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多黏菌素B
药品
硫酸多黏菌素B(Polymixin B sulfate),是一种多肽类抗生素。医保类型为乙类,主要用于治疗绿脓杆菌引起的败血症、创面感染和烧伤等,一次性负荷剂量为2.5毫克/公斤。具有肾毒性、神经毒性等多种不良反应与禁忌症。
自1947年从多粘芽孢杆菌中首次分离出多黏菌素以来,它就以对抗革兰阴性菌的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中。然而,由于其潜在的肾脏毒性和随后开发出的新型抗生素,多黏菌素的使用曾经出现过下降。但是,随着21世纪抗药性菌株的日益流行,有效的治疗选择变得越来越受限,多黏菌素因此作为一种重要的替代医疗,重新获得了临床上的关注。
硫酸多黏菌素B应严格掌握使用指征,通常不作为首选用药。其次,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超过10至14天,且在疗程中需要定期复查尿常规及肾功能。此外,肾功能不全者不宜选用该药物。
医学用途
适应证
多黏菌素类药物已很少用于全身治疗,主要是局部应用。硫酸多黏菌素B注射剂适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目前,在大多数情况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已被其他毒性较低的抗感染药物所替代。偶尔,对其他药物都耐药的菌株所致严重感染仍可考虑使用本品。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所致严重感染时,必要时可与其他抗感染药物联合使用。另外,本品也可用于治疗其他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多重耐药的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阴性菌严重感染,在无其他有效抗感染药物时,可以考虑使用本品。
用法与用量
成人
成人和2岁以上儿童每日1.5-2.5毫克/千克(1毫克相当于1万单位),分2到4次进行静脉滴注;将50毫克本品加入300-500毫升5%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1到1.5小时的静脉滴注。或者每日2.5毫克/千克,分4次进行肌内注射。
儿童
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每日1.5-2.5毫克/千克,分2次(1毫克=1万单位)。
制剂与规格
剂型:注射剂,制剂单位:瓶,规格:50万IU
药理机制
硫酸多黏菌素B,作为一类窄谱慢效杀菌剂,对于处于繁殖期和静止期的细菌均显示出杀菌效果。在这一类药物中,多黏菌素b的抗菌活性略高于多黏菌素e。硫酸多黏菌素B对包括大肠杆菌肠杆菌属中的克雷伯氏菌属绿脓杆菌在内的某些革兰阴性菌显示出较高的敏感性,同时对志贺氏菌属、沙门菌属等其他病原体也具备良好的敏感性。
硫酸多黏菌素B与利福平磺胺类药物及TMP(甲氧苄啶)合用时,可以产生协同的抗菌效果。其主要作用机制是破坏细菌的胞浆膜结构,类似于去垢剂的化学构造,通过亲水基团细胞外膜的磷脂相结合,破坏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细胞内重要物质的流失,进而引发细菌死亡。此外,硫酸多黏菌素B还能干扰细胞内核质和核糖体的功能。与两性霉素b四环素类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进一步增强其抗菌效果。
药代动力学
硫酸多黏菌素B50 mg肌注后,t max为2小时,Cmax为1-8 mg/L,个体差异大,血药浓度下降缓慢,在给药后8-12小时内血药浓度通常仍可测到。连续给药常出现体内药物蓄积现象,每日给药2.5 mg/kg,连续1周后的血药峰浓度可达15 mg/L。药物不易渗透到胸腔、关节腔和感染灶内,也难以进入脑脊液中。
硫酸多黏菌素B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硫酸多黏菌素B主要通过肾脏排泄,约60%的药物剂量会通过尿液排出。该药物不会通过胆汁排泄,未经尿液排出的药物可能会在体内组织中缓慢代谢。该药物的t代谢一半的时间约为6小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药物在体内积聚的情况,而无肾功能问题的患者的药物代谢一般的时间可能会长达2至3天。
风险与禁忌
不良反应
肾毒性
通常在用药后4天内显现,主要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和贫血。严重时可能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肾衰竭。停药后可部分恢复,但有些情况下可能需要长达12周的时间才能完全清除药物,血液透析可部分清除药物。
神经毒性
程度不同,轻者表现为头面部麻和多发性末梢神经炎,重者出现认知混乱、运动失调、可逆性神经肌肉麻等,停药后可消失。与剂量有关,多出现于手术后、合用麻醉药、镇静药或神经肌肉阻滞药以及患有低血钙、缺氧肾病者。新斯的明抢救无效,只能人工呼吸,剂可能有效。
过敏反应
包括癌痒、皮疹和药热等,吸入给药可引起哮喘。
其他
肌内注射可能导致局部疼痛,静脉给药可能引起静脉炎,可能诱发粒细胞减少症和肝毒性。在静脉应用多黏菌素B后,约有8%至15%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色素沉着的副作用。根据一项队列研究,大约15%的患者在开始使用多黏菌素B三天后会发现皮肤颜色发生变化,尤其是在面部和颈部区域更为常见。这种色素沉着并不会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且在一些患者中,停药后肤色有可能逐渐恢复。
这种色素沉着的机理可能与炎症过程中朗格汉斯细胞的增生、真皮层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过度表达、组胺的释放以及黑素细胞的活化有关。另外,多黏菌素B的其他潜在不良反应还包括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肌肉注射部位的剧烈疼痛、药物热荨麻疹静脉炎、腹泻以及雾化吸入后可能引起的气道肌肉痉挛等。
禁忌证及相对禁忌证
禁忌症
对多黏菌素或本品其他成分过敏者。
相对禁忌症
因多黏菌素的常见不良反应,以下情况属于相对禁忌证,需谨慎使用:1.孕妇避免应用;2.避免与筒箭毒碱肌肉松弛剂和其他神经毒性药物合用;3. 避免与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其他肾毒性药物合用。
耐药性
多黏菌素耐药性的异质性机制复杂,尚未被完全解明。目前主要识别出四种机制:首先是外膜脂多糖LPS)结构的修饰,这一过程改变了细菌的表面特性,减少了多黏菌素的结合位点。其次是广谱外排泵系统的活化,通过增强泵的作用,细菌能有效排除多黏菌素等抗生素。第三种机制涉及药物降解酶的产生,这些酶能分解多黏菌素,降低其有效性。最后,鲍曼不动杆菌绿脓杆菌的细菌异质性也会影响对多黏菌素的敏感性,这种异质性可能是由于在长期药物选择压力下基因或染色体发生变异所致。
注意事项
首先,应严格掌握使用指征,通常不作为首选用药。其次,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超过10至14天,且在疗程中需要定期复查尿常规及肾功能。此外,肾功能不全者不宜选用该药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该药物在妊娠期的用药安全性分级为局部、皮肤外用给药B。哺乳期用药对乳儿的风险无法排除,因此哺乳期妇女在使用该药物时应停止授乳。不推荐2岁以下儿童使用该药物。此外,该药物不可静脉注射,也不宜快速静脉滴注。最后,应用超过推荐剂量的本类药物可能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少尿和肾功能衰竭,腹膜透析不能清除药物,而血液透析能清除部分药物。
药物相互作用
(1) 与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其他肾毒性药物合用可能会加重本品的肾毒性。(2) 与麻醉药、神经-肌肉阻滞药合用可能会增强后者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如果发生神经-肌肉阻滞,新斯的明治疗可能无效,只能采用人工呼吸,钙剂可能有效。
历史
多黏菌素(Polymyxin)自1947年首次从多粘芽孢杆菌的二次代谢产物中提取以来,便因其对革兰阴性菌(Gram-阳性 bacteria,GNB)的抗菌活性而被用于临床。1959年,该药物开始被用来治疗GNB感染。然而,鉴于其潜在的肾毒性以及新型抗菌药物的相继问世,多黏菌素的临床应用曾一度减少。进入20世纪,细菌耐药性问题因抗菌药物的不当使用而日益严重,尤其是对于碳青霉烯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菌株,如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ales,CRE)、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和碳青霉烯耐药绿脓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CRPA)。面对这些高度耐药的菌株,治疗选择极为有限,多黏菌素因此作为备选方案重新被引入临床使用。全球的临床治疗指南均推荐将多黏菌素作为治疗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organism,CRO)感染的重要药物。
当前,关于多黏菌素类药物的敏感性测试方法及其结果的解读存在广泛争议。尽管肉汤微量稀释法被认为是检测药物敏感性的金标准,但这种方法在日常医疗机构中的应用受限。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在2020年对多黏菌素的临床断点进行了更新,取消了敏感性断点门槛,并增加了新的备注信息,现在仅报告中介(I≤2 mg/L)与耐药(R\u003e4 mg/L)。相较之下,欧洲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EUCAST)建议使用敏感(S≤2 mg/L)、耐药(R\u003e2 mg/L)作为临床断点。美国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USCAST)则建议使用S≤2 mg/L、R≥4 mg/L作为临床断点。国际间药物敏感性测试断点的不一致,给国内临床医护人员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因此,精确开展多黏菌素药物敏感性测试,并规范结果解读,成为了国内抗菌药物应用和抗感染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临床数据
截至2020年,国际上的多个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标准组织,包括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欧洲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委员会(EUCAST)和美国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委员会(USCAST),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均已发布了针对多黏菌素的敏感性测试折点。美国CLSI指出,即便根据这些折点判定得出“中介”敏感性结果,多黏菌素在临床上的疗效仍然有限,因此强烈建议寻找替代药物,并在必须使用多黏菌素时,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EUCAST维持了其对多黏菌素的现有折点标准不变,对于肠杆菌科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折点被设定为S≤2 mg/L、R\u003e2 mg/L。USCAST的折点与EUCAST保持一致,设置为S≤2 mg/L、R≥4 mg/L,但不建议将这些折点用于下呼吸道感染的测试。另外,鉴于多黏菌素B主要不通过尿液排出,因此USCAST也不推荐使用多黏菌素B的敏感性测试折点来指导下尿路感染的治疗。
截至2020年,欧洲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委员会(EUCAST)定义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流行病学切点(Epidemiological Cut-Off Values, ECOFF)成为区分微生物群体中的“野生型”与“非野生型”菌株的关键标准。所谓“野生型”菌株指的是那些未获得耐药基因,MIC值不超过ECOFF,表明其对抗生素保持本质敏感性。相对而言,“非野生型”菌株则指MIC值超过ECOFF的菌株,表明其可能获得了耐药性。ECOFF值的设定基于广泛的体外药敏数据,对于临床折点的确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虽然ECOFF值并非用于直接判断菌株的敏感性或耐药性,但它对于区分“野生型”与“非野生型”菌株、指导临床折点的设定以及抗生素选择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Polymixin B sulfate.CAS.2023-12-23
多黏菌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12-23
国家医疗保障.国家医保服务平台.2023-12-25
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丁香医生.2023-12-25
多黏菌素的概述.UpToDate.2023-12-23
目录
概述
医学用途
适应证
用法与用量
成人
儿童
制剂与规格
药理机制
药代动力学
风险与禁忌
不良反应
肾毒性
神经毒性
过敏反应
其他
禁忌证及相对禁忌证
禁忌症
相对禁忌症
耐药性
注意事项
药物相互作用
历史
临床数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