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矿业学院
1958年建于黑龙江的公办大学
鸡西矿业学院是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前身。1958年,由鸡西煤矿学校、哈尔滨市煤炭干部学校合并升格为鸡西矿业学院。1981年,改称黑龙江矿业学院。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校原是国家煤炭工业部直属管理的部属院校,现为黑龙江省教育厅直属管理的地方重点大学,校址:黑龙江省哈尔滨松北区糖厂街1号)。
简要概况
由鸡西矿业学院发展而来的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校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以矿业为特色的多科性普通高等学校,也是国家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践行“厚德博学、强吾兴邦”的校训,铸就了“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办学精神,培养出了6万余名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和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53年4月,鸡西市、鹤岗煤矿工业学校变更隶属关系,均归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领导。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中等技术学校组织编制》,开始对学校机构进行了调整并部署两校合校具体事宜,决定鹤岗煤矿工业学校迁到鸡西,与鸡西煤矿工业学校合并,开设煤田地下开采、矿山机电、矿山机械制造3个专业。鹤岗煤矿工业学校的前身是鹤岗矿务局技术学校和职工学校,主要是短期培训技术工人和在职干部。1946年2月,鹤岗矿务局决定将技术学校和职工学校合并,成立鹤岗矿务局职工技术学校,同时从东北地区工业部长春干训班划拨48名学生来校学习。1946年5月初,中共松江省委任命董思维为鹤岗矿务局职工技术学校校长,董思维到校后,对学校进行了全面整顿。为加速学校建设,7月份学校组织教师参观团,赴南满参观,学习办学经验。同时,派人到上海市武汉市等地招聘教师。到10月份,教师队伍已达到30多人。8月份,东北工业部教育处召开首次教育工作扩大会议,董思维校长参加了会议。会议制定了教育方针,即政治与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用相结合。根据这个教育方针,学校编制了采煤、机械、电机、土建四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组织编写讲义,并开始筹建实验室、实习工厂。10月份,学校改称为鹤岗工科高级职业学校。从此,学校开始转向正规的中等专业教育,为煤炭生产培养中级技术人才。鹤岗工科高级职业学校后来改为鹤岗矿山工业技术学校,1952年11月,鹤岗矿山工业技术学校改称为鹤岗煤矿工业学校。
1953年10月,在鸡西市新建的校舍中,教学楼,第一、二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和4栋家属楼共1.9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到1954年1月,鸡西鹤岗两校合校工作全部结束,合校后称鸡西煤矿学校。1958年鸡西煤矿学校、哈尔滨市煤炭干部学校合并升格为鸡西矿业学院。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是中国共产党1947年在鸡西建立的东北地区第一所煤矿工人干部学校。1954年与鹤岗煤矿学校合并成立鸡西煤矿学校,1958年在此基础上成立鸡西矿业学院,1964年部分并回鸡西煤矿学校,部分与其他院校合并成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978年复建鸡西矿业学院,1981年改称黑龙江矿业学院。
1998年以前,学校隶属于原国家煤炭工业部,主要面向煤炭行业办学。1998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隶属关系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黑龙江省管理为主。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大学,2003年主体迁入哈尔滨市
2013年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校原是国家煤炭工业部直属管理的部属院校,现为黑龙江省教育厅直属管理的地方重点大学
发展历程
学校因煤而生,依煤而长,至今已走过70载的办学历史。70年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三部曲。
第一部曲——依煤而生,曲折发展。学校建校以来,七次更名,四次迁移,三次拆并,六次变更隶属关系,风雨兼程,历尽沧桑,直到1978年正式复建本科。边陲煤城办学50余载,几代科院人甘守清贫,自强不息,服务煤炭,献身煤炭,为国家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7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国家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第二部曲——二次创业,跨越发展。1998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生存与发展凸现为学校的首要问题,“缓进则退,不进则亡”。为了求生存、谋发展,更好地为国家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抢抓机遇,果断决策,2000年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大学,2001年到2003年,白手起家建设哈尔滨市新校区,历尽千辛万苦,克难攻险,用智慧和汗水,在一片废墟上崛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新校园。2003年8月,学校主体由鸡西市迁入哈尔滨市。与此同时,学校实施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和人才强校战略,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办学层次和实力的历史性跨越。
第三部曲——办学转型,科学发展。2004年以来,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面对新校区建设所产生的沉重经济负担,学校正视现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教学评估为契机,实施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科学确立“一二三四”的办学方略和“三大”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倾力内涵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明显提升,2008年4月8日,学校正式被教育部确定为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学校现状
学校经过几代科院人60余年的创业创新,尤其是“十五”以来的建设发展,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以矿业工程为特色,理、工、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专科生26915人,研究生417人;专任教师133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34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为62.7%,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优秀教师7人,省模范教师4人,省劳动模范2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16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8人。
学校固定资产17.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4亿元;设有16个教学单位、45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管、文、经、法6个学科门类;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拥有4个省重点学科、7个省重点专业、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振兴东北地区工业基地的人才培训中心、1个国家煤矿安全培训基地,4个省级教学团队。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实践,把德育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在“大工程”实践环境中,强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着力培养思想道德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十五”以来,本科生共有3097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在全国、全省大学生各类竞赛中获奖1154项,获奖数量和层次均为省内高校领先水平。一直以来,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2%以上,连续七年保持省内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1978年率先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导式”教学法,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同,并予推广。“十五”以来,学校承担“省新世纪教改工程”等教研课题296项;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1项,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98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2项,省精品课14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70篇。1999年,学校教务处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
学校坚持“以作为求地位、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想,以振兴东北地区工业基地为契机,围绕国家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十五”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717项;获国家级科技奖3项,省部级奖励99项;出版专著41部,发表学术论文7124篇,SCI、EI、ISTP检索论文512篇,公开出版3种学术期刊,各种发明专利60项。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先后与俄罗斯加拿大等国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和科技交流,不断引进、吸收、消化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国际合作办学的新经验,受到省教育厅的肯定和推广。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从欧洲引进了先进设备和技术,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制造工程中心。
学校坚持特色办学,在历史中形成传统,在发展中弘扬特色,以特色提升办学活力,铸就了反映办学传统和时代特征的“厚德博学、强吾兴邦”的校训和“求真求实、创业创新”的校风,形成了“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办学精神和“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为煤炭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6万余名优秀人才。
学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4项国家级荣誉,“文明单位标兵”、教育系统“师德建设十佳单位”、“国际劳动节劳动奖状”等42项省级荣誉。2000年以来,学校党委连续八年被黑龙江省省委、省委高校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参考资料
黑龙江科技大学历史沿革.黑龙江科技大学.2024-04-22
目录
概述
简要概况
历史沿革
发展历程
学校现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