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遗址
豫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二里头文化中心聚落遗址
八里桥遗址位于河南省方城县赭阳街道程庄村、潘河乡西岸,因附近有八里桥而得名,是豫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二里头文化中心聚落遗址,时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至四期。
1975年,方城八里桥发现夏代遗址。1986年,出土象征诸侯王权的石钺。199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南阳文物研究所、方城县博物馆联合对八里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2010年,李迎年发表《从方城八里桥夏商遗址看曲烈的封地——曾地》一文,具体将八里桥遗址和夏朝曾地联系起来。2024年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河南方城八里桥遗址等3项考古最新进展。八里桥遗址南环壕残长750米,西环壕长约1800米,现存面积135万平方米。遗址内探明沟类遗存11处,宽8—12米,深2.5—3.7米,两侧5—8米的范围内多为空白区。这些沟类遗存纵横交错,规划有序,将南部区域分为相对完整的5个区块,呈现出与二里头遗址相似的“多网格”布局。遗址灰坑出土较多完整陶器,以酒器、食器、储藏器为主,此外,遗址出土的石器以石斧、石凿为主,不见石镰、石刀等农业生产工具。遗址的绿松石发现较多,主要以嵌片为主,饰品较少,另有少量的废料,说明遗址可能存在以加工绿松石嵌片为主的手工业。遗址还出土有玉柄形器、石钺、涂朱石人像、刻画符号等遗物。
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八里桥夏代遗址(古缯国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里桥遗址在聚落布局、功能区划、陶器组合和器物形态以及精神生活方面与二里头遗址保持高度一致,深刻地体现出八里桥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存在着高度的内在关联。八里桥遗址的聚落布局填补了次级中心聚落研究的空白。
历史背景
八里桥遗址是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被认为是“中华曾氏族根地”。姒姓曾国是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国族。八里桥遗址和姒姓曾国有铭铜器的重要发现,为研究曾国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学术界和曾氏宗亲联合总会已认定河南方城为“中华曾氏祖根地”。八里桥遗址形成于二里头文化二期,正是夏文化开始向外扩张的关键时期。夏文化越过方城垭口进入南阳盆地,兴建一大批二里头文化聚落,并在垭口附近建立大型中心聚落。八里桥遗址用于对南方的控制,保障王都的安全,是夏朝在关键时期关键节点设立的关键聚落。八里桥遗址所在地理位置是连接中原腹地和江汉平原的关键咽喉,是南方铜矿、绿松石和朱砂等矿产资源进入王都地区的重要安全保障,是二里头王都资源转运与控制的重要枢纽。
发掘历史
1975年,方城八里桥发现夏代遗址。1983年,八里桥遗址所属券桥镇在此建砖窑厂,使该遗址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86年,出土象征诸侯王权的石钺。1993年秋,时为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研究生的李维明受考古学家邹衡指派,在南阳市考古调查收集夏商周时期考古材料,观摩了采自方城县16处遗址的先秦陶器标本,其中采自八里桥遗址的饰箍状堆纹鼎、大口尊、夹砂深腹罐、肩饰贯耳敛口瓮、菌状纽器盖等陶器标本引起了他的注意。陶片标本显示八里桥是一处较为典型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李维明随即与方城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前往八里桥遗址进行田野调查。1994年4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南阳文物保护所、南阳文物研究所对八里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百余平方米,清理灰坑14座,出土有石器、陶器等一批重要遗物。
2010年,李迎年发表《从方城八里桥夏商遗址看曲烈的封地——曾地》一文,具体将八里桥遗址和夏朝曾地联系起来。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八里桥夏代遗址(古缯国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要港发布了《方城八里桥遗址2022年度工作汇报》。2024年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史前和夏文化重要考古发现,通报河南方城八里桥遗址、衢州市皇朝墩遗址、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等3项考古最新进展。同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八里桥遗址文化面貌与夏朝晚期都城二里头遗址高度一致,填补了夏王朝次级中心聚落研究的空白。
遗址布局
综述
八里桥遗址是一处大型环壕聚落。南环壕残长750米,西环壕长约1800米,现存面积135万平方米。潘河东岸亦有大面积同期文化遗存。八里桥遗址是豫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二里头遗址文化中心聚落,时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至四期。遗址内探明沟类遗存11处,宽8—12米,深2.5—3.7米,两侧5—8米的范围内多为空白区。这些沟类遗存纵横交错,规划有序,将南部区域分为相对完整的5个区块,呈现出与二里头遗址相似的“多网格”布局。八里桥遗址在聚落布局、功能区划、陶器组合和器物形态以及精神生活方面与二里头遗址保持高度一致,体现出二者存在着高度的内在关联。
地层
第1层:耕土层,因早年施行过深翻,所以较深。厚0.5~0.7米。黄褐色土,土质疏松,含细沙,包含有瓷片、石块、汉砖、陶片等。第2层:黑褐色粘性土,夹杂黄色颗粒和零星红烧土块,土质较硬。厚0.1~0.35米。内含有陶片、石块、碎骨等。陶片中可辨器形有鼎、盈、缸、爵、豆、罐、花边罐、盆、大口尊、器盖等,多饰有绳纹。第3层:黑褐色胶结土,微泛红色,土质较硬。厚0.2~0.35米。其中含有细小红烧土块,炭粒和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鼎、罐、缸等。第3层以下为生土。
灰坑
灰坑,共发现17个。除H4开口于第1层下外,余皆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生土。灰坑均口大底小,口部有圆形、椭圆形、近方形、不规则形。剖面结构多为直壁平底,次为锅底或尖底。一般深1米多,最深者达2米多。小沟,发现1条(G1)位于T1南部,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H6、H15。平面大体是东西走向。口宽0.4~0.8米、底宽0.25~0.55米,深0.3米。沟内填黑土,包含物有石块、陶片等,陶片中可辨器形有鼎、罐等。
出土文物
遗址灰坑出土较多完整陶器,制作精致,规格较高,多见磨光泥质黑皮陶,以酒器、食器、储藏器为主,以及涂朱石人头像、玉柄形器、绿松石等,时代与夯土基址一致,应当属于夯土建筑的祭祀坑。遗址出土遗物丰富,计有陶器、石器、玉器、卜骨、绿松石器等遗物。陶器组合和器物特征与二里头遗址高度一致,凸显了王都地区对八里桥遗址的强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此外,出土的石器以石斧、石凿为主,不见石镰、石刀等农业生产工具,侧面印证了夯土建筑区的高规格。特别引人关注的是,绿松石发现较多,主要以嵌片为主,饰品较少,另有少量的废料,说明遗址可能存在以加工绿松石嵌片为主的手工业。还出土有玉柄形器、石钺、涂朱石人像、刻画符号等遗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
开发与保护
2013年3月5日,八里桥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价值意义
八里桥遗址是以二里头遗址文化为代表的夏文化南渐过程中的重要区域性中心聚落,为探索夏文化地方城邑聚落形态、社会结构提供了新线索,是夏文化考古工作的重要突破。
八里桥古缯国遗址文字资料的发现和释读,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二里头文化的性质以及姒姓曾国的历史等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八里桥遗址的勘探与发掘对研究该遗址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聚落布局与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材料。
二里头时代的聚落研究主要集中在二里头遗址,次级中心聚落如望京楼遗址大师姑遗址聚落布局不甚明晰,八里桥遗址的聚落布局填补了次级中心聚落研究的空白。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发掘历史
遗址布局
综述
地层
灰坑
出土文物
开发与保护
价值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