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宪武,植物分类学家,教育家。长期致力于中国植物分类、区系和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在
藜科植物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执教50余年,培育了一批
植物学教学和科研人才。
人物简介
孔宪武(1897——1984年),
河北省高邑县武城村人,北京高等师范博物系毕业。历任练习员、研究生、教员、副研究员、教授,获博士学位。孔宪武1942年起任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植物研究所所长、甘肃师范大学副校长等职,兼任《
中国植物志》编委会委员、
甘肃省植物学会理事、名誉理事长等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人大第一至四届代表,中共十一大代表、主席团成员。
孔宪武一生致力于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学术精湛,造诣极深。他60年如一日,孜孜以求,锐意著述,共发表、出版论文和专著24篇、部,对我国植物科学的发展起了奠基和推动作用,也为我国农、林、牧、医药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赞誉。
人物履历
1962年以来,他编写的《兰州植物通志》、《甘肃猪饲料植物介绍》、《甘肃野生油料植物》、《中国植物志·黎科》、《甘肃林木志》、《中国植物志》第25卷先后出版问世。经过他和同事们的辛勤劳动,筹建了一个藏有9万多件植物的标本室,成为反映
西北乃至全国植物区系的重点标本室之一。他的科研教学和著述活动,一直继续到健康状况完全不允许时候才停止。
孔宪武,字毅亭,1897年6月25日出生于
河北省高邑县武城村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正在清末民初,启蒙教育以读古书为主,具有坚实的文学基础。在中学时代接受了有关数、理、化和生物学的教育。和当时的有识之士一样,认识到中国之所以受列强的欺凌、掠夺和瓜分,主要原因是政治上的腐败,科学技术上的落后,要使民族复兴,国家昌盛,必须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之路。因此,1917年他考入
北京师范大学博物系。博物系是以研究大自然的生物和非生物为主要目标,开设有植物、动物、生理和矿物学四门课,使他入迷的是
植物学。积极地参加了有名的
五四运动。
人物生平
1921年,孔宪武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高师毕业,在校刊上发表了《植物之群落与其适应》和《我国北方之五大杂草》两篇论文,他在植物学上的研究才能初露端倪。毕业后,先后在山东第七中学和山西第一师范任教两年。1923~1925年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系研究科学习。1925年发表了《Canegica gigantea(仙人掌科之一种)花之分布与发展次序对日射之影响》。将光照和植物形态建成联系起来的研究,这在当时国内外并不多。1925~1926年任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助理员。1926~1929年任
河北大学教授,讲授
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并编写植物生理学讲义,供学生使用。他在教学中最感痛苦的,就是所有的教材都是讲外国的植物和外国人的研究工作。在大学里,一些留学归国的教师,在讲课中也多以外国植物作例子,没有反映出中国丰富的植物资源。1929年秋天,他毅然放弃了教授头衔和高薪待遇,到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作了一名练习生。他决心要从头做起,作一个中国植物科学界的小卒子,全力开拓和研究祖国的植物宝库,为建立中国人的植物学奉献一切。植物研究所所长
刘慎谔对他的学识和志向非常器重,不久就提升他为助理研究员,以后又晋升为副研究员。
国难中的研究
不畏危险
孔宪武进入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如鱼得水。1929~1936年,尽管国难当头,军阀混战,盗匪遍地,他却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做了大量调查和采集植物标本的工作。1931年
九一八事变之时,他正在吉林长白山一带考察,深入原始森林,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运回
北平市。
日本侵略军入东北后,孔宪武便在
河北省、
山西省、
河南省一带采集标本,不仅采集林区植物,也采集田间杂草,将采到的标本及时整理和鉴定,并以论文形式发表。1933~1937年共发表论文和专著12篇(部),重要的有《中国北部的科植物》(英文,1933)、《吉林小白山的松柏科植物》(英文,1934)、《小五台山有花植物志》(与王作宾合著,英文,1934)、《中国北部植物图志》第四册(1935)和第五册(1936),《中国北部的几个新种》(英文,1936),《北京之禾本植物》(1937)。这些论文和专著都是中国植物分类学的重要文献。他所发现的植物新种有河南蓼、太白蓼、细叶蓼、细穗藜、东亚市藜、硬枝盐蓬以及新属
苞藜属等。
采集标本
随着东北的沦陷,华北和
北平市的形势越来越紧张,实在难以继续工作。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决定将部分人员西迁
武功县,与
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为邻,因而,1936年孔宪武随所来到武功。不久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研究所经费无着落,便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办西北植物调查所。这个调查所事实上也不能开展工作,孔宪武不得不去西北农学院教书。他于1936~1939年受聘为该校副教授,西北农学院院长
辛树帜也是一位植物分类学家,他们两人友情甚笃。他在辛树帜授意和支持之下,利用课余时间跑遍了陕西关中18个县和
秦岭、
太白山,采集了大量标本。1938年在该院学报上发表了《陕西渭河流域之杂草》。这是一部对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著作。1954年该院又将此文抽出印成单行本,作为教学参考书。
立足甘肃
1939年,在兰州成立了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教师主要来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孔宪武亦被调入该校任教授。学校位于远离市区的
西果园镇,是一个南北走向的狭长山沟,生活非常不便,但因其靠近林区,孔宪武亦乐于在此工作,并且开始了他对兰州地区植物的调查和研究,为编写《兰州植物通志》打下了基础。
1941年,
西北师范大学开始从
城固县搬迁到
兰州市,1942年孔宪武受聘为该校博物系教授。从此,他再也未离开这个学校,共43年,并曾先后长期担任生物系系主任和校植物研究所所长,还担任过代教务长、副校长等行政职务。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30多年中,曾被选为
甘肃省第一届至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主席团成员。另外还有着不少的社会兼职,如曾兼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甘肃植物学会理事长、《
中国植物志》编委、《甘肃植物志》主编等。
孔宪武进入80高龄之年,还亲自领导并参加《甘肃植物志》的编写工作,病笃时尚关心此事。
永垂不朽
1984年10月16日9时,终因年老体衰长期住院医治无效而逝世,享年87岁。临终遗言“丧事从简,不保留骨灰”。遵照他的遗言,于1984年10月20日将他和夫人的骨灰撒于兴隆山的东山坡上,让松涛、花香、鸟鸣永远陪伴着他们。
为了纪念这位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孔宪武的生前友好及学生集资于1987年他逝世三周年之际,在
西北师范大学树立
塑像,并出版了纪念文集和学术专刊。
个人简历
1917~1921年 就读于
北京师范大学博物系并毕业。
1921~1923年 任山东第七中学、山西第一师范教员。
1923~1925年 北京师范大学博物研究科学习,获理
学士。
1925~1926年 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助理员。
1929~1936年 任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助理员、副研究员。
1942~1949年 任
西北师范大学博物系教授(1946年后兼任系主任)。
1949~1984年 任西北师范大学(原名西北师范学院)生物系教授、系主任、植物分类研究室主任、植物研究所所长、兼教务长、副校长、顾问。
主要论著
1、孔宪武。植物之群落与其适应。博物杂志。
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出版,1921,4:15-22.
2、孔宪武。中国北部之
藜科植物。
北平市: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出版,1933.
3、孔宪武。
小五台山有花植物志(英文).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丛刊,1934,2:227-421.
4、孔宪武。中国北部植物图志第4册。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出版,1935.
5、孔宪武。陕西渭河流域之杂草。
西北农林,1938,3:1-22.
6、孔宪武。
兰州市植物
通志。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1962.
7、孔宪武等。中国藜科植物。植物分类学报,1978,16(1):99-123.
8、孔宪武编著。中国植物志—
藜科,25卷2分册。
北京市:科学出版社,1978.
9、孔宪武。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藜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10、孔宪孔。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第1册(藜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11、孔宪武编著。中国植物志—
紫草科,第64卷2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科学成就
孜孜不倦
无论是在科研机构,还是在教学岗位,孔宪武都是孜孜不倦地坚持科研工作。在兰州,他的科研重点可粗略地分为两个段落:1939~1959年从事
甘肃省及毗邻地区的植物调查和分类;1959年以后则以参加编写《
中国植物志》中的
藜科、
蓼科、
紫草科等科为主要活动。1939~1949年,
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又紧接着是
解放战争,政局动荡,经济困难,民不聊生,几乎没有搞科研的条件。可是孔宪武凭着一根采集杖,一副标本夹,踏遍了
兰州市的河湾滩地、
平川区农田和南北两山,并把距兰州百余里的
兴隆山当做植物宝库,10年中去了多次。因而,他在1946年前就完成了《兰州植物通志》的初稿和《兴隆山木本植物》的手稿。他并不满足于对
甘肃省中部植物的了解,而要掌握整个
西北的植物,1946年秋,他派张鹏云去青海林区采集标本。1948年夏,他和张鹏云参加
裴文中、
王德基等著名学者组织的河西综合考察团,考察了
武威市、
民勤县、
张掖市、
临泽县、
酒泉市、
敦煌市等地的森林、草原和
荒漠植物,行程西达阳关。此行,他的收获很大,并把研究的重点转向荒漠植物。1950年夏,甘肃解放后约有半年多,他就带着西北师院和
兰州大学的师生10余人,徒步300余里去
洮河中游的
莲花山实习,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都压抑不住他解放后喜悦的心情。同年秋,为了探明中国
西北橡胶植物的资源,欣然接受国家委托,独自一人远赴新疆昭苏地区调查
橡胶草,并携回种子试种。1957年,孔宪武年已
花甲,但仍然带着学生去
天水市实习,根据所采集到的标本写出了《麦积山植物初步报告》。
兰州植物通志
1959年,学校及省领导得知孔宪武早已完成《兰州植物通志》的初稿,便一再敦促及早付印,经过他认真地修改,这本50余万字的巨著终于在1962年面世,为
甘肃省的工农业生产及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1959年以后孔宪武参与《
中国植物志》的编写工作。他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学术水平以及国际声誉的头等大事,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一再教育与其共事者千万马虎不得。1966年他所承担的
藜科部分终于定稿,1978年出版《中国植物志》第25卷第二分册。他写的《中国藜科植物》一文于1978年登载于植物分类学报上。60年代初,他数次带领王庆瑞等前往甘肃河西走廊考察治沙工作,采集了大量的沙区植物标本,并对治沙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认真教学
从大学毕业到逝世,孔宪武在学校里生活和工作了50年,凡是和他接触过和受教于他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位最受爱戴的老师。这种发自肺腑的赞扬,不仅仅是因为他学识渊博,态度和蔼,教学方法精湛,更为重要的是他师德高尚。他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坚决走
社会主义道路;他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刚直公正,不畏强暴;他处世谦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最厌恶自我吹嘘、阿谀奉承、尔虞我诈的丑行;他对待学业和工作总是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鞠躬尽。孔宪武的道德观的形成与其家庭影响和幼年所受教育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受父兄的熏陶,以
孔子的后裔严格要求自己,绝不做有辱于祖先之事;另一方面,他幼年所受的教育,使他接受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道德概念,用这些概念规范自己的行动,时间长了就自然地表现在待人接物上。他以身作则,时时处处给学生作出了榜样。“身教重于言教”,自然地受到学生的敬仰和热爱。
知识渊博
孔宪武对待教学工作非常认真,尽管他学识渊博,造诣很深,植物分类学讲了多遍,但是在每次上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写出详细的讲授提纲,然后安排教法,在讲台上他会把那些枯燥无味的科、属、种特征生动地介绍给学生,正如
吕忠恕回忆文中所说的:“孔老师教这门课时并没有用传统的‘满堂灌’的老方法,而是首先引导学生同大自然接触,熟悉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植物,观察其特点,了解其生活。教师重点介绍其特征,并附带介绍这种植物的功能、用处、医药价值及有关的故事、传说等,使大家感到有意思,而且产生进一步研究它的决心”。凡是听过孔宪武讲课的人都有同感,认为他把植物分类学教“活”了,时隔四五十年回忆起来犹如昨天。他的教学效果所以能如此之好,正是他付出了巨大劳动和心血的结果。
孔宪武教学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把自然界作为课堂,让学生自己学,互相教。往往利用上课或课外时间,有目的地将学生带到野外,让他们采集标本,进行细心的观察研究,比较其异同,自己先进行分科、分属或分种,最后由教师或其他同学给以订正。这样的活动充满情趣,获益不少。因而在历届学生中对植物分类学产生浓厚兴趣的人很多,有的人把植物分类作为终身研究的目标,有的人已成为分类学方面的知名人物。
远见卓识
孔宪武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他认为生命对一个人来说是短促的,一个人对社会来说所起的作用是微小的,要使人民的事业兴旺发达,必须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因此,他把培养人才看得比个人成名成家更为重要,他以铺路石子的精神用自己的躯体为后来者铺平了前进的道路,他像明烛一般,点燃了自己,而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1945年
兰州大学成立了,生物系没有植物分类学教师,希望他去兼课,他慨然答应。当时市内没有公共交通车,学校里也没有车接送,因此,他去该校上课不是乘马车、坐羊皮筏子就是步行,行程10余里,风雨无阻,连续达六七年之久,此时他已年过半百。他为兰州大学的教学和植物标本室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增强了两校两系之间的友谊。
杰出教育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学校中缺乏教师,为此,他一个人担起了几个人的工作,支持青年教师去外校进修提高,任课最多时间每周达到27学时,还要做繁杂的行政工作。为了事业的兴旺,尽管很累,但他总是说:“这是我当系主任应该做的。”这种甘当人梯的精神是多么宝贵,使闻之者无不为之感动。
孔宪武性格内向,面孔严肃,不苟言笑,使一些初识之人感到拘束。事实上他非常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直来直去,从不以势凌人。所以师生们都乐意和他谈心。在交谈中他会慈祥地肯定对方的长处,诚恳地指出短处,使听者心悦诚服。他生活简朴,从不乱花一分钱,但当师生们因经济困难向他伸出求援之手时,他总是慷慨解囊相助。孔宪武是位坚持原则嫉恶如仇的人,如果谁真的做了错事丑事,他批评起来也是很严肃的。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是当之无愧的。
无私奉献
孔宪武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他承认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他更承认科学家是有国界的。当一个科学家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用自己的知识才能为人民服务。因此,他在青少年时忧国忧民,“五四”运动挺身参与斗争,义无反顾地投身科学事业,继而又以执教为生,立足
西北原野,通过科研和教育开发这一地区。这些具体活动无一不说明他是多么地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认识到中国从此得到新生,因之以千倍万倍的热情迎接解放,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1956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心胸和实际行动来实现强国富民的愿望,奋斗终生。他认为做一个中国人是光荣的,在外国人面前应是扬眉吐气,不要妄自菲薄。他一生从未出国,与他同龄的植物分类学家几乎都是留过洋的。和这些科学家在一起共事,他从不自卑,由于他的学问和人品也受到这些专家的敬重。
扎根西部
中国的
西北历来被人们看成是落后之地,很多人不愿意去那里工作。可是孔宪武1936年到西北后,就扎根在这块黄土地上,发誓要为建设
大西北贡献自己的一切。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有人动员他回
北京市,他摇摇头,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他认为自己的事业是在西北。他用50年的时间基本上摸清了西北的植物资源,并为西北培育了大批人才,奠定了这一地区现代
植物学发展的基础。
严谨刻苦
孔宪武对事业可以用“刻苦、务实、严谨”几个字概括。所谓刻苦就是学习和工作上总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孜孜不倦、锲而不舍。他认为学问到处有,只要钻研探索就会有收获;工作条件固然很重要,但人的主观能动性更为重要。因而他走到那里就要熟悉和调查那里的植物。1942年在城固任教时,对每天所走过的道旁、地埂和田野上的植物开花期作了观察记载,写成了《城固植物开花随记》。孔宪武生平无特殊爱好,几乎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于看书和研究上。他很重视知识的积累,所以学识渊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所谓务实就是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科研和教学上孔宪武总是真实无伪,他最讨厌的就是有弄虚作假的行为。1939~1949年间他在兰州工作,因参考文献缺乏,对许多植物他只鉴定到属,学生问他为什么不定种名,他说:“在没有充分的依据下,我是不能乱定的”。所谓严谨就是对科研成果的发表特别慎重。他一贯认为科研成果一经发表就要和广大读者见面,如果其中有不成熟甚至错误之处所造成的影响将是非常恶劣的。《兰州植物通志》的初稿于20 世纪40年代中期即已完成,迟迟未发表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考证清楚其中的一些
植物学名。直到1959年,在大家一再敦促下,他才对初稿经过认真修改之后交去付印。当时有人问他,书名为什么不写成《兰州植物志》,却叫《兰州植物通志》?他解释说:《通志》在内容、编写规格及文献引证等方面均不如植物志全面,其收载的植物种类是以地区性为主。由此可以看出孔宪武治学态度的严谨和谦虚。
乐意奉献
孔宪武从来不把知识私有化,只要那里需要,他就会非常乐意地奉献出来。解放前后,经常有学者、学生和生产部门将采到的植物标本送来让他进行无偿的鉴定,他从来未推辞过,总是送多少鉴定多少,为此而占去了他很多的时间。有人劝他少做这样的事,他总是说:“人家送上门来的活儿怎么好意思推辞,再说我通过鉴定也认识了一些从未见过的植物,对我也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