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圆环病毒
最小的动物病毒之一
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在生物分类学上属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为已知的最小的动物病毒之一。病毒粒子直径14-17nm,呈20面体对称结构,无囊膜,含有共价闭合的单股环状负链脱氧核糖核酸基因组大小约为1.76kb。PCV对外界物理化学因子的抵抗力相当强。
即便在磷化氢的酸性环境及72℃的高温环境中也能存活一段时间,三氯甲烷作用不失活,无血凝活性。现已知PCV有两个血清型,即PCV1和PCV2。PCV1为非致病性的病毒。PCV2为致病性的病毒。猪对PCV2具有较强的易感性,感染猪可自鼻液、粪便等废物中排出病毒,经口腔、呼吸道途径感染不同年龄的猪。
信息
猪圆环病毒(PCVPorcinecircovirus,)是迄今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之一。PCV2是保育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MultisystemicWastingSyndrome,PMWS),皮炎与肾病综合征(PNDS)的主要病原,PMWS最早发现于加拿大
病理病因
1974年,德国人Tischer发现,猪圆环病毒(PCV)为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单股环状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病毒粒子直径为17 nm,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
PCV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pH 3的酸性环境中很长时间不被灭活。该病毒对三氯甲烷不敏感,在56 ℃或70 ℃处理一段时间不被灭活。在高温环境也能存活一段时间。不凝集牛、羊、猪、鸡等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
猪圆环病毒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病毒粒子大小为14~25nm,平均直径17 nm,呈对称的二十面体,无囊膜,基因组为单股环状DNA,由脱氧核糖核酸组成,在组织中的悬浮密度为1.37 cm3,沉降系数为52S,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PCV的复制为滚环复制方式,先经过一个双链的复制型(RF),然后由双链的复制型转录和编码蛋白。这种复制方式与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AV)的复制方式相同。
PCV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该病毒对三氯甲烷不敏感,不凝集牛、羊、猪、鸡等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PCV能在RK-15细胞上生长,但不能引起细胞病变,但感染的PK—15细胞内含有许多胞浆内包涵体。少数感染的细胞内含有核内包涵体。PCV不能在原代胎猪肾细胞、猕猴肾细胞、BHK—21细胞上生长。
根据致病性、反应原性核酸序列的差异,将PCV分为PCV-1和PCV-2。PCV-1无致病性,1974年由德国学者Tischer从多株连续传代的PK-15细胞中最先发现,1982年证实该病毒来源于当初制备PK-15细胞的猪肾组织。后来证实该病毒只是一种可以感染猪的常规病毒,不会对感染猪造成危害。PCV-2却具有致病性,能引起猪表现多种临床症状。PCV-1基因组全长1759bp,PCV-2全长1768 bp或1767 bp,二者序列同源性小于80%,但PCV-1毒株间的核酸序列同源性大于99%,PCV-2毒株间的核序列同源性大于96%。
PCV-1与PCV-2都有读码框ORF1,编码病毒复制蛋白。各毒株间的ORF1编码蛋白质序列间源性大于86%,在PCV各读码框编码的蛋白质中间源性最高。现已经证实,PCV有两个主要的阅读框,OR一级方程式锦标赛和ORF2,二者在长度上都大于600 bp⑵。ORF1是最大的阅读框,编码病毒的复制蛋白(Rep),分子量大小为37KDa,与病毒的复制转录有关。ORF2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可以与PCV-2的抗血清反应,LiuQ等研究表明,位于12-18位及34-41位的残基对PCV2-ORF2是重要的。ORF2编码蛋白(Cap)的两个抗原表位分别位于所编码的氨基酸的69-83处和117-131处,这两处对Cap蛋白特异的。
发病机制
在病猪鼻黏膜、支气管、肺脏、扁桃体、肾脏、脾脏和小肠中有PCV粒子存在。胸腺、脾、肠系膜、支气管等处的淋巴组织中均有该病毒,其中肺脏及淋巴结中检出率较高。表明PCV严重侵害猪的免疫系统:病毒与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组织细胞和胸腺巨噬细胞相伴随,导致患猪体况下降,形成免疫抑制。
由于免疫抑制而导致免疫缺陷病,其临床表现为:对低致病性或减弱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微生物可以引发疾病;重复发病对治疗无应答性;对疫苗接种没有充分免疫应答;在一窝猪中有一头以上发生无法解释的出生期发病和死亡;猪群中同时有多种疾病综合征发生。这些特征在PMWS的猪群中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淋巴细胞缺失和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浸润,是PMWS病猪的独特性病理损害和基本特征。而且此特征与血液循环中B及T细胞减少和淋巴器官中这类细胞的减少呈高度相关;与周围血液和淋巴组织中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谱系细胞的增加呈高度相关。另外已证实淋巴组织、相关免疫细胞和血液中的细胞存在大量的PCV2抗原。
流行病学
PMWS是最早被认识和确认的由PCV2感染所致的疾病。常见的PMWS主要发生在5~16周龄的猪,最常见于6~8周龄的猪,极少感染乳猪。一般于断奶后2~3天或1周开始发病,急性发病猪群中,病死率可达10%,耐过猪后期发育明显受阻。但常常由于并发或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而使死亡率大大增加,病死率可达25%以上。血清学调查表明,PCV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德国加拿大,猪群中PCV抗体阳性率分别高达95%和55%,在英国爱尔兰,猪群中PCV抗体阳性率分别高达86%和92%,但不一定表现PMWS症状。在中国对部分省市猪群检测,20日龄未保育猪阳性率为0,1~2月断奶仔猪阳性率为16.5%,后备母猪阳性率为42.3%,经产母猪阳性率为85.6%,肥育猪阳性率为51%,总阳性率为42.9%。临床症状可能在几个月内持续存在,在6~12个月达到高峰,接着下降;一群与另一群之间的感染有很大差别,因为乳猪体内母源的PCV抗体在其出生后8~9周龄时消失,而小猪转移到育肥圈时(11~13周龄)又接触了PCV,PCV抗体又出现了。
传播途径
怀孕母猪感染PCV2后,可经胎盘垂直传播感染仔猪。人工感染PCV2血清阴性的公猪后精液中含有PCV2的脱氧核糖核酸,说明精液可能是另一种传播途径。用PCV2人工感染试验猪后,其他未接种猪的同居感染率是100%,这说明该病毒可水平传播。猪在不同猪群间的移动是该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被污染的衣服和设备进行传播。
工厂化养殖方式可能与本病有关,饲养管理不善、恶劣的断奶环境、不同来源及年龄的猪混群、饲养密度过高及刺激仔猪免疫系统均为诱发本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猪场的大小并不重要。
PCV感染试验动物,发现只有猪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兔、鼠、牛,甚至人均为血清学阴性。
PCV1对猪无致病性,但能产生血清抗体,并且在调查的猪群中普遍存在。
PCV2可引起保育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并多发于5~16周龄的猪。
PCV能水平传播,接触病毒后一周,血清中能检出抗体,随后滴度不断升高。
临床症状
PMWS的临床症状
最常见的是猪只渐进性消瘦或生长迟缓,这也是诊断PMWS所必需的临床依据,其他症状有厌食、精神沉郁、行动迟缓、皮肤苍白、被毛蓬乱、呼吸困难,咳嗽为特征的呼吸障碍。较少发现的症状为腹泻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发病率一般很低而病死率都很高。体表浅淋巴结肿大肿胀的淋巴结有时可被触摸到,特别是腹股沟浅淋巴结;贫血和可视黏膜黄疸。在一头猪可能见不到上述所有临床症状,但在发病猪群可见到所有的症状。胃溃疡、嗜睡、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和突然死亡较为少见。绝大多数PCV2是亚临床感染。一般临床症状可能与继发感染有关,或者完全是由继发感染所引起的。在通风不良、过分拥挤、空气污浊、混养以及感染其他病原等因素时,病情明显加重,一般病死率为10%~30%。
先天性颤抖的症状
颤抖由轻微到严重不等,一窝猪中感染的数目也变化较大。严重颤抖的病仔猪常在出生后1周内因不能吮乳而饥饿致死。耐过1周的乳猪能存活,3周龄时康复。颤抖是两侧性的,乳猪躺卧或睡眠时颤抖停止。外部刺激如突然声响或寒冷等能引发或增强颤抖。有些猪一直不能完全康复,整个生长期和育肥期继续颤抖。发病窝猪常为新引入的年轻种猪所生,这表明这些血清学阴性种猪在怀孕的关键期接触了PCV。
常见的混合感染
PCV感染可引起猪的免疫抑制,从而使机体更易感染其他病原,这也是圆环病毒与猪的许多疾病混合感染有关的原因。最常见的混合感染有PRRSV、PRV(伪狂犬病毒)、PPV(细小病毒)、肺炎支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PEDV(流行性腹泻病毒)、SⅣ(新流感病毒),有的呈二重感染或三重感染,其病猪的病死率也将大大提高,有的可达25%~40%。
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
本病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患猪消瘦,贫血,皮肤苍白,黄疸(疑似PMWS的猪有20%出现);淋巴结异常肿胀,内脏和外周淋巴结肿大到正常体积的3~4倍,切面为均匀的白色;肺部有灰褐色炎症和肿胀,呈弥漫性病变,比重增加,坚硬似橡皮样;肝脏发暗,呈浅黄到橘黄色外观,萎缩,肝小叶结缔组织增生;肾脏水肿(有的可达正常的5倍),苍白,被膜下有坏死灶;脾脏轻度肿大,质地如肉;胰、小肠和结肠也常有肿大及坏死病变。
组织学病变
病变广泛分布于全身器官、组织,广泛性的病理损伤。肺有轻度多灶性或高度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肝脏有以肝细胞的单细胞坏死为特征的肝炎;肾脏有轻度至重度的多灶性间质性肾炎;心脏有多灶性心肌炎。在淋巴结、脾、扁桃体和胸腺常出现多样性肉芽肿炎症。PMWS病猪主要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是淋巴细胞缺失。
疾病诊断
本病的诊断必须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的病原或抗体检测相结合才能得到可靠的结论。最可靠的方法为病毒分离与鉴定。
病理学检查
此法在病猪死后极有诊断价值。当发现病死猪全身淋巴结肿大,肺退化不全或形成固化、致密病灶时,应怀疑本病。可见淋巴组织内淋巴细胞减少,单核吞噬细胞类细胞浸润及形成多核巨细胞,若在这些细胞中发现嗜碱性或两性染色的细胞质包涵体,则基本可以确诊。
血清学检查
是生前诊断的一种有效手段。诊断本病的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法(ⅡF),免疫过氧化物单层培养法,ELISA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核酸探针杂交及原位杂交试验(ISH)等方法。
ⅡF方法 宜检测细胞培养物中的PCV。用组织病料以盖玻片在PK-15细胞培养丙酮固定,用兔抗PCV高免血清与细胞培养物中的PCV反应,可对PCV进行检测和分型。
ELISA诊断方法 可用于检测血清中的病毒抗体。用细胞培养的病毒(PCV2)作为抗原,用PCV2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作为竞争试剂建立竞争ELISA方法,竞争ELISA方法的检出率为99.58%,而间接免疫荧光法的检出率仅为97.14%。该方法可用于PCV2抗体的大规模监测。
PCR方法 是一种快速、简便、特异的诊断方法。采用PCV2特异的或群特异的引物从病猪的组织、鼻腔分泌物和粪便进行基因扩增,根据扩增产物的限制酶切图谱和碱基序列,确认PCV感染,还有一种简单的复合PCR(multiplex PCR)法。
ISH方法 此法可以检查PCV核酸。但不能区分PCV1和PCV2,具有群特异性,可以精确定位PCV在组织器官中的部位,可用于检测临诊病料和病理分析。
临床诊断要点
⑴PMWS主要发生在5~16周龄的猪,断奶前生长发育良好。⑵同窝或不同窝仔猪呼吸道症状,腹泻、发育迟缓、体重减轻。有时出现皮肤苍白或黄疸。抗生素治疗无效或疗效不佳。⑶剖检淋巴结肿大,脾肿、肺膨大,间质变宽,表面散在大小不等的褐色突变区。其他脏器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和损伤。
防御机制
本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加上患猪生产性能下降和高死亡率,使本病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因为PCV2的持续感染,使本病在经济上具有更大的破坏性。抗生素的应用和良好的管理有助于解决并发感染的问题。
加强饲养管理
降低饲养密度、实行严格的全进全出制和混群制度、减少环境应激因素、控制并发感染、保证猪群具有稳定的免疫状态、加强猪场内部和外部的生物安全措施、购猪时保证猪来自清洁的猪场是预防控制本病、降低经济损失的有效措施。专利化学消毒剂Virkon S在1∶250稀释消毒时能有效的杀灭圆环病毒,因此可将其应用于每批猪之间的终端消毒。
做好猪主要传染病的免疫工作
PCV2与其相关猪病的发生还需要另外的条件或共同因素才得诱发临床症状。世界各国控制本病的经验是对共同感染源作适当的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所以做好猪场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气喘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疫苗的免疫接种,确保胎儿和吮乳期仔猪的安全是关键。因此根据不同的可能病原和不同的疫苗对母猪实施合理的免疫程序至关重要。
人工被动免疫
可采取血清疗法。从猪场的育肥猪采血(健康的淘汰种猪血最好),分离血清,给断乳期的仔猪腹腔注射。
猪场一旦发生本病,可把发病猪的内脏加工成自家疫苗,据临床实践,效果不错。但现阶段有两种观点:一是母猪和保育猪同时免疫,优点是免疫效果快,基本在1~2月内能控制本病;缺点是如果灭活不彻底,将使本病长期存在。二是只免疫断奶仔猪,优点是免疫安全性好,基本不会使本病长期存在;缺点是免疫效果慢,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控制本病。
“感染”物质的主动免疫
“感染”物质指本猪场感染猪的粪便、死产胎猪、木乃伊胎等,用来喂饲母猪,尤是初产母猪在配种前喂给,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如有一定抗体的母猪在怀孕80天以后再作补充喂饲,则可产生较高免疫水平,并通过初乳传递给仔猪。这种方法,不仅对防制本病、保护胎猪和吮乳猪的健康有效,而且对其他肠病毒属引起的繁殖障碍也有较好的效果。但使用本法要十分慎重,如果场内有小猪会造成人工感染。
药物预防
预防性投药和治疗,对控制细菌源性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是非常可取的。但是至今PCV2引起相关猪病的病原和机制尚未完全了解,因此还不能完全依赖特异性防制措施,只能同时开展有效的综合性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仔猪用药:哺乳仔猪在3、7、21日龄注射3次得米先(长效土霉素,200 mg/mL,每次0.5 mL),或者在1、7日龄和断奶时各注射速解灵(头孢噻呋,500 mg/mL)0.2 mL;断奶前1周至断奶后1个月,用支原净(50 mg/kg)+金霉素或土霉素或强力霉素(150 mg/kg)拌料饲喂,同时用阿莫西林(500 mg/L)饮水。
母猪用药:母猪在产前1周和产后1周,饲料中添加支原净(100 mg/kg)+金霉素或土霉素(300 mg/kg)。
综合防制计划
分娩期:仔猪全进全出,两批猪之间要清扫消毒;分娩前要清洗母猪和治疗寄生昆虫;限制交叉哺乳,如果确实需要也应限制在分娩后24小时以内。
断乳期:猪圈小,原则上一窝一圈,猪圈分隔坚固;坚持严格的全进全出,并有与邻舍分割的独立粪尿排出系统;降低饲养密度:\u003e0.33 m2/猪;增加喂料器空间:\u003e7 cm/仔猪;改善空气质量:NH3\u003c10×10-6,CO2\u003c0.1%,相对湿度\u003c85%;猪舍温度控制和调整:3周龄仔猪为28 ℃,每隔一周调低2 ℃,直至常温;批与批之间不混群。
生长育肥期:猪圈小,壁式分隔;坚持严格的全进全出、空栏、清洗和消毒制度;从断奶后猪圈移出的猪不混群;整个育肥圈猪不再混群;降低饲养密度:\u003e0.75 m2/猪;改善空气质量和温度。
其他:适宜的疫苗接种计划;保育舍要有独立的饮水加药设施;严格的保健措施(断尾、断齿、注射时严格消毒);将病猪及早移到治疗室或扑杀。
防治措施
实验兽医学生物安全措施:认真地对待引种工作,引种不慎往往是暴发疫情的主要原因。引进的后备母猪应进行严格的检疫,所购买的种公猪、精液必须无Ⅱ型圆环病毒感染。
改进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合理配制日粮。注意通风与保暖,保持猪舍干燥,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降低氨气浓度。阉割和注射须遵循良好的卫生和消毒习惯。
在猪场内禁养猫、犬,定期驱仙客来菌蝇、投饵灭鼠。搞好种猪群的净化,坚持自繁自养。定期监测,合理制订免疫程序,避免过早或过多地对仔猪免疫,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仔猪的影响。
在猪Ⅱ型圆环病毒易感期最好不注射应激较大的疫苗,如猪副伤寒疫苗、口蹄疫疫苗、气喘病疫苗等,某些可以靠药物预防的细菌性传染病,如猪丹毒、猪肺疫、猪链球菌病、仔猪副伤寒等,可以暂停疫苗注射。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信息
病理病因
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疾病诊断
防御机制
防治措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