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怜(William Milne, 1785-1822),
英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生于
阿伯丁郡。1812年,受牧师职。1813年,由伦敦会派遣来澳门与
马礼逊父子一起活动。当时受
天主教势力的排挤和英属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反对,转到
广州市;数月后到
马来西亚,定居
马六甲直至死。在
马六甲市创立英华学院(该校后迁
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办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和英文刊物《印度支那拾锦》。曾将《旧约圣经·申命记》《旧约圣经·
约伯记》译成汉文。
生平简介
米怜,1785年出生在苏格兰
阿伯丁郡( Aberdeenshire)肯尼斯蒙特教区(the parish of Kenneth mone)。他的父亲在他6岁时去世:而母亲所给予他的教育跟其他处于同样生活境地的孩子们的教育一样。很小的时候他就到农田里干活,后来随同一教区的R先生(Mr.R.)学徒,学习木匠手艺,并在该职业上充分展示了灵巧的双手和虔诚的性格。童年时期,他由于亵渎的言行而显得与众不同;尽管在少年时期他偶尔也会给人留下庄重的印象,但是直到16岁时他才完全体会到
基督耶稣的真爱及价值。
米怜于1804年在苏格兰成为亨特利基督教公理教会(the Congregational Church at Huntly)的成员,大约在1809年,他申请加入伦敦传道会,经过
阿伯丁牧师委员会的讨论研究后,他被派往戈斯波特,并在牧师伯格博士(Rev. Dr.Bogue)的指导下顺利通过常规课程的学习。
1812年7月,他被按立为牧师,从事向异教徒传授
基督教的工作。不久之后,他与阿伯丁的查尔斯·考伊先生(Charles Cowie,Esqr.)的女儿雷切尔(Rachel)结婚。大约在被授予神职的一个月后,他们便在朴茨茅斯登船出发,经过旅途中的一些耽搁后于1813年7月4日到达澳门。但是,米怜在当地仅停留三天就遭到当地官方的驱逐,只好前往
广州市,并在那里专心学习语言。六个月后,在
马礼逊父子先生的提议下,他离开广州前往爪哇拜访群岛上的华人居住区,并发送书籍和劝世小册子;此后,他又于9月5日返回广州,并且在那里度过了1814年的冬季。
1815年春,他开始在
马六甲创办传教机构,并亲自负责学校、讲道、筹备和发行传道刊物。1816年1月,他到
马来西亚的
槟岛,并在那里创办了一家印刷所。米怜生命中的最后三四年都专心地投入到
英华书院院长的职务上。1817年8月9日,他离开马六甲,于9月3日抵达中国,1818年初返回马六甲,并于2月17日抵达。死神夺走了他的两个爱子,而他的妻子又于1819年3月撒手人寰。1820年11月26日,
格拉斯哥大学授予他荣誉
神学博士学位。米怜于1822年6月2日去世,留下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入华经历
无法栖身华境
米怜夫妇于1813年7月4日抵澳门,成为第二位来华宣教士。
马礼逊父子夫妇带着兴奋心情迎之。在华孤军作战多年的马礼逊在当日的日记中说:七年来渴求有同工的愿望,终于此日得以实现。
可惜,当时的澳门葡国政府不许米怜居留,故米怜在澳门逗留16天后,便要乘船往
广州市,秘密学中文四个月。马礼逊鼓励米怜要把中文学好,以便日后能一起翻译旧约圣经为中文。但中文对米怜来说并不易学,他说:「一个人想学好中文,必须具有铜的躯体、铁的肺腑、
橡树的头、弹簧的手、
黑鸢的眼、使徒的心、天使一样的记忆和马土撒拉的寿数!」留在澳门马家的米怜夫人,于1813年10月14日诞下一女(Rachel Amelia)。
由于米怜不像
马礼逊父子可以传译员身份在广州立足,
天主教背景的葡国政府又不欢迎新教传教士留在澳门,马礼逊便派米怜到马来半岛一带观察,以便寻觅适合地点设宣教站。七个月后,米怜返
广州市向马礼逊汇报,二人商讨后,均认为
马六甲是设立宣教基地的理想地点。
1815年4月,米怜携眷前往马六甲,并聘得马礼逊推荐的刻板匠
梁发同行。在这次往马六甲航程中,米怜夫人诞下双胞胎男婴。为解决清廷政府严禁传教及禁印中文福音刊物的法令,米怜便在马六甲开设印刷所,在梁发帮助之下印刷大量中文圣经、布道书及福音单张,更出版中国第一份
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月刊,也同时出版英文刊物。米怜说:「当一个人不能亲身向人传讲福音时,他的责任就是分派最方便的代表(福音书刊)出去。谁能说这些平安使者不会先把主的道路铺直,不会先把一个民族为主预备好?」
梁发因工作关系常有机会看圣经及米怜写的福音书,在受感动之下决志信主,更于1816年11月3日接受米怜的施洗。
马礼逊父子与米怜一起筹办的
马六甲英华书院(Anglo Chinese College)于1818年委任米怜为首任校长。1819年,米怜妻子于1月再诞下一男婴,惟产后未几,来华仅六年的米夫人染上
热病及
痢疾,于3月20日病逝,年35岁。遗下四名年幼子女。米怜悲痛万分,此间的日记常泪迹斑斑。米怜本人亦体弱多病,现要兼负母职,照顾幼儿稚女,可见其艰难。丧偶后的米怜仍忠心事主,埋头处理
英华书院于1820年开课后之校务。此学院不仅为来华传教士提供学中文的机会,也为当地华侨子弟开创高等中西教育的机会。创校之初,学生仅七名。其后
梁发、屈亚昂、
马儒翰、
何福堂(即何福堂,中国基督教史上第二位牧师)、袁德辉(
林则徐总督之首席英文秘书)等,均是该校最早期的校友。此外,米怜也协助
马礼逊父子翻译旧约圣经中的约伯记等13卷旧约历史书。因各方面有出色的成就,荣获
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格拉斯哥)颁赠荣誉
神学博士学位,当时有私人大机构欲以高薪聘请他过去帮忙,惟他清楚自己来华的目的乃为福音缘故,故婉拒邀请,专心留守在
马六甲的岗位。后因积劳成疾,于1822年6月2日在岗位上逝世,死时才37岁。
后继有人
「上帝埋葬了他的工人,但他的工作仍继续。」米怜被上帝埋葬了,但他向中国人传福音的热心,深深感染着他的属灵儿子
梁发。
梁发后来不但成为
马礼逊父子在华传道的好助手,也成为不同宗派来华宣教士的福音伙伴,成为当代中国人得闻福音的好器皿。而米怜其中一个儿子
美魏茶(William Charles Milne)(1815年在往马六甲航程中出生的双胞胎之一),长大后步其父后尘,于1839年加入伦敦传道会来华宣教,至1856年才自伦敦传道会引退。
主要成就
他是位出色的宣称家,主张文章要通俗简短,1813年
伦敦布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马礼逊传教工作。米怜带上刻字工人
梁发来到
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任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主编。
在
马六甲市创立英华学院(该校后迁
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办英文刊物《印度支那拾锦》。曾将《旧约圣经·申命记》《旧约圣经·约伯记》译成汉文。
个人作品
以下著作出自米怜( William Milne)的笔下:
汉语著作
1.《告别演说》(A Farewell Address),共3页,巴达维亚(Batavia),1814年版。这是米怜博士临别时致
巴达维亚共和国的华人居民的一封辞别信,简单地说明发送给他们的书中的主要教义。在菲利普(Philip)的《
神学博士威廉·米怜牧师的生平及评价》(Life and Opinions of the Rev. William Milne,D.D.)一书中第150—152页登有此文的译文。
2.《求世者言行真史记》(Life of Christ),共71页,
广州市,1814年版。该篇论文的序言提及创世、神的旨意、罪孽和人类的苦难。此书分为20个部分:①福音书之前的教规;②
基督的先行者;③基督的降生;④
大希律王及
伯利恒的儿童;⑤基督在
耶路撒冷的神殿;⑥受洗;⑦诱惑;⑧感召信徒;⑨对信徒的告诫;⑩教义;⑩教理③;⑩教导的方式;⑩圣迹;⑩生命的神圣;⑩圣餐制度;⑩
耶稣被出卖;⑩耶稣被定罪和受难;⑩耶稣复活;⑩耶稣升天;⑩众使徒向各民族传道。在本书和在以后所有的出版物中一样,米怜没有用自己的名字,而是署名为“博爱者”。
3.《进小门走窄路解论》(Tract on the Strait Gate),共10页,
马六甲,1816年版。这篇作品介绍了上帝的道德特征;人类的罪孽及救赎;“小门”及“窄路”措词的解释;在宽阔大道上行走之人的品质;毁灭不意味灭绝,但却是永远的苦难;力劝悔悟;永生不同于
灵魂转世;堕落使人难尽职责;在上帝看来,无论是今生还是来世,惟一划分人的标准就是善与恶,等等。该篇作品于1832年在马六甲被重新出版,共9页。该篇作为一套丛书的第4本书于1843年在
新加坡修订再版,共8页;1854年,在
厦门市被再次修订出版;1856年,在上海再版,共6页。在这最后一版中省略了开篇绪论,却在末尾加入了一篇赞美诗。
4.《崇真实弃假谎略说》(Tracl on the Sin of Lying,and the importance of Truth),共5页,
马六甲,1816年版。该篇作品基于《
以弗所书》的第4章第25节,并且谈到中国人中常见的各种不同谎言——说谎的罪恶和危险:说谎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说谎的人不能进入天堂,等等。
5.《幼学浅解问答》(A Calechism for Youth),共37页,马六甲.1817年版。该作品的序言提到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对他们的教育要远比只尽相关义务有必要。这部问答集共有165个问题,分别关于:人与兽之区别;上帝制造有灵魂的人的计划;上帝的属性;上帝与人类之间的亲切关系:上帝的诫命;我们对上帝的义务;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的义务;罪孽;罪孽的种类、根源和缺陷;《福音书》;
基督的道成肉身、生、死、复活及代人祈祷:忏悔信仰:圣灵拯救心灵;宽恕罪孽;拯救的方法;上帝圣言;
洗礼;圣餐;死后的灵魂;天堂;地狱;不被崇拜的圣人和天使;邪恶的灵魂;复活;大审判和之后的事;
地球将毁灭于大火。该书以儿童早、晚祈祷文结尾。这部作品1832年在
马六甲市再版:1845年经修订后在
上海市再版,并增加一份含有14篇祈祷文(其中两篇是原来的)和18篇赞美诗的附录。大部分赞美诗是从
麦都思第29号著作中选出的。全书页码连贯、直到最后;但是页头书名则因附录的两部分不同而改动。共52页。带有附录的最后一版于1846年在
宁波市重新印刷,共38页。这一版又于1848年在上海再版,共26页,省略了最后两篇祷告文和赞美诗。由美魏茶牧师对原著进行彻底修订的版本,于1851年以《真道入门》为题在上海出版,共16页。该版本于1851年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再版,共18页:1854年在
厦门市再版。
6.《祈祷真法注解》(Exposition of the Lord's Prayer),共41页,
马六甲,1818年版。这部作品包含一篇序言和十篇论文。①序言;上帝的存在;人类的责任;
基督救世。②祈祷的正确目的;与之相应的言行;祈祷的种类。③上帝名字的阐释;如何视为神圣。④上帝之国的性质和律法;教会;如何扩展教会;对异议的回答。⑤上帝的意志、愿望等等。⑥我们应怎样为现世的福祉祈祷。⑦罪孽;祈祷宽恕;彼此谅解。⑧诱惑;诱惑的方式;撒旦的本性及其行为;解开疑惑。⑨从邪恶中拯救出来;天生及道德的罪恶;邪恶;我们不可能从异教徒的神那里得到拯救。⑩我们如何赞美上帝;上帝的威严;上帝的力量,以及对世界的统治;上帝不能与神灵混淆:最后的告诫。这本小册子成为
麦都思的布道文集中第67—74篇的基础(参见麦都思第34号作品)。
7.《诸国异神论》(Tract on Idolalry),共7页,
马六甲,1818年版。这篇作品谈到上帝既是造物者,又是守护者,实为一体:遍及中国的各样
偶像崇拜;它的愚蠢及罪孽:靠偶像崇拜为生之人的各种阶层;唤起他们的理智和觉悟。该篇作品于1832年在马六甲再版,共7页。
8.《生意公平聚益法》(On Justice Between Man c_md Man),共10页,马六甲,1818年版。这部小册子基于《
申命记》第25章的第3节,谈到人们的数种职业: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多种不公平行为;重量及度量;受损商品;过分的讨价还价;不遵守契约;劣质的铸币;这种罪孽的恶果。该篇作品于1832年在
马六甲再版,共10页;又于1847年在
宁波市再版,共8页:
9.《圣书节注十二训》(Twelve Short Sermon.s),共12页,马六甲,1818年版。这十二训分别是:上帝统一性的简单解释;对上帝的崇拜;人类的堕落;上帝赐福的显现;信仰及拯救;慈善行为;相关职责;死亡;死亡的正、恶之分;死而复生;审判;永生。
10.《赌博明论略讲》(The Evils of Gambling),共13页,马六甲,1819年版。这本小册子谈论的是有关人类地位与追求的多样性,特别谈到在华人中广泛存在的几种赌博方式;赌博成性的原因:收益;指出此种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等的致命后果。该篇作品于1832年在
马六甲再版,共13页;1840年在
新加坡再版,共13页;1847年在
宁波市再版,共11页。该本小册子与前面的第7号、第3号作品,以及1832年在马六甲出版的第8号作品合在一起,以《
劝世文》(Admonitions for the Age)为标题在马六甲出版。
11.《张远两友相论》(Dialogues between Chang and YLLen),共20页,马六甲,1819年版。“张”是一位上帝的崇拜者,而“远”则是他的异教徒邻居。他们在路上邂逅并交谈起来,随后便经常于晚上在梧桐树下见面。下面有12组对话:①“远”提出的关于基督徒准则及品质的问题;上帝的存在。②福音派信徒的忏悔。③
基督的品格,以及对他的信仰。④善良的人们在天国寻求最大的幸福;受尊敬灵魂的毁灭。⑤“张”讲述他初次接触《新约》的情形。⑥“远”退休后,因自己一直忽视上帝而深陷恐惧:拜访“张”时发现他和家人在祷告;死而复生。⑦复活后肉体的状态和性质;怀疑和反对。⑧“远”在晚间拜访“张”,在他的书房里找到他,引起一场有关祈祷的目的及种类的讨论;尊敬死亡等。⑨即将来临的最后审判;梧桐树下的子夜祈祷。⑩“远”对“张”在前夜祷告的异议,因为他忏悔自己是个有罪之人。⑩“远”深受永生及罪孽思想的影响,并在花园中为自己痛苦的处境而彻夜悲伤。⑩“张”向他解释
基督耶稣的救世方式;天国之乐及地狱之苦。交谈就此戛然而止;很明显,米怜博士的计划是继续讨论下去并且得出更明确的结论。这部作品于1831年在
马六甲再版,共42页。又于1836年在
新加坡再版,共42页。修订版于1844年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刻印出版,共41页。这些印版被送往
伦敦,制成铅版印刷。同一版本于1847年在上海印刷。原始版本于1847年在
宁波市再版,共35页。稍加修改的版本由J.L.淑牧师于1849年在上海出版,共35页。
美魏茶的修订本于1851年以《长远两友相论》为题在上海出版,共24页。同一版本于1851年在香港再版,共27页。另一修订本于1851年以《二友相论》为题在宁波出版,共30页。一改进版以《甲乙二友论述》为题于1858年在上海出版,共22页。在该版本中,叙述由原来的12章被压缩成10章,最后一章由
艾约瑟牧师补充,详细讲述了“远”(在此被称作“乙”)的彻底悔悟,接受
洗礼并获准加入教会。最后这一版本于1861年在上海再版。
12.《古今圣史记集》(Sacred History),共71页,马六甲,1819年版。这部作品印刷时只完成了第1卷和第2卷的部分内容,米怜博士建议继续往下写到《新约》结束的时代,然后再往下写直到当代。第1卷包含以下20个部分:①天地万物并不永恒,也不是偶然之作。②创世的顺序。③伊甸园中的两位人类始祖。④人类的堕落。⑤堕落的后果。⑥救世主的承诺。⑦祭祀制度。⑦
该隐和
亚伯。⑨太古时代的祖先。⑩大洪水。⑩在各个国家仍可见到大洪水留下的痕迹。⑥诺亚的三个儿子。⑩
巴别塔;语言的混淆,以及
偶像崇拜的根源。⑩
亚伯拉罕的呼唤。⑩亚伯拉罕的迦南之旅。⑩他去往
埃及。⑥亚伯拉罕与罗德。⑩
麦基洗德。⑩萨拉、
夏甲和
以实玛利。⑩罪恶之城所多玛与蛾摩拉的毁灭。
13.《受灾学义论说》(Duty of Men流Times of Public Ccdarrtity),共13页,
马六甲,1819年版。这是为在马六甲有影响力的华人所写的,其时他们中间疾病流行,内容及:当别灾难所重延的围、人们对于这种流行病来源的错误观念、我们应从上帝审判中获取的教训、异教徒用以拒绝关注他们灵魂的错误借口,最后是对各阶层人的劝诫。
14. 《三宝仁会论》(Three benevolent Societies),32页;
马六甲;1821年。伦敦会、圣书会和圣经公会根据成立之初的规定各自分工,该书导言部分渉及
基督福音的性质、它的传播、传入
欧洲各国、在这之别那些国家的情况、西方众多慈书团体简介。(1)
伦敦传道会,内容有: 差会章程的翻译和注释、差会经费来源、其在异教徒中肩负的任务、为达到目标所用的方法、己排除的多种怀疑和反对、其他同样类型差会的介绍,(2)伦敦圣教书会,内容有:该书会纲要的翻译和说明、书会肩负的任务、其所出版作品的本质和特性、其代理和流通的渠道等,(3)大英圣书公会,内容有:公会的纲要及其说明、其大量且日益增多的任务、其赞助商、每年的收入和支出、所发行的书和译作等,书中还间接涉及一些附属的传教会、圣书会和圣经公会,最后提出: 尽管这三个机构的运作计划各不相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真正的慈书而建,世人也因此状益良多,这些机构的章程在施行过程中有一定的自由,少数暂时的或仅关于地方的条文被省去;在某些情况下,西个章程合二为一,但存其大意。
15. 《全地万国纪略》(Sketch of the World),30页;
马六甲;1822年,该书根据西方观念对全球地理作了简要勾画,将世界分为四块大陆,概括地介绍了各部分的幅员、人口、重要城市、政府以及语言。
16. 《乡训五十二则》 (Twelve Village Sermons) , 70页;马六甲; 1824年。
此书内容如下: (1)真正的幸福;(2)
基督是唯一的救世主;(3)为了异教徒轻视福音;(4)迷途的羔羊回到伟大的牧羊人基督身边;(5)充实的一天;(6)新年讲话;(7)悔罪的罪人寻求宽恕;(8)哪些人被排除在上帝之国之外;(9)祷告;(10)不幸的好人;(11)正直之人的幸福死亡; (12)夜喊。
尽管书中只有十二篇布道词,它的中文译名却是《乡训五十二则》,说明米怜博士打算用一年时间每个星期发表一篇,但这个工作没有能够完成。
这部册子曾在
新加坡重版,62页;1845年在
宁波市又一次重版,52页;该书修订本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刻版后运至伦敦制成铅版并印刷,63页,1845年此版在宁波出版,52页;1850年,
美魏茶牧师对原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后,以《福音广训》为名在上海出版,30页;后经麦都思牧师再一次修订,1854年出版于上海,49页,麦都思还将其译成官话本(参见下文
麦都思作品第43至54号)。
17. 《上帝圣教公会门》(The Gate of God' s Church),30页;
马六甲。该书由一篇序言、 20个为即将入教者准备的同题以及受洗前后的精神操练组成.
18. 《灵魂篇大全》 (Treatise on the Soul), 183页;马六甲; 1824年,,全书分为八章,分别为: (1)灵魂的性质;(2)灵魂不朽;(3)灵魂的价值;(4)灵魂的保存;(5)灵魂受到的伤害;(6)灵魂受伤后的结果;(7)由灵魂法则衍生出的指不;(8)源于灵魂法则的进责和劝诫。
19. 《圣书节解》(Commentary on Ephesians),104页;
马六甲;1825年。从书口题名来看,米怜博士仅是将其作为《新约》注文的一部分有长达十页的导言。
20. 《
神天圣书》 (The Holy Bible),马六甲; 1824年。该书由
马礼逊父子博士和米怜博士合作翻译完成,米怜博士翻译的部分有: 《
申命记》、《约书亚书》、《
士师记》、《
撒母耳记》(上、下)、《
列王纪》(上、下)、《历代记》(上、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以斯中占记》以及《约伯记》。
21. 《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Chinese Monthly Magazine),7卷; 524页;
马六甲; 1815-1821年。这份刊物由米怜主编,除了最后几期上有马礼逊博士、中国信徒
梁发以及麦都思牧师的文章外,其余几乎全部出自米怜的手笔,内容大致包括:了解真神的重要性、
基督原理概说、无形上帝的力量、对于基督的信仰、
偶像崇拜、上帝从对世人的眷顾和救赎中显现他的仁慈、上帝的唯一性、三位一体说、1815年年终论、《圣经》关于“人类是上帝杰作”的经文释义、关于摩西律法的诅咒、
欧洲天文学原理览要、
太阳是
太阳系的中心、
行星、
卫星、
地球是一种行星、地球是球形的、绕地轴转一圈为一天、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在1817空新年论、关于“人得自新之解”的布道演说、万人有罪论、月见和
月相、
彗星、
恒星、世人以罪而弱论、神主无所不知无所不在论、论常生之粮、保罗对于博爱的描述、劝人敬神、论神主之爱遣、世人、悔罪论、我们在世间朴素而度诚的对话、
日食、死亡即为状得、
月食、释疑篇、论不可泥古、《
罗马书》第一章第32节释文、诚大道者宣训家部、论古时行香奉祭等礼、回应异教徒的反对之声、论死亡、天球仪以及93个
星座拉丁名字的说明、纸包不住火、英国土产所缺、默想圣书、上帝神天作主之理、西友相论、圣人在狮穴中保安、汽船,该刊进大量的短篇,包括一些即时信息、逸闻、新闻、宗教情报等,前述第3、4、8、11、12、13以及15号作品最初都是发表在这份杂志上的。
英文著作
22.The Sacred Edict(汉译《
圣谕广训》),此书由
康熙上谕十六条、其子
雍正的衍义文字以及一位官员对全文的释义组成,共299 页;伦敦;1817年。
23.A Retrospect of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 to China(《
基督教新教在华最初十年之回顾》),(在华新教宣教会现名“恒河外传教会”,包括马来半岛在内, )另有对中国文学、历史和神话的各种评介,XIII十376页;
马六甲; 1820 年。
24.The Indo-Chinese Gleaner(《印支闻》),内容包括印度支那各国的文学、历史、哲学和神学等,主要选用当地文字;另有关于基督教的杂录和一般的新闻解,
马六甲; 1817-1822,这份杂志是季刊,大部分内容由米怜撰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