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吾,原名张凝,字静吾。1900年生于巩县兴仁沟村,
汉族。
张静吾是
哥廷根大学国家
医学博士,北京德国医院第一位中国医师,国民政府第五重伤医院院长,贵州安顺军医学校(国防医学院前身)
附属医院院长,
河南大学医学院(今
郑州大学医学院)创始人,河南大学医学院院长,河南医学院院长、副院长,
河南省神经学科创始人,
中国民主同盟河南省第五、六届副主委。
人物经历
张静吾1913年冬考入
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德语班,1919年,他东渡
日本,考取东京医专。途中,目睹被
殖民的
朝鲜民众,深感痛失国家之悲哀。
是年,张静吾执杖参加呼应
北平市学生进行“
五四运动”的千人游行,反对
中原地区驻日公使的媚外行动。并与日警搏斗。因不愿受日本人歧视,1920年他愤然归国,进入上海同济医工专科学校学习。
1922年,张静吾赴
哥廷根大学学习临床课程。留德期间,张静吾刻苦学习,一心要为国人争气。除用心上课、认真复习外,他还到
柏林等地医学院校听名医讲座,利用暑假到医院外科、妇产科、病理解剖等实习。1926年毕业,经学位考试和论文答辩,获
德国国家医学博士学位。
期间,张静吾结识了朱德、
孙炳文、武建西、李维汉、
朱家骅、邓演达等仁人志士,他们经常在一起交谈、聚会;交流传阅进步书刊,参加革命活动。由于与共产党人、进步人士的交往,张静吾思想上受到这些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刻影响,张静吾的爱国热情和为祖国医学事业献身的志向,更加坚定。
1926年冬,张静吾由马赛登船回国,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任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八方面军医院副院长。1927年,张静吾返乡省亲,目睹
河南省荒乱景象,民病无医,苦不堪言,他就以医师身份访问河南中山大学校长凌济东,“极陈创办医科之必要”。同时向时任河南省主席
刘茂恩建言,河南应有医学院,以培养医学人才,解除病人痛苦。刘主席批准之后,拨专款筹建
河南大学医科。开启了河南省现代高等
医学教育的先河,填补了
中原地区医学高等教育的空白。
为了培养中国自己的医生,1931年,张静吾到
保定市的
河北医科大学任内科教授,他采用声像教学法,深获学生好评。为弥补教材缺乏之不足,他还熬夜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
内科学教科书。1934年夏,张静吾受聘为
河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兼内科学教授。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张静吾以全部精力投入河南大学的建设工作。扩充了
附属医院门诊,使学生有了比较完备的实习场所;聘请教授、选送助教进修,在河大医学院初步建起了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
1936年,他亲赴南京,向中英庚子赔款委员会主管人请准补助费十五万大洋,购置了一批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建起可容纳120张病床的病房楼,使医学院初具规模,这期间也是医学院发展的黄金阶段之一。
1937年,张静吾从河大医学院辞职,到
同济大学任内科教授,兼任
上海市中心医院内科主任。“八∙一三”淞沪抗战,张静吾受命在上海筹办一所临时伤兵医院,以解重伤员救治之急。面对大型会战急剧增加的伤兵数量,目睹许多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张静吾心急如焚!
他亲赴南京,面见时任军政部军医署张建署长。“战争期间军事第一,利用高校医学院的人才优势,承办军医院,以增强前线重伤员救治能力,同时,使医护人员的爱国热情亦有用武之地”。张建采纳了这个建议,以军政部之名义,全国组建了十二个重伤医院,并委任张静吾为第一重伤医院院长。由于张静吾无法马上离开
上海市,所以改为第五重伤医院,以支援抗日。同时,他还帮助母校
河南大学医学院承办了军政部第十一重伤医院。
1937年9月,上海危急,张静吾教授率医护100余人到苏州
胥口镇,一个月内收治伤兵600余人。随着战争形势发展,第五重伤医院又先后撤至江西吉安、
广西壮族自治区、
昆明市等地。
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张静吾带领全体医护人员坚守岗位,日以继夜,忘我工作,为抗日救亡贡献自己的力量,充分体现了同仇敌忾、救死扶伤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张静吾作为
同济大学西迁的先行官,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为同济大学战时大迁徙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0年初,张静吾教授受聘为贵州安顺陆军军医学校(国防医学院前身)内科主任教官,兼
附属医院代理院长,全力救治官兵,培养前线急需的军医人才。
1943年,流亡迁徙的河大医学院办学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受
河南省教育界邀请,张静吾教授应邀重回母校,再任国立
河南大学教授、医学院院长。
1944年5月15日,
日寇突袭
潭头镇。时大雨滂沱,
山洪陡发,未及撤离的河南大学师生四散逃避却无从安身。张静吾携妻吴芝蕙、侄张宏中等七人结伴而行。他两次被俘,冒死跳入深沟,幸而被树枝挡住,后被村民搭救,得以幸存;而妻吴芝蕙则被连刺数刀,不幸身亡于阳坡岭;侄子张宏中被刺4刀死里逃生。另外同行四人中,三人“宁死不受辱”,一起投井自尽,一人挣脱绳索避入一空屋中侥幸逃脱。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医学院迁返
开封市,张静吾第三次被聘任为医学院院长。当时校园原址一片疮,教室、学生宿舍等均被日军拆毁,教学医疗设备在
嵩县被日军抢劫一空。张静吾教授带领师生开展重整校园活动,清理废墟,争取经费。
英国科学家
李约瑟曾来访,捐助100万美元。
联合国救济署捐助300张病床的全套设备和
x光机及部分药品。学院还从华西大学医学院购回一批教材、挂图、标本等,经过多方努力,1946年春正式复课和开诊。张静吾以一种超常的精神力量,主持
河南大学医学院。医学院聘请教授、副教授22人,建有病理、解剖、
药理学、细菌等学馆,附设高级
助产学校、护士学校和
附属医院,规模空前。
1948年6月7日,河南大学医学院南迁
苏州市,开始了漫漫的流浪办学,人心涣散,管理混乱,校长辞职,办学举步维艰。张静吾在师生推举下,参与“三人小组”,以维持河大局面,将学校完整无缺地交给新中国政府。也曾有亲友、老同学等多次劝他到台湾,有关人士甚至已为张静吾教授买好了去台湾的机票,但他想到了医学院的师生,自己的
医学教育事业,自己的祖国与故乡,他对
中国国民党的反动腐败已有深刻认识,同时由于接触过进步人士,对共产党治理国家和发展教育有了信心,便拒绝赴台,毅然坚持留在苏州,等待解放。1949年6月,张静吾教授与河大师生由
苏州市返回
开封市,被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为
河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1950年,为了延揽人才,张静吾教授日夜兼程,奔波于
上海市、
南通市等地,以虔诚、豁达的胸襟,影响、感化着一位位名家来
河南省工作,为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和理工专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1952年,全国高校调整,河南医学院独立建院,直属国家卫生部领导。1956年,张静吾教授被国务院任命为河南医学院副院长,河南医学院随省府迁至
郑州市,张静吾教授负责筹建新校舍。
然而,在1957年的全国反右运动中,张静吾教授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他被错划为
右派。从此不再担任行政工作,而专心致力于河南医学院神经科的筹建和门诊工作。“文革”中又遭批斗和抄家,再次遭受迫害,从事体力劳动。也曾被假枪毙推入河中,但他没有被狂风暴雨击倒,从未消沉,他被剥夺了从事
医学教育和管理的权力,可他还有一身的学问、过人的精力和热忱为民众服务的心。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全身心投入了对神经病学的研究和临床治疗,开设了河南医学院神经科,著书立说。以他丰富的医学知识,继续为民众服务。从1974年开始,他主要从事医学翻译及编辑工作,译有神经科
德语资料近百篇。
1978年10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静吾获得平反,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复任医学院副院长兼学报主编,并当选政协河南省委会常委,民盟河南省委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常务理事等。恢复职务后的他已年近八十高龄,他像久被压抑的火山,热力再一次爆发出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张静吾参加编写医学院神经科第一部自编教材《临床神经病学》,翻译《临床神经病学基础》、《神经内科学》、《神经病学》等书。
1998年8月14日张静吾先生病逝,享年9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