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梁子村位于
河北省承德县,隶属于
下板城镇,是一个被誉为先进文明村的地方。村内分为5队、6队、7队和8队。
食用菌基地
承德县朝梁子村在农发办的帮助下,建设了50万公斤食用菌基地,总投资110万元,其中申请财政补助资金51万元,自筹资金59万元,项目达产后,年可生产各类食用菌50万公斤,产值220万元,利润36.3万元。
在项目建设中,农发办始终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项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着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当地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的目标,采用多种方式密切与农户的联系,力促实现双羸。
技术合作型:合作社在向农户发放菌种的过程中,以技术入股,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负责回收产品。以这种形式在小平台村5组,新建5个食用菌生产棚,发展食用菌10万棒。
大户投资型:在食用菌基地发展过程中,合作社负责提供技术,菌种,回收产品,服务到家。当地种植大户看准机会,通过合作社引导,在小平台村3组自行投资发展食用菌10万棒。
自有基地型:合作社看中了小平台村丰富的植被,新发展自有基地10万棒,雇人管理,为农村剩余按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机会,使当地百姓实现了不出村就可以务工挣钱,实现了双赢。
项目的实施,完善了食用菌产业链条,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预计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引导300户农户进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通过“一棚多菌、周年生产”,以户种植1万棒为基准,户均增收将达到3万元。
建设
朝梁子村坐落在
承德市县城东北3公里。她曾火得出名: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因积极开展
合作化运动,成为那个年代全省狂热学习的“红旗村”;她又穷得出名:“朝梁沟,喝
稀粥,吃顿干饭等老秋”,大姑娘急急往外嫁,小伙子纷纷向外走。
如今,朝梁子村已脱胎换骨,因富足、美丽、文明、和谐闻之于众,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巾帼文明示范村。
村里村外,大家交口称赞着一位女当家,她就是省级优秀共产党员、十七大代表杨秀华。
1991年,28岁的杨秀华临危受命之时,正是村里最困难的时候。村化工厂倒闭欠贷近100万元,成了压在村民头上搬不掉的大山。杨秀华法律咨询后决定走破产还债的路子,仅
承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就跑了30多趟。1994年12月27日,市中院依法宣布朝梁子村化工厂破产,成为全市第一起村办企业破产案。此举让大伙看到了曙光。
借贷30万元的村办橡胶厂原厂长带着10多名技术骨干走了,厂子一下子陷入瘫痪。杨秀华安排村会计孙凯瑞为橡胶厂代厂长,没有技术人员就把老工人聚在一起,没有人顶岗,班子成员白天忙村里的事,晚上到厂里上班,边学边干。不到半年,濒临倒闭的小厂起死回生,当年还清了贷款,还安排了36名剩余劳动力就业。
无工不富,村班子经多方考察,决定办服装厂。没厂房杨秀华带着村班子成员自己建,没资金她带领村干部凑;缺技术管理人员,她请回了本村在县服装厂负责生产的栾洪奎;缺销路,杨秀华又亲自去跑。如今,村办服装厂已发展成德瑞制衣有限公司,年创产值800多万元,村里180多名妇女在厂上班,年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
朝梁子村人老祖辈就走着一条坑洼不平的小土路,老百姓称为晴天“扬(洋)灰”路,雨天“水泥”路,大伙做梦都想走走真正的
水泥路。1999年,杨秀华把自家包工队在建筑公司施工结算的10万元现金换成了100多吨水泥,又多次到城建、交通、土地等部门寻求支持,先后筹资400多万元,分三期完成了全村标准化村路硬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2002年,连续干旱使本来缺水的朝梁子村吃水发生危机,200多户村民得到一公里以外挑水吃,杨秀华和村班子成员商量,在村口建蓄水池,让村民吃上自来水。投资30万元的饮水工程经过一年的时间建设完成。
有人劝杨秀华,村子富了,环境好了,你得歇歇了。她说小富即安没大出息,人要有“爬坡”精神。2006年,她开始实施生态民居工程,计划5年内让60%的村民住上新型民居。现在一、二期工程已经完工,住在高、远地方的46户村民已搬迁入住。
朝梁子村没有矿产资源,但经过多年建设的青山给了杨秀华灵感,这就是资源,她盯准了生态农家游,她要把朝梁沟变成“花果山”。她积极争取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50万元,为朝梁子村量身定做,建设了千亩果园基地,栽植果树4万余棵,修建了2.5公里环山公路,建造10亩防护林,水、电、路设施配套齐全。如今,朝梁沟已呈现出“山坡观光采摘园,经济林果遍山间,沟川棚室瓜果鲜,村中
葡萄满庭院”的美丽景观。她又引进资金6000多万元,与
承德县诚信房地产开发公司合力打造总面积160亩的“绿谷生态园”,实现休闲、垂钓、餐饮、观光农业一体化,提升生态游的品位。
进出朝梁子村都必须横穿村口的
锦承铁路,村路与县城公路相接得绕行二公里,不安全因素也必然影响旅游和商住产业。唯一的办法是从村路沿铁路内侧重新开辟一条公路。她多次找铁路部门,到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去了多趟,主动找两个邻村的干部、户主协商,请求镇、县政府帮助协调。今年7月1日,这条长800米、宽14米便捷的通城公路竣工通车。村民们说,这不是一条普通的路,是朝梁子村吸宾引朋的“迎宾路”。
杨秀华组织成立了女子
互助协会,120名村妇成了互助会员,每月的28日是铁定的“妇女活动日”,活动日上,杨秀华向妇女们汇报当月村里的工作,征求大伙对村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开展文娱活动。她们自发结成了困难扶助、产业致富等扶助对子42个,妇女活动日成了交流经验、解决问题、帮助村里谋划发展思路、制定家庭发展规划的日子。她还组织妇女们到外地参观学习,考察农业致富产业和农家游项目,到“农家女学校”培训妇女骨干。许多妇女姐妹成了她的智囊团,成了好帮手。妇女和谐了,朝梁子村和谐了,20年无一起上访事件,22年无计划外生育,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2007年,全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8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300元达到5000元。17年来,杨秀华以坚韧、顽强、聪慧的个性,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辛苦耕耘,收获了不甘落后、艰苦创业的新时代“朝梁子精神”。
今年8月6日,省委领导来朝梁子村视察,指出朝梁子村走过的路是“选好班子、举好旗子、出好点子、选好路子、挣下票子、过好日子”,是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范例。
毛主席批语录
毛泽东把题目改为《所谓落后乡村并非一切都落后》并在调查报告上亲笔写了编者按语:
“在中国,对于许多人来说,1955年,可以说是破除迷信的一年。1955年的上半年,许多人对于一些事还是那么样坚持自己的信念。一到下半年,他们就坚持不下去了,只好相信新事物。例如:他们认为群众中提出的‘三年合作化’不过是幻想;合作化北方可以快一些,南方无法快;落后乡不能办合作社;山区不能办合作社;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杂居地区不能办合作社;灾区不能办合作社;建社容易巩固难;农民太穷,资金无法筹集,农民没有文化,找不到会计;合作社办得越多,出乱子就会越多;合作社发展的速度,超过了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干部的经验水平;因为党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和合作化政策,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了;在合作化问题上,共产党如果不赶快下马,就有破坏工农联盟的危险;合作化将出现大批的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出路。如此等等,还可以举出许多。总之都是
迷信。这些迷信,经过195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七届第六次中央全体会议(扩大)的批判以后,统统都打破了。现在全国农村中已经出现了
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群众欢欣鼓舞。这件事给了一切共产党人一个深刻的教训:群众中蕴藏了这样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什么在许多领导机关,在几个月以前,居然没有感觉到,或者感觉的那样少呢?领导者们所想的同广大群众所想的,为什么那样不一致呢?以此为教训,那末,今后对于有相似情况的事件和问题,应当怎样处理才好呢?回答只有一句话,就是不要脱离群众,要善于从本质上发现群众的积极性。”
毛泽东主席的批语,贯穿着中国共产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支持新事物,努力改变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等一系列指导思想,反映了政治上已经获得解放,经济上依然脆弱贫穷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真正体现了毛泽东主席和中国共产党对广大农民的信任和爱护。在当时,确实对指导全国各地各级党政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破除迷信,放手发动群众,紧密联系群众,加速农业生产合作化的进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主席亲自为朝梁子的调查报告写批语,此事没有公开,《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发行又不普及,农村群众受文化水平限制,没有条件也不可能读书看报。“批语”精神是融汇于各级会议和文件之中被贯彻执行的。朝梁子群众不知道这件事,也没有见到过毛泽东主席的批语。所以,这段历史鲜为人知。
时间跨入1965年。毛主席光辉批语发表10周年了。全国都在读毛主席的书,毛主席曾经为之批语的朝梁子人读书、学用活动搞得怎么样?承德报社就此问题委托县委宣传部到朝梁子村进行调查。至此,
承德县的党政领导和朝梁子村群众才相继知道:伟大领袖毛主席10年前为朝梁子的调查报告写过批语。
这时,隐藏在我们党内的政治野心家林彪和江青、张春桥等人利用全国人民的朴素政治感情和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情,将毛泽东主席由伟人推崇到神人,“毛主席的话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毛泽东主席亲笔为朝梁子写批语,这是何等荣誉,何等重要的政治大事啊!消息传开,朝梁子村人人欢欣鼓舞,承德县上下精神振奋。各级党政组织积极采取领导措施:县区社有关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蹲点;有关职能部门抽调干部包村;地区、县区社干部云集朝梁子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广播、报刊编辑经常采访报道朝梁子的活动与经验;县直单位经常不断地到朝梁子义务劳动,支援春耕、夏锄、秋收、修梯田、垒大坝;在领导带领下
承德市各地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的到朝梁子参观学习。昔日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山沟小村,沾了毛泽东主席批语的光,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朝梁子村为举办庆祝活动和接待参观学习人员的需要,于1967年在村委会驻地建立了批语碑。这座碑是用木板和纤维板制作的,比较简易,活动场所相对也小,很快便不适应需要了。1968年,县里投资,村里投劳,在
锦承铁路和承下公路线南侧,朝梁子与李家沟沟口土坡上,起垫出一块7亩地大的不规则平台,建起了一座永久性批语碑。这座碑砖石结构,水泥抹面,雕刻着红太阳放光芒、十面红旗、毛泽东头像和批语全文。碑体四周,阶梯围栏环绕,苍松翠柏掩映。碑体挺拔庄严,建工精美细腻。加之特殊配置了电力照明,拥有较大的活动集会场地和前后两排十数间接待、会客用房,愈加显示出批语碑的雄伟壮观,气势不凡。
1975年,毛泽东主席为朝梁子批语已经20周年。省、地、县、区、村分别采取座谈,汇报、联欢和群众大会等不同形式,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广播、报刊也积极配合,连续给予宣传报道。县群众文化艺术馆印发了庆祝批语发表20周年诗歌专辑;县庆祝毛主席光辉批语发表20周年筹委会辑印了《朝阳歌》,收集了诗词、歌曲、散文等80余篇;
河北人民出版社为纪念毛泽东主席为《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写的序言和按语发表20周年,组织出版了《在社会主义大道上胜利前进》和《金光道上歌声高》两本专辑。其中收录了14篇歌颂朝梁子批语的诗词和一部分介绍朝梁子的文章及照片。
毛泽东主席的批语,使朝梁子人感到光荣和骄傲,精神为之振奋,增添了改天换地的力量,决心干出一番事业,“为毛主席争光,为批语增辉”。为此,他们从1966年开始,“夏战三伏斗酷暑,冬练三九降严寒”、“白天围着
太阳转,晚上顶着月亮干,没有月亮就发电,一年四季不歇肩”。这些不仅是当时的一种宣传口号,而且也确是他们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真实写照。据1972年的一份材料记载:朝梁子村农田基本建设,先后用工40多万个,动土方30多万立方米,动石方15万多立方米,修标准化石梯田1000多亩;闸山沟31条;垒拦截坝400多道;建扬水站3处;修小水库1座;挖鱼鳞坑20多万个;栽
黑松、
刺槐等树木60多万棵、栽苹果树1.5万棵、白犁树2000棵、
核桃树2000棵,蜜桃树500棵;还栽了
花椒、
油栗等零杂树木1000多棵。辛勤劳动换得了丰厚的收获。粮食单产由100多斤提高到500多斤,总产超过110万斤;果品年产达70多万斤。集体积累显著增加,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朝梁子村,吹动了朝梁子人的心。党支部、村委会清醒地认识到,即要学好党中央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正确的前进方向,又要继续学习毛泽东主席批语,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不搞
迷信,不当群众的尾巴,不拖改革开放的后腿,也不搞瞎指挥盲目蛮干。1981年,朝梁子村按照县委、县政府《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试行办法》,认真实施了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后对山林、果树、农机等也实行了专业承包,打破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以来几十年一贯制的“
大锅饭”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调动了群众生产积极性,突破了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的局面,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由,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也稳步增长。为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经济作物品种,改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科学种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朝梁子村经常聘请县市有关技术人员到村农民业余技术学校传经送宝,根据不同时节和农时,分别讲授农林果、家畜家禽的基本经营管理技术和国内国际市场的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目前,朝梁子村主要耕种品种高粱、玉米、谷子等基本达到了优质、高产、高效。经济作物西红柿、
番薯、豌豆角、茄子、辣椒等走进了昔日的梯田。生产时差蔬菜的塑料大棚,以发展到7户8棚4亩多地。朝梁子村的农业基本实现了小面积,多品种,高效益,全面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与此同时,他们还着力抓了村办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自1985年村里建成第一个化工制品厂以来,相继又办起了橡塑制品厂,花炮加工产、服装
加工厂、石子加工厂和小型工程建筑队等村办企业,先后安置伤残和农业闲余人员169人。朝梁子人告别了“白天围着
太阳转”的历史,踏上了“早起晚睡田间忙,白天进城搞工商,农工副业齐发展,脚踏实地奔小康”的生活之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