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中华门外1千米处,是为了纪念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牺牲的先烈而修建的纪念地,融合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是一个集教育、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江苏省省级纪念性风景名胜区。
景区占地面积1.53平方千米,从公元前1147年
姬泰到这一带传礼授农算起,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整个景区分为
烈士陵园区、名胜古迹区、
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和生态密林区六大块。其中有烈士就义群雕、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等众多雨花台纪念建筑群和
高座寺等景点。
1988年,
雨花台烈士陵园被国务院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共青团中央命名建立雨花台烈士陵园为第二批“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雨花台烈土陵园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得名由来
雨花台地区原为
长江水道。数万年前,由于
地壳变动,江道北移,造成
砾石沉积,地质上称为“雨花台层”。其石呈卵形,质含
玛瑙,光彩晶莹,纹路旖旎。该地因石而得名,曾被称为“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
南梁梁代佛教盛行,
萧衍天监年间,传说高僧云光法师在此岗上设坛讲经说法,天降雨花,落地为石,此岗便被称为“雨花台”。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雨花台一带保存有众多的遗址古迹,被史学界公认为南京城市起源的第一座古城越城,是古代著名的长干里(今镇淮桥之南、雨花台以北的一条狭长地带),同时是南京历史上重要的居民聚居地。
六朝时期,雨花台一带分布着众多达官显贵和富商巨贾的府邸。宋代,
岳飞曾在雨花台抵抗金兵。
明代初年,雨花台一带因自然地理和交通,成为墓葬的主要集中地,
建文的老师
方孝孺的墓便位于此。
1863年,忠王李秀成率
太平军将士在雨花台开展了
天京保卫战(雨花台解围战),与
湘军将领
曾国荃5万湘军剧战40余日。
建造历程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
越国大夫
范蠡)建成雨花台。
1911年,
武昌起义期间,驻扎在南京的新军第九镇官兵于农历9月18日宣布起义,突袭雨花台清军炮台。
从1927年的“四一二”
政变叛变革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雨花台沦为
中国国民党统治者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约有10万名中国共产党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革命志士、爱国人士牺牲于此,其中留下姓名的仅2401位。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12月12日南京市第一届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了兴建
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决议。1950年7月1日,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在雨花台主峰举行奠基纪念碑破土动工仪式,标志着建陵工作的开始。
1997年6月23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雨花台风景名胜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游览简史
公元前1147年,
周代祖先
周太王的长子
姬泰曾到雨花台一带传礼授农。
晋朝永嘉年间,西竺僧人司黎曾在云花台内建初寺(
高座寺)内讲经说法。
南梁时期,佛教盛行,传说高僧云光法师在雨花台设坛讲经说法。
在
乾隆十六年至乾隆四十九年的33年间,
爱新觉罗·弘历六下江南巡视,曾三上雨花台,并先后赋诗多首。
自然地理
雨花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中华门外1千米处,占地1.53平方千米,所属区域系丘陵地带,由东、中、西三岗组成。中岗标高60米,为全园最高点,东岗及西岗标高为56米左右,三岗形成“品”字状,与中岗在同一轴线的南端,分布着建有纪念馆和忠魂亭的两个山丘,五岗由北向南,地形坡势渐低。山岗下分布着大量的雨花
砾石层,岗丘表层土壤多为砂石层,伴有少量棕壤土,pH值多为中性,少量坡地pH值为5.5—6.6;山坳汇水量较大,依靠自然汇水和地下水常年保持水位。
雨花台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温差较大,极端最高温43℃,最低温度-15.8℃,平均气温15.4℃,4月到11月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年降雨量900—1000毫米,其中春夏占70%,秋冬占30%。
雨花台风景区内植物种类繁多,有各类林木30余万株,树木品种达285种,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古树名木众多,种植有大量
马尾松、雪松、
龙柏等常见纪念性乔木,
木本植物总计152种,乔木83种、灌木69种,其中生态密林区的木本植物物种最丰富,达79种,名胜古迹区次之。
景区布局
雨花台风景区按照功能共分为烈士陵园区(中心纪念区)、名胜古迹区、游乐活动区、雨花茶文化区、雨花石文化区和生态密林区6大特色功能区。其中,烈士
两周王陵区位于中轴线上,是雨花台风景区的核心和代表性景观,承载了纪念、祭扫、教育的功能,其他五个功能区分散烈士陵园区坐落在四周。
名胜古迹区位于雨花台风景名胜区和烈士陵园区的东北侧,内有雨花阁、
高座寺和甘露井等景点。
雨花石文化区位于雨花台风景名胜区东侧,分为神话传说板块、科普展示板块、自然景观板块三大板块,以
南京雨花石博物馆为中心,形成了“雨花石文化群”。
生态密林区位于景区的东南角,区内有巨石阵、南京生态文明教育馆可供观赏。
雨花茶文化区位于景区西南侧,包括雨花茶博物馆、雨花茶加工厂和茶艺馆等建筑。游乐活动区位于景区西侧,由休息区、少儿活动区、青少年活动区三个部分组成。
主要景点
烈士陵园区
雨花区台烈士陵园位于南京中华门外,包括雨花台主峰等5个山岗,是雨花台风景区的核心。烈士陵园于1950年南京人民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兴建,面积为1.14平方千米。包括雨花台烈士就义群雕、雨花台烈士纪念碑、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知名
烈士墓、忠魂亭等建筑。
烈士陵园以主峰为中心形成南北向中轴线,自南向北有南大门、纪念馆、
革命烈士纪念碑、北殉难处烈士大型雕像、北大门以及西殉难处烈士墓群、东殉难处烈士墓群,纪念亭等建筑群。
烈士就义群雕
烈士就义群雕位于北大门广场中心方位(原北殉难处),于1979年建成。雕塑高10.3米,宽14.3米,厚5.5米,主体呈浅色,由179块花岗岩拼装而成,总重130万千克左右,是中国解放以来建造的中国的最大花岗石雕像群。群雕照片曾被全国报刊杂志登载,成为南京标志性建筑。
群雕由
中原地区著名雕塑艺术家刘开渠大师设计,并集合了各地的多位雕塑家集体创作完成,塑造了包括党的工作者、工人、农民等九位烈士的形象。
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于1989年建成,位于在海拔61米、占地面积5010平方米的雨花台主峰广场上,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
纪念碑碑体呈方形,整个纪念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主体为花岗岩贴面,宽7米,厚5米,高42.3米。碑体寓意为1949年4月23日南京获得解放,碑身正面镌刻邓小平手书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8个金字,背面有江苏省人民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撰写的碑文。碑额形如红旗和火炬。
碑前立有一座题为“宁死不屈”的烈士铜像,高5.5米,重约5000
千克多。铜像前面设有长明灯,其灯座造型取自雨花台烈士陵园园徽“日月同辉”,火种采集于泰山,是来自于第11届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的圣火。
底层平台两侧立有向革命先烈肃立致敬的群众石刻雕像,由
东南大学齐康教授设计。
烈士纪念馆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位于雨花台烈士陵园南端的任家山上,与纪念碑遥相对应,于1988年7月建成开放。该纪念馆是
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座综合反映雨花英烈事迹的革命纪念馆,是建筑大师
杨廷宝生前设计的最后一座建筑,具有传统民族风格和现代气息。
纪念馆平面呈“凹”字形,是一组“U”形两层白色古典式建筑,长94米,宽49米,主堡高26米,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馆门庭南北两面均雕有2.5米见方的“日月同辉”
花岗石浮雕。
纪念馆前身是
雨花台烈士陵园内高座寺遗址的一间100平方米的雨花台烈士史料陈列室,设10个展厅,其中9个用于陈列展览革命烈士的事迹,前后是序言厅和结束厅,中间7个厅为基本陈列。展厅内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为主线,串联各时期重要事件,以烈士牺牲时间先后为顺序,共陈列了127位牺牲在雨花台及南京地区的革命烈士的文物史料。
馆中有基本陈列“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生平事迹展”,展陈面积4550平方米,展线938米,共展出图片522张、文物藏品879件。分为光荣北伐革命先锋、力挽狂澜前仆后继、奋起抗战中流砥柱、迎接黎明血沃新天4个部分,以烈士遗物、照片、史料为主体,辅以场景、视频、
多媒体等多种展陈手段,集中展示了179位雨花台烈士的生平事迹。
江苏国家安全教育馆
江苏国家安全教育馆坐落
雨花台烈士陵园中轴线东侧,与革命烈士纪念碑毗邻。该馆于2004年11月破土动工,2008年底竣工,2009年4月向社会开放。教育馆占地3000多平方米,展示面积1800多平方米。外观主体结构为两圆叠加,形似太阳和月亮。馆内展览由前厅、序厅、4个主展区和尾厅共7个部分组成。布展采用还原历史、情景再现的方式,运用
多媒体、声光电、置景和道具等手段,使观众身临其境地重温历史。
名胜古迹区
名胜古迹区位于雨花台风景名胜区东北侧,占地16平方千米,名胜古迹区内有
雨花区阁、甘露井、江南第二泉等景点。
雨花阁
雨花阁,原名“古雨花台”“云光阁”,为纪念云光法师而建。雨花阁于1996年4月在遗址复建,1997年4月1日开放,阁高34米,占地72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29平方米,建于海拔54米高的古雨花台遗址上,建筑方案由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潘谷西教授主持设计。
雨花阁是一座三层四重檐八角形的仿明清古园林建筑,阁
坐北朝南,楼阁高34米,阁顶标高海拔88米,占地72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429平方米。阁叠三层,檐卷四重,以彩色琉璃铺顶,高台回廊四合。阁台南墙上镶嵌“古雨花台”石匾,阁南、北檐口下悬挂“
雨花区阁”木匾,阁底层为雨花台历史遗迹陈列室,以诗、书、画形式再现了雨花台数千年历史跨度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底层楼阁外设有回廊。
高座寺与甘露井
高座寺位于
雨花台区雨花台风景名胜区内,始建于
晋朝永嘉年间(307—313年),是一座晋朝名刹。寺内有一口井,因水质和甘甜口感被称为甘露井,该寺也曾被人们称为“甘露寺”。“甘露井”现居园区雨花石展厅西侧。水井内壁砖砌完整,井深水清,该井有着上千余年的历史。1996年夏,由东南大学建筑系潘谷西教授设计,重建了“甘露井亭”。亭为八角形,古朴典雅,亭顶为空透式,以便观看深井的清澈井水。
西晋永嘉年间,西竺僧人司黎密渡江来建康(今南京),在今城西南花露岗麓的建初寺内讲经说法,因佛学渊博,讲经说法时坐在高处,被尊称为高座道人,后司黎密圆寂于建初寺内,葬于雨花台上,并建司黎密寺(
高座寺)以示纪念。
江南第二泉
永宁泉位于晋代所建的永宁寺。据《新京备乘》记载: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足迹华夏,一日携友人登雨花台踏青游览,见“山上有泉,永宁,以寺名也,陆翁品为第二泉,深六七尺,清水一泓,大旱不涸,其味清洌,沁人心脾”,此后永宁泉因陆翁而成为第二泉,位列金陵名泉之首,声名远播。
明代赵谦为永宁泉书题“第二泉”三字匾额,后毁无存。
清代许振、方伯二人又题联“独携天上团圆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同期诗人周宝英题诗一首赞曰:“半夜起吹邀月笛,一春不惜买花钱,午余小步梅岗上,来品江南第二泉。”二泉因陆翁成名,更因其泉水清醇甘洌而深受青睐。据《中国史迹风土丛书》记载:清代“永宁泉,水味省中第一,秋试时取水供主司(贡院主考官),派官督取防伪”。
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喜喝二泉之水,城南一带的商客百姓,也以登岗饮茶为乐事。解放前,有拖着
筒车的水贩子沿着大街小巷叫卖二泉之水,并提供“包月”配送二泉之水上门的服务。解放后50年代初,二泉重建了茶社,泉池旁,叠筑了假山,著名书法家
萧娴为其书题“江南第二泉”。
雨花石文化区
雨花石文化区位于雨花台风景名胜区东侧,占地0.14平方千米,主要分3大板块:神话传说板块,包括“天降花雨”“登台问天”等部分;科普展示板块,包括雨花石博物馆等;自然景观板块,包括雨花石滩活动区和植物观赏区。
文化区以“南京雨花石博物馆”为中心,形成“雨花石文化群”,区内还有曦园、怡苑、桂花园三处园林和具有南京地区特色、占地8平方千米的竹园。
曦园位于雨花石博物馆对面,由
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设计,是石文化区中的园林精品。园内有山有水,种有树林,还有一组古色古香建筑、园林小品和几十只孔雀。
怡苑紧靠雨花石博物馆南侧,由苏州古建筑名家施工建成。苑内具有众多林木,观叶观花植物达150余种,具有假山和瀑布,还饲养有鱼和
白孔雀。苑内的盆景园、
罗汉松、雀梅等盆景盆栽,是石文化室内部分重要一景。
桂花园位于石文化广场西侧,有30余个品种、5000余株桂花散布在山岗上。其中还有“红桂坡”“香雪海”“涵秋洞”“金栗岭”等八个景点。
竹园位于石文化广场东侧,具有南京地区特色、占地8平方千米,由毛竹、刚竹、
淡竹数十个品种组成,四季常青。
“天降雨花”和“登台问天”
天降花雨区位于景区入口处,由
樱花树阵围合的两个广场组成,有落英广场、雨花铜鼎、天降花雨、大型
花岗石石刻等多个景点,所有场地均采用
雨花石为主要铺地材质,颜色多样。
登台问天区由两层观景平台和雕塑组成,区内的问天主题雕塑再现了云光法师祈求上天风调雨顺的良好愿望。观景平台除登高眺望及烘托主题雕塑,还是集会、演讲和开展户外活动的场所。
雨花石博物馆
雨花石博物馆被假山、溪流环绕,造型类鸟,占地1800多平方米,展示面积约800平方米,分为科普知识展示区、石头鉴赏区和雨花石精神弘扬及工艺品展售区,融科普、欣赏、休闲和购物功能于一体。
石头鉴赏区展示风景、人物、动物和奇巧四类
雨花石数百颗,其中有“绣花鞋”“波斯猫”“
马鹿戏水”“
郁金香”等“镇馆之宝”。博物馆室内地上间隔铺设着青石砖与玻璃砖面,透过玻璃砖面,游客能欣赏到脚下的流水。
雨花石滩活动区
雨花石文化区内的“雨花滩”结合水体规划,通过水位控制、调节,让“雨花滩”四季拥有不同的水体形态。此外,雨花石文化区还供游人拾捡雨花石,并自己动手加工,满足游人拾石需求。
雨花石文化广场
雨花石文化广场靠近东南大门原苗圃处,以山、水、洞、丘为基础,以石为本,将历代诗人李白等颂雨花台诗词及烈士诗抄镌刻于上,配以花草树木和亭台楼阁等,组成错落有致的园林景观。
广场上有奇石怪石叠垒而成的南京最大的假山“迷宫”,配以瀑布、喷泉、回廊、石舫,向游人们展示山水景观的特点。石文化广场上,结合景点布置,地形改造,按1:1比例仿建标准的雨花石地质剖面,真实直观地展示雨花石地质的形成及特征,融科技教育和休闲娱乐为一体,是南京地质旅游体系的重要景点和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雨花茶文化区
雨花茶文化区位于雨花台风景区西南侧、共青团路东侧,占地0.045平方千米,建设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根据景观、功能、活动内容的不同划分为五大区域:雨花茶展示区、茶田体验区、品茶活动区、湿地园区和自然山林区,包括雨花茶博物馆、雨花茶加工厂和茶艺馆等建筑。
雨花茶文化区是全国第一个以“雨花茶”为主题的特色文化区,通过植物、水体、茶田以及与自然环境有机统一的园林式景观建筑,传递出浓厚的茶文化底蕴,是一处集旅游、休闲、观赏、科普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休闲场所,满足了游人赏茶、制茶、品茶等活动的需要。
此外,在
雨花茶文化区入口处设有一堵“茶文化墙”,镌刻中国各历史时期名人书写的颂茶、赞茶的诗、词、书、画。
雨花茶展示区
雨花茶展示区由雨花茶博物馆和外部景观空间组成,是集参观、会议、研究交流为一体的活动场所。
雨花茶博物馆是一座古典园林式的二层小楼,建筑面积820平方米,临近文化区东侧主入口,背靠山林,周围被茶田及竹林环绕,截止2010年,是中国唯—一座以单项品牌茶叶为主题的专业性博物馆。一层用于中国茶文化和历史以及
雨花茶文化和发展历史的展览展示,分为序言、金陵茶话、雨花新篇和雨花茶香四个部分,内有图片、文字和实物展示,讲述了南京的茶文化历史,以及雨花茶的历史;二层设有视听室和会议室,主要用于开展茶文化学术研讨和文化交流活动。
此外,博物馆内还有南京第一台雨花茶制茶机器,该制茶机器于被制造1959年,名叫铃木式揉捻机,全部是木制结构。
茶田体验区
茶田体验区由雨花茶加工厂和成片的茶田组成,是游人赏茶、制茶的主要场所。
雨花茶加工厂位于文化区西北侧,由一条木栈道与雨花茶博物馆
连通,设有生产车间、参观廊道等。在加工厂的外围有大片的茶田,栽植有龙井43号、乌牛早、龙井长叶等品种茶树,既是雨花茶生产的原料,又构成游人参观游览的园林景观。
品茶活动区
品茶活动区位于文化区的西北侧,以茶艺馆为中心,一层局部及二层设有卡座和包间,提供茶水、点心、简餐等,一层还设有茶艺表演区,主要为游人及顾客表演雨花茶艺。
茶艺馆采用仿古园林式建筑,向游人提供茶道的学习、演示和各民族
茶风茶俗的介绍,西侧有一个池塘,池塘四周全部用
千层石堆放而成,可供游人品味
雨花茶。此外,文化区内还有数座风格各异的茶楼、茶馆,是茶艺馆功能的延伸。
“雨花茶”是为纪念革命烈士而创制的特品,从1987年至1990年,在国家林业部举办的四次全国名茶评选会议上,南京雨花茶四度入选,成为中国的高级绿茶。
湿地园区
湿地园区位于雨花茶文化区中部,通过层级堤坝蓄留而成塘、池、湖、溪流等不同形式的水体,形成别致的对景。
雨花茶文化区周边还有大面积的原有自然山林,树大林密,植物多样,栽植有香樟、乐昌含笑、
垂丝海棠等观赏乔灌木以及杜鹃、
石蒜、
鸢尾等开花地被。
游乐活动区
游乐活动区位于雨花台风景名胜区西侧,占地0.14平方千米,由休息区、少儿活动区、青少年活动区三个部分组成。
少儿活动区位于休息区的北侧,设置有少儿游艺场、表演场和玩具博物馆。
休息区南侧是活动区的主体一一青少年活动区。具有现代交通乐园,乐园内有多车道、
电动汽车,可以帮助青少年初习驾驶技术和交通规则。此外,还有具有滑道、索道的冒险乐园和面积2500平方米展示全市青少年科技作品的“青少年科技馆”。
红领巾广场
红领巾广场位于游乐活动区的休息区中心,广场占地数千平方米,是1980年初雨花英烈
孙津川的侄女孙以智与工农小学、雨花台小学一起发出倡议书,倡议全省700万少年儿童每人捐赠一分钱后,于1982年建成,同时也是全国首个被立法保护的具体保护烈士纪念设施之一。广场的北面是迥廊水,南面是
水杉密林,东面是青年纪念林,西面是四季红叶。
生态密林区
生态密林区位于雨花台风景区的东南部,是一块由东北向西南渐渐抬升的
缓坡区域,其东侧和南侧与城市干道相接;北侧毗邻雨花石文化区,占地面积约0.223平方千米。地块内东、南、北三面均为坡地山林,地块的中心和东面是“城中村”拆 迁后的大片空地,并在东北角形成低洼地。
中心地带是面积近10000平方米的大草坪,设置了一个由六块总重约50万千克的巨石组成的巨石阵,是游憩的主要场所和景观区域。在景区西南部建有青少年科教基地,主要由南京市生态文明教育馆及户外生态营地组成。
雨京生态文明教育馆
南京生态文明教育馆位于雨花台风景名胜区东南角的生态密林区内,是中国首家生态文明的主题教育场馆。馆外设置有池塘湿地。教育馆由东南大学建筑大师齐康设计,总建筑面积1557平方米,有效布展面积约850平方米。
该馆自从2010年6月5日
世界环境日开放,建筑为二层框架结构,呈风车形,由八个风翼组成。包括生态科普、生态建设、生态南京、低碳生活四大展厅,展厅由众多图片和多个互动模拟区、模型区组成。馆内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布展由南京市环保局与雨花台烈士
两周王陵管理局共同组建。
其他看点
乾隆御碑
乾隆御碑是乾隆帝留下之遗迹。据《南巡盛典》中“天章篇”记载,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兴登雨花山岗,题诗《雨花台〉一首:“崇岗跋马晚春晴,凭览遗台触慨情。纵使云光致花雨,可能末路求台城。”地方官员刻碑建亭,以谢皇恩。碑高2.55米,宽0.8米,厚0.21米,碑额上刻有二龙戏珠图案,碑身正面为乾隆游雨花台时所题之诗。
忠魂亭
忠魂亭由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发动全市30万共产党员捐资兴建,1996年7月1日落成。忠魂亭为雨花台中心纪念区的终端工程标志。亭高8.305米,宽5.8米,亭前为忠魂广场,广场上有《思源池》《忠魂颂》
浮雕。“忠魂亭”3字为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书。
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阵亡将士人马合冢
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阵亡将士人马合冢位于
烈士陵园北麓山坡。清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江浙联军两次攻打南京雨花台要塞,与清军张勋部激战,后因弹药缺乏,牺牲极大。“合冢”所葬即此次战役中之阵亡将士及马匹。
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阵亡将士人马合冢共有两座,均为花岗岩墓圈,中堆土为冢,其南冢,直径6米,高1.55米;北冢,直径5.8米,高1.65米。两冢相距4.4米。墓园周围种植有松竹,“合冢”前,原有石碑1块,1956年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处立新碑1块,2碑均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1981年“
人马合冢”被重修,建碑1块,其碑文为“
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阵亡将士人马合冢”。碑高1.45米,宽0.55米,厚0.15米。同年,孙中山先生的孙女
孙穗英等专程前来凭吊瞻仰。
木樨苑
木樨苑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1999年4月竣工,南依桂花专类园山麓,北靠竹林,西以雨花湖堤为界,东与规划中的雨花石文化区融为一体。总体布局运用中国传统的挖湖堆山理水叠石的造园手法,是以桂花专类园为龙头的桂文化区,内有瀑布和湖。
北殉难处
北殉难处位于
雨花台烈士陵园北大门附近。1927年至1937年,这里是
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主要刑场,烈士就义群雕像便位于此处。
西殉难处
西殉难处与北殉难处毗邻,是雨花台掩埋烈士遗体最多的区域。革命烈士牺牲于北殉难处后,烈士遗体被移置西殉难处掩埋。西殉难处有两个大坑,烈士的遗体在此被掩埋,因此,西殉难处又名“髅上髅”。1951年,党和政府在这里竖立了水泥牌标志,刻有“革命烈土殉难处”7个大字。
东殉难处
东殉难处位于雨花台东岗坡下。1937年后,国民党屠杀革命者的行动由公开转为秘密执行。由于当时北殉难处附近居住了一些居民,国民党当局为了掩人耳目,将屠杀地点移至山里面的东刑场,即东殉难处。1951年
雨花台烈士陵园在东刑场建起了“革命烈土殉难处”水泥标志。1996年又重新修建了东殉难处,建立纪念牌坊。牌坊后建有一个半圆型黑色大理石墙体建筑,宽12米,高2米。牌坊前修筑道路,以供人们瞻仰、凭吊。
知名烈士墓区
知名
烈士墓区位于雨花台烈士陵园西殉难处,有 17 座烈士墓分散坐落在此。这17 位烈士是在革命斗争过程中牺牲的张霁帆、
孙津川、
陈志正等人。1983年,雨花台烈士陵园将这17座烈士墓迁往陵园内,统一安葬。烈士墓区为水泥地面,面积约800平方米,墓冢呈长方形,墓碑面朝东南方向,由花岗石砌造,墓碑背面刻有烈士简历。墓区正前方有一花坛,花坛中间设有石刻花圈。
文化活动
2001年的
清明节时期,雨花台纪念馆举办了“纪念先烈、崇尚科学,做新世纪小主人”主题教育活动,来自南京市以烈士英名命名的班级的3000名中小学生参与了活动,学生们在心愿箱中放入自己写下的未来心愿。
2008年,全年启动两次送展下乡活动,雨花台组织烈士事迹报告团到25所中小学开展校园巡讲,宣讲25场次,受众达3万余人次。在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与烈士对话厅”,展出以“正气乾坤”为主题的廉政
教育专题展览。
2010年4月3日,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在纪念碑前举办“寻找励志的脚步,十年的愿望即将开启”主题活动,向2001年的许愿者发出邀请,同时也让新一代的青年许下心愿,并再次向1000位市民开展心愿征集封存活动。
大型红色史诗话剧《雨花台》自2015年9月首演以来,在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等中国高校巡演超过160场,获得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2021年4月24日,话剧《雨花台》登台国家大剧院,连演两天。
2021年7月24日,大型原创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在国家大剧院登台演出,由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演出。
《雨花英烈的艺术人生》
《雨花英烈的艺术人生》是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和学校合作项目的红色研学课程,课程将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针对9—13岁青少年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和多种教育手段,通过让同学们走进纪念馆,看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里展陈的书画、刺绣、篆刻等革命文物,培养青少年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雨花台祭扫活动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从2005年发起倡议,号召烈士亲属将烈士的实物、照片、资料等捐赠给纪念馆。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收到了恽代英烈士《狱中诗》铜像、黄叔雷烈士用过的怀表、
蓝文胜烈士用过的
马策、
书架等烈士遗物。自2008年4月,雨花台风景区开始举办
烈士陵园祭扫活动。
2008年的祭扫活动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烈士亲属在凭吊祭扫之外还向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捐赠了一批烈士遗物。从事
抗日救亡运动的知名中医
任天石烈士的儿子任春嘉捐赠了烈士传给后人的两张药方,以及生前使用过的手术刀、肥皂盒等物品。烈士
赵良璋、
陶家齐的亲人也向纪念馆捐赠了一些钱物。
苏州市民间收藏家姚嘉康将自己收藏的20世纪70年代末出版的《雨花台革命烈士故事》
连环画丛书(一套十册)捐赠给纪念馆。
2022年4月5日,
雨花台烈士陵园举办《热血青春向未来——2022清明雨花英烈云祭扫》特别节目,以一场“代祭扫”仪式、一组短视频、一个云祭扫H5、一首青春献词为主要载体,通过演播室录制和现场连线的直播方式,运用手绘、抠像、动画等视频拍摄剪辑技术呈现雨花英烈的青春奋斗故事,缅怀革命先烈。当天的直播全网关注量近4000万,其中在线各平台观看总人次450万,相关报道、产品、话题和H5阅读量超过3000万次,上万名群众在云祭扫H5中留下心声寄语。
相关文化
影视作品
《雨花台家书》
2022年1月3日,纪录片《雨花台家书》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
国家记忆》栏目陆续播出。纪录片共5集,每集约30分钟,分别讲述了
邓中夏、高文华、
郭纲琳、
陶家齐、
高波5位雨花英烈的故事,以革命先烈后辈的视角,向观众再现了先辈们的革命历程,深度解析革命先辈对家庭和对祖国的情感,通过采访党史专家与研究学者,带领观众感受革命先辈们的使命、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和担当精神。此外,片中还展示了大量写于革命烈士就义前夕或战争期间的家书。
《那一年,我们正年轻》
《那一年,我们正年轻》由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
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五集纪录片。全片讲述了20位雨花英烈的故事,记录了11位当代青年及团队的先进事迹。纪录片选取当代青年的优秀代表,通过讲述、舞台剧、朗诵等多种视听语言表达方式,让观看者和雨花英烈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那一年,我们正年轻》创作时长共两年,纪录片团队前往了
西藏自治区、
贵州省、湖北等多个省份,整理了百万字的史料,拍摄了512个小时的视频素材以及150分钟的电影级情景画面,制作了50幅、30多个场景段落的
沙画,采访了110位专家、学者以及当代青年。
《丁香花》
2022年9月28日,动画电视剧《丁香花》线上首发式暨媒体推介会在南京市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举办。这是中国首部以雨花英烈为题材的动画电视剧。该剧采用数字动画、手绘技术等方式,用江南水乡风格水彩手绘图讲述了雨花英烈丁香与爱人阿乐为共同的革命信仰奋斗的故事。
文学作品
1950年,雨花台烈士陵园筹备委员会在报纸上登载了《征集在宁牺牲之革命烈士事迹》的启事,通过征集初步掌握了近1000多位烈士的生平斗争事迹,编辑出版了烈士史料书籍达十多种,如《雨花台革命烈士书信选》(一、二)、《南京英烈》(一、二)、《雨花台革命烈士诗抄》、《铁窗烈火》、《雨花台革命烈士斗争纪实》等。
1963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雨花台下》,后由顾尔镡执笔、鲍明路、夏阳编剧的话剧《雨花台下》,由江苏省话剧团排演上映。
1978年,江苏省儿童文学家海笑于发表创作的《红红的雨花石》,书本以红色雨花石为素材,以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为时代背景,描写了一个穷孩子小岗,在地下党孙大叔等的指引下,打击反动派,掩护真正抗日的革命力量,最后在同日寇的殊死战斗中,最终成为了一名新四军战士。《红红的雨花石》经江苏省话剧团改编成同名儿童剧参加全国汇演获优秀创作奖,1984年又拍成电视连续剧。
2021年
清明节前夕,中国首部展现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的大型纪实文学作品——《雨花台》举办新书首发式,该书由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创作。
2022年9月,南京市联合
北京大学打造的“雨花英烈”系列绘本发布会在
雨花台烈士陵园举行。绘本以76幅水墨丹青图展现雨花英烈的英姿,是中国国内首套以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为基础,面向少年儿童编创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读物。
学术研究
2022年,雨花台风景区成功立项17项课题,首次对外发布“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专项课题”5项。全年共发表署名雨花台的文章19篇,其中决策咨询报告8篇、核心以上论文5篇,《
新华日报》刊载4篇。此外,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副研究馆员徐霞翔博士还出版了学术专著《寻找“主义”:五四时期恽代英的政治思想转型》。
相关文物
2021年,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从薛介民烈士的儿子薛人望手中征集到抗日歌曲《盟》的手稿,该手稿2022年上半年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
2022年,雨花台风景区通过持续开展“红星计划”丰富馆藏文物,共征集文物藏品89件(套),历史资料图片2377页。组织开展馆藏文物定级工作,对167件(套)文物藏品进行定级,共评定出一级文物1件(套)、二级文物10件(套)、三级文物43件(套)。
2023年2月23日,
雨花台烈士陵园收录一份1942年出版的《青年音乐》,上面刊登了雨花英烈
赵良璋和潜伏英雄薛介民联手创作的抗战歌曲《雪花飘》。
开发与保护
开发举措
新建建筑
1952年5月1日建奠基纪念碑,正面集毛泽东的部分手迹并用紫铜铸成“死难烈士万岁”六字,同时在烈士殉难处建立纪念标志。
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雨花台在全长1500米的中轴线上,由北向南,陆续兴建了大规模的纪念建筑群,其中包括烈士就义群雕、烈士纪念碑、纪念馆、忠魂亭等建筑。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15年,新建了雨花石博物馆和
江苏省国家安全教育展览馆,完成了中心纪念区(烈士陵园区)、名胜古迹区和雨花石文化区的建设。
1979年9月,位于北殉难处的烈士就义群雕像首先落成。次年4月,
中国建筑学会请中国工程院院士、
东南大学教授
齐康构思设计雨花台烈士纪念碑。
1983年6月,邓小平为
雨花台烈士陵园题写“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和“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次年4月22日,以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和烈士纪念馆为中心轴线的扩建工程经国家批准在任家山破土动工。
1986年纪念碑动工,1988年7月1日纪念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1989年纪念碑落成。
2007年9月20日,雨花石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雨花石文化区同步建成。2010年,景区总体规划当中的六大功能区之一的生态密林区正式建成对外开放。
2008,茶文化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包括新建道路、停车场、厕所、水电设施等。同年内又相继建设完成茶文化建筑项目(包括
雨花茶博物馆、开放式雨花茶加工车间、茶艺坊等)和生态密林区主体景观、主体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生态湿地,进行完成木末亭北山坡地质灾害治理、景区消防供水三期工程。
修复扩建
1955年,雨花台山坡上的安隐寺
庙宇被整修作为临时陈列室。1956年,陈列有58位烈士的史料的陈列室正式对外开放。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15年,雨花台进行了大规模的景区景点建设,修复和新建了
乾隆御碑、
二忠祠、木末亭、
四季桂苑、怡苑等景点。
1997年4月1日,雨花台风景区名胜古迹区标志性建筑“
雨花阁”重修工程竣工。此外,在1997年内,陵园管理局还针对各功能区的园林进行了绿化、美化规划。区内共栽植各种树木2.71万株,成活率96%。栽植草坪、地被1.81万平方米,摆放鲜花6.5万盆。
1998年,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在
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阵亡将士
人马合冢前修建照壁,刻有
浮雕花圈。
2008年,雨花台完成观赏
园艺花卉生产基地改造工程和面积约540平方米的4座公厕改建工程、面积约780平方米售货亭改造工程、长约4.5千米的景观围墙工程。
2011年,
南京市人民政府投资6000余万元,对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进行了新一轮的扩建。在纪念馆内院的东西两侧新建了两处钢架结构、玻璃幕墙的大厅,从而使展出面积从5000平米增加到6000平米,建筑面积由原来的6000平方米,扩大为7000平方米。
保护举措
建筑保护
1981年,
江苏省政协和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
人马合冢”,并建碑1块,其碑文为“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阵亡将士人马合冢”。
雨花台景区内的雨花阁于1996年4月在遗址复建,建筑方案由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潘谷西教授主持设计,1997年4月1日开放。
1997年,针对“忠魂亭”浮雕、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浮雕、“雨花阁”、“乾隆御碑亭”等雨花台风景区内景点开展亮化工程,扩建名胜古迹区内的旅游厕所和景区内停车场。同年,有计划地改造了主要参观游览线路沿途的景观。建成雨花台风景区公共电话网,完成区内128块公共信息图形标志牌的设计和制作,清理区内私坟2.38万座。
1999年,雨花台风景区重修了方孝孺墓,墓区由牌坊、方孝孺铜胸像、神道、墓碑和墓体按中轴线布局有机组成,依山就势,形成了一个仰望的环境地貌。墓区建筑全部采用青石。
2004年以来,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投资2500万元,新建和改建了雨花石文化区、
江苏省国家安全教育展览馆等项目
绿化植被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全市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机关干部、学生来到雨花台义务植树造林,广植松、柏、榆、
刺槐等各种树木花卉26.2万株。
2008年,雨花台完成面积约1800平方米的青少年科教基地配套园林景观建筑建设等工程,对占地约16.67平方千米的次生林林相进行改造,增补植雪松、
枫香树、
枫杨等各类乔灌木2.6万株,栽植
吉祥草、
麦冬等
地被植物1.2万平方米。
文物保护
1997年,纪念馆新征集烈上遗物、史料72件,整理归档文物史料300件,照片580张。
2019年春,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启动,专家们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找到同年代的纸张,历经5个月修复了国家一级文物,雨花台“镇馆之宝”——贺瑞麟烈士的《死前日记》。2019年下半年,雨花台启动文物史料征集“红星计划”,奔赴境外进行史料征集,组织专家团队前往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挖掘寻找11位曾在当地工作、学习过的雨花英烈的珍贵档案,征集雨花英烈相关文献资料。
重要事件
重大事件
1950年7月1日,南京各界人民在雨花台主峰举行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奠基仪式。
1997年,雨花台举办了纪念“四·一〇”英烈牺牲70周年系列活动,举办“碧血颂”主题纪念展览,召开烈士家属、社会各界纪念座谈会,编辑出版《碧血颂》《雨花神韵》丛书和《雨花忠魂》等纪念文集,举办了“邓颖超生平光辉业绩展”等活动,全年共开展军民共建活动34次。
1983年6月,邓小平为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和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亲笔题写了碑名和馆名。1994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雨花台烈士陵园亲笔题词“弘扬先烈精神,献身四化大业”。1996年5月,江泽民又亲笔为忠魂亭题名。
2006年,南京农业大学建立第一支雨花台志愿讲解队,标志着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小雨滴”志愿服务队的成立。
2018年以来,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与南京市18所中小学签订共建协议,其中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通过组建 “红领巾讲解队”,开展志愿讲解服务。
2019年10月,“中国南京红色在线——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展示和利用平台”上线。
2022年,雨花台景区联合《国家记忆》栏目组,首次在央视连续推出《绝笔2》《北平五烈士》《雨花台家书》3部纪录片。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后,累计观看人次过亿,微博话题阅读量超2.7亿,新媒体端全网累计受众达5.1亿。
相关荣誉
1988年,
雨花台烈士陵园被国务院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共青团中央命名建立雨花台烈士陵园为第二批“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7年,雨花台烈土陵园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雨花台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市档案管理免检单位。同年6月23日,雨花台风景名胜区经
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
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上,烈士陵园内的纪念建筑群获“艺术创作成就奖”。
2001年,雨花台成为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并获得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中国风景名胜区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示范单位等称号。
2016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在南京雨花台举行授牌仪式,授予
雨花台烈士陵园“中央国家机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201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雨花台烈士陵园被民政部列入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名单。雨花台烈士陵园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2020年12月,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被评定为第四批
国家一级博物馆。
2022年,国家文物局、中央文明办将“小雨滴红色课堂志愿服务项目案例”评为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4月,由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出品的纪录片《那一年,我们正年轻》被中央组织部评为“第十六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
一等奖”。
2022年5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将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评为“江苏省博物馆研学基地”,将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评为“2022年江苏省博物馆教育示范项目”。
2022年7月,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打造红色研学课程一一《雨花英烈的艺术人生》入选
中国文物学会、
中国文物报社“2022年度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雨花英烈事迹宣传团队入选共青团
江苏省委、江苏省青年联合会“第17届‘
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2022年8月,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同年9月,“雨花英烈”系列绘本被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评为江苏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