将
锡诺普海战形容为“骇人听闻的暴力行为”和“一场屠杀”。英国历史学家金莱克认为英国是被报纸煽动,同时受制于法国和
奥斯曼帝国外交手段的受害者。
英国历史学家麦卡勒姆指出克里米亚战争在发生时受到了英国民众的热情支持,但事后情绪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民众普遍认为这场战争是愚蠢和不必要的,并且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英国历史学家安德鲁·兰伯特和
德国历史学家温弗里德·鲍姆加特认为,英国参与这场战争是为了摧毁刚刚发展起来的
俄罗斯海军。一是因为俄国海军威胁到了
英国皇家海军的海洋控制权,二是俄国不仅向南扩张,并且一直向西欧扩张。
德国哲学家恩格斯认为克里米亚战争为俄国的内部历史、为本民族的思想界的运动及其社会舆论奠定了开端,这份社会舆论尽管还很微弱,但愈来愈不容人忽视。
德国哲学家
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克里米亚战争是由于俄国
沙皇错误估计了形势发展,连续采取了一系列不计后果的军事行动,加之自身若千重大的政治外交失误之后,才使得战争由一场
俄罗斯与奥斯曼之间稳操胜券的军事冲突,最终演变为一场多国参与、逐渐失控、空前惨烈的世纪大战。
相关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