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蝗
体色鲜绿带黄触角丝状的昆虫
棉蝗(Chondracris rosea)是直翅目剑角蝗科的一种昆虫,俗称大青蝗、蹬山倒。它的体形粗大,雄虫长43-56毫米,雌虫长56-81毫米。棉蝗的卵在土中越冬,次年6月孵化,8月成长为成虫。它们的身体呈青绿或黄绿色,体表有较密的绒毛和粗大的刻点。棉蝗的头部较大,头顶钝圆,颜面略向后倾斜,触角呈丝状。前胸背板粗糙,侧面观的上缘呈弧形,有3条横沟将其割断。前胸腹板具有向后倾斜的长圆锥状突起。头顶中部和前胸背板上有黄色纵纹。前翅呈青绿或黄绿色,后翅基部呈玫瑰红色。成虫和弱虫都会危害棉花、水稻、甘蔗、茶叶、竹子等作物。棉蝗广泛分布于亚洲,每年发生一代,卵块在土中越冬,交尾发生在7月至10月间。
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56-81毫米。体色鲜绿带黄,触角丝状,前胸背极中隆线凸起,淡黄色,两侧各具3条横沟。前翅长桨状,背面青绿色。后翅扇状,中部与基部淡紫红色。前足最短,中足略长,基节和腿节均绿色,胫节和附节呈淡紫色,后足腿节特别发达,青绿色,胫节细长,淡紫红色,其外向具两列刺。 
卵期:卵长椭圆形,稍弯曲,初产时黄色,数日后变为褐色,表面有网状浅刻纹。卵粒长达5.1-7毫米,宽1.8-2毫米,卵粒不规则地堆积于长圆柱状的卵块下半部,其上半部为乳白色泡状覆盖物。 
跳蝻:跳蝻6龄,极少数雌性7龄。体淡绿色。随着虫龄增长,翅芽及触角也增长。体前胸背板的中隆线甚高,3条横沟明显,且都割断中隆线。
物种对比
分布范围
棉蝗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爪哇、马鲁古群岛)、日本老挝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越南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安徽、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黑龙江省、湖北、吉林省辽宁省山东省四川省云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等地。
生活习性
成虫通常选择沙壤土幼林地,萌芽条较多、阳光充足的疏林地,与林中空地交接的林缘产卵。而土壤颗粒太细、质地黏重、通透性差的黏土或砖红壤土,不适于棉蝗产卵,因而这种贫瘠的土地极少发生蝗灾。营林集约度不高、幼林阶段、林中空地杂草多、疏残林、管理不善的萌芽林及林缘,是棉蝗发生成灾的主要场所。跳蝻食量较小,成虫食量大,无明显的群聚迁飞危害习性。
繁殖方法
棉蝗每年发生1代,其卵块在土中越冬。次年4月孵化为跳蝻,6-7月陆续羽化为成虫,7-10月交尾产卵。成虫交尾高峰期为7-8月,成虫寿命为35-45天。产卵高峰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产卵时用产卵瓣掘土成穴,穴深70-100毫米,将腹部完全插入土中完成产卵,每只雌性一次生产卵1-2块。成虫至10月下旬死亡。
寄主
棉、竹、甘蔗、香樟木柑橘椰子木麻黄等。此外还为害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粟、绿豆、豇豆、红薯、马铃薯、苎麻、蔬菜等。
物种危害
棉蝗主要为害桉树、其他林果木、农作物及禾本科杂草等。成虫、若虫取食叶片,啃食嫩枝树皮,被害严重者叶片被吃光,仅留叶柄或主脉,状如火烧;或主干枯死,影响生长甚至造成死亡。
防治方法
保护天敌:棉蝗的天敌主要有线虫芫菁美国白灯蛾螳螂、鸟类、蠼、麻蝇科、单枝虫霉菌等,天敌对害虫有一定控制作用,应加强保护和科学的利用。 
预防测报:对蝗灾的发生加强测报,重点是产卵集中的场所和低龄蝗蝻发生期,以指导防治。 
防治方法:①开垦林地周边荒地,消灭滋生地;人工挖卵及捕灭跳蝻。②抓紧在虫源地、蝗蝻第2龄群聚活动未上树前进行防治,可喷施50%辛硫磷乳油、90%敌百虫晶体等1000倍液,或喷施25%灭幼脲工号悬浮剂1000-1500倍液等,或用5%的敌百虫粉剂等。
养殖
棉蝗的养殖与飞蝗不要太一样,飞蝗的食草要求不高,只要是尖叶的青草就可以。而棉蝗就不是这样,对食物的要求很讲究,不喜欢的食物是绝对不会轻易下嘴的。所以很容易造成营养跟不上,发育的缓慢成活率下降,产量也就没了保证。
棉蝗一年只产生一代,在每年春天五月中下旬出土,刚出土的小棉蝗与飞蝗差不多,全身翠绿个头要比飞蝗略大,棉蝗大约10天褪一次皮为一龄,棉蝗共6龄在最后一次蜕皮羽化成为成虫。棉蝗在到了3龄的时候食量就会明显增大,这时一定要保证蝗虫的食物充足,到了棉蝗羽化后食量会惊人的大。棉蝗比较喜欢吃圆叶的草这与飞蝗就截然不同一定要注意最好不要喂它尖叶的草。
棉蝗属于散居型的蝗虫养殖,密度要小地方越宽敞越适合。平均每平米最多300--500只为宜,密度大了会产生相互撕咬的现象产生也因此影响产量,在喂食时最好先清洗一下草叶略空下水分,最好是草叶上稍带点水珠这样蝗虫再吃草食也保证了饮水的充足,喂前最好要把上次剩下的干草清除棚外,这样就会使蝗虫天天能吃到新鲜的青草。
棉蝗羽化后7天就到了性成熟,开始交尾大约再过7天就会产卵,产完卵后会自然死亡。
参考资料
中国竹木网 棉蝗2011-01-23.www.360zm.cn.2012-02-2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物种对比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繁殖方法
寄主
物种危害
防治方法
养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