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济圈,广义指
亚洲和环太平洋的国家和地区,重点指西太平洋的“新月带”。各国经济有很大的互补性,合作的潜力很大。亚太经济圈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
简介
亚太地区政治比较稳定,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充满活力。日本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四小龙”(
韩国、
新加坡与中国的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中国台湾)的经济,使之成功地实现了引进外资,振兴出口产业的经济现代化;“四小龙”的发展又带动了我国大陆、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泰国、
越南和
菲律宾的经济发展。
日本、“四小龙”和上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三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三层结构,通过以直接投资为主的产业的空间转移,大体上形成了日本-技术密集型,“四小龙”-资本密集型,上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劳动密集型的国际劳动分工格局。
亚洲的东盟国家也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地区。1970-1980年,东盟五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7.4%,不仅高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3.8%,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的5.3%。
中原地区在实行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亚洲
太平洋地区虽然在两次石油危机和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滞胀"的冲击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始终维持了比其他任何地区都高的增长率。
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明显加快。
欧洲共同体的发展富有成效,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功签署和付诸实施,向“美洲经济圈”走出了重要一步;
日本也采取了一些行动,加快了筹划“亚洲经济圈”的步伐。世界经济领域形成若干个区域,特别是“美洲经济圈”、“
欧洲经济圈”、“亚太经济圈”,呈现“三大经济圈”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格局
亚太地区已出现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除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以外,主要有:
经济合作组织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英语: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缩写:APEC),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区内各地区之间促进经济成长、合作、贸易、投资的论坛,始设于1989年,现有21个成员经济体。亚太经合组织是经济合作的论坛平台,其运作是通过非约束性的承诺与成员的自愿,强调开放对话及平等尊重各成员意见,不同于其他经由条约确立的政府间组织。“APEC”与“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均是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的注册商标。
澳新自由贸易协定
澳新自由贸易协定由
澳大利亚和
新西兰于1965年达成1983年改为澳新紧密联盟。澳、新两国是南太平洋地区最大的两个国家,其合作对这一地区影响很大。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61年8月1日,为加强东南亚国家间的合作,
马来西亚、
菲律宾和
泰国在曼谷宣布成立了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
新加坡、泰国签订协议,宣布建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以前的东南亚联盟,成为一个更广泛的区域性
政治经济学组织,简称"东盟"(ASEAN)。在成立宣言《东南亚国家联盟宣言》中确定的宗旨是:"通过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促进东南亚和平与安定"。东盟建立之初经济合作局限于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中提出一些交流合作措施,生产、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合作非常有限。进入70年代后,合作步骤加快,区域内建立了特惠贸易制度和财政、金融合作机制。1984年1月1日
文莱成为东盟的第6个
成员国。1975年11月东盟国家决定逐渐降低相互间的贸易限制,努力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1991年1月,东盟六国达成协议,决定在2008年以前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1994年9月,在第二十六届东盟经济部长年会上,与会国又一致同意把实现自由贸易区的计划提前至2003年,并提出在本世纪末建立"东盟10国"的设想。东盟树立了一个南南合作的成功范例。
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缩写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简介
欧盟(European Union)、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以及于2002年11月签署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协议是世界上三大区域经济合作区。而
中原地区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
1997年12月,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在首次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确定了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方针。为扩大双方的经贸交往,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基1999年在
马尼拉召开的第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国愿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联系。这一提议得到东盟国家的积极回应。2000年11月,朱镕基总理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并建议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框架下成立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就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2001年3月,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框架下正式成立。专家组围绕中国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及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两个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认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东盟和中国是双赢的决定,建议中国和东盟用10年时间建立自由贸易区。这一建议经过中国-东盟高官会和经济部长会的认可后,于2001年11月在
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正式宣布。
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
柬埔寨首都
金边举行,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
中原地区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
《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了中国与东盟加强和增进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逐步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并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为各缔约方之间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开辟新领域等全面经济合作的目标。
2004年11月,中国-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规定自2005年7月起,除2004年已实施降税的早期收获产品和少量敏感产品外,双方将对其他约7000个税目的产品实施降税。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涵盖18亿人口,GDP接近6万亿美元,贸易额达4.5万亿美元,是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东盟博览会
又称
中国-南亚博览会,是由中国和东盟10国政府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中国广西南宁举办。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倡议,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是中国与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
自2004年以来,
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九届。同期成功举办七八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于2012年9月21日—25日在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办。9月21日,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开幕。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博览会开幕。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中国境内唯一由多国政府共办且长期在一地举办的展会。
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展览为中心,同时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活动,搭建了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平台。 2005年,
中国-东盟博览会被评为中国十大知名品牌展会,博览会常设机构——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荣获中国会展业
特别贡献奖。
2006年,中国—东盟博览会荣获“2006年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政府主导型展会”称号。
2007年,中国—东盟博览会获得“2007年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品牌展会”称号。
2008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在第六届中国会展节事财富论坛上被评为“2008年度十大会展”。
2009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在第七届中国会展业
高峰论坛上被评为“2009年中国十大国家级品牌展会”。
经济合作组织
南亚的区域合作也有新的发展。1985年,南亚的7个国家建立了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1993年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第七次会议签署了南亚优惠贸易安排等协议,突破了长期未将贸易、工业、互补、进入等关键领域纳入合作的状况。1996年底,南亚七国外长又集会
尼泊尔首都,共同商讨关税减让问题,希望在2005年建立南亚自由贸易区。
南太平洋论坛
南太平洋地区拥有千万个岛屿和2600万平方公里水域,有二十来个形形色色的对立国家和自治领地,它们的人口和国土面积相差悬殊,居住的有欧洲人、美拉米西亚人,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人和波利尼西亚人等,各国的政治体制各不相同,有共和国和君主国,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这一地区是最后沦为殖民地和最后被承认独立的地区。由于
殖民主义、
帝国主义长达几个世纪的统治,形成了这一地区的殖民地型经济,经济畸形发展,产品种类单一,多数国家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许多太平洋岛国走上独立道路,政治经济模式发生变化,南太平洋正在走向国际化。1971年8月,
斐济、
汤加、
萨摩亚、
库克群岛、
瑙鲁、
澳大利亚和
新西兰等7国在新西兰首都
惠灵顿举行会议,正式成立了"
太平洋岛国论坛",其常设机构是南太平洋经济合作局,其目标是为会员国之间在地区贸易、经济发展以及能源、通讯、运输、旅游等领域提供合作与咨询。现成员已增加到15个。
区域合作
除了建立以上区域经济组织外,亚太地区的区域合作还采取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形式,主要有半官方的经济合作圈和成长三角。
经济合作圈
经济合作圈是亚太地区主要国家对这一地区经济合作形式的一种构想,如
日本政府1988年提出的东亚经济圈、
东北亚经济圈、日本海经济圈,1988年初由
韩国提出的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在内的黄海经济圈、华南经济圈,以及部分中国学者提出的大中国经济圈等。
东北亚经济合作圈
东北亚指
亚洲东部和北部地区,包括日本、
朝鲜半岛、
俄罗斯远东地区和
西伯利亚地区、中国东三省以及山东半岛。东北亚地区经济具有互补性,经济发展较快,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的构想由来已久。1987年日本
西川教授即提出过建立"东北亚经济协作会议"的设想,由中国、日本、韩鲜、韩国、
苏联代表组成协作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协商本地区经济合作的重大事项。
东亚经济圈
它是
日本为推进"环太平洋合作构想"而提出的新步骤。"环太平洋合作构想"是日本前首相
大平正芳在70年代末提出的。这个构想的原则是:面向世界的开放性地区主义;对内坚持以实现自由的开放性相互依赖关系为目标;同这一地区已经存在的双边或多边合作关系不矛盾。为实现这一构想,日本国民经济研究协会、外务省、通产省和经济企划厅等参与设计了以日本为首的,包括
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各国的"东亚经济圈"的设想,试图通过贸易、投资和金融方面的合作,逐步形成以日本为首的新国际分工体系。东亚经济圈呈"雁行"体系,
日本是"雁头",亚洲"四小龙"和"东南亚联盟"是雁的两翼,这只"大雁"飞起来后,把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大陆带动起来并在后面紧跟,以建立新的"亚洲市场"。
大中国经济圈
这是海外华人学者首先提出,由我国内地、台湾和
香港特别行政区三方组成的一种经济合作构想。台湾和香港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历史文化上有同一性,在产业结构、
生产要素等方面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如果建立经济圈,不仅有利于三方各自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繁荣和稳定。目前,"大中国经济圈"还只停留在理论构想阶段。
成长三角
是亚太地区另一种新的合作形式,已进入实质运转,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有中、俄、朝三国交界的
图们江成长三角,东盟内部
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柔佛州-
印度尼西亚的
廖内群岛的"南三角",以及拟议中的环黄渤海成长三角、环日本海成长三角、湄公河成长三角等。这些"成长三角"基本上是凭借地理上的优势自然发展起来的,中央政府再因势利导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独特方式,已有近十个,成效较大的有:
南三角
1989年12月,新加坡总理
吴作栋第一次提出了"经济成长三角区"合作模式,即在新加坡、印尼廖内群岛最北端的
巴丹半岛和
马来西亚的柔佛州组成"成长三角"经济合作开发区,利用各方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新加坡位于巴坦岛和
柔佛王国之间,后二者的土地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对新加坡解决因地价和工资不断上涨引起的经济发展势头减缓的局面有所帮助,而新加坡的资金、科技和先进的通讯网络是后二者开发和发展所必需的。增长三角已经取得明显进展,成为东盟国家间众多区域性合作计划中较为成功的一个。
北部成长三角
印、马、泰北部成长三角(英文缩写为IMT-GT)。这是由
马来西亚的槟城、
吉打、玻璃市、霹雳四州和
泰国南部的宋卡、拉敦、也拉、那拉提瓦和
北大年府五省以及
印度尼西亚的
苏门答腊岛组成的一个成长三角。关于这个成长三角的构想是在1992年
新加坡举行的
东盟首脑会议上提出来的,1993年7月,印、马、泰三国召开了首次部长会议,决定成立两个委员会负责制定开发计划,并于1994年向亚洲开发银行提出报告。1994年7月,三国负责经济事务的高级官员和专家在
马尼拉聚会,审议北部成长三角发展计划,会议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包括交通、电讯、贸易、投资、劳动力流动、农业、
渔业、工业、能源、旅游等方面内容的北部成长三角发展计划达成共识。北部成长三角的三个地区在地理上接近,文化方面联系密切,经济往来历史悠久,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为三个地区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可能性,而经济合作又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成长三角这一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的出现,丰富和改善了原有的经济合作,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种新的模式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而且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局部合作,不影响国家的总体
经济政策,"三角区"与"三角区"之间相互挂钩,可能自然逐步形成全面的经济合作。
什么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
科技进步是一切社会变迁的原动力,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是全球化的依托。交通的进步促进人员和物质产品的全球化,通讯的进步促进精神产品的全球化。当然,两类技术的作用经常分不开。互联网能调动资本,
轮船也能传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