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评论》是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年刊性质的连续出版物,创刊于2008年,于每年的12月份出版发行,至今已出版五辑,是国内第一份专事全球史理论与专题研究的学术性刊物。
内容介绍
全球史是目前国际史学界新兴的、发展迅速并广为关注的研究领域。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实质是史学界对于日益深化的全球化的学术反思与回应。全球史批判“西欧中心论”,专注跨民族、跨国家和跨地区的文化与文明交往和联系,是一种新的学术视角和方法,在当今的世界史学界影响很大。国内全球史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但同样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学术增长点。目前,国际学术界专门研究全球史的
学术期刊只有2006年3月创刊的《全球史杂志》(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一种,《全球史评论》是国内第一份专门为全球史研究提供交流平台的学术性刊物。我国著名世界史专家
齐世荣教授和美国世界史学会前主席、《世界历史杂志》(Journal of World History)主编、
夏威夷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著名
全球史专家杰里·本特利(Jerry H. Bentley)教授担任学术顾问,总主编是刘新成。为促进国内的全球史研究与教学,并形成品牌效应,全球史研究中心于2008年开始着手编辑出版《全球史评论》,选择以书代刊的形式专门刊载国内外学者有关全球史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相关的学术信息。其内容目前包括“全球史理论与方法”、“全球史专题研究”、“全球史/
世界史教学”、“学人评介”、“书评”、“学术动态”等栏目。出版计划为每年一本,迄今共出版四辑。
刊物特色
全球史在研究旨趣与研究理路上都与传统的世界历史研究具有重大差别,作为全球史研究的阵地,《全球史评论》也呈现出鲜明的特色。第一,强烈的现实关怀。
全球史研究者大多希冀通过观察历史、思考历史来影响社会,为人类发展提供历史镜鉴。《全球史评论》刊登了多位国内外学者对生态环境史、文化交流史、王朝兴衰史等问题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都彰显了全球史学者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全球史评论》第三辑刊有《威廉·H.麦克尼尔致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中心》一文,他认为“全球史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史学家肩负着一种道义和职责,那就是努力发现使人类始终团结在一起的共性,并向世人宣讲历史并非不同文明、族群和宗教如何形成的故事,而更在于人类彼此借鉴、共同创造的整体过程”。第二,学术研究的前沿性。《全球史评论》注重对新观点、新理论的探讨与评介,已发行的三辑中所涉及的整体史观、新全球史以及文化际全球视角中的
历史学编都体现了这一点。另外,每辑汇总的学术信息也提供了较为前沿的国内外学术研究现状。第三,跨文化、跨地域、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全球史研究博采众家之长,善于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究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间的互动,因此,《全球史评论》中刊有诸如旅行与教学、艺术与世界历史、科学与艺术交流史等方面的成果,这些成果的研究视野大多较为宏大,要么直接将欧亚大陆、
印度洋贸易体系等区域性体系作为研究对象,要么从云南、关岛等某一地点或棉花、茶叶等具体物种着手,折射小问题背后的宏大世界。第四,研究原则的客观性。
全球史致力于打破“
西方中心论”,以平等、客观的原则研究世界历史中的诸地区、国家或民族,尝试中心、边缘视角的调换,重新思考世界历史。《全球史评论》第三辑尤其体现了“将中国融入世界,在中国发现历史”这一研究思路。
目前,于全球史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在《全球史评论》所刊登的稿件中,外稿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国内学者的相关成果稍显薄弱。但随着全球史研究在国内的蓬勃发展并渐成气候,这种状况将会大有改观,《全球史评论》也将主要以刊登中国的学术研究成果为主。正如刘新成在“发刊词”中所言,“《全球史评论》旨在提供一方园地,吸引中外学者来此驻足、会友和切磋,为中国世界
历史学学科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第一辑
图书信息
【ISBN号】978-7-100-05921-3
【页 数】
内容概述
《全球史评论》第一辑由商务印书馆于2008年12月出版,包括“全球史理论与方法”、“全球史专题研究”与“世界各国的世界通史教学”等几大部分。刘新成在“发刊词”中叙述了
全球史的生成背景以及这门课程在西方的开设情况,重点分析了全球史在我国引起强烈反响的原因。在“全球史理论与方法”这一专题中,国内外十余位
世界史方面的专家就世界史的编纂、分期、概念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马克垚剖析了编写世界史的困境,认为史学家只有重新研究本身的历史和世界的历史,形成自己的世界史理论,方能写出真正的世界史。刘新成从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等角度梳理了“全球史观”的生成及主要内容,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了“全球史观”的借鉴意义。赵文亮回顾了不同时期的中国学者对整体史观的探索,总结了每个时期世界通史编纂的特点与不足。在对
全球史的理论思考中,
于沛认为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全球史的多样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心灵中的全球史,因此,每个国家都应该拥有属于各自民族历史记忆中的全球史。
郭方评价了
威廉·H·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的《
西方的兴起》对全球史研究作出的贡献,并叙述了麦克尼尔
历史学思想与实践在近年来的发展。
黄民兴、
王玮、
王晋新等学者就全球史的内涵及其与
世界史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韩莉具体分析了全球通史体系下的生态环境史研究,就其兴起背景、研究方法、内容及研究前景进行了全面探究。美国著名学者杰瑞·H.本特利和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Georg G. Iggers)分别就当今的世界史概念与文化际全球视角中的
现代史学编纂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在
全球史的个案研究中,
张绪山结合汉唐时期文化交流中的几个典例比较了整体历史视野中的
中原地区与
希腊—罗马世界,李化成从麦克尼尔的假说出发论述了全球史视野中的黑死病,美国学者安妮·佩雷兹·哈托里(Anne Perez Hattori)透过对
西班牙和美国入侵关岛的历史编纂的考察,解读了历史编纂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澳大利亚学者保罗·德阿西(Paul D’Arcy)基于太平洋岛国的边缘视角重新思考了传统的史学理论。“世界各国的世界通史教学”部分刊登的论文或论文摘要乃2005年10月12—13日由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和美国世界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世界各国的世界通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中的部分文稿。
齐世荣、
何芳川、
钱乘旦、
郭小凌、
陈德正、
陈志强、
刘景华、
侯建新、
王加丰、
夏继果等学者的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国的世界通史教学,另有
意大利、
德国、
哥伦比亚和
加拿大的学者阐述了各自国家的世界通史教学情况。本辑还刊登了何平教授对
法国著名史学家拉杜里的专访,展现了拉杜里的治史理念及其眼中的年鉴学派。
本辑目录
刘新成 发刊词
刘新成“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的编纂
于 沛 全球史:民族历史记忆中的全球史
黄民兴 关于全球史观的一些个人见解
王 玮 全球史观和世界史分期问题
韩 莉 全球通史体系下的生态环境史研究
[美]杰瑞·H.本特利 当今的世界史概念
[美]乔治·G.伊格尔斯 文化际全球史角中的
现代史学编纂
[美]汤姆·泰勒 旅行与教学:整合大学世界史教材的一种方法论范例
[加]拉尔夫·克劳伊泽尔 艺术与世界历史
张绪山 整体历史视野中的
中原地区与希腊-罗马世界——汉唐时期文化交流的几个典例
李化成 全球史视野中的黑死病——从麦克尼尔的假说论起
[美]安妮·佩雷兹·哈托里 解读入侵的真正含义:对
西班牙和美国入侵关岛的历史编纂的考察
[澳]保罗·德阿西 历史的边缘:从
太平洋视角重思
世界史世界各国的世界通史教学
钱承旦 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近期的目标(摘要)
[意]里基·卡扎尼
世界史及反对意见:以
意大利为个案(摘要)
[德]埃克哈德·福克斯
德国世界史教科书的编纂与教学(摘要)
[
哥伦比亚]葆拉·卡斯塔诺 世界历史在哥伦比亚和
拉丁美洲(摘要)
[加]卢克·克劳塞
加拿大的世界史及其导论课的意义(摘要)
论点摘要
徐 蓝 20世纪世界历史体系的多样性与编纂实践
何 平 全球史对世界史编纂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李荣建 中国的阿拉伯史教学与
阿拉伯国家的
世界史教学
特稿
第二辑
图书信息
【ISBN号】978-7-5004-8386-1
【页 数】 297
【原书定价】38.00
内容概述
《全球史评论》甫一问世就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普遍关注,国外学者专门为本书撰写书评,还有学者积极申请作为第二辑的书评人。由于
商务印书馆出版周期过长,不能满足每年一期的出版频率,全球史中心转而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达成合作,保证了《全球史评论》的如期发行。在第二辑的“
全球史理论与方法”这一板块中,中外学者对全球史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刘新成认为互动是全球史观的核心理念,为书写新的全球史提供了多种思路和指南。全球史研究的倡导者、美国著名学者布鲁斯·马兹利什(Bruce Mazlish)从研究方法、视角和核心等方面总结了
世界史、全球史和新全球史三者之间的异同。从事国际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研究的权威学者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基于全球视角,批判、检视了19世纪20年代至今的史学思想和历史书写的主要变革及其历史背景。
杜克大学历史系教授多米尼克·塞森麦尔(Dominic Sachsenmaier)探讨了在普世主义和欧洲中心论四面楚歌的年代里,
全球史建构的多种可能性及其可能遭遇的挑战。
加拿大的丹尼尔·沃尔夫(Daniel Woolf)结合对波利比阿的“关联原则”和《史记》中的多层次历史观的比较,探讨了在全球视域下对多种源流的
历史学传统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在“全球史专题研究”部分刊登的论文中,美国著名环境史学家约翰·麦克尼尔(John R. McNeill)简要叙述了过去十万年年人类给整个
生物圈带来的巨大变化。
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斯文·贝克特(Sven Beckert)论述了棉花的
全球史,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全球性视角对于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另有中国学者探究了“中世纪后期到近代初期欧亚大陆的科学和艺术交流”、“区域性‘世界体系’视野下的古代两河流域史”和“
葡萄牙帝国对
印度洋贸易体系的影响”等问题。在对全球史/
世界史教学的探讨中,
齐世荣教授认为编写一部简明的世界通史是时代的需要,并就如何编写世界史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建议。美国学者托马斯·本德(Thomas Bender)结合具体的地区史、国别史研究,阐述了美国史全球化的可行性和具体实践。
澳大利亚的彼得·蒙梯斯(Peter Monteath)通过回顾澳大利亚历史学科的发展状况,探讨了近年来“世界历史”在该国的研究和教学实践。
施诚教授梳理了西方文明史课程在每股大学的开设情况,并分析了
全球史对该课程的影响。在“学者评介”栏目中,
孙岳介绍了美国的沃尔夫·沙弗(Wolf Schäfer)教授的学术背景及其对新全球史的探索,何涛对
德国年轻有为的跨民族史学家马蒂亚斯·米德尔(Mathias Middell)进行了采访。其后的“书评”部分就《什么是全球史》、《现代世界的诞生:全球互动和比较,1780—1914年》、《全球史导航》三部全球史方面的论著进行了评介。该辑还刊登有
世界史学会、《全球史杂志》、“
亚洲全球史学会第一届大会”、[美国]世界历史协会第18届年会以及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举办的“文明的互动与共生”学术研讨会等诸多学术信息。此外,《全球史评论》第二辑还选录了三篇较有影响的
历史学论文的论点摘要,并按照刊物的结构分类整理了2000—2008年期间国内发表的与全球史研究有关的重要论文索引。
本辑目录
刘新成:互动:全球史观的核心理念
[美]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当代史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一种全球视角的考察
[美]多米尼克·萨森迈尔:全球史与西方史学视角批判
[
加拿大]丹尼尔·沃夫:从波里比阿的“关联原则”到《
史记》:论全球
历史学的比较
全球史专题研究
[美]J.R.麦克尼尔:世界环境史:最初十万年
何平:中世纪后期到近代初期欧亚大陆的科学和艺术交流
刘健:区域性“世界体系”视野下的古代两河流域史
[美]托马斯·本德:把美国放到世界史中
[
澳大利亚]彼得·蒙梯斯:“世界历史”在澳大利亚:一项
历史学的回顾
学者评介
何涛:跨民族史学研究:缘起、方法与进程——马蒂亚斯·米德尔教授访谈录
书评
刘文明:全球史的研究
范式、趋势与学科性质:评《什么是全球史》
何美兰:《现代世界的诞生:全球互动和比较,1780-1914年》评介
田婧:评曼宁《全球史导航》
学术信息
《全球史杂志》介绍(陈志坚)
“亚洲全球史学会(AAWH)第一届大会”在大阪召开(
张伟伟)
(美国)世界史协会第十八届年会简述(黄硕、高昊)
“文明的互动与共生”学术研讨会综述(付有强)
论点摘要
[美]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
王晴佳:历史和
历史学的全球化:特征与挑战
徐波:从“整体史”到“
全球史”——西方史学史的一条线索
徐洛:从全球视角观察人类的过去——杰里·班特利的全球史思想和治史实践
附录:
重要文章英文摘要
主要论文目录(2000-2008)
征稿启示及文章体例
第三辑
图书信息
【ISBN号】978-7-5004-9453-9
【页 数】 440 ; 26cm
【原书定价】58.00
内容概述
自2010年初始,全球史研究中心就开始筹备“世界
历史学会第20届年会”的相关事宜。此次年会的主要议题有两个,其一是“世界历史上的
中原地区”(China in World History),其二是“中心—边缘视角中的
世界史”(World History from the Center and the Periphery)。为配合会议的召开,《全球史评论》第三辑主要围绕“世界历史上的中国”这一主题进行组稿,篇幅较前两辑厚重了很多。在“理论与方法”部分中,
奥地利学者苏姗·魏格林-施维德齐克(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评述了20世纪中国较为突出的史学家的著述,并就中国史中的普遍与特殊及中国在
世界史中的定位问题给予了深入分析。
加拿大学者格利高里·布卢(Gregory Blue)梳理了不同时代,尤其是20世纪前后的西方人解读中国史并将其纳入到自身的世界史观中的过程。美国
惠蒂尔学院历史系教授罗伯特·B.马克斯(Robert B. Marks)结合亚洲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对现代世界起源及其历史发展进程进行了重新解读。其后的专题研究板块分成“中外文明互动”、“宗教传播”和“贸易往来”三个系列论述了“世界历史上的
中原地区”。
张绪山、
石云涛、李鸣飞等学者分别探讨了“萨珊
波斯帝国与中国—拜占庭文化交流”、“
南梁萧梁时中外互动关系”、“《书记规范》‘蒙古官员任命书部分’”、“元代与西南周边国家的藩属关系”、“
容闳眼中的世界”以及“晚清维新士人眼中的‘西方’”等议题。针对“宗教传播”这一专题,
买买提·祖农·阿布都克力木探究了
塔里木盆地伊斯兰化的政治因素,
贾发义透过弥陀净土信仰这一个案论述了中西文化交流,王涛通过考察毗沙门天王流变论述了
唐朝中原地区与
印度、内地与西域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是中外交往的重要组成,这在第三辑中有所体现。
温翠芳研究了汉唐时代印度香药传入中国的过程,王永平考察了汉唐时期外来文明中的训象活动,高春平探讨了中俄
恰克图茶叶贸易以及晋商在其中的角色。美国学者范岱克(Paul A. Van Dyke)阐述了18世纪
广州市的新航线的开辟与中国政府失去对海上贸易控制权之间的关系。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杨斌以
云南省出产的马、白银以及
马尔代夫输入云南的海贝为切入点,讨论了全球视角下云南的多边贸易和影响。第三辑还刊登了
李伯重教授为
仲伟民所著《茶叶与鸦片:19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一书撰写的序言,另有学者就《世界历史中的中国》、《纺织的世界》和《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等著作进行了评介。在学术机构和学术信息这一部分,国内外学者分别介绍了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心、
匹兹堡大学世界史中心以及德国
莱比锡大学全球与欧洲研究所与
欧洲普世史。另有学者对
世界史学会第19届年会进行了简要叙述。
本辑目录
威廉· H.麦克尼尔致(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全球史中心
理论与方法
世界史与中国史:20世纪中国史学中的普遍与特殊概念…………[
奥地利]苏珊·魏格林-施维德齐克
中国与西方世界史的书写…………………………………[
加拿大]格利高里·布卢
亚洲与现代世界的重构………………………………………[美]罗伯特·B.马克斯
中外文明互动专题研究
萨珊波斯与
中原地区拜占庭帝国文化交流………………………………………
张绪山南朝
南梁时中外关系述略……………………………………………………
石云涛《书记规范》“蒙古官员任命书”部分翻译及研究…………………………李鸣飞
从设置看元代与西南周边国家的关系…………………………………………周芳
容闳的世界:19世纪全球化下的中国………………………[美]理查德·S.霍洛维茨
晚清维新士人眼中的“西方”——以康、梁的欧美游记为中心………………………………曹颖龙
宗教传播
新探
塔里木盆地伊斯兰化的政治因素………………………(维吾尔族)买买提祖农、布阿衣夏木·阿吉
弥陀净土信仰与中西文化交流………………………………………………
贾发义唐朝中国与
印度、内地与西域文化交流——以毗沙门天王流变为考察个案……………………王 涛
贸易往来
汉唐时代印度香药入华史研究………………………………………………
温翠芳汉唐外来文明中的驯象………………………………………………………王永平
晋商与中俄
恰克图茶叶贸易…………………………………………………高春平
18世纪
广州市的新航线与中国政府海上贸易的失控……………[美]范岱克
马、海贝与白银:全球视角下的云南…………………………………[新加坡]杨斌
书评与书序
――序
仲伟民《茶叶与鸦片:19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李伯重《世界历史中的
中原地区》评介……………………………………………………史 悦
《纺织的世界》评介——以纺织史全景画卷中的中国棉纺织业为中心…………………
张天虹灾害史视阈下的王朝盛衰——《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评介………
石涛,程鹏,马国英
学术机构介绍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简介…………………………………………
夏继果 南开大学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心简介……………………………………
王利华 匹兹堡大学世界史中心简介………………………………[美]帕特里克·曼宁
莱比锡大学全球与欧洲研究所与
欧洲普世史/全球史网络………………[德]马蒂亚斯·米德尔、卡佳·瑙曼
学术信息
世界史学会第19届年会简述…………………………………………孙 岳
附录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
全球史评论》约稿及体例要求……………………………………………………
第四辑
图书信息
【ISBN号】978-7-5161-0240-4
【页 数】 403
【原书定价】65.00
内容概述
全球史旨在从跨国家、跨区域、跨文化的宏观整体视角阐释人类的过去,而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环境史研究天然具备这种“全球”视野。作为一种新史学,环境史具有美好而且宏大的学术愿景,这也是它能够在国内外学术界取得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基于这一考量,《全球史评论》第四辑将主题定为“全球史视角中的环境问题”,具体包括“环境史综述、理论与方法”、“环境史实证研究”、“环境史教学”三个主要栏目,对环境史在全球各地的研究状况予以全面介绍,特别是从理论的高度加以阐释,并辅以相关的案例研究,以读者。在“理论与方法”这一板块中,美国著名环境
历史学家约翰·麦克尼尔(John McNeill)和唐纳德·休斯(Donald Hughes)都专文对环境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论述,
荷兰著名史学家弗雷德·斯皮尔(Fred Spier)则从大历史的视角对环境问题进行了探究。另外,国内专事环境史研究的
包茂红、梅雪芹等学者分别分析了
日本的环境史研究以及环境史与中国
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部分中,艾尔弗雷德·克洛斯比(Alfred Crosby)以宏大视野分析了环境史视角下的新旧大陆的碰撞与融合,约翰·麦克尼尔则梳理了世界历史上的物种交流,刘文明专门探讨了1918年大流感的起源及其传播。
彭慕兰和
杰森·摩尔(Jason Moore)分别研究了与中国、
荷兰相关的环境史个案。在本辑的“环境史教学”部分,王利华、乔治·弗蒂斯(George Vrtis)、马可·阿尔米耶罗(Marco Armiero)分别分析了
中原地区、美国和
欧洲的环境史教学现状。环境史以人与自然的历史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将自然因素视为与人类共舞的能动角色,而不仅仅是布景和道具,改变了由人类唱独角戏的史学体系,开辟了更加广阔而又神秘的新天地。
本辑目录
综述、理论与方法
环境史研究现状与回顾……………………………………[美]约翰·麦克尼尔(王晓辉译)
日本的环境史研究…………………………………………………………………………
包茂红 拉丁美洲环境史研究述评……………………………………………………………………陈浩
全球环境史:长远视角的思考………………………………… [美] J. 唐纳德·休斯(张楠译)
环境史与当前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梅雪芹
试论近代机械主义
自然观的非生态导向…………………………………………………付成双
进化史学前景展望…………………………………………… [美]埃德蒙德·鲁塞尔(孙岳译)
大历史视角中的环境问题…………………………………… [
荷兰]弗雷德·斯皮尔(孙岳译)
实证研究
新旧大陆的碰撞和融合:环境史的一个案例研究…………………[美]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夏天译)
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美]约翰·麦克尼尔(夏天译)
中国环境的变迁:1500—2000年……………………………[美]肯尼斯·彭慕兰(施诚译)
荷兰
资本主义与
欧洲的前沿:大17世纪人类对自然的征服……………………[
瑞典]杰森·W. 摩尔(孙岳译)
1918年大流感的起源及其全球性传播……………………………………………………刘文明
环境史教学
中国环境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展望………………………………………………
王利华美国的环境史教学:两种观点…………[美]乔治·弗蒂斯、[美]琳达·L.埃薇(陈志坚译)
欧洲的环境史教学:对学科现状的初步调查及对未来的少许建议………[意]马可·阿尔米耶罗、[葡]斯特凡尼亚·巴卡(田婧译)
书评
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欧洲的扩张——《生态扩张主义》评介…………………………刘畅
从文化模式相遇看欧洲文明的成长和扩散——《欧洲历史的塑造》评介……………
田汝英《阿拉伯人与中世纪欧洲》评介………………………………………………温璐维 武海燕
学术信息
世界史学会第20届年会简述……………………………………………………………方林
首届国际大历史学会年会即将在伟谷州立大学举行 …………………………………孙岳
附录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全球史评论》约稿及体例要求