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
195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中国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大型图录。由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系合编。八开本,精装。1957年12月由文物出版社在北京出版。
《中国建筑》选入新石器时代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时期有代表性的宫殿、陵墓、寺观、坛塔、桥梁和住宅等各种形式建筑100多处,其中包括半坡居住遗址、临潼秦始皇陵、临沂汉墓、大慈恩寺塔小雁塔、云岗石窟、赵县赵州桥,登封观星台、灵谷寺无梁殿曲阜孔庙奎文阁、北京故宫、苏州拙政园和拉萨布达拉宫等。此外还有反映古代建筑形式的陶制阁楼画象砖和《清明上河图》《水殿招凉图》以及瓦当、藻井等建筑构件。
图书简介
中国建筑-Chinese 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大型图录。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系合编。八开本,精装。1957年12月由文物出版社在北京出版。
内容分布
选入新石器时代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时期有代表性的宫殿、陵墓、寺观、坛塔、桥梁和住宅等各种形式建筑100多处,其中包括半坡居住遗址、临潼秦始皇陵、临沂汉墓、大慈恩寺塔小雁塔、云岗石窟、赵县赵州桥,登封观星台、灵谷寺无梁殿曲阜孔庙奎文阁、北京故宫、苏州拙政园和布达拉宫等。此外还有反映古代建筑形式的陶制阁楼画象砖和《清明上河图》《水殿招凉图》以及瓦当、藻井等建筑构件。
卷首《中国建筑概论》一文,则按时代综述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的体系及其地理环境、民情风俗、历史渊源,并着重指出中国建筑在木结构方面的突出成就。对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建筑如伊斯兰建筑藏族建筑、蒙古族建筑的各自特点,也有所论列。
全书有黑白摄影图17余幅,墨线图20余幅。每幅均有图版说明,共2.4万余字,对各个建筑的历史沿革、规模、结构、形式、技术或艺术特点,详加考证、评论。
传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韩非子·五》)随着人类的进步,巢居、穴居逐渐被地面建筑取代。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干栏式建筑遗迹,是迄今为止中国已知的最早的木结构干栏式建筑。
秦汉时期,住宅多为院落是群体建筑,中间的院落由四周的单幢房屋和廊屋围合而成,中国民居基本定型。汉代画像砖上,有的住宅院落还建有高高的瞭望塔楼。
孛儿只斤·忽必烈即蒙古汗位后,派官员规划、营建大都(今北京市)。城内干道纵横,胡同密布。在整齐划一的胡同之间,院落式民居规划排列,人民把这种住宅称为“四合院”。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居住建筑的类型多样。
徽州民居、晋中大院,还有陕北窑洞、福建土楼等,都是各具特色的住宅建筑。
南方与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干栏式建筑较多,如傣族主楼、云南景颇族的长脊短檐式干栏、海南黎族的架空船屋等。青藏高原上有形似楼的碉房,内蒙古地区盛行蒙古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区多见的阿以旺,是一种平屋顶、带外廊的住宅。
人文特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的建筑也同文化一样古老。所有的资料都表明,中国人一直都在建造着一种土生土长的文明体系和建筑体系。从史前一直到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之前,从北国到南疆,从西域到东方,都流传着同样的一种文化体系和建筑体系。建筑本身是文明的一部分,文明的发展也充实着建筑的设计理念,使它变得精致而具体。可以这样讲,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建筑,而且这种建筑必然会体现文化的某种精髓部分,体现文化所有者的追求和气质。
建筑体系
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征包括:一个高起的台基,作为木构梁柱为骨架的建筑物的基座,再支承一个外檐伸出的坡形屋顶。这种骨架式的构造使人们可以完全不受约束地筑墙和开窗。正是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它能够适应中华文明的任何延伸地。中国建筑除了本身的精致性,还极注重建筑物的调配和组合。这一点从故宫到苏州园林都看得清清楚楚。中国建筑的美,也通过美的个体和美的整体表现出来。成为世界建筑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孕育和发展了中国的建筑文化,独特而丰富的建筑文化注就了金碧辉煌的中国建筑。中国文化与中国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上什么?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中国文化的特点:什么是文化,至今争论不休,没有一个公认、确切的定义,人们更多的是从一定角度对其本质特征加以揭示和描述。据有关专家统计,国内外关于文化的定义达160多种。由于文化在不断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在深化,给文化下一个永世不变的定义,是难以做到的。但是,经过人们一百多年的研究,文化还是有为多数人可以接受的与其它相近概念区别开来的基本内容,这是对文化进行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人们认为文化的基本内容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符号文化等(见黄麟雏,孟宪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192页)。狭义的文化则仅指精神文化。由于文化是人类在一定的地域历史条件下创造的,它会随历史的发展和文化交流而不断变化发展。因此文化具有历史性、地方性、民族性和发展的过程性等特性。一种文化与别的文化的不同之处就是它的特色。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张钦楠先生认为,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从本质上讲,我国是一个贫资源国,由于这种因素,决定了我国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文化传统。首先,中国文明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文明,是一种不断继承与创新的文明。乾恒动,自强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载物之气量;其次,中国文明具是极强、大一统模式,中国凭借这种模式,得以长存至今;第三,中国文明在古代物质尚不富裕的情况下,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是世界的经济中心,中国利用贫资源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和文化遗产。中国之所以会这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从远古开始,我们的祖先就懂得全面地规划、调度和利用我们的自然资源使中国文明具有极其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中是极其罕见的。中国以农立国,对自然抱有尊重的态度,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人对自然的尊敬与西方人的征服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文化追求与自然的统一和和谐,这是另一种的"大一统"。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墨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维护和平,爱惜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观点。中国人对生死交替看得很淡漠,有一种朴素的"天命循环"生死观。中国古代多使用土、木作为建筑的材料。土是万物之源,木是生命的象征。而且土木建筑多不长久,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建筑"不求原物之长存"。中国文化有崇尚节俭的道德观。虽然中国王朝的灭亡大多由于骄奢而亡。但即使是中国的宫廷,也多是以比例、尺寸、韵律取胜,而不同于西方以豪华的内外装饰取胜。道德观与宇宙观在审美观上即体现为对"意境"的追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作过详细的描叙。民间建筑中的"曲径通幽"、"借景"等都是在小空间内创造大景物而追求意境的卓越手法。中国文化有森严的封建宗教礼法等级制度。强调"名正言顺"。中国文化的以上原因同时也极具有地域性,以致它成为东方文明的典型代表。我个人认为中国文明最重要的特点应该是"大一统"观念的千年延续,这种"大一统"不仅仅表现在地理、政治,还表现在中国文明的各个方面,与自然统一。中国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在"贫资源"下,中国人不得不精耕细作,协力共进,树立了"统"这种必然的心理。"大一统"观念首先是建立在氏族基础上,后来氏族发展,成为大部落和国家。正是由于这种"大一统"的观念,不仅使得中国文明流传千年而不衰,而且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了稳定和强盛。这种"大一统"的观念是针对异族而言,所以封建王朝的更迭并不意味着对"大一统"的挑战,相反,更替后的王朝比前一个王朝更热衷于统一国内的地理、政治和最重要的文化统一。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度同衡"的政策无疑是中国最早的大统一,汉代的董仲舒提议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文明史上的又一大统一。这种统一观对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建筑的特点:什么是建筑文化?这也是一个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问题。有人认为,建筑,是人类运用一定工具、技术、工艺和自然界的物质材料,经过生产劳动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即建筑既包括人的建筑活动,又包括建筑活动的成果--建筑的物质产品。因此,建筑文化的基本内涵也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指人们从事建造活动的原理、蓝图、计划、程序、方法、设备等;二是建筑物质产品及其反映出的哲学、文学、艺术、伦理、法制等方面的内容,建筑文化则是这两方面内容的总和。中国的建筑文化深受中国文明的影响,因此在自己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同中国文化具有完全的一致性。中国的建筑也体现了中国文明的特点。
建筑文化
李先逵先生认为中国的建筑文化有三大特色。中国建筑文化含有深沉的文化哲理中国建筑表象了深层次的思维理念,心理结构和中国人的人生观、宇宙观。中国人对建筑本质的认识比国外先进。外国建筑体系认为建筑是"人的庇护所","凝固的音乐",都是从某一方面阐述的。中国《黄帝宅经》中认为;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前者强调建筑的自然属性,后者强调它的社会属性。中国的建筑文化更加的深刻明确。中国建筑对于阴阳数理的运用时西方不曾有的,是一种纯东方式的建筑哲学。道家的《周易风水》中的阴阳变数,中国人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建筑以奇数而造。比如台阶、门等都是奇数。中国建筑中最高地位的是礼制建筑,象天坛祈年殿,祭祀的殿堂。它是中国建筑博大精深的最集中体现。它突出王族的至高无上和主流文化的宗教礼法,意识形态和哲理观念。在建筑的规格上甚至高于皇权建筑。中国建筑文化体现了很强的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中国儒家文化坚持"中庸有度,不事张狂,宽容兼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中国建筑的人本精神也体现了这点。中国建筑强调长幼、尊卑、礼制和名分。无论是北京的四合院,还是南方建筑,长幼居住都是有严格的道德规定的。中国建筑一般不会使得个人产生一种相对渺小的感觉,而西方的哥特式建筑教堂建筑完全使人产生一种卑微的感觉,东方强调"人",而西方更多地强调"神"。中国建筑组成了一种有机的群落,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院落文化",在福建省的土楼建筑体系中,这种文化简直发挥到了极致。中国建筑文化特别强调"天人合一"的环境因素中国建筑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国文化中的"风水说"可谓是最早的环保理论,尽管它不无错谬,但不可否认的是"风水"特别强调良好的自然环境,"风水"学说推崇"抱阳之地"。中国建筑文化崇尚自然的环境美学,追求了"大美不言,物我两忘"的境界,在《红楼梦》中,贾府的花园建筑就是这样布局和追求。中国建筑文化的上述特点是它所特有的。也是它所有特色中最吸引人的,最有魅力的一部分。中国汉族文化的所到之处,从日本到西域,从高丽越南,几乎都体现了这种文化。尽管外表构筑有不同,但建筑物的内在美却惊人地一致。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中国文化中的"大一统"观念,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构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大一统"不仅仅是政治上的统一,地理的统一,文化的统一,也包括自然与人的统一,伦理道德上的大一统,这是广义的"大一统"观念。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对建筑本身的理解就是一种统一的认识。同时强调建筑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即为一种有机的统一表述。对中国文化有很深影响的八卦图和道家思想,本身即为一种统一的学说。"阴阳八卦、互克互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起了很大的影响。佛教思想对建筑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塔"这种建筑的引进,就是一个明证。儒教思想对中国古代木制建筑的豪劲时期、醇和时期、羁直时期影响更为巨大。三大主流思想的影响,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和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称,是中国正式建筑的特点。中国的宫殿、庙堂,居住的房屋都是对称的建筑,对称性更多是一种权威的体现。这也是一种大一统的体现。中国文化中深厚的"大一统"观念构筑了中国光辉的建筑文化,尽管这种文化的哺育在今天已经显得不足,但中国的建筑文化界在回答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建立自己独立的建筑文化这个重要问题上,还必须更多地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果丢了它,那我们可能看到的,就永远是一种拙劣的类西方、类古典的混凝土堆了。
宫殿——金碧辉煌、雕栏玉砌的建筑群体
宫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传统观念保留得最集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种类型,它代表了当时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据史书记载,夏商时期已有宫殿。秦始皇奴役农民建造了规模空前宏大的阿房宫遗址,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也都大兴土木,营建豪华壮观的宫殿。元朝以前的宫殿建筑均已毁于战火,完整保留下来的只有北京的明清故宫沈阳市的清故宫。
北京明清故宫以显示皇帝的权威为设计思想,沿中轴线南北纵深发展,对称布局,以此烘托中轴线上天安门、午门、三大殿直至神武门等主体建筑物的不凡气势,一切构件都属于最高规格,因此,格外壮观。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图书简介
内容分布
人文特点
建筑体系
建筑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