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面面观》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编撰的书籍,旨在向读者提供佛教基础知识的入门指南。书中涵盖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历史人物、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北传佛教的主要分支、佛教经典以及佛教艺术等多个方面。为了便于阅读,采用了问答形式,根据不同难度的问题调整文章长度。尽管书中使用了一些佛教专业术语,但在总体上力求通俗易懂。
改革开放推动了
中原地区的深刻变革,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民主法治、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人们的民族精神得到了新的解放。传统观念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遭受挑战,产生了许多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新观点和新思想。在这种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评价成为热潮,人们通过新的视角和高度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加深了对诸多问题的理解,促进了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
在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反思中,佛教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在学校开设了佛教文化讲座,在学术会议上佛教与传统文化成为了热门话题。1986年第10期《
文史知识》刊发的“佛教与中国文化专号”广受欢迎。佛教研究者对此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压力。因为我国的佛教研究相对滞后,与北传佛教中心的地位不符。季羡林教授指出,我们应该加快对佛教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上的作用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国内外的思想文化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在“文革”结束后,尤其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全面开展业务。其主要方向是编写学术专著、编纂学术资料,并开展专题研究。考虑到社会需求,研究室决定编写普及性佛教知识读物。
14.
南梁道生在虎丘山向众石说法“群石皆为之点头”,是怎么回事?
27.近代高僧
释敬安为什么被人称为“八指头陀”?他一生主要活动是什么?
28.
宇宙是怎样一个人?他发起的“佛教复兴运动”有什么成果?
34.
日本近现代有哪些著名的佛教研究学者?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
研究任何一门学问,入门阶段至关重要。正确的入门书籍能够提高研究效率,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佛教文化面面观》是一本适合不同年龄层读者的佛学入门书籍。该书由
杨曾文等十位学者联合撰写,他们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季羡林教授的观点,即中国佛教研究亟待追赶国际水平,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