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云萍,
大连市著名学者、民族
历史学专家,是爱国将领
张学良的部下和密友,是在“
西安事变”后被
国民政府扣押的7名张学良亲近者之一。解放后,瀛云萍转向治学,国内许多高校通用的民族史和历史地理教材都是其著作。
法国学者在找到老人时,连称老人是抗战奇人。当时这名法国学者说:“我走遍了全
亚洲,收获最大的就是在您这儿。”
瀛云萍,瀛致萍,原名王愚臣。1912年出生在
辽宁省调兵山市完颜氏皇室后裔家族。15岁时已身高1.90米的瀛云萍参加了在沈阳北大营东北军
张学良当学监的东北学生队军校学习,由于聪明好学,他很快得到张学良将军的赏识。先后五年在东北军校学习无论是体质和兵学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在模范队接触的是
日本主办人黄慕
少将(
日寇侵华的特务),在学生队接触的主办人是东北军第七旅旅长王以哲,和汲绍钢
上校。这奠定了他爱憎分明的民族气概的基础。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青莲“出淤泥而不染”。在军校读书时,他与奉军老臣
杨宇霆之弟杨宇霁的女儿杨秋馨真心相爱,心怀测的
关东军司令
本庄繁为了把他培养成
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的亲日将领,处心积虑地促成了这桩婚姻。
1937年,爱妻杨秋馨千辛万苦在南京到找到丈夫,一别6年的夫妻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本庄繁得知杨秋馨追随瀛云萍反满抗日,便恼羞成怒的派人到南京劝降,许诺瀛云萍如果回去可能晋升
少校,也可到
日本读书,如若不然就杀掉他岳父一家。
一向柔弱的杨秋馨深明大义的决定:与瀛云萍离婚,一个人回东北救家人。此时杨秋馨已经怀孕数月,不能保国也不能保护自己热爱的家人,瀛云萍、杨秋馨肝肠寸断,抱头痛哭,从此夫妻生死两茫茫。
1931年9月18日晚,
柳条湖的爆炸声惊醒了
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校的学员们,国难当头,瀛云萍和同学们跪着请求东北军的军官们组织抵抗日本侵略者,但迫于
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第二天东北军被迫踏上了退入关内逃亡之路。眼见自已家乡沦陷。他愤然把自己王愚臣的名字改为瀛云萍,意思是日本人使他向空中的云,水中的
浮萍,无有定处。开始了他从“9.18”到“8.15”参加抗战全过程的传奇经历。
1932年经过在北京的学习和在东北军第七旅驻古北口部见习。瀛云萍等300余名学生被
张学良送到南京
黄埔军校第十期学习。毕业后瀛云萍被留在黄埔军校担任了中尉区队长。1936年“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被
蒋介石软禁,而远在南京黄埔炮校的瀛云萍等七位学员被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特务头子
戴笠以张学良的亲信为由逮捕并严加控制。1937年“七·七”事变后,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被解禁的瀛云萍很快被推到了抗日战争的最前线。
1937年8月13日,日军将集海、空兵力打通“江阴封锁线”,直逼
上海市。国民党政府从
德国购买的20门射程一万余米的先进要塞
高射炮。安装在
长江沿岸却无人会使用,瀛云萍以上尉衔从南京炮校要塞科班毕业和其他11名成绩优异的学员编成战列炮队赶赴江阴前线一号炮台。
淞沪会战战打响后,
日寇投入兵力30万,中国军队投入兵力40万。是与日军一次主力作战,
江阴保卫战日军十多艘敌舰或沉或伤逃。6架敌机被击落沉入海底。保卫江阴封锁线的战斗获得局部的胜利。整个淞沪战役历时百余日,中国军人面对优势武器之敌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粉碎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气焰。使日军付出伤亡4万人的代价。由于南京大本营的决心动摇。指挥失当,武器落后等原因,
上海市终于陷落了。瀛云萍带领的战列炮队在江阴要塞完成任务后,于1937年8月17日被派往位于南京
东北地区江边的乌龙山甲一台前线,参加了南京保卫战,阵地距南京和平门只有12公里。由于观测所、隐蔽部、交通壕、弹药库和营房什么都没有,因此只能是仓促上阵。1937年12月9日,日军开始攻打南京城。11日日军将相邻的
雨花台炮台攻陷,中国军队官兵全部战死。瀛云萍炮台当日击落敌机一架,并将日军军舰阻隔在有效射程之外,因此甲一台引起日军炮火猛烈轰击。炸得烟尘高达百余米,瀛云萍和战士顽强的抵抗,四门
要塞炮始终发射着仇恨的炮弹,日军也始终没有从他们守卫的江面上通过。激战到12月12日,由于力量悬殊,东邻的龙台要塞又全军覆没。到了晚7时,南京城内又是一片火海,瀛云萍和战友们一直盯到深夜,双方都停止射击时,他们接到命令,“毁炮,撤退“,为了保存这支特种有生力量,他们把打得滚烫的火泡毁掉,全部撤退时,瀛云萍吟了古词《浪淘沙》的名句:“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硝烟未散的炮台上是瀛云萍和战友们的哭喊声,已是泣不成声。次日晨,瀛云萍在江北岸边看到,
日寇几十架飞机将他们曾经坚守的
高射炮阵地炸为平地。后来,他们才知道,他们撤走后日军再未遭到有效的抵抗,侵略者对当时中国的首都进行了屠城,成千上万的放下武器的军人被日军刀劈刺死,在南京保卫战中3万多官兵阵亡,侵略者对南京城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奸淫、掠夺、杀戮,34万南京同胞被日寇杀害,作为一名职业军人,瀛云萍将国家恨牢记在心。
从南京撤离后,瀛云萍又参加了
武汉会战,由于他有了两次要塞血战的经验,被破格提拔为炮兵
中校总台附。一边负责建要塞工程,一边负责讲授专业知识,每天忙得寝食不安,爱情就如荒原上绽放的无名紫花,经常冒着敌人炮火给炮台送水送饭房东的女儿邱国深深感动了瀛云萍,两颗年轻的心渐渐靠拢到一起,以此19岁的邱国桢伴着瀛云萍渡过10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生育5个儿女的邱国桢1949年染疾而去),
中国国民党节节败退已成大局,虽然他竭尽全力满腔热血,骁勇善战也无法挽回。
武汉失守后,瀛云萍又开赴湘北第五战区前线,在
枣阳市,隋县一带野战7个多月,屡立战功。在
襄阳市,一次战役结束后,瀛云萍整整一天没有吃下饭,眼前一幕幕都是尸横遍野的惨象,那些被击毙的日本军有的看上去只有十五六岁的孩子,“战争是什么?和平什么时候才能降临?”没有答案——只有战争,像一个
巨兽张着血盆大口。
保卫战结束后,瀛云萍本可以继续留在炮兵部队,只因他是张学良将军一手培养起来的,不被信任。会战一结束,
蒋介石就把他调到成都军校担任
中校教官。1941年1月瀛云萍又回到
黄埔军校担任主任教官。这期间,蒋介石经常听他的课,对他在实战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倍加赞赏。并经常同他探讨一些军事问题。1943年6月,瀛云萍晋升为
上校。作为
黄埔区的教官,他很受学员们的敬重,他教过的学员后来在
中国国民党部队里仅将军衔的就有50多名。
1944年3月,瀛云萍和二十几名军官受派带领黄埔军校的300多名学员西征新疆迪化(今
乌鲁木齐市),建立黄埔第九分校,当时的新疆由于
盛世才的白色恐怖统治,形势十分险恶,瀛云萍在那里受过了艰难的四年,却在那里远离了内战的战场。在新疆的四年瀛云萍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了60万字的《伊斯兰教与中国回疆史》及《维吾尔族通史》调制了《河西新疆草原沃州分布图》是当时比较全部真实反映新疆地理面貌的地图。
1945年8月15日,当
日本战败投降的消息传来,瀛云萍和学员们的手握在一起泪洒在一起,一遍遍的欢呼。庆祝来之不易的胜利。他和
东北地区来的军官和家属抱头痛哭在一起“我们可能回家了”。
然而和平的降临并没有带来如期的安宁,连年的内战,
中国国民党的腐败让瀛云萍十分苦闷,历史和时势都昭示着他,后半生只有贡献给新中国的一条路。1948年底,瀛云萍调到川湘鄂绥靖公署,担任主任监察官,1949年7月随川军部队在宜宾起义。解放后考取了
东北师范大学,1956年毕业后被分配旅大师范学校(现
大连大学)任教,1957年和1963年因历史问题他两次入狱,1974年出狱,直到1982年他才被落实政策予以平反。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监狱的12年直到晚年他从未停下手中的笔,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以超于常人的毅力和博学写出22部专著,共计400余万字,其中公开出版就有5部。他后半生开始著书育人。清寒不能移志。联系采访瀛老是他的女儿瀛文举,安排的,进入瀛老的住宅是一户有40平方米的筒子楼,走廊堆放杂物,我买了一个
果篮,正面走根本拿不进去。只好侧身才能进入室内。87岁老伴于文于襟襄老人陪着瀛老在这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女儿说父亲无所不能,缝、补、织、书、画无所不会。她拉扯着5个孩子,最让孩子们敬佩的是他的品格和他从未丧失过的信念,还有他对国家、民族从未改变过的情感。他接受我三个多小时的采访,没有流露一点怨气,他一再表示恨战争、恨
日本侵略者,世界永远和平就是这个抗战老人的祈愿,共和国不应该也不会忘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