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鸿藻(1828年—1891年),字雁宾,号逸衣,广东梅州梅城下市角人,
清代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补科举人,曾任广西
思恩府知府;黄鸿藻为官政声卓著,不苛不滥,在
广西壮族自治区任官十年。他是
黄遵宪之父,黄遵宪是清朝诗人、外交家,曾任
湖南省按察使。
黄鸿藻,字砚宾,或作雁宾,号逸农,广东
梅州市(今梅州市)人。晚清
举人,官广西思恩府知府,著名外交家、政治家黄遵宪之父。
黄鸿藻世居嘉应城东的攀桂坊,他的先祖黄润经营当铺致富,黄润第六子黄学诗亦勤于经营,家业随之日增。黄学诗第六子黄际昇,幼随诸兄读书,善属文,长因家中襄理乏人,故弃儒业商,《
嘉应州志》称他“性和易,处事练达”,曾在
同治四年(1865年)与其他乡绅一起赈济嘉应州灾民,并向地方官提出设粮房于公堂侧,以便贫民的建议,获得了广泛赞誉,是一位有治事智慧和社会责任感的开明乡贤。
黄鸿藻是黄际升长子,自小就异常聪颖,母亲
梁氏亦出于世承诗礼之家,虽然在黄鸿藻年仅十三岁时不幸离世,但黄鸿藻仍然得到了父亲和祖母的悉心教导。尤其是祖母李氏郴姑,为
清代嘉应州第一个
进士李象元的裔孙,对这个长孙十分疼爱,连带曾长孙
黄遵宪,在甫学语时“即教以歌诗”(黄遵宪《先妣吴夫人墓志》)。这种诗书传家的启蒙教育,对黄氏子弟影响很深,黄遵宪记录幼年时乡居生活“吾祖吾父率诸孙辈围坐其下,嬉笑欢谑,时引述小说家言及乡曲琐事,刺刺不休”(同上);黄鸿藻也记载道“忆幼时居乡闻诸父老者,其中新奇之事,可惊可喜者亦复不少”(《逸农笔记·序》),这也为他记叙乡曲逸闻埋下了一颗种子。
年岁稍长,颇喜读书的黄鸿藻“闻誉隆洽,声儁一黉”,
咸丰六年(1856)十八岁时即考中
举人。家中为其输资为郎,于是他以
主事分户部贵州司行走,开始了漫长的京居岁月。此时的黄鸿藻,家业鼎盛,无资斧之忧,“日与都中贤士大夫游,文酒之会,欢宴无虚日”。他交往的人士如
邓承修、
钟孟鸿、
何如璋、
龚易图、
秦焕等,都是学问淹洽之士,黄鸿藻也借此极大地增长了见闻。他在《逸农笔记》序言中说:“京居多暇闲,与良朋作文酒之会。十馀年来,友朋所述,里巷所传闻,不乏新奇之事。其中有因果报应,釐然不爽,且确而有征者,尤令人可惊可喜。”这些逸闻轶事,也通过《笔记》一书被记录了下来。
不过,这种平静的生活还是被动荡的时局所中断,随着家业的衰落,黄鸿藻不得不替人作保,分些印结费以供家用,但仍入不敷出。当时的潮人会馆有延请乡宦作董事保护商人之例,于是黄鸿藻又到
天津市、芝罘主潮人商业会馆。科途蹇顿使他逐渐萌生了改任外官的念头。黄鸿藻的友人
何如璋一直对其长子
黄遵宪青眼有加,光绪四年(1878),黄遵宪随使
日本,俸禄渐丰,父亲黄鸿藻也得以改
知府分发
广西壮族自治区,先后督办
南宁市、
梧州市两釐局之釐务。光绪九年(1883),
中法战争全面爆发,清军接连失利。光绪十一年(1885),
广西巡抚兼关外军务督办
潘鼎新弃城而逃,
法军直驱镇南关。危急关头,署理广西巡抚
李秉衡力荐老将
冯子材任主帅,拼死杀敌,取得了著名的
镇南关大捷,重击法军。这场战役的军需后勤工作自然交由粤西保障,此地向来贫瘠,南征的军饷都输与南、梧二局,正赖黄鸿藻苦心筹划调拨,前方得以物资充足,没有贻误战机。他“深知时务”的“综核才”得到了李秉衡的赏识,李上条陈举荐,以
越南善后事宜专属之,后以劳绩加三品衔,升用道,任
思恩府知府。在此任上,黄鸿藻政绩有二项最为重大。
一为重修阳明书院。明嘉靖间,
王守仁总督两广军务,在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力兴修书院。相传阳明讲学之所,正在思恩府城外东南两江汇合处,多
榕树,名榕树园。万历初年建成
武缘县阳明书院,后废。
爱新觉罗·旻宁间知府
李彦章重建思恩府阳明书院,
咸丰间又废。黄鸿藻到任后,感慨书院久圮,主持将其修复,又通过
巡抚向朝廷乞将阳明入祀典,并请御书扁额“教衍云岩”四字悬挂院内。他刻阳明石像供奉院中,借其平苗徭的事迹宣传“良知”学说,引导乡人向学。在黄鸿藻离任后,他的画像也被供奉于座侧。其后此地名称屡易,然始终是办学之所,今为
武鸣区府城高中。
二是鼓励蚕桑。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贫瘠,物产不丰,巡抚
马丕瑶倡办蚕桑,开设机坊。黄鸿藻对此非常积极地贯彻推行,他与士绅约定,以种桑多寡作为考课奖惩的标准,又派人往当时规模较大的
潮州市购树种广泛种植。他时常微服巡行乡野之中,与老农村妇谈论天气收成,官民同乐,气氛融融。数月间,治下
桑树已蔚然成林。广西蚕桑业大兴,马巡抚大喜,对僚属夸赞道“以儒术饬吏治,黄太守之谓矣”,又手书柱铭“学道能精明世故,性天见涵养工夫”以赠黄鸿藻。《
嘉应州志》也称其“教养兼施,政声卓著”,不为过誉。不幸的是,光绪十五年(1889),黄鸿藻第三子卒。光绪十七年(1891),父黄际升病逝,黄鸿藻丁忧归乡,在丧子与丧父的双重打击下,于是年冬感疾亦卒。原配吴氏,庶
刘姓、吴氏。子五人:
黄遵宪、黄遵谟、黄遵路、
黄遵楷、黄君实,女二人。诸子均能承继家风,或为官从政,或以读书为业,其中成就最大的便是黄遵宪,因在日本、美国、
英国、
新加坡等地从事外交活动和从事维新变法运动而彪炳史册。黄鸿藻宦游北京时,黄遵宪亦多与京地人士往来,他的胸襟格局、文学兴趣也有父亲及其友朋的不少影响。
黄鸿藻为官政声卓著,不苛不滥,在
广西壮族自治区任官十年,逝世时,“馀囊不及三百金”,堪称廉明清正。他性情平易近人,喜读书鼓琴,又喜剧谈。无论乡居或游宦,往往宾朋满座,高谈阔论,语出诙谐又文采斐然。
黄鸿藻一生官位不高,但抱负不凡,常自勉道“士大夫平日读书养气,当自任以天下为重。一旦值国家大计,在所必争,则批鳞犯颜,不顾祸福,稍一瞻望,便贻千古之讥。若区区一小政之得失,一庸臣之进退,连章入告,以市恩而沽名,即其心无他,亦不免自视过轻矣”。在多年的宦海生涯中,黄鸿藻也结识了一批官绅大夫,其中与
邓承修、
钟孟鸿、
何如璋、
龚易图等人尤为密切。
黄鸿藻的政务才能以及诗文修养,对其子
黄遵宪的人格培养、学问根基以及日后的从政道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著有《逸农随笔》《二笔》《三笔》《四笔》《五笔》《思恩杂记》等,刊有《退思书屋诗文稿》若干卷藏于家,今均佚,见者则仅此《逸农笔记》。事见《(光绪)嘉应州志》(清光绪二十七年刻本)及黄遵宪《先考思恩公述略》(收入陈编《
黄遵宪全集》第二编《文录》,中华书局2005年版)。张榕轩、
张耀轩等辑《梅水诗传》(清
宣统三年刻本)中收录其诗作五十余首,略可见其“诗清而兴豪”(
金武祥评语,见氏著《粟香随笔》,清光绪十三年
广州市刻本)。
黄鸿藻的家族背景显赫,其
曾祖父黄润是
清代商人,曾祖母钟氏是
进士钟锠的孙女。祖父黄学诗,祖母
李姓是翰林
李象元的后裔。父亲黄际升,母亲
梁氏是解元
梁念祖的孙女。他有两个弟弟,分别是清朝
举人黄鸾藻和清朝国子监典籍黄翰藻。堂弟
黄基是清代进士,曾任
礼部主事、
知府等职。他的儿子
黄遵宪是清朝诗人、外交家,曾任
湖南省按察使。另一个儿子
黄遵楷也是清朝举人,曾任知县。侄子黄遵庚是黄鸾藻之子,侄子黄遵涛是黄翰藻之子。女婿包括梁国璿(梁心镜之子)和张润皋(张其 SetLastError长孙)。孙子黄季伟是黄遵宪之子。侄孙女黄春英是梅州女子师范学校首任校长。外孙张资度。曾孙包括黄超声、黄能立、黄延桐、黄延豫、黄延绪。曾孙女包括黄齐馨、黄真如、黄翔子(
钟文南孙媳妇)。曾外孙钟介民。
下市禄善堂黄氏家族在十九世至廿三世期间,共有151人获得科名官职,其中包括一名文
进士(
黄基)和九名文举人(黄际虞、黄鸿藻、黄鸾藻、
黄遵宪、
黄遵楷、
黄大鹏、黄俊、黄敬元、黄腾骧)。这个“五代同堂”的世家还出了18位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