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有,男,
汉族,1965年11月生,
磁县人,198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7月参加工作,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现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80.09-1983.07
河北省磁县第一中学读
高中1983.09-1987.07
吉林大学(现并入吉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读本科,获工学
学士1987.09-1990.07长春地质学院应用
地球物理学专业读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6.09-2000.10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脱产读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1.03-2003.06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习
工作经历
1990.07-1993.06
吉林省地震局任
助理工程师1993.07-1994.11吉林省地震局任工程师
1994.12-2001.03吉林省地震局任工程地震研究中心副主任、
高级工程师2001.03-2004.03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任强震观测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高级工程师
2004.03-2005.02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任工程地震与强震动观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2005.02-2010.03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任科技发展部主任、外事办公室主任(兼),研究员
2010.03-2012.03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纪委书记
2012.03-2021.03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二级岗位(2018.10)
2021.03-至今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
救援经历
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后,李山有积极赶赴地震现场,连续在灾区工作100余天,深入重灾区及遭受严重破坏的建筑物内,为地震地质灾害和建筑物地震破坏机理研究收集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为让更多民众了解地震灾害、宣传防震减灾常识,李山有在人民日报、
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科技日报等媒体上,通过撰写报道、接受采访等方式向公众介绍地震科技工作进展,积极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强震动观测、地震预警与地震紧急处置、地震区划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场地地震效应、近场地震动模拟等研究。
主持项目
国家973计划课题:近场强地震动的破坏作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2007-2011年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地震预警技术实用化与示范应用,2014-2016年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地震预警系统
技术标准研究,2014-2016年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关键技术研究,2009-2012年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中国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HAZ-China)建设技术研究,2011-2013年
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城市与重大工程地震预警关键科学问题研究,2004-2006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与重大工程地震预警和震害快速评估方法研究,2004-2006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断层对地震动影响的斜
单射研究,2002-2004年
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重点课题:高速铁路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研究,2012-2014年
科技开发项目:
北京-上海高速公路铁路沿线地震动参数区划,2004-2006年
科研成果
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代表论著有:
LiShanyou,ZhuHaiyanandGaoShufang.Timedomainmethodforcalculatingfreefieldmotionofalayeredhalf-spacesubjectedtoobliquelyincidentbodywaves,EARTHQUAKEENGINEERINGANDENGINEERINGVIBRATION,Vol.6,
二氧化氮,191-196,2007.(SCI和EI检索)
LIShan-you,MAQiang,WEIQing-hai.Seismicresponseanalysisoffaultstepsubjectedtoobliquelyincidentbodywaves.地震研究,29卷英文增刊,39-44,2006。
李山有、
金星、马强、宋晋东,地震预警系统与智能应急控制系统研究,世界地震工程,20卷4期,21-26,2004。
李山有、
王学良、
周正华,
地震波斜
单射情形下水平成层半空间自由场的时域计算,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33卷3期,372-376,2003。
李山有、
马强、武东坡、杨柏坡,
断层场地地震反应特征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3卷5期,32-37,2003。
李山有、
廖振鹏,地震体波斜入射情形下台阶地形引起的波型转换,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2卷4期,9-15,2002。
李山有、
金星、陈先、马强,地震动强度与地震烈度速报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2卷6期,1-7,2002。
李山有、廖振鹏、
周正华,大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数值模拟中的波动输入,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1卷2期,1-5,2001。
LiweiandLiShanyou.GenerationMethodologyofisolinesofearthquakegroundmotion,EARTHQUAKEENGINEERINGANDENGINEERINGVIBRATION,Vol.9,No.4,473-480,2010.(SCI和EI检索)
SongJindong,LiShanyou.Animprovedmagnitudeestimationmethodsusingcombinationofpredominantperiodandpeakamplitudeforearthquakeearlywarning.APPLIEDMECHANICSANDMATERIALS,Vol.256-259,2012,2775-2780.
LuJianqi,LiShanyou,LiWei1andTangLihua.AhybridinversionmethodofdampedleastsquareswithsimulatedannealingusedforRayleighwavedispersioncurveinversion.EARTHQUAKEENGINEERINGANDENGINEERINGVIBRATION,Vol.13,No.1,13-21,2014.(SCI\u0026EI检索)
冯继威、李山有、王振明,
四川盆地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34卷4期,73-78,2014.
马强、李水龙、李山有、陶冬旺,不同地震动参数与地震烈度的相关性分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34卷4期,83-92,2014.
宋晋东、李山有、马强,高速铁路
高架桥破坏与地震动参数的关系:以
3·11日本地震为例,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34卷增刊,7-11,2014.
李山有(主编),《2007-2009年强震动固定台站观测未校正加速度记录》,中国强震记录汇报,第15集第1卷,
地震出版社,2011年4月.
李山有和于海英主编,《2010-2011年强震动固定台站观测未校正加速度记录》,中国强震记录汇报,第16集第1卷,地震出版社,2012年6月.
李山有、于海英主编,《芦山7.0级地震及余震未校正加速度记录》(中国强震记录汇报,第17集第1卷),地震出版社,2014年4月.
郭恩栋、苗崇刚主编(李山有副主编之一),《生命线工程震害图集》,地震出版社,2014年6月.
科技奖励
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实时速报系统研究与应用,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
二等奖,第5获奖者,2008年11月。
非发震
断层对地震动影响分析方法的研究,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第2获奖者,2006年12月。
新的强震数据处理与管理系统研究,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
三等奖,第5获奖者,2003年10月。
近场波动数值模拟及其应用,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
一等奖,第5获奖者,2002年10月。
吉化炼油厂30万吨
乙烯工程五套装置区工程地震研究,
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6获奖者,1995年10月。
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
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2项;主编《数字强震动加速度计》地震行业标准,参编《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4部国家标准;参编《中国防震减灾百科全书·地震工程学》。
标准编写
国家标准《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2008)》,编委
国家标准《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调查规范(GB/T18208.3-2011)》,编委
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T17742-2015)》,编委
国家标准《地震灾害预测及其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GB/T19428-2014)》,编委
地震行业标准《数字强震动加速度计》(DB/T10),主编,修订中
教学成就
人才培养
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20名,现指导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9名。
社会任职
学术兼职
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地震局·
国铁集团高速铁路地震安全技术研发组首席科学家
中国地震局强震动观测学科组组长
中国地震局地震灾害评估技术协调组组长
中国地震学会常务理事、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地震安全性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理事、副秘书长
黑龙江省低温能学会副理事长
核心期刊《
自然灾害学报》编委会副主任、《
世界地震工程》编委会副主任兼主编
国家科学工程《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地震预警示范系统建设》首席科学家
国家科学工程《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副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