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村镇
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下辖镇
董村镇位于河南省长葛市区东15公里处,与老城镇、大周镇石象镇古桥镇尉氏县川镇毗邻。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居委会),187个村民组,5.4万口人,4.9万亩耕地。相传因汉孝子董永葬于此而得名,民风淳朴,社会安定。是国家首批命名的民政全优乡镇,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中州名镇”。是全国两大衡器生产销售基地之一,享有“衡器之乡”的美誉。
董村镇域内郑庄公掘地见母处、颖考叔庙、卓君庙、曹魏名将张辽墓,千年乌树等古迹闻名遐迩。木杆秤制作工艺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历史沿革
清末,属长葛县乐智保。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属乐智乡。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豫苏皖边区长湾县。
1950年,属二区石象区。
1958年,成立董村公社。
1962年,改为董村区。
1966年,复为公社。
1984年,改乡。
2000年1月,撤乡建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董村镇地处长葛市东部,东与石象镇古桥镇相接,南与石象镇相邻,西与老城镇、大周镇相连,北与开封市尉氏县洧川镇毗邻。区域面积52.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董村镇地处黄淮平原黄河、双洎河冲积带上,属豫东平原过渡地带,西北高、东南低,呈缓倾斜状。地貌为平原区。平均海拔高度为80米。境内最高点为口王村,最低点为柳庄村。
水文
董村镇境内河道属淮河颍河水系,流域面积51.6平方千米。主要河流双河自口王村入境至庞岗村出境,境内长19.1千米,流域面积7.4平方千米;大汶河发源于双洎河李河口水库,至十里铺村出境,境内长5.7千米,流域面积24.3平方千米;干沟河自大墙王村入境至柳庄村出境,境内长8.2千米,流域面积9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董村镇境内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浅层地下水储量约为0.2亿立方米。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董村镇辖董村1个居民委员会,吴庄、张湾、白务、李河口、马庄、龙卧坡、赵白庄、庞岗、大鲁、吴岗、大李庄、屈庄、岗孙、纸坊、高车贾、十里铺、新王庄、口王、竹园董、大墙王、殿后刘、坡王、司马、盆刘、柳庄、小黄庄26个村民委员会;下设9个居民小组、178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董村镇下辖1个社区和26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董村居民委员会政府路18号。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董村镇辖区总人口5386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157人,城镇化率17%。另有流动人口1815人。总人口中,男性28327人,占52.6%;女性25541人,占47.4%;14岁以下10828人,占20.1%;15~64岁32038人,占59.4%;65岁以上11002人,占20.4%。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占99.9%;2011年,人口出生率10.6‰,人口死亡率5.9‰,人口自然增长率4.9‰。
2017年,董村镇常住人口53665人。
截至2018年末,董村镇户籍人口55465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董村镇财政总收入1208万元,比上年增长20.6%;人均财政收入224元,比上年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8375元,比上年增长12%。
2014年,董村镇农业总产值3.77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税收1687万元。
2018年,董村镇有工业企业585个,其中规模以上1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7个。
第一产业
农业
董村镇有农业耕地面积5.1万亩,人均0.9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3.6亿元,比上年增长3%。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5.1万吨,人均948千克,其中小麦2.7万吨,玉米2.4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0.8万亩,产量2.2万吨,其中叶菜类3900吨,白菜类3400吨,根茎类4500吨,瓜菜类4500吨,菜用豆类1800吨,茄果菜类1900吨,葱蒜菜类1500吨,豆瓣菜类和其他菜类500吨。
董村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2.2万头,年末存栏4.2万头;家禽饲养量42.4万羽,上市家禽20.9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0.6万吨,其中猪肉0.6万吨,禽蛋0.2万吨;畜牧业总产值1.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7.2%。
截至2011年末,董村镇累计造林1万亩,其中防护林9090亩,经济林105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180万株,林木覆盖率26%,活立木蓄积量10万立方米。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500亩,产量340吨,主要品种有核桃、琳猴桃,其中琳猴桃140吨。渔业以淡水养殖为主。2011年,渔业总产值33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009%;2011年,农业机械3370台(辆)。
第二产业
工业
董村镇工业已形成以感光材料PS板、CT板加工为主导的马庄工业聚集区、以衡器生产制造为主的高庄工业聚集区和以新型机械配件加工为主的口王工业聚集区。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职工1334人。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25%。
第三产业
商业
2011年末,董村镇有商业网点300个,从业人员595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3.2亿元,比上年增长9%;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6亿元。境内万盛源超市,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
金融
2011年末,董村镇有农业银行、河南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开设了分行或设立了办事处,有营业网点3个。各类存款余额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亿元。
文化
地名由来
传汉代孝子董永曾居此,死后葬此,故名。
非遗
董村镇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木杆秤制作工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交通
董村镇境内有220省道境内长6.2千米,双向4车道,通往开封市尉氏县许昌市许昌县。县乡(镇)级公路3条,总长22.4千米。长(葛)南(席)公路设董村站点,日均发送35辆客车,日客运量700人次。
2011年末,董村镇镇区道路总长度8.6千米,人均拥有道路长度1.6米;道路铺装面积34.4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6.4平方米。桥梁5座,总长度120米。6条主干道总长7.7千米,全部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董村镇有幼儿园16所,在园幼儿3461人,专任教师290人;小学14所,在校生3927人,专任教师17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840人,专任教师9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8%,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长葛市第十中学位于董村镇镇区,设3个年级9个教学班,在校生540人,教师32人,建有微机室、仪器室、图书室,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全市前列。
2011年,董村镇教育经费达154.4万元。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4.7%。
科技事业
2011年末,董村镇有各类科技人才42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70人,经营管理人才30人,技能人才1000人,农村实用人才3000人。2011年获得“许昌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文体事业
2011年末,董村镇有文体活动中心1个,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500人。农家书屋27个,总建筑面积700平方米,藏书11万册;建成文体活动中心1个,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500人;文化行业从业人员78人。民间文艺团体有盘鼓队、狮子队、腰鼓队、秧歌队、扇子舞、说唱团等,参演人员10000余人。
2011年,董村镇有17个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60%;成功举办两届“董永杯”职工运动会。
医疗卫生
2011年末,董村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个;病床130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4张。专业卫生人员151人,其中执业医师19人,执业助理医师102人,注册护士10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人、执业(助理)医师2.50人、注册护士0.20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5.92万人次,住院手术181台次,出院病人587人次。
2011年,董村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60/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6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5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9500人,参合率为98%。孕产妇死亡率为24.2/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0‰、2‰、1‰。
社会保障
2011年,董村镇领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7421人,全年支出养老保险金527.4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20户,人数1541人,支出110.9万元,比上年增长0.3%;月人均62元,比上年增长0.16%;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88人,支出45.1万元,比上年增长0.9%;农村五保分散供养80人,支出10.6万元,比上年增长0.8%;农村医疗救助4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949人次,支出1万元,比上年增长0.02%;农村临时救济12人次,支出1.6万元,比上年增长0.03%。
基础设施
2011年末,董村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25千米,投递点61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1.5万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2100笔,国内异地中国邮政速递物流信件完成1.2万件,征订报纸1.4万份、期刊1334册,业务收入180万元。有移动电话用户2.46万户。
2011年末,董村镇镇区拥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2台,年售电量累计完成7129.5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9.5%,供电可靠率99.6%。
2011年,董村镇镇区有公园1个,总面积2.1公顷,绿地面积1.3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2公顷,绿化覆盖率27.3%,人均绿地4.2平方米。
参考资料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2021-05-2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水文
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人口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文化
交通
社会
教育
科技事业
文体事业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基础设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