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小孢子菌
1843年Gruby发现的真菌
犬小孢子菌,由Gruby在1843年首次发现并一直被认为是较常见的致病性真菌,其常常是头癣、体癣和少数甲癣以及其他少见真菌病的病原菌。犬小孢子菌作为亲动物性真菌,在动物身上可以长期存在而不致病(尤其在猫、狗身上),而犬小孢子菌一旦感染人便造成皮肤或毛发的损害,危及人类健康。
曾用名
羊毛状小孢癣菌、齿小孢子菌、猴小孢子菌、肥胖小孢子菌。
镜下状态
镜检可见多数大分生孢子,呈纺锤状,壁厚粗糙带刺,大小为(10~25)μm×(75~100)μm,有6个以上的隔,顶端像“帽子”样肥大。此外有棍棒状小分生孢子,菌丝有隔,常见球拍状菌丝,有时也可有破梳状菌丝和结节状菌丝。
直接镜检:病发感染为发外型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孢子密集成片而不排列成串,发内可有少量菌丝。皮屑内可见分枝分隔的菌丝。
培养特征
在SDA培养基上25℃培养,菌落生长较快,初为白色至黄色绒毛样生长,2周后菌丝较多,像羊毛状,故又称羊毛状小孢子菌。此时菌丝可充满整个斜面,中央趋向粉末化,表面呈黄白色,有少数同心圆,背面红棕色,中央部显著,边缘部较浅。
鉴别要点
应注意与奥杜盎小孢子鉴别。犬小孢癣菌玉米粉培养基上生长旺盛,产生更多的大、小分生孢子,而奥杜盎小孢子菌生长不良,孢子少。在PDA培养基上犬小孢子菌产黄色色素,奥杜盎小孢子菌产褚色色素。
临床意义
犬小孢子菌可引起皮肤、毛发等部位感染、皮肤病变表现为周边伴有鳞屑的圆形或环状红斑,混有小疱。毛发感染时,表现为局部脱发性鳞屑斑。本菌为亲动物性皮肤癣菌病,可引起脓癣,表现为局部脓肿样,毛发松动,边缘清楚。也可引起癣菌疹
流行病学方面
小孢癣菌是世界范围流行的致病性真菌,就北美地区而言〔1〕,该地区100年前头癣的病原犬小孢子菌占首位,随后奥杜昂小孢子菌占居首位,现在以断发毛癣菌属最常见,而今该地区犬小孢子菌发病率也有上升的趋势。其他国家对犬小孢子菌的流行情况变化也十分重视,各国和地区在真菌病流行病学研究中常对其进行统计, Hay〔13〕经统计欧洲共同体中19国家的92个真菌研究实 验室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在1987~1997年期间欧共体在加勒比地区儿童患犬小孢子菌所致的皮肤真菌病发病率有大幅增加,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头癣。因此,欧共体各国希望共同进行以预防为目的的头癣普查工作。综上所述,除了个别地区或国家发病率较低外,犬小孢子菌在世界范围流行,发病率基本在浅部真菌病的前四位,在许多国家占首位,而且总体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临床学方面
意大利〔13〕,犬小孢子菌是头癣最主要的病原菌(占90 .5%),由此可见头癣是其首要临床表现,同时也有些临床表现较为特殊, Zoror〔14〕报道1例犬小孢子菌所致的脓癣。为一8岁儿童,在头颈部形成一3cm×5cm大小的脓肿,无明显脱发,有触痛。同时,亦有婴儿和成人头癣临床表现可为糠疹样皮损的报道 〔15〕。同时犬小孢子菌也可以感染光滑皮肤及指(趾)甲引起体癣甲癣(极为少见),当感染有系统疾病或免疫力受损的患者时可出现一些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如HIV患者、接受器官移植患者等〔16〕,可出现多形红斑样皮损,伴有散在小丘疹,边界可不清晰,可无或稍有皮屑。在心肺移植手术后的犬小孢子菌感染者可出现红斑基础上的脓疱并伴有散在的丘疹〔17〕。而当患有血管性疾病导致局部的皮肤抵抗力下降时,皮损可表现为紫红色斑片,有时伴有剧烈瘙痒,皮屑较少,边界不清。当患有遗传性代谢性疾病时犬小孢子菌也可导致头皮足菌肿〔18〕,但十分少见。当免疫力正常的患者感染犬小孢子菌时,由于病变在皮肤较为薄嫩的部位,表现亦可不典型。犬小孢子菌所致的真菌性包皮龟头炎,表现为钱币大小的红斑,边界不清,稍微隆起同时伴有包皮垢增多。而有的患者可表现为类似念珠菌病所致的龟头炎,在冠状沟处可见散在小皮疹。还有关于犬小孢子菌导致外耳道炎的报道。局部长期应用抗生素或皮质类固醇可导致犬小孢子菌感染〔19〕,皮损类似顽固性皮炎,皮屑较多可伴有瘙痒,边界不清。
生物学方面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在各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同时也为广大真菌学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不少真菌学家已开始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犬小孢子菌的生物学和基因特征,以了解犬小孢子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与致病机制的关系并为临床快速确诊提供实验室依据。就较新研究论述如下:
Papini〔20〕将从70只猫狗身上分离得到的犬小孢子菌通过 Api-Zym试验对其19种胞外酶进行分析。实验中发现碱性磷酸酶、β-葡糖酶、脂肪酶(C14)、胰蛋白酶、糜蛋白酶、β-葡糖醛酸酶、α-岩藻糖苷酶不表现活性;而酸性磷酸酶在64例中表现其活性占91%,酯酶(C4)在57例中表现其活性占81%,α-甘露糖苷酶在51例中表现其活性占73%,N-乙-β-氨基葡萄糖酶在41例中表现其活性占58%,亮氨酸芳基酰胺酶在35例中表现其活性占50%,质粒脂肪酶(C8)在31例中表现其活性占44%,α-葡糖苷酶在25例中表现其活性占36%,氨酸芳基酰胺酶和胱氨酸芳基酰胺酶各在7例中表现其活性占10%,α-半乳糖苷酶在5例中表现其活性占7%。较特殊的β-半乳糖苷酶在6例中表现活性占8%,其在犬小孢子菌中的表现活性是首次报道。有真菌学者研究〔21〕犬小孢子菌所产生的胞外酶与其致病力的关系,发现角蛋白酶的活性与犬小孢子菌所致的皮肤真菌病临床表现程度呈正相关。 Mignon〔22〕通过研究感染犬小孢子菌的誉品香豚了解犬小孢子菌的细胞外抗原。应用ELISA技术测定实验组荷兰猪的血样本,并与对照组(注射了纯化31 .5kD角蛋白酶的荷兰猪)的血样本进行比较。实验组在感染后第14天和第57天可发现迟发型超敏反应,21天可测到针对天然菌表面抗原的特异性IgG,而未测到抗角蛋白酶的IgG。对照组在注射了纯化31 .5kD角蛋白酶的第14天和第57天仅有少数出现迟发型超敏反应。由此可说明犬小孢子菌主要抗原不是31 .5kD角蛋白酶。有研究人员通过对兔子进行类似实验得到与以上一致的结论。
基因水平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 Charles〔23〕应用PCR和RT-PCR的方法研究多种真菌的ACT( Actin)的基因序列,希望通过ACT的基因测序以达到快速检测真菌病原菌的目的。经过对多种致病性真菌(包括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ACT的研究发现犬小孢子菌的ACT基因序列与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致病性真菌的基因序列不同,可用于临床快速诊断真菌病原菌。该方法虽可在较短时间内诊断病原菌(48h),但操作繁琐,费用高,实验条件要求较为严格,因此在国内不易推广。而有人认为可应用PCR技术测定标本中犬小孢子菌的甲壳质合酶1基因存在与否来快速诊断犬小孢子菌所致的皮肤真菌病〔24〕,该方法的有效性有待于临床检测。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曾用名
镜下状态
培养特征
鉴别要点
临床意义
流行病学方面
临床学方面
生物学方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