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近代数理逻辑学家
王浩(1921年5月20日—1995年5月13日)数理逻辑学家。祖籍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39年毕业于现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进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学习,师从金岳霖先生。1943年获学士后又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哲学部学习,1945年以《论经验知识的基础》的论文获硕士学位。王浩在中学时代就对哲学有兴趣,念初中时他在父亲的建议下阅读过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论》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946年,王浩前往哈佛大学,在那里见到了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威拉德·范·奥曼·蒯因威拉德·范·奥曼·蒯因),并随即开始学习他创立的形式公理系统。两年时间即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哈佛短暂教学之后赴苏黎世与贝奈斯(Paul Bernays)一起工作。1954-1956年,在牛津大学任第二届约翰·洛克讲座主讲,又任逻辑及数理哲学高级教职,主持数学基础讨论班。1961-1967年,任哈佛大学教授。1967-1991年,任洛克菲勒大学逻辑学教授。20世纪50年代初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后又被选为英国科学院外国院士。1983年,被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授予第一届“数学定理机械证明里程碑奖”,以表彰他在数学定理机械证明研究领域中所作的开创性贡献。著有《数理逻辑概论》《从数学到哲学》《哥德尔》《超越分析哲学》等专著。
人物经历
高中时他偶然读到金岳霖编写的《逻辑》(1935),其中约80页介绍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Russel)的名著《数学原理》第一卷的内容,他认识到这些内容既有趣又易懂,因此决定:应该首先尝试学习较容易的数理逻辑,为以后学习辩证法作基础准备。大学一年级,他旁听了王宪钧的符号逻辑课,系统地学习了《数学原理》第一卷。并通过阅读希尔伯特·阿克曼的《数理逻辑基础》(1938年版)学习德语。此后又阅读了希尔伯特·贝尔纳斯的《数学基础》(两卷集,1934年版)的第一卷。1942年他听了沈有鼎讲授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1889~1951)的《逻辑哲学论》(Tractatus,1921)课,阅读了鲁道夫·卡尔纳普(R·Carnap)的《语音的逻辑句法》(1934年版),并开始撰写关于大卫·休谟的归纳问题的论文。王浩在回忆这段紧张而有意义的学习生活时说:1939年到1946年我在昆明市,享受到生活贫苦而精神食粮丰盛的乐趣。特别是因为和金(岳霖)先生及几位别的先生和同学都有共同的兴趣和暗合的视为当然的价值标准,觉得心情愉快,并因而能够把工作变成了一个最基本的需要,成为以后自己生活上主要的支柱。我的愿望是:愈来愈多的中国青年可以有机会享受这样一种清淡的幸福!读书期间(1943~1946年),王浩还兼任过数学教员。1946年王浩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1948年王浩获哲学博士学位。
主要成果
科研成果
50年代初,王浩在全美最早区分了“非直谓集合论”与“直谓集合论”的界限,开拓了集合论的一个新领域。1952年,在美发表有关“真理定义”的论文,1954年提出与当时流行的计算机不同的改进设想,1957年创设出“王氏机器”。
王浩在数理逻辑计算机科学方面,王浩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公理集合论。(2)逻辑语言学。(3)理想计算机。他提出的一种新型理想计算机被称为“王氏机”。(4)数学定理机械化证明。他有效地证明了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阿尔弗雷德·怀特黑德(Whitehead)的《数学原理》中带集式的谓词演算部分的350多条定理,这一结果当时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5)数学逻辑中谓词逻辑的判定问题。(6)“铺砖”理论(又称“骨牌零和游戏”)。“铺砖”理论是王浩于1960年创造的一种新的算法理论,被称为“王砖”,这一理论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其变型——“彭罗塞(Penrose)砖”曾被用于准晶。
王浩强调发展应用逻辑新分支--"推理分析"(inferentialanalysis),其对于数理逻辑的依赖关系类似于数值分析(numericalanalysis)对于数学分析的依赖关系;坚持谓词演算和埃尔布朗(Herbrand)与格哈德·根岑(Gentzen)形式化的基本作用;设计了证明程序,有效地证明了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阿尔弗雷德·怀特黑德(Whitehead)的《数学原理》中带集式的谓词演算部分的350多条定理;第一个强调在埃尔布朗序列(Herbrandexpansion)中预先消去无用项的算法的重要性;提出一些深思熟虑的谓词演算定理,可用作挑战性问题来帮助判断新的定理证明程序的效能。
主要论文与著作
王浩曾发表100多篇论文。
主要著作有:《数理逻辑概论》《从数学到哲学》《计算、逻辑、哲学》等。
人才培养
1949年王浩接替威拉德·范·奥曼·蒯因开设高等逻辑课。之后,王浩回哈佛大学任教,1954年,王浩以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的身份任教英国牛津大学,1961年,回到哈佛大学后,王浩一直担任数理逻辑戈登·麦凯(GordonMacKay)讲座教授。1977年,王浩在北京作了六次关于数理逻辑的讲演。1985年,王浩兼任北京大学教授,1986年兼任清华大学教授。
突出贡献
根据奎因的建议,论文的题目取为《经典分析的经济实体论》(An Economic 本体论 for Classical Analysis)。1947年开始担任威拉德·范·奥曼·蒯因的高等逻辑与语言哲学等课程的助教;1948年获理学博士,并继续留在哈佛大学;1948~1951年任初级研究员,195l~1956年任助理哲学教授。1949年奎因暂离哈佛期间,王浩接替他开设高等逻辑课,用一种相当完备的方法介绍库尔特·卡塞雷斯的不完备定理
工作生涯
1950~1951年期间,王浩赴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54年以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的身份去英国。1954~1955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主持第二届约翰·洛克哲学讲座。1956年获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硕士。1956~1961年任牛津大学数学哲学高级讲师。期间曾主持一讨论班,讨论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对数学基础的看法》。牛津大学利奥六世中的领头人物大多数参加了这个讨论班。1961~1967年回到哈佛大学数理逻辑应用数学教授。l967年以后在洛克菲勒大学任数学教授,并主持该校的逻辑研究室。l975~1976年曾到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访问和工作。
担任要职
1953年起,王浩开始计算机理论与机器证明的研究。因为一方面他敏锐地感觉到被认为过分讲究形式的精确,十分繁琐而无任何实际用处的数理逻辑可以在计算机领域发挥极好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新中国的成立,他想多学点有用的东西以便将来回来报效祖国。为此他曾兼任巴勒斯公司的研究工程师(1953~l954年)、贝尔电话实验室技术专家(1959~1960年)、IBM研究中心客座科学家(1973~l974年)等一系列职务。
人物评价
王浩虽身居海外,却不为西方的颓废风气所影响,他全心投入科学研究,致力于推动科学进步。在他步入人生壮年之际,已经在科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达到了巅峰状态。他是一位享誉中外的著名逻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哲学家,其学术成就和贡献备受国际认可。(《春秋》1997年第1期评)
王浩作为知名的逻辑学家,他毕生致力于探索数学与哲学之间的桥梁,是逻辑学领域的创新者。他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纽约时报》评)
王浩在集合论数学基础领域,以及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方面,均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中国致公党山东省委员会评)
王浩作为华人学者的杰出代表,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杂志,2007年第6期评)
参考资料
华人数学家王浩.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04-07
王浩.山东省政协文史馆.2024-04-07
以华人数学家命名的数学成果.南开大学新闻网.2024-04-12
王浩.中国致公党山东省委员会.2024-04-0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果
科研成果
主要论文与著作
人才培养
突出贡献
工作生涯
担任要职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